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007.jpg 物是人非事事休之境

TOP

在葬礼上。赵无极于4月16日下葬蒙帕纳斯公墓。包括法国前总理在内的数百人出席了这位抽象艺术大师的葬礼。前方黑衣红色汉字围巾者为赵太。据说这个法国女子不喜欢中国人,然而她却把她全部的一生奉献给了赵无极。根据刚刚结束的赵无极遗产案,她将无权继承赵无极留下的作品。赵太的旁边带圆点围巾者是赵无极的儿媳,其右为赵子赵嘉陵。上个世纪初,赵无极带着学现代舞的妻子谢景兰与年幼的赵嘉陵远赴法国,几年后谢景兰绝情离开赵无极。1995年谢景兰因车祸离世。 008.jpg

TOP

009.jpg 赵无极将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美琴合葬。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9-26 14:12 编辑

赵无极和他的画


未命名.jpg 。这是1952年即他到巴黎后的第四年,在自己的工作室拍的一组照片。由法国肖像摄影大师丹尼斯•科侬(Denise Colomb)拍摄。



  赵无极,与贝聿铭并称为海外华人的“艺术珍宝”,其深谙中国水墨山水,并将之融合于西方油画的特殊风格,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英文媒体誉为同时期最伟大的中国画家。

  2013年4月9日,他于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在其身后,他的画作更是水涨船高,香港苏富比秋拍将推出的一幅三联作,估价在6800-9000万港元。

  而他过逝后最大、最全面的回顾展已在瑞士洛迦诺市中心的Pinacoteca Casa Rusca美术馆开展,自今年9月12日-明年1月6日,观众们可以看到囊括他重要艺术时期、多种艺术类别的作品。应观众要求,展览也可能延至次年春节之后。

  开幕式

  9月15日,在洛迦诺市中心鹅卵石铺就的Sant'Antonio小广场旁边,Pinacoteca Casa Rusca美术馆举办了赵无极回顾展的开幕式。这是一座具有18世纪风格的古典庭院,三层楼的展厅分别布满了赵无极先生的画作。

  赵无极的法国遗孀Françoise Marquet,赵无极基金会的艺术总监Yann Hendgen、伯尔尼使馆政务参赞张军辉、洛迦诺市长Carla Speziali女士以及卢加诺文化部门负责人、相关人员均赶来道贺。小小庭院一时挤满了人,这在寂静的洛迦诺周日,很引人注目。

  尽管在赵无极生前,也曾不定期地举办过多次展览(包括在中国),但如此全面的非常少见,因为展品分别来自赵无极基金会、洛迦诺市收藏,以及非常重要的、赵无极在洛迦诺的朋友Nesto Jacometti先生的捐赠。

  融贯东西

  自上世纪30年代始,中国的艺术家一直都在探寻突破中国传统,融入现代西方、与时代同步的艺术感觉,赵无极无疑是其中的成功者。他40年代在巴黎受到当时正流行的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印象派的深刻影响,随后更是进入到抽象的世界,且将中国水墨画的象征意味,引入到西方油画的抽象况味之中,在东西方之间相得益彰、游刃有余。

  “展览共展出83幅赵无极的作品,时间跨度自20世纪40年代直至21世纪,是一次少见的、非常全面的展览,”瑞士卢加诺市亚洲艺术负责人、公共关系处高级专员钟佳宏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说。“我们也想展现赵先生是如何将中国技法融入到西方油画中的,”布展负责人之一Yann Hendgen谈到。

  展厅一层是赵先生的早期作品,画于40-50年代,也有中国的山水风景画,尺幅较小;二层以水彩、素描及版画为主,多为50-60年代的画作,从这一创作时期起,赵无极的画就开始尝试性地引入“墨”的概念和中国的意象;三层以大型油画为主,其中有著名的兰花(Orchidées)、向我的朋友让-保罗·里欧贝尔致敬-两棵加拿大枫树(Histoire de deux érables canadiens;三联;195x420),以及致莫奈(Hommage à Claude Monet;194.5x485),多为巨幅画作,创作于80、90年代,及21世纪。观摩赵无极的回顾展,无疑是理解揣摩其画风变化的重要经历,也是一次体验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美好经历。

