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曼生壶”的十八式及其题识:
二百多年前,清朝文人-----陈曼生摒弃前人的工匠之路,以其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创造性地制出了文人紫砂艺术珍品——曼生学士壶,使紫砂壶由工艺品转变为文人艺术品,使文人紫砂壶升华为一种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也正是因为紫砂壶拥有了文人气质,才使得世人为之津津乐道、痴迷甚至神魂颠倒。然而,经过二百多年的风云变幻,真正的曼生壶仅剩下寥寥数把而已,唯其珍贵藏者皆收入深柜密不示人,今人不仅不能拥有把玩,就是看上一眼也成奢望因而曼生壶逐渐变得神秘而遥远,它的遥不可及也随之成了世人的遗憾。
一壶难求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著称,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集》、《种榆仙馆印谱》等。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笃信佛教,酷爱紫砂,斋中设有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设计壶式均在此。此室的名字“阿曼陀室”是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缘之意。而此后以“阿曼陀室”为壶底印章也成了陈曼生留与世人的文化标识。从历史角度看,陈曼生对紫砂艺术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在款式、意境及文化内涵上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温良恭俭让式的慢慢渗透。紫砂还是那个紫砂,龙窑还是那个龙窑,但壶已经不是承袭前代千壶一面陈陈相因的壶了:精巧的篆刻将独具文化魅力的铭文饰于壶上,每把壶都有精心构思的名字,每一把壶都富有特殊的象征含义,既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极富哲理。从而演绎成独具美学内涵的紫砂作品,曼生壶甫一问世便形成“千金易得,一壶难求”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石石兆”==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
二、“汲直”==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
四、“横月”==此云之腴,餐之不月瞿,列仙之儒。
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合欢”==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鬟。
九、“饮虹”==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瓜形”==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天鸡”==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圆珠”==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镜瓦”==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棋奁”==帘深月迥,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方壶”==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除以上十八式外,传世品中又有所见:
一、“井栏”==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二、“钿盒”==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三、“覆斗”==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
四、“年铎”==蟹眼鸣和,以牛铎清。
五、“井形”==天茶星,守东进;占之吉,得茗饮。
六、“延年半瓦”==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
七、“飞鸿延年”==鸿渐于磐,饮良彳干亍 彳干亍 。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刊。
八、“提梁”==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九、“斗笠”==笠荫日曷 ,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