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肖像:明人“别号图”与山林之思 作者:张长虹 来源:《装饰》
精神的肖像:明人“别号图”与山林之思
2018年01月16日 14:01:35 作者:张长虹 来源:《装饰》
转发|评论|收藏| (0) 字号:【大 中 小】 0
小引:
关于明代“别号图”的研究,刘九庵先生《吴门画家之“别号图”及鉴别举例》一文,较早关注这一特别题材。(1)其后,此题材开始进入美术史学研究视野。2000年,赵晓华《史有别号入画来——唐寅<悟阳子养性图>考辨》,认定辽宁省博物馆藏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图1)亦为一别号图。(2)韩金磊《唐寅“别号图”创中“景”与“人”的组构关系》,则对于别号图中的人物与配景的关系做了探讨,指出“别号图”中的人物“不再作为山水的配角而存在”。(3)高居翰等所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一书中,对“别号图”与园林题材绘画的关系有所涉及。(4)许珂的《君子于室:文征明别号图中的图解与隐喻》(5)、《吴门画派“别号图”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用——以文征明别号图为例》(6)两文,以文征明作品为主,较全面地检讨了吴门画派“别号图”的意义与功用。后一文尤指出:“文征明与别号主人希望借助别号图这一形式,标榜自己的文人身份和高雅品位,以与一般民众相区别,但是这种被动的回应有一定局限性。”(7) 综合以上研究,可见学界对“别号图”题材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尤其在题材构成和文化意义等方面。不过许珂对功用的解读似不够全面。此外,以往研究大多限于对于吴门画派的研究,尤其集中于吴门代表性画家如文征明、唐寅等人,对于其他画家,不免有所忽略。至于苏州以外画家的“别号图”创作,以及“别号图”在赞助人家族中的价值、功用等,似少见有涉及。本文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于“别号图”的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
3a69414b11044d979d840fba41667ee4.jpg
图1:明 唐寅 《悟阳子养性图》
一、“别号”与“别号图”
清人葛万里撰有《别号录》九卷,乾隆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四库馆臣所撰提要追溯“别号”的历史说:
考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有宋淳祐间钱塘徐光浦《自号录》一卷,载当代名公巨卿、骚人墨士之号,谭友闻序之。其本为元至正间华亭孙道明所抄,今未之见。万里此书盖仿其例而广之者也。古人冠而称字,年过五十称伯仲而已。至《左传》所载子产、子美,至于两字并行,已难辨识,然犹无别号。“商山四皓”皆自有名姓,而又有黄、绮诸称,其别号之所仿乎?自唐以后,名目弥繁,万里谓“盛于南宋,滥于明,见者莫知为谁”诚为确论。(8)
四库馆臣考察早期字号,认为“商山四皓”既有姓名,又各有称呼,如东园公、夏黄公等,故而后世的别号,应仿自于此。
李黎研究认为,室名、别号主要源自于隐逸之风,比如《高士传》中的石户之农、荷蓧丈人、河上丈人等号,以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记其自号“五柳先生”等,她的结论是:“类似于别号的称呼,应该在东晋之前就已经产生了。”(9)
《四库全书》的提要概括《别号录》内容说:“其书取宋、金、元、明人别号,以下一字分韵编辑,宋金元人共一卷,明人八卷。”(10)从卷数比例,也可见出明人别号之盛。可以说,在明代,室名、别号,成为文人及社会各阶层自我表达、自我标榜的一种流行方式。
“别号图”这一题材,由明代鉴藏家张丑最先提出,他在总结古今画题时说:
古今画题,递相创始,至我明而大备。……元写轩亭,如赵孟頫《鸥波亭》、王蒙《琴鹤轩》之类;明制别号,如唐寅《守耕》,文壁《菊圃》、《瓶山》,仇英《东林》、《玉峰》之类。五等皆可览观,惟轩亭最为风雅。(11)
