返回列表 发帖

大数据时代之艺术品市场自由谈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9 编辑 艺术品市场,据说有3800亿的规模,这是一个无比庞大而让人震惊的数字。 但是,一比较,欣喜和愉快之情就悄然瓦解,郁闷和沉重感伴随而来。 =========================================== 我国50%以上商品存在过度包装,每年浪费4000亿元,还助长了奢侈之风   中国有个成语叫“买椟还珠”,来源于《韩非子》中的一个故事:一个人要卖出自己的宝珠,精心用名贵木材做了一个漂亮的盒子来装,雕花纹,镶美玉,极尽其所能。然而买者付完钱却只拿走了精美的盒子,退回了宝珠。如今,这个古老的故事依然每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有人把豪华包装的茶叶称作现代版的“买椟还珠”,因为茶叶并不一定名贵,但那些装茶叶的包装实在漂亮,扔了可惜。   不仅是茶叶,在传统“礼仪”被物化为“礼品”的今天,凡是可以打包送人的商品,都渐渐成为豪华包装的重灾区。豪华包装产生的附加值,满足了人们“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需要。据统计,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1/3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都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一半,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这个数字,可以用来承办14次上海世博会,或建造105个国家大剧院。 ========================================== 街头废品回收成暴利行业 年经营额达650亿   一年六七万,在街头废品回收大军中已不是高收入。收入颇丰的小商贩挤占废品回收大盘的同时,过重的税负和扶持政策的缺乏让回收大军中的正规国企只占市场一两成。新时代背景下,这种局面有望扭转。   行业暴利:每年千亿元的破烂大盘   你知道三大暴利行业是什么吗?业界流传着一种半真半假的说法:军火、毒品,还有收破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各类企业有十万余家,年经营额在6000亿至7000亿元间,是一个规模庞大、利润丰厚的大盘子。从业人员达1800万人,相当于每57个人中就有1个破烂王。   山东是再生资源回收大省。省内再生资源行业从业人员50万人,企业8200家,基层回收站点3万多个,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在1500万吨左右,年经营总额约650亿元。临沂的废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在全国排名第三。邹平废轮胎基地和莱州的废塑料基地均为北方最大规模交易市场。具体到济南,保守估计,回收点数量在1000个左右,没有成规模的大型废品交易市场,但分散的小市场数量众多。 ========================================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9 编辑 也就是说,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达到高峰时期,居然不如包装行业的浪费规模。 更不如垃圾回收行业的整体规模大,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和失望的事情。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9 编辑 艺术品行业的大数据主要包括3个方面:用户大数据、内容大数据和渠道大数据。今年3月,德勤公司和ArtTactic联合发布了《2013艺术品网上交易报告》,该报告显示“艺术品正在朝线上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有超过300家在线艺术品风投公司成立,至少71%的艺术收藏家在线购买过艺术品,这一数字还会上升。   正是在互联网时代,这3种数据能够融合在一起,从而为艺术市场提供支撑和服务。当我们观察国际上大数据对于对金融市场的一般要求,同样我们可以移植到艺术市场之上。   一个是量化非结构的数据(unstructured data)。比如国外的对冲基金和曾经尝试量化财经新闻,用情感度的变化帮助决策。 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量化艺术品新闻,看看基于感性和情感的分析策略是不是能在艺术品投资中带来相对明显的效益。   另一个是如何让数字再利用,网络艺术品交易具有随机性,但是每次留下的交易数字和购买习惯是不是可以帮助用户或者帮助艺术品互联网行业做出更好的服务和判断?   还有要重视数据的重组。 把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往往能提高单个数据的价值。 当我们对艺术品交易的数据还简单停留在估价、成交价、上拍件数的时候,能不能可以有更多因素为艺术市场提供便利?   毫无疑问,接下来这个数据和资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会带来思维的根本性变革,而这也会对艺术市场产生巨大的改变。   数据为王 需要升级的投资思维   “数据是新的石油。”亚马逊前任首席科学家Andreas Weigend说。当Instagram以10亿美元准备出售之时,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及服务商柯达正申请破产。   在艺术品市场,雅昌集团和它庞大的数据库资源自然是无法绕过的。   作为一个成立于1993年,与中国艺术品行业共同成长的文化企业,雅昌集团从传统印刷企业走向了以视觉文化为主的新型企业。大数据时代,又有新的方向。   多年以前,雅昌集团的核心业务是艺术品拍卖图录和专业艺术书籍的印刷。每完成一个项目,数据图片,文字资源他们都会做一个固态的储存备份,尘封在柜子里的CD、磁带想要查找都很麻烦。