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及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百年巨匠”(第一辑)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8-1-19 16:44 编辑

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的视觉延伸和全新呈现。纪录片《百年巨匠》是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二十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历经五载创作拍摄,近日已全部制作完成。该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共110集。
  《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二部已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马来西亚电视台等40余家国内外电视台播出。2016年,《百年巨匠》正式立项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并立项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




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在央视热播的同时,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旗下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大型系列丛书“百年巨匠”(第一辑)也于日前正式上市发行,并受到各地媒体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由文化部部长蔡武担任总顾问。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作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倾力推荐。
  该套丛书共12册,系我国第一部以独特视角全方位展示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林风眠、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关山月等12位享誉20世纪世界画坛的艺术大师的系列人物画传。画传以大师们各自不同的曲折命运为经,以大师们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为纬,以生动的人生故事、独到的艺术赏析,真实详尽地讲述了艺术巨匠传奇的生命之旅和独特的艺术创造。
  丛书秉承文献性、真实性、趣味性原则,以年谱为线索,充分运用各种叙述手法,穿插了大量逸闻轶事,启发读者重新思考和感受特定历史时期中,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走向,理解不同时期几代画坛巨匠对艺术技巧、技法的开创性探索。
19108526.jpg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8-1-19 16:41 编辑

201292413545071.jpg 银谷艺术馆是由银谷集团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管理的以展示名家书画,从事文化艺术交流为宗旨的实体。

艺术馆总面积1200平方米,仅多功能厅与画廊两部分的展出面积就有600多平方米。可同时展出百余幅作品。多功能厅与画廊装有专业射灯和展示墙面,并备有可组装的专业活动展板,可根据不同展品规格进行任意组装,组成最佳展示空间,为更好地展示作品提供良好的条件。大厅中央设有大型银幕和主席台,为各种展览会的开幕剪彩及各种会议、文艺活动提供了适宜的专业空间。

馆内设有吴作人与萧淑芳作品专室、邓林作品专室、刘皓作品专室,日常还展示沈鹏、欧阳中石、刘大为、高冠华、 赵卫、龚文桢等众多艺术名家的作品。
艺术馆成立四年以来,成功策划举办二十余次大型活动。先后与山东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海南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宣传部、青岛市委宣传部、东莞市委相继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共同举办了《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艺术馆与荣宝斋、国家画院、中央美院、中国美协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了《邓林七十岁回顾展》,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举办了《蓝天野画展》。

为庆祝中新建交二十周年,艺术馆与对外友协共同举办了《中新著名画家精品展》,先后在北京、上海、新加坡巡展;艺术馆与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书画报举办了《中韩国际书画交流展》。
银谷艺术馆相继为吴作人、萧淑芳、邵华泽、邓林、张瑞龄等十几位著名书画艺术家出版了银谷系列丛书。

《百年巨匠》是艺术馆开馆以来的重大项目。内容涉及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三十六集系列大型人物传记《百年巨匠》纪录片;与荣宝斋共同编辑出版《百年巨匠》全集系列;与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版《百年巨匠》系列丛书;与茅台酒集团合作出品茅台酒纪念版——《百年巨匠》系列。全方位,多视角向人们展示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十二位引领中国美术发展的艺术大师的精彩人生。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6 编辑 国画家太多了,应该选 常玉 潘玉良 吴大羽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6 编辑 庞薰琹,常书鸿,卫天霖 也不错的。。。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8-1-19 16:10 编辑

巨匠名录
(一)美术篇(16)
齐白石 黄宾虹 张大千 徐悲鸿 潘天寿 傅抱石 林风眠 吴作人 刘海栗 李苦禅 关山月 石鲁 蒋兆和 黄胄 吴冠中 李可染
(二)话剧篇(4)
欧阳予倩 田汉 焦菊隐 金山
(三)书法篇(7)
于右任 沈尹默 林散之 沙孟海 赵朴初 启功 舒同
(四)文学篇(6)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
(五)京剧篇(4)
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
(六)音乐篇(6)
刘天华 聂耳 黄自 冼星海 萧友梅 贺绿汀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8-1-19 17:40 编辑

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以及包括

常玉、潘玉良、李铁夫、陈抱一、宋步云,丘堤


关紫籣、关良、卫天霖、吴大羽、庞薰琹、吴作人、余本、常书鸿、丁衍庸等约20余人

李超士、方君璧、蔡威廉、司徒乔、周碧初、方干民、张充仁

TOP

001.jpg ·孙中山曾称赞李铁夫是“东方画坛第一巨擘”;柳亚子有诗咏赞李铁夫:“一老龙潜身是史,几人虎变国为家”;郭沫若在回忆录中称李铁夫是“一位奇人”。

·李铁夫是我非常喜爱的画家,我画不过李铁夫老先生,我以为我画过了,可是拿他的画来一 看,仍然画不过他。.他跟孙中山是哥们儿。到美国学画,一辈子没留下几张画,可是非常有教养,非常有才气。(陈丹青)

学西画留学最早、画得最好的,是李铁夫。他在中国学西洋绘画的历史中是成绩很大的,真是要大书特书。李铁夫的画好到什么程度呢,美国的萨金特都佩服他,在美国大展上得金奖的是李铁夫。他办展览挣的钱,全部捐给民主革命,同盟会纽约的分支就是李铁夫在当负责人。(杨先让)

