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8-17 09:02 编辑
材料探索20年 :郭泰来的艺术历程
1。
我和郭泰来先生并不认识,
唯一的一次交流还是在网上短信请他打听下一个画家,
后来因为这个画家地址变动频繁,不了了之。
但是郭泰来先生却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最早听到郭先生的名字和作品,是浙江王先生的介绍。
王先生是个不简单的人,气势不凡,欧风美雨都经历过。
提起郭先生,却是出乎意料的尊敬,开口即以“兄”称呼之。
后来,王先生提起去郭先生的画室参观,激动的三天睡不着。
我感觉很好笑,一天睡不着也就罢了,三天,我觉得过于夸张了。
后来,我再问王先生,确实三天睡不着?王先生回答确实。
我开始留意起来郭泰来先生和其作品。
其时,网上能见郭泰来油彩作品,形制巨大,气势撼人。
但要说很有特色,那时我道还没有觉得。
我只是尽力看着,尽力客观中立的看着。
2012-11-26 08:45:35
2------------------------------
王先生也画点油画,我对王先生的油彩还是很喜欢,或者说比较推崇。
王先生的油彩,保留了质朴坚实的特质,空间宏大。
我一直想为王先生的作品写点文字,至今也没有写完一篇。
其时,我兴致勃勃的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版画中,
结果,因为材料的门槛,几乎完全溃败,整天闷闷不乐。
转而把兴趣转道装饰纹样上,看了不少铜镜,汉画,壁画。
王先生邀请我到郭泰来先生画室参观,
第一次,天气很热,我忙着钓鱼摸虾,谢绝了。
第二次,人太多,我看了头昏,仍然谢绝了。
我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起来,答应王先生给郭泰来的油彩作品写点普及的文字,
结果,三四千字拖拉了三四个月,好不容易写完。
当时,郭泰来先生作品的评论总共也不到十篇。
专论油彩的文章,几乎没有。
2012-11-26 09:34:00
3。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问过王先生,郭的作品是否出版,
或者有自印本也可以。王先生回答还没有,已在计划中。
道是有艳彩作品集三本会很快出版。
大约6月,我收到了王先生发的快递,他在郭先生处。
收到书后,我扫描了封面,把目录整理了下,发在网上保存,书上是没有目录的。
我很早以前也看到过艳彩作品,只感觉清新淡雅,明丽绚烂。
但是网上图片质量普遍很差,加上大小不一,毫无顺序,
画册的图片质量还是比较高,顺序也基本按照时间编排。
所以,我能够仔细的看看作品面目,也稍微了解郭先生在材料探索的创新和艰辛。
2012-11-26 09:53:37
4.
而这次在画册上看到的很多作品,不仅是在色彩上的突破,
在造型观念上的突破也是很让人惊喜的,我一直以为不会有什么大突破了。
郭先生在材料上的突破,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仅仅用色就达到160多种,自创自研的颜色有40多种,
我虽然没有看到完整的色标,却觉得很值得写写。
于是写了大约23篇文字,2万余字。
郭先生有十多年的时间是不为人所知的,即使08年复出以后,也很沉默。
在这段沉默漫长的时间里,从材料的突破,到技艺的成熟,
我想其中的惊心动魄的历程只有甘苦自知吧?
2012-11-26 10:33:14
5.1990年代以后,他逐步地抛开了原有的美术训练所习得的技术,开始了新的自我选择,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画面突出了块面与色彩的主观选择,淡化了笔触,同时其线条也基本上只是起到块面边界的作用。画面的内容日益简化,色彩更加单纯,构成却更为紧凑,张力骤然加大。这一切的转变,使得他得以在画面上充分地显现自身独有的气质,无障碍地传达出作为一个生灵的与众不同的神与气。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读画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感受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气息。郭先生作品的气,让我本人如临春风思浩荡,如望秋云神飞扬。连夜不眠,难怪难怪。
郭泰来先生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杭州人。也许是基因的关系,形成了他兼具南北、以北主南的气质。而他的作品,恰是他本人气质的绝好写照。北方大气,豪放,如果过了,就会成狂野,板刻;南方温婉,柔和,如果过了,就会是软弱,轻薄。郭先生却极好地中和了这二方面,这与人与生俱来的天份有关,更是与他博学多才,跌宕人生有着密切关系。
===============================================================
王先生在描述郭先生和其作品的时候,充满感慨。
艺术家的历程其实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2012-11-26 10:44:56
6.
郭先生是上世纪中国贡献四席后(林凤眠,吴大羽,吴冠中,常玉),向世界贡献的第五位
艺术家。
也是本世纪大陆走出的第一位职业艺术家。
其主要作用在于材料的应用创新。
以及观念与型色的融合。
郭先生虽生于北京,居于北京。
但以山东人自居,这是山东的骄傲。
2017-4-2 22:33:13
7.
今年,郭先生满六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名利。
郭先生有时跟我谈到人生际遇,愤愤不平之语难掩心际波涛起伏。
我以但丁为例,稍做安慰,文艺复兴时意大利尚且如此,我们能期盼什么呢?
郭先生偶提到王先生,我以王先生忙为由告知,郭先生可能明白,王先生己退隐艺术的江湖了。
偶谈郭先生《富春山居图》,两个样式,一北一南,分别被老贾和老蔡收藏,“如有回顾展,缺少这种作品,会不完整,而在国内,作品一入私人手,就很难拿出来。该如何呢?”郭先生毫不在意:“我会再画新的。”
我觉得他的好友中,有很多收藏他作品的,
这才在市场中顺畅些,是30幅还是50幅我就不清楚了。他本人对此颇不以为然。
他更在乎创作过程的快乐与辛苦,对于结果,似乎并不在意,或者早己看透了市场了吧?
2017-4-3 10:16:10
8.郭先生是大藏书家,
专业图书与画册有十万册以上,
我不知他要付出多少时间阅读与消化,
他还要很多时间创作,交往。
席间,我扭头看了他一眼,
他很沉默,专注的吃饭,
头上略有白发,能占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并无出奇之处。
似乎没有“天才的大脑”,
读过素材集,我对他说:“简练是天才的姊妹(契珂夫语)对我理解作品有好处。”
然后,我们都沉默。
9.
2010年左右,至今为止,
艺术品市场风雨飘摇,激烈震荡。
郭先生的作品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
从一级市场画廊到二级市场拍卖行,
既经受市场检验,也尊重艺术规律,
走出去引进来,很累也很充实,
偶谈到展览,郭先生认为读书人不可傲慢,
应平等待人,我倒不这么认为,在现实中,
这是不可能的。
甚至在虚拟的网络中,也不是平等的。
(网络真的是虚拟的么?未必如此。)
后来,也谈到了某收藏家收某名画家作品,
让人感觉地球都快盛不开了,
郭先生笑曰:“井底之蛙!”
10.关于展览,也许看多了,
我觉得模仿和表演成分居多。
我喜欢安静的展厅。或者看看画册。
展览,容易让我想到集市,
当然,我不反对办展览(反对也没有用。)
展览,应该更多,更开放。
和奥运会比,艺术展差距还很大,
还要多多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