张丑本人更倾向于“轩亭”题材。但实际上,明代绘画题材极为丰富,基本涵盖了“轩亭”和“别号”等多种题材,在实际创作中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如借用轩亭表现别号主人的气质等,所以有时这些题材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杜琼《友松图》后因有题识脱落,若非张丑点明其为“别号图”,其中涵义已不为人知。
305c2694fd330f8b840b362ac8d7f0f3.jpg
图2:明 杜琼 《友松图》
明初苏州画家杜琼的《友松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2)是明代较早的“别号图”,作品绘庭院依山而筑,近景松林掩映下,茅屋中主客闲话。初看是园林题材作品。张丑著录中补充说明此图为“东原先生为其姊丈魏友松写号图”(12)此图是杜琼为其姊丈魏本成,号“友松”者所绘。刘珏的题诗:“虬髯燕颔总堪怜,岁久交情似漆坚。都尉不骄能刮目,大夫虽老是忘年。笑迎高盖疏帘外,坐挹清风短榻前。昨夜分明来入梦,公侯自此有超迁。”(13)言隐居之乐,而寓升迁之意。其后“安里散人”嘉靖乙丑年(1529年)的诗与跋,也值得细读:
聊把画图为苑囿,更将吟韵当笙歌。就荫息影甘终老,曝日余诚空自多。
予嘉靖戊戌进士,庚子授处郡节推,逾四载,以急缺被召。召檄既至,当途者憾予不能曲为承顺,故尼其行,凡六阅月始得离任。……有司钦遵明旨,亲知每为劝驾。予谢之曰,烛之武云,臣之少也,尚不如人,予今老矣,无能为也。六载以来,百念俱灰,日惟就荫息影,待尽余生而已。又拙于治生,拮据湫隘,居无隙地可以舒眺,偶展小景,台榭参差,山林掩映,恍然置身其间,而与二三野老相遇,自笑真成画饼矣。窃自念兄弟颃颉科第,叨冒台省,无补清明之治,而今老于菟裘,岁时惟北望嵩祝,而芹曝莫献,已矣已矣!闻昔愚公惩太行王屋之塞,欲徙之渤海之尾……愚公曰,吾之后有子,子又生孙,子而又子,孙而又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予老矣,已矣已矣,庶几子子孙孙如愚公之言哉!(14)
“安里散人”其人不详,可能就是文伯仁跋和张丑跋中所提到的收藏者“玉芝”。这段题跋颇能揭出明代士大夫渴望归隐山林的心态,尤其是在苏州这样从明初就有隐居传统之地,明代政治生态的恶化,钱穆先生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洪武帝废相。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弃相权,形成皇帝的独裁统治。二是不惜以严酷刑罚对待士大夫(也起于明太祖)。鞭笞捶楚,尤其是廷杖,成为朝廷士大夫寻常之辱。其残酷无理,殆为有史以来所未见。(15) 明中期后,朝纲日坏,士大夫既倦于朝廷党争,又愤于廷杖之辱,故多求退隐。曾任翰林待诏的文征明,经过嘉靖朝“大礼仪之争”的风波之后,也决意归隐苏州,以卖画为生。“安里散人”的诗与跋,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就荫息影甘终老”,即隐居终老之意。这是一位浮沉官场二十余年的仕宦之人的主动选择。即便家无园林,一卷在手,可作画中之游。二是“子子孙孙无穷匮”,即子孙绵延不绝。这两点都是紧扣《友松图》的主题而展开的。《友松图》中茅屋中有二老者闲话。松下老人的主题除长寿之外,也有子孙绵延之意。这一点,在郭熙《林泉高致》“画题”部分,已有提及。(16)
由此出发,“别号图”这一绘画题材类型的流行,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别号图”中的商人赞助者
“别号”通常寄托着主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不管实际上能否实现。当然,那些人生道路曲折的文人,比如唐寅、徐渭等,思想变化快,别号也特别多。唐寅本人创作的“别号图”数量大,艺术质量也很高,这可能与他本人退隐苏州的生平经历有关。“别号图”首先寄寓着赞助人即受画人的退隐山林之心态,故而画家多以山水园林或书斋山水题材应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别号之意。
