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0 编辑
抱朴含真的美学观
“委运做作,,的人生观必定决议了陶公的美学观是。抱朴含真”。由于“朴”与“真”恰是“自然”的独具本质,所以只有朴实与淳真的审美客体才干合乎“委运天然”的审美主体的审雅观,陶渊明的人生与作品无不体现跟渗透了这一美学观。淳真,没有半点虚伪;朴素,不半点人为雕刻的痕迹。象天然那样朴素无华,象天籁那样动听悦耳。这就是他为人处世和在创作中所遵守的美学准则。
他的断然弃官归田是因为“世俗久相欺”(《饮酒》),因为“真风告退,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驷易进之心”,因为他的秉性只能遵循“推诚恳而获显”而“不矫然而祈誉”的原则,所以他与官宦生活心心相印。他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那样由衷地神往着田园的生活,是因为田园的纯朴任真才吻合他的天性,才是他的人生观、美学观的独一选择。只管这里是简陋、破旧的农舍,却使他眷念不已。最平常的乡问风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他的笔下罨现出无穷魅力。淳厚的乡情、朴素的风习“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以上引文均见((归园田居))),给他无限的乐趣。从某一方面说,选择寓居前提最能反映人的审美观,他的选择是“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他向往的生活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考虑之。农务各自归,空闲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由此可见,他那不求豪华享受,不慕荣华富贵,只求物资俭朴、乡情淳厚、精神生活充实、逍遥自在的性格特点,这就是按照他的美学观所挑选的生活方法与环境。
他的乐:“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并书琴。园蔬有余兹,旧谷犹储今。营己良祀极,过足非所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郛主簿》)这里没有奢望,没有做作,只有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趣和真情实感的吐露。
他的喜:“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曦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送,稚予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尊。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辞》)如鱼得水,如鸟出笼,苦海无边,喜逐颜开,惟妙惟肖。
他的苦:“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烈焰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鏖。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呜,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旬句实情,声声催泪,人间之苦写到极致。
他的悲:“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本日始复来,侧怆多所悲。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旧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力量不迭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还故居》)对一位多情善感的涛人,再没有比彷徨悱恻于惨遭战祸覆灭性损坏的家乡的残垣颓壁更伤感和悲怆了。
他写文章,不为取悦于任何人,而是“常著文自娱”,“颇示己志”,所以能“忘怀得失”。他赋诗是为了“以乐其志”,是要追怀那种“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咒”的无拘无束、忧心如焚的生活。这都和他的抱朴含真的美学观完全一致。所以他的作品必然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绘真境。。。只要是由衷之感,由衷之言,只要是真有其事,他便无所不写,而无所不妙。生老痛死,喜怒哀乐,家事国是天下事,无一不可入诗。大至弑君篡同,小至一草一木,无所不有。正是出自这样的美学观,他不患嫌,无避讳。当时士人所鄙视的、认为不屑一顾的农田劳动,他不仅亲身加入,而且把亲临其境的感触和农夫的愿望都写进了诗中,终被后代誉为“田园诗人之祖”;好虚荣、比阔绰、阿谀奉承的时代最怕人揭底的无非“贫困”二字,而他出于亲自避遇,却把饥寒交迫的实况逐一付诸毫端,让那个黑暗腐朽、不顾庶民死活、常识分子受尽百般磨难的时期永远曝光,自古以来传统的观点是家丑不可外扬,他也不拘于此,而是绝不粉饰地把五个成长中的孩子的毛病一一写进他的诗中,终成教子佳话。古之君子正人的大妨无非是男女之间的谈情说爱,但他却制造长篇巨赋(“闲情赋》)极尽铺叙展衍之能事,倾注他对异性的爱恋之情。后辈评论者多认为此诗是比附之作,以爱情比其爱国忠君之情,以美人比君主,我认为这种比甜说非常牵强。试看,他对所爱慕的丽人那样勇敢寻求,刻骨铭心,爱得那样深厚灼热又纯朴自然,他为之神魂倒置,感人至深,不愧是情书之精品,恋情诗中之千古绝唱。试举其一段以见其真:“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怂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才子之屡沐,从自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寻之舒光,奄灭曩而缄明。愿在竹而为粥,含凄飙于柔握;悲白筛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术而为桐,作膝上之呜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正象他的处世之道一样,“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他认为只有对世事有了透辟的懂得,何必入山求道呢?对美的刨造也一样,基于他的基础深挚,修养至纯,所以他顺手拈来皆成妙谛。黄文焕评说“古今尊陶,统归平淡”(《陶诗析义自序》),就是这个情理。比方松树吞没在杂草丛中,他只要如实写来邸成饶有象征的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套。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眺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问,何事绁尘羁。”(《饮酒》)实际上又含有如许深刻的生活哲理啊!
更令人难以设想的是,象他这样一位诗人被生涯逼到沦为乞食的地步,却依然惊魂未定地加以客观刻画:“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以白描伎俩将乞食之心态窘象刻划得奥妙微肖。这是何等平淡的心情,又是何等平庸的。艺术手段!什么起因使他到了这样的境地还心安理得?我想这就是一位不肯“为五斗米折矮向乡里君子”的正派人物为黑暗事实所付出的代价。他对友人真挚、无虚假客套,所以他的话别诗脱口而出都显得深入、隽永、缠绵:“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山河。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答庞从军》)由衷之言只片言只语便已转达出来,其依依惜别之状虽距千载之上仍如近在面前。
由上可见,陶诗的平淡绝无寂寞之感,绝无单调寡味之嫌,而偏偏相反,他的胜利奥秘就在于把平常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发搠出来。他怀抱着委运自然的人生观正是为丁爱护生活中一切美妙的货色,而且他全身心肠投入,由衷地爱恋着,当真地描绘着这一切。所以他的平淡才会有那么强烈的沾染力,那么长远的影响。姜白石评陶诗说:“他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淡而腴。”是很出色的评论。平淡是一种高明的美,是难于达到的艺术境界。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示之且优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吴可更深析说:“凡文章先华美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富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歙,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藏海诗话)))拿“外枯中膏”来概括陶渊明平淡无为之美的特点再适合不外了。
陶渊明创作的高度成绩除了源于他的抱朴含真的美学观与深沉的文学成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特殊留神和气于掩护自己的审美心境。不论是出仕还是归隐,无论是充裕还是困窘,不管是顺境仍是逆境,陶渊明老是能使本人坚持着一个幻想的审美心境,使一颗审美之心常常保持安静、闲和的良好状况,因此才使审美运动得以活泼和踊跃进行。在这方面他有很多宝贵的教训,如精力超脱“心远地自偏”(((喝酒)),情操陶冶:“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仲春中作与从弟敬远》),心境恬淡污染:“养真衡茅下,嫡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进步眼界:“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蒲月作和戴主簿》);心怀广阔:“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澄怀畅情:“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等等。总之,他是通过所有道路去到达“抱朴守静”的目的。而“抱朴守静”就是陶渊明维护审美心境和身心健康的神秘。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汲,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有如安静的水才能反应万物一样,镇静的心也才能包容万物,能力察看万物的往返往复,才能捕获住各种事物的特色。所以抱朴守静的审美心境能发明出高程度的美。陶公在艰巨困苦的生活中能为咱们留下这许多令人怡情悦性、赏心悦目标美好之作,原因也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