·李铁夫是真正的大师,这么个大师级的画家,媒体却很少报道,很少人知道李铁夫的艺术造诣和爱国情怀,坊间的一些逸闻趣事甚至还以讹传讹。不但要报道,而且要把李铁夫的作品向全国展出,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师。(陈金章)

·李铁夫的艺术成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铿锵屹立,他的作品和诗词同样充满激情和生命力。(黄锦祥)

·李铁夫最大的影响是把原汁原味的西方绘画呈现给国人。大概在民国十六年,黄兴为革命来往于国内外,经常把 他的画带回来展出。那时国人对西方绘画的概念相当模糊,人们至多只能通过劣质的印刷品或者电影来认识西方绘画,当时李铁夫的画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刘一行)

·2000年在日本举行的东亚油画大展中,日本人称李铁夫为“东亚油画第一人”,并郑重邀请广州美院选送李铁夫作品参展。(全森)

TOP

陈抱一

002.jpg
陈抱一,广东新会人,1893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在招商局担任要职,家境富裕,建宅上海江湾,人称“陈家花园”。陈抱一出身于富有的家庭,却选择一条当时被认为“没出息”的艺术家的道路,这要感谢他那从事洋务的开明的父亲。陈抱一自幼热爱美术,当时西画学习尚处于暗中摸索的阶段,正规的学习资料极为缺乏。父亲千方百计为他搜求象阿·伊斯特的《风景画研究》、万国函授学校的《绘画讲义》、彩色印刷的《弗·豪尔所藏透纳的风景画集》、《依·阿瓦特隆的风景画集》等书籍,使他较快走上西画学习的正道。陈抱一直到晚年还多次回忆起这些往事,提到当时这些颇为难见的美术书籍对他一生的影响。

1907年至1908年间,陈抱一在上海四川路青年会学校读书,学校的图画教员是张聿光。张聿光(1884—1968)是中国西画运动启蒙时期的重要画家。他原是上海新舞台剧院的布景画师,清末民初曾在上海一些学校开设图画课。张不仅擅长画舞台布景,还画过不少讽刺画,所作水彩、铅笔画笔致生动,富有个性,给少年陈抱一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11年夏,陈抱一曾入周湘办的“布景传习所”学习。同学者有刘海粟、乌始光等人。周湘(1871—1933)是我国创办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的画家。1911年以前,他办过一所小规模的“图画传习所”,或称“上海油画院”附设“中西图画函授学校”。大约在1911年,他开办“布景传习所”,或称“中华美术学校”,主要教授一些中西合璧的水彩画,画一些照像间的布景。周湘在上海多年,直到1923年3月,“上海油画院”或称“中华美术专门学校”停办,他才返回老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清末民初时期正处于中国西画运动的前夜,一些较开放的地区象上海等地,虽然有不少西洋画的爱好者在摸索学习,但大都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学习途径。不少人尝试练习铅笔画、水彩画和油画,也还只能遵循传统中国画学习的旧例,即从临摹入手。海外传入中国的西洋画片和在中国印刷出版的画册,虽大多水平低下甚至庸俗拙劣,因为学画者的需要却也能得到流行。尽管也有人知道运用写生方法学画的必要,但为数甚少,有影响的老师还是象张聿光、周湘、徐永清这样出身中国画家或从事中西合璧绘画的画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象陈抱一这样希望中国的油画艺术早日走上正道的青年,不能不感到沉寂和苦闷。

1913年陈抱一东渡日本,进入日本西画团体“白马会”的葵桥“洋画研究所”学习。

1914年到1915年间,陈抱一因病短期回国,在上海停留期间,曾担任“上海图画美术院”的西画教员。在教学中他力图改变传统的临画习惯,重视写生。当时“上海图画美术院”没有石膏模型,他就先从静物写生开始,后来向日本东京菊地石膏模型所定购了一个伏尔泰像。陈抱一希望能从写生入手,使中国幼稚的西画教育能逐渐步入正道,以造就西画艺术人才,可是在习惯于传统绘画方法的人看来,这不过是一种新奇过激的举动,并不能得到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只能在一部分研习西画的画家中流行。

TOP

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宋步云先生(1910-1992)的名字是不应该被我们忘记的。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画家,在油画、水彩和中国画领域颇有建树,还创造了许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有进步内容的版画。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艺术教育家和富有艺术行政才干的艺术活动家。

TOP

171610755_640.jpg 决澜社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完整艺术宣言的西画社团,以其先锋性在上海乃至全国画坛颇受瞩目,庞薰琹、倪贻德、阳太阳等决澜社的主要成员广为人知,然而决澜社唯一一位女性成员、同时也是决澜社奖的唯一获得者——丘堤的名字却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丘堤原名丘碧珍,1906年生于福建霞浦一个商人家庭。丘堤年少时便具有现代女性的觉醒意识,在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就学时,她带头剪去发髻,梳起新式短发,在风气相对守旧的福建女师校园中掀起一阵革新风潮。从福建女师毕业以后,19岁的丘堤来到上海,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美专毕业后,丘堤未停止追求艺术的脚步,随家兄留学日本继续学习西画,当时的日本西画技法和理念直接引介自欧洲,画坛风气较中国更为开放,丘堤在日本期间见识到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作品,受其影响颇深。结束了日本的学业,丘堤回到母校上海美专,作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西洋画组的研究员进行绘画创作,其实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继续在母校深造。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