除了文人墨客之外,明代画家“别号图”的委托人的身份更为广泛。像仇英《守溪图》为出身于苏州的官员王鏊所制,唐寅《款鹤图》(图3)为苏州名医王观所制,《双鉴行窝图》(图4)为徽州富溪的汪时萃所制。比起仇英、文征明来,唐寅接受订件的范围,明显更广泛,其中不乏当时活跃的徽州商人。由于学界关于唐寅等名家的研究已较为丰富,此不赘述。兹以其他苏州和苏州以外画家为据,对一些委托人为商人的“别号图”略作研究。
e138d9f53e1ff8b0e9e8e3851ecc8d7b.jpg
图3:明 唐寅 《款鹤图》
d6bbdfd757be0ade5546ea50ce522784.jpg
图4:明 唐寅 《双鉴行窝图》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时年74岁的苏州职业画家谢时臣,受邀为徽州休宁人刘邦重作《练溪图卷》(《穰梨馆过眼录》著录:绢本,高九寸一分,长三尺八分),款为:“练溪佳胜。庚申八月,年七十四翁谢时臣写景。”(17)画后有嘉靖戊午(1558)彭年作《练溪记》,点明刘邦重“以‘练溪’为称”,因知此画虽然是写景山水画,其实也是一件“别号图”。有意思的是,从时间上看,这件“别号图”作品是先有记后有图的。彭年《练溪记》云:
歙中山水幽奇,甲于南服,其山则黄岩、白岳,其水则新安、婺源、绩溪为最大。而支分派别,千岩万壑,神秀瑰丽……若练溪之胜,其源出于黔黄、松萝之间,二山夹水,会而为溪。湍波潆纡,清澈衍漾,东流达浙江。……休宁固多胜概,此其最也。刘君邦重以其远祖淳一公贵显,南唐时卜居溪上,当邑郭之右,凤湖之阳,古阙乔木,尚有存者。子孙清白相承,诗礼不废。至于今而蓄衍宏拓,宗门里阚,岁益月盛,号休宁世家,故以“练溪”为称,志弗忘也。间来吴下,为余道之,且曰往往见世贵家富胄,不数传而流移转徙,不知其桑梓之旧者,文献不足征也,幸为我记之。……夫练溪,自五代时而淳一公经始之,越数百年而邦重表揭之,其犹淮水之于王氏乎?将见其世泽之绵绵也。……庶几邦重之志绳绳弗替焉。……(18)
彭年的记主要强调两点,一、刘氏家族清白相承,诗礼不废,为高节奇行之士;二、祝福刘家世泽绵绵,子孙绵延不绝。
这种称颂徽州人的文章,在明代文人的文集中较为常见。唐寅也写过一篇《王氏泽富祠堂记》,称颂徽州王景旻家族繁衍之盛。该文和彭年《练溪记》的套路完全一致,文后甚至还明言该文是他经过徽州时收钱写的。(19)
其后又有文彭、许初、文嘉、史臣纪、钱谷、詹景凤、吴拱辰等人题诗,都对主人给出了美好祝愿,大多是就《练溪图卷》有感而发的。
由于刘邦重以家乡的一条河“练溪”为号,谢时臣就直接画了《练溪佳胜图》的山水画卷,以应和刘邦重的别号。另一件“别号图”《溪阳图》的创作,与此情况类似。
明代汪砢玉《珊瑚网》著录苏州画家陆治的《溪山余霭卷》,款:“辛丑二月,陆治为溪阳先生写。”(20) 根据画题,可推断这是一件“别号图”。而图后陆弼之跋,也可作为印证:
吴溪阳先生者,新安人,其所居里名溪南。先生溯流结庐,因以“溪阳”自号。岁辛丑,吴门陆叔平作《溪阳图》贻之。迄今癸未,先生下世且十余年矣,其长君惟明,复丐邑人丁生补图于后。……(21)
这位“丁生”,下文提到是徽州画家丁云鹏,他应“别号图”主人之子吴惟明的请求,在卷后补画了一张《溪阳图》。“长干释洪恩”就画意题诗曰:
返照上高林,虞渊自寒冱。撼隔一溪云,日听潮音度。(22)
无论陆治的《溪山余霭卷》,还是丁云鹏的《溪阳图》,从卷后题诗看,这两件作品应该都是设色山水,画中有山、有水、有林木、有夕阳,以“别号”的题材,努力营造吴溪阳理想中的家山景致。
吴溪阳其人,汪道昆所撰《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有详细记载。(23)由汪道昆的记述,可知吴溪阳名良儒,是位成功的徽商,喜爱风雅,故有请吴门画家陆治绘制“别号图”之举。
据汪世清“丰南吴氏世系表”,吴良儒,字汝为。其子吴浚,字惟明,号康虞。(24) 吴惟明其人应是一位艺术品商人。(25)
除了徽州画家丁云鹏之外,嘉兴画家项元汴等人也绘制过“别号图”。汪砢玉《珊瑚网》著录项元汴作品《项子京荆筠图卷》,题跋为:“入林听击竹,选地静班荆。龙渊慧空上人持素索绘《荆筠图》,为友人世贤汪君而徵其别号者,遂并题一联,以呈手眼云。墨林项元汴写于樱宁庵。”后有项元汴侄项德裕题识,又有王稚登、张凤翼、周善继、蒋元龙、董其昌等人题诗。(26) 项元汴跋语已明言,这张《荆筠图》是汪世贤请他们的共同友人慧空上人出面,求项元汴绘制的“别号图”。
