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原创:集群效应的社会化应用 与 协同进化的虚拟未来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10-9 18:44 编辑
(一)集群效应的来源是生物的启示,如蚂蚁过河,蜜蜂生活,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
集群效应可以通过社会化协作分工,产生高效物流,以及社会效益。
举例:卖书的不如卖书的产品数量多,产品的数量,种类,品质等问题。
在以前,书店卖书,读者买书,2000年网络时代以后,出现一个新现象:
个体书店老板,可能只有一千种图书,而读者可能有上万种图书。
卖书的成本很高,买书的成本也不低。这里说的成本不是指图书价格,
而是时间成本:卖家选择读者,读者选择图书信息和服务。
所以,我们看罗胖的书友会也好,樊登书友会也好,有了中介作用,通道作用。
图书只是一种产品而已,我们可以推导到更多种类的产品,比如那种外卖更好吃?那种风景区更好玩?
————————
(二)集群智能的集合群体智慧的能力,需要建立宽泛的平台,分工合作(至少有前勤,后勤),快速流动,以及完善的服务。
但是,就是建立平台的成本,有些企业也不愿意,就想着不花钱,只赚钱,最后倒闭,这里的例子送给百度,
百度曾用二百人团队,准备搞社区服务和销售,结果突然崩溃,因为,有时候,网站速度很快,自己淘汰了!
集群,有些类似团购,对卖家来说薄利多销,对买家来说,当然是降低风险,物美价廉。
两个问题,数量,会员制。
数量,一般以万个产品,甚至十万,百万为基数,基数越大,组织成本越高。
会员制,这个属于服务,仍然是提供更好,更稳定的需要。会员制,一般会交费,比如一元一天,
很多人曲解这个一元,深刻的理解应当是:当会员付出一元,就意味着会员是企业的家人,朋友,因为,钱很坚硬!
——————
(三) 理想化的集群效应,应该是,不仅提供物品,还应该提供增值服务,为会员提供更多机会,
比如,会员买书后,想发表读书笔记,想和同城会员建立书友会,喝茶或者咖啡。
读书笔记,《读者》发行五千万份,豆瓣因为不给稿费,所以,读书笔记萎缩,最后,豆瓣也倒闭。
(《读者》并不是纯粹的读者笔记,而是一种文摘式的大众刊物罢了,每月一期,毛利润大约是2.5亿。)
豆瓣的阿贝不愧是理工脑袋,一脸哭相,天天跟死了亲娘一样,最后,被微博,微信肢解了!
休闲的奶茶店市场潜力有多大?王云安的古茗奶茶告诉我们:可以在乡镇开1200家店,年收入12亿,
而每个店每月有顾客二百人,每年就是两千,两千乘1200等于2400000(240万顾客)。
这就是市场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