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过山车"天价作品(摘自网络文章)
比如,齐白石1954年作的《祖国颂》,2002年在北京华辰的成交价仅为1.1万元,2006年同在北京华辰第二次上拍,成交价为374万元,2012年在北京保利第三次上拍,成交价为8280万元。短短10年内,成交价从1万元变为8000万元。
类似的情况还有仇英1540年作的《文姬归汉》,2009年3月22日在北京翰海上拍,成交价仅为3.136万元,短短两个月之后的2009年5月26日,该作品竟在香港长风拍卖再次亮相,且成交价高达1.012亿港元的天价
----------------------------------------------------------------------
最为极端的例子是,徐悲鸿1937年作的《古木竹石》,在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的短短两年半时间内,竟然易手5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炒家在泡沫顶峰拍下的高价拍品,要么选择“割肉”止损,要么陷入“套牢”局面。
前述被反复倒手的徐悲鸿《古木竹石》,于2011年北京荣宝春拍达到历史最高成交价436.8万元,买家随即于当年秋拍在北京保利以253万元的价格割肉出手;新买家拿了半年之后,于2012年春拍又在北京荣宝割肉出手,成交价179.2万元。
傅抱石1943年作的《山阴图》,2008年在佳士得初次上拍时,成交价仅为276万元,经过数次转手之后于2011年北京保利上拍时,成交价一路涨至1955万元,但该作品2013年在中国嘉德第四次上拍时,以流拍告终;傅抱石1944年作的《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2012年在北京保利以9200万元成交,2014年该作品再次上拍时,也以流拍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