汪世贤之子汪砢玉回忆得此作的经过说:
先子爱荆,字世贤,别号荆筠山人。弱冠时与慧空、慧鉴、大洲、竹堂、定湖诸方外游,因识子京公,是卷其初购之者也。后更求子京作《爱荆图》,仿赵伯驹,成青绿山水,款云:“墨林子项元汴为孝友汪君写”。不知者俱疑非子京本色焉。(27)
汪世贤祖籍徽州,至少自其父汪怀荆一代起,就经商于嘉兴。汪氏家族积累起大量的艺术收藏品,汪世贤专门建凝霞阁、墨花阁等以贮藏。汪世贤向项元汴求购的“别号图”,至少有两种,分别为《荆筠图》和《爱荆图》。除此之外,汪砢玉还著录了苏州画家们为汪世贤所绘的别号图,包括周之冕绘《爱荆图》(山水画),孙枝写《爱荆图》(款:辛丑仲春,为爱荆先生写,孙枝。),张龙章《爱荆图》(款:万历戊戌初夏,写似爱荆先生,古吴张龙章。)等。在张龙章所绘“别号图”卷首,甚至还有申时行的题款:“休休居士申时行为爱荆词丈书。”(28) 万历朝曾官至吏部尚书的申时行,在“万历戊戌”(公元1598)时,早已罢相退隐苏州多年。不过,这仍可见汪世贤其人在江南地区的交游之广。
三、“别号图”的家族流传现象
“别号图”既然是委托人花钱请名画家绘制,并且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它在受画人心目中应该是非常看重的。我们看到多数的“别号图”画后,除了一篇说明为何人所绘的创作“记”外,多有名人题诗。当然,求取名人们的题诗及手迹,也是提高“别号图”本身价值的一种手段。
比如上文提到的陆治为吴良儒所作《溪阳图》,在吴良儒去世之后,该图为其子吴惟明在经商时随身携带,“常挈之于橐中,时一寓目,不胜太行白云之悲。惟明与游多一时名流,兢为诗歌题赠……”(29)
此段题跋特别提到与吴惟明交往的一时名流,多受邀为画卷题诗。吴惟明随身携带画卷,固然有其不忘先人的一面。另一方面,随身携带的方式,也使得他在请求旅途中所遇名流为之题诗时,更为方便。
遂州人郑芬在8年间两题《溪阳图》卷,对于吴惟明携卷以随的行为深为称许。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十月,郑芬在重题《溪阳图》时说:
康虞先生携此卷北游,余得题识其上,今八年矣。乙卯与蹇叔重游此中,再请披阅。已乃复康虞曰:君图不忘先,孝也。何幸得嗣君雍侍侧,因乐而书之。(30)
“蹇叔”(按:应为“謇叔”)是吴惟明之子吴士谔之字(下文的“嗣君”一词可为明证)。郑芬和吴士谔重游当年为吴惟明题识画卷之地,吴士谔取出《溪阳图》请其再题。郑芬感觉8年间为两代人题写同一画卷,既见出吴氏家族对于先人的孝心,也确为乐事一件,遂欣然命笔。这件《溪阳图》自吴良儒传到其长子吴惟明,再传到吴惟明之子吴士谔之手,已历三代。在此期间,他们仍然持续不断地请名家在卷后加以题识。
由于嘉兴汪世贤家族艺术收藏丰富,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因此项元汴所绘《荆筠图卷》之后,数十年间留下许多名流的题诗。汪砢玉回忆说:
万历丁未夏,华亭蒋神卿过访,留款三宿,临别次伯起韵题卷。至丁巳春,董太史玄宰来吾家鉴赏书画,亦题卷后。数十年间,得诸名流为先子增重,诚快事也!(31)
“丁巳”(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时,董其昌已是东南画坛领袖级人物,他也在鉴赏汪家书画后,乘兴为《荆筠图》题诗一首。画卷后有“诸名流”为其逝去的父亲“增重”,令汪砢玉感到非常高兴,遂在所著《珊瑚网》中直抒胸怀。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春,汪世贤夫妇去世。为安葬父母,汪砢玉不得不“典质古玩”以筹款。项元汴《爱荆图》虽被盛氏买走。“未几,余力索兹轴归。”算是想法夺回来了。而项元汴《荆筠图》和周之冕《爱荆图》,也于此时被友人强买而去。十六年过去,癸未(1643年)初夏,“此友忽持二卷(《荆筠图》、《爱荆图》)来,欲易余唐六如山水,姚云东画菜及六几双绣蜕,余与儿渊惟其意而莫违,遂复还旧观,庶不致平泉失守,遗憾千古,冥冥中或亦禅寂诸老宿之力与?”(32)
历经十六年,当年散出的“别号图”《荆筠图》与《爱荆图》才重归汪家。在汪砢玉与其子汪成渊的共同努力下,庶不致“遗憾千古”。这种对于父辈“别号图”的珍重之情,溢于言表。