  无极与瑞士

  赵无极逝世后,其首次大型回顾展既不是在他的长期居住地巴黎开展,也不是在其故乡中国,而是选择了他最后的居住国-瑞士,这显现出他与瑞士的缘分。

  他的早期绘画教育,包括1935年进入林风眠的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都与同时期的吴冠中等画家相差无几。然而,自从他48年移居法国之后,其画风开始了明显转变。在这一时期,他不仅与毕加索相住甚近,还与瑞士著名的画家、雕刻家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比邻。也正是在巴黎的这段岁月,他结识了今后成为瑞士著名出版家、艺术批评家的Nesto Jacometti。而后者不仅于50年代帮助他在瑞士举办了2次重要的版画展,并于日后成为赵无极画作的重要收藏人;而且正是Jacometti,让无极于1951年认识了保罗·克利(Paul Klee)的画,并对他今后一生的创作,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无极的整个50年代,都在模仿克利,无论是他的线条、色彩、肌理、还是调子,都脱不开克利的影子。而他的这一绘画时期,也被称做是“克利时期”。从这一时代起,他“有形”的图像渐渐演变为“无形”的色块,他一直在从克利身上吸取着能量,迎接着新的创意和灵感。然而慢慢地,他不再满足于模仿,开始尝试加入东方因素,用打破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中国古典,特别是水墨的形式超越了克利。

  这是他与瑞士的一段缘,然而缘分还没有断。

  最后的宁静

  2011年秋,赵无极从法国巴黎迁往瑞士莱蒙湖畔的Dully,为什么?他的遗孀Marquet断然拒绝了记者的提问,因为与赵无极的独子赵嘉陵的遗产官司,她不愿再接受记者的采访。开幕式当天,Marquet身着黑色小西装,脖子上围着颜色绚烂斑斓的围巾,很有一点无极油画的味道。她与周围的人自如、熟稔地打着招呼,看得出,即使是在瑞士的意大利语区,在艺术圈里,她也是如鱼得水。

  “Yann Hendgen可以接受你的采访,”Marquet干脆利落地布置道,并连连道谢。“赵无极与瑞士的联系很多,他与Jacometti的友情,持续了20年,所以我们愿意在洛迦诺办这次回顾展。除了瑞士艺术家克利对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外,他是由此开始创作抽象画的;他还对瑞士的山很感兴趣。中国画让他知道如何画山,他也在自己的画中融入了中国的技法,”Hendgen先生对记者说。

  “所以他于2011年搬到瑞士了吗?”“这里的生活质量很高,与巴黎相比,更安静吧。在莱蒙湖畔可以看到湖,会让他想起杭州、西湖,他在瑞士的生活很快乐”。

  再造Casa Rusca

  走出Pinacoteca Casa Rusca美术馆的庭院,穿过颇具古典气息的Sant'Antonio小广场,斜对面就是Jacometti的故居,无极也曾在那里小住。如今这里住着一位意大利画家,业余时间教教咏春拳。他的房间里摆着中国屏风和几幅赵无极的画。

  这儿又是一个四围的庭院,2层楼的屋子外面,有半圈宽敞的廊屋。楼下的院子里藤蔓萋萋,想着早先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有过多少次妙语交谈。

  “我们想让Casa Rusca区的艺术气息复活,”洛迦诺市市长Carla Speziali对记者说。洛迦诺曾是很多瑞士艺术家的小憩之所,在看惯了巴黎的繁华、米兰的热闹,他们会在这里找到安静,就像Jacometti和赵无极。

  宋婷,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于洛迦诺



  赵无极

  法文名为Zao Wou-Ki,1921年生于北京;

  祖籍江苏镇江,据传为赵匡胤第三十代孙;

  童年在江苏南通度过;

  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

  194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移居法国;

  1949年5月,克勒兹画廊举办赵无极在巴黎的首次个人画展;

  结识毕加索、贾科梅蒂、Jacometti等人,深受印象派影响。

  随后在欧洲及美国各地举办多次画展。

  1951年接受Jacometti建议,见到Paul Klee的画,并深受影响。画风转为抽象。

  自五、六十年代起,开始进入成熟期,开始大量创作大幅画作。

  八十、九十年代,画作日臻完美。

  2002年12月,赵无极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赵无极曾获法国荣誉勋位团第三级勋章、国家勋位团第三级勋章、艺术文学勋位团一级勋章、巴黎市荣誉奖章、日本帝国艺术大奖等。