赶在上世纪90年代末,雅昌艺术网将艺术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艺术机构的信息、艺术资讯、艺术类图书等资料全部放到网上,与各种文博机构共享。如今有学术研究机构以雅昌的基础数据为蓝本构建了自己的分析体系,更是有很多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业务经理习惯性的浏览雅昌的数据,与客户讨论拍品的相关情况。   艺术品的交易链条中,经历创作、传播、宣传、交易、收藏以及再流通这样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之下其实还隐藏着一条数据价值链,即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应用。在数据量不断增加以及业务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数据价值链对雅昌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艺术品行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网站,但是他们面对雅昌这样做得最早、数据最完善的“巨人”永远有些气力不足。目前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包含的数据达3,000多万条,预计到2015年,数据总量将达到8,000多万条。就像腾讯企鹅庞大用户量让互联网行业恐惧一样。雅昌庞大的数据是它艺术生产全产业链的命脉所在。   收集数据并建立一定的模型,并建立某种联系,这就不能不提2004年起推出的“雅昌指数”。它意图像股票指数一样显示每一拍卖季、每一位艺术家的价格走势。事实上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痼疾,业内对许多作品的真伪问题与样本问题始终存疑,并没有对这样的指数产生类似金融指数的效力。“雅昌指数”更多的出现在许多艺术品投资公司的策划和媒体的引用中,不过在这样的模型下看出相对准确趋势和做最基本的投资分析却也是相对合理的。   通过一定的数据,给艺术品交易作指导虽然无法保证每笔交易盈利,但至少可以透过历史表现让他们了解使用该方法的预期胜率,盈亏比和收益,也会增加投资的安全感。 收藏群体的变迁 只是个开始   谁会应用这些数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不过在艺术品电商的眼里,定位准确的新的收藏群体,已经不是问题。   中国藏家群体经历了市场的轮番淘汰,面貌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转变。刚开始走进中国拍卖行的都是外国人或者港台人士,至少是海外接受教育的人。比如在朵云轩的首场拍卖上,港台买家就占了7成。2000年之后,真正的大陆藏家才活跃起来。2002-2003年艺术市场第一次价格上扬,老一代以企业主为代表的收藏家没有迎合市场的趋势,逐渐被边缘化。真正爱好艺术品,纯粹以收藏为目的的收藏家也早已经买不起了,不再是市场的主力。目前,其他行业作资金支持的藏家已经成为最有实力的买家。   在网络拍卖人群的地区分布上看,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传统的收藏大省依旧位居前列,然而经济强省如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买家的崛起已经是难以忽视的力量。这些靠个体经济崛起的省份,以沿海省份为主力,有相对充裕的资金量,但是难以承受巨大的线下成本。所以这些地区的新买家,成为艺术市场的新鲜血液,也是未来亟待挖掘的客户。   在艺典中国组织的北京保利联合淘宝的网络拍卖会上,在易拍全球的注册会员上,可以看到同样一群人。“70后”、“80后”买家逐步走向艺术品市场舞台,他们有成熟的网购经验、认可电子商务的方式。而且有更多的艺术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在购买投资时候,资金也符合年轻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在ArtTactic的这份《2013艺术品网上交易报告》中显示,网上买家的出现,拉低了艺术品投资者的年龄。25岁-29岁的买家在网络艺术品消费群体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3%。兴业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报告中的“高净值人群”为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达到270万人,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亿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约6.35万人,平均年龄仅为41岁。   2013年5月2日下午,由北京匡时、艺术北京主办的“两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请展交流论坛”在艺术北京现场举办,这是中国年轻一代的收藏家正式亮相。和老一代相比,他们的选择更多元,他们有金融投资方面的背景,他们带着价值发现的眼光接近艺术品,对市场规律和价格增值规律也有着更深的感悟。   随着高端艺术品资源的沉淀,未来市场会引导更多年轻的藏家发掘具有增值潜力的品种,而成熟的市场会引导藏家群体以“收藏性”为主,而兼具“投资性”。年轻藏家对艺术品的选择和判断,依旧要依赖个人的眼光和气魄,但是更离不开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给予他们快速学习、搜集数据的能力。回过头来,当我们在思考大数据可以给艺术市场带来什么变化时,就变成了我们如何运用和对待数据的问题。其实,收集数据本身并不意味着数据是有价值的,挖掘正确信息、发现规律和相关性才是目的所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