TOP

010.jpg 赵无极的第一任妻子谢景兰,望族家族的后代,典雅的气质,书卷气十足。

比较世间女子各式各样的美,我对这样气质出色的女子,是情有独钟的。

TOP

009.jpg 赵无极的第二任妻子美琴,很明星,很娇美,很娴良的一付好样子

TOP

011.jpg 法国肖像摄影师丹尼斯•科侬于1952年为赵无极拍的照片,照片右下角有这位摄影师的签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彩色照片还不多见

TOP

镇江史话之十一:与赵无极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物(2013-04-12 16:01:12)转载▼
著名的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去世了。报载资料未见其籍贯镇江大港,只说他生于北京,少时在南通开蒙。看到过一些资料,发现其人去镇江其实不远,应该明确其籍贯。为予证明,兹介绍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几位镇江大港人物如下:

赵绍甫,镇江大港人,赵无极的祖父,是宋皇室之后,赵匡胤的29世孙。南宋时其先赵子禠迁居镇江大港。赵绍甫是大港上将军赵声之父赵蓉曾先生“天香阁”的学生。天香阁不是一个普通的私塾,这里不仅传授汉文化学术,且灌输反清复汉思想。从这里走出一大批辛亥杰出将领:民国上将赵声,民国中将赵启騄,民国少将李竟成、解朝东、赵念伯,以及同盟会员赵绍甫、章哲亭(名中医章次公之父)等。

赵绍甫有三子,长子桐庆(字汉生),次子宋庆(讳楚庆,字仲翘),三子槐庆(字植三,号疋林)。他们俱出生于大港。儿子的名字中分别嵌入“汉”“宋”,可见其反对满清统治,恢复汉室传统的强烈政治倾向。

赵桐庆(1894—1966),是赵无极的父亲。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商业学校,先在津浦铁路局及中国银行工作,后得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赏识,委为该行储蓄部经理。1921年,南通分行经理张祝三年老告退,赵受命前往接任。未几,调总行工作。民国16年(1927),总行拟设沈阳、大连、哈尔滨3个分行,遴选赵及资耀华负此重任,至汉口待命,因皇姑屯事发而中止。民国18年,总行设8处10部,赵任业务处经理。业务处为总行重心,各处、部有关业务管理重大事项,必须事先与业务处洽商,事后向业务处汇报,业务处则集中供总经理随时咨询;总行下属119个分支行处,其复杂业务每日向总行呈报。业务处则分别检查,集中统计,给予平衡指导。凡此均由赵总理其事,赵亦能应付裕如。“八·一三”日军侵沪后,总行于香港设立总处,授权赵负责内地各行管理重任。随着战事的转移,先后于汉口、重庆成立总经理办事处,均由赵任主任。此后,战区分行的撤退与合并,后方分行的开设,各事繁重而时迫,决策集于赵一身。他处置镇静,指挥若定。民国33年被选为总行常务董事。1950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成立新的总行,赵仍任董事。“文化大革命”初,寄居女儿赵无萱家中,原高血压症日渐严重,1966年9月下旬于上海逝世。

赵无萱,赵无极的妹妹,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才貌双全,是著名的校花。尝衔父命,照料乃叔宋庆先生。(又,赵无萱的大学同学高天如先生是我的大学班主任。)

赵宋庆(1903——1965)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传奇的饱学之士(见另文介绍)。卒葬镇江栗子山。有二女:无瑕、无凡。赵宋庆一介书生,生活清贫,与乃兄气派迥异。据云赵桐庆1948年送儿子赵无极去法国留学,“家人都是西式打扮,男士穿大衣、戴礼帽,女士则梳着洛琳•白考儿式的发型,穿平底鞋,戴皮手套。”若赵宋庆先生着邋遢长衫站在中间的话,不知道有多突兀。赵桐庆曾打算给宋庆以资助,赵宋庆坚辞不受,告人曰:“我不要他剥削来的臭钱!”

1921年赵无极出生不满周岁,其父赵桐庆出任上海商业储备银行南通分行经理。赵无极在南通正值童蒙时期,对故籍大港殊少感性印象,所以他会告诉人们“童年在南通读书”。其实在正式读书前,有过祖父给他的启蒙,地点可能就在家乡大港。赵无极的自传中有生动记载。(参《回忆祖父赵绍甫——<赵无极自传>节选》)

赵无极姓名中的“无”,是行辈用字。同辈人有“无萱、无瑕(遐?霞?)、无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