家族后人对于“别号图”如此珍重,原因何在?这应该跟“别号图”的社会功能有关。“别号图”在题材类型上属于园林、书斋山水或花卉与肖像画的综合,除极少部分为纯粹山水画或花卉画,没有人物之外,画中人物形象一般不大,但基本处于画眼附近的重要位置。尽管画中可能只有一个相对概括写意的人物形象,并非写真肖像,但他毕竟是委托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形象,也最能见出其个人情怀。韩金磊的文章也已指出,别号图人物已“不再作为山水的配角而存在”。因此,比起以逼真为目的的“写真”类肖像画来说,明代的“别号图”更类似于委托人的“精神肖像”。无论是对于官员、文人还是商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来说,都是如此。
四、“别号图”的发展与演变
正如刘九庵先生提到的那样,“别号图”早在元代便已出现。如高克恭《山村隐居图》是画给“山村居士”仇远的,黄公望《铁崖图》是画给铁崖道人杨维桢的,王蒙《南村真逸图》、《南村草堂图》是为其中表兄弟、号“南村先生”的陶宗仪所绘。这些作品所赠对象均为当时名士,有一定声望。王蒙《南村草堂图》后,有钱云《南村赋》、沈铉《南村草堂记》、全节《南村记》等,对于陶宗仪的人品、学问及甘于隐居的品格,多所推崇。(33) 明代初期,苏州画家沿袭了元代的这一题材,几乎与苏州的“吴门画派”相始终,此类“别号图”大量出现,所赠对象既有官员、文人、医者,也有社会地位不高的商人,显见“别号图”在明代已成一时风尚。这一现象,与明代的墓志铭兴盛的现象类似。明以前只有官员、名士等,才有资格请大文人撰写墓志铭。明代中后期,不止城市中产、技艺者流,连富裕的商人也纷纷出钱,请文人为自己的父母或祖上撰写墓志铭。王世贞、李维祯、汪道昆、“公安三袁”等大文人的文集中,各种“义侠”、“处士”类的墓志铭,多属此类。这些商业性的墓志铭,对于墓主多有溢美之词。比起元代相对严谨的“别号图”绘制来,明代中后期的“别号图”,用轻松的笔调,描绘了社会各阶层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这一绘画史上有趣的现象,成为我们探究明人充满闲情逸致的自我评价,自我期许甚或自我标榜的生动材料。至于明代中后期商人开始大量介入文人圈的时尚活动,所带来的“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也是当时社会控制逐渐放松后,所呈现出新的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
从画名看,“别号图”通常表现一种山林之思或闲情雅致,如“友松”、“怀鹤”、“梅谷”(图5)、“筠隐”、“溪隐”(图6)等,有时也以“少峰”、“玉田”等寄寓其个人品格。在长期的发展中,“别号图”这一题材也形成其特定的商业创作模式,画家通常就委托人别号的寓意进行艺术发挥,以自己擅长的技法完成画作。画作完成后,画上一般有画家诗文题记,委托人也会另请其他名士作记、题诗,以增加文化和市场价值。图后之记,通常对“别号”的寓意进行阐发,称颂其人品、人生理想或情操。至于每次作画和题诗的酬金,因资料所限,只能暂付阙如。
cc4790417bfee69fd91d312b2976aaa6.jpg
图5:明 唐寅 《梅谷图》
c2b4fc50d642fb883c3c2019109b392b.jpg
图6:明 仇英 《溪隐图》
归纳明人“别号图”,可发现它们与元人“别号图”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官员、名人墨士,更多的普通文人或医生、市民、商人等,也开始请名画家绘制“别号图”。从别号来说,它通常寄寓了主人除名、字之外更深一层的人生志趣和追求,因此也更能发抒其个人情怀。在明代吴地文人多隐居并构筑园林、轩亭的现实状况下,以别号为题请人作图明志,也算是一件风雅之事。“别号图”与园林、轩亭题材,在“吴门画派”画家的绘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本身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社会现实。不过,比起具体的园林、轩亭题材山水画来说,“别号图”中的园林描绘,因更多理想色彩,绘画境界相对也更加荒寒。或许,这画中的天地,才是尘世中的委托人更为向往的远离尘嚣的心灵放逐之地吧。
结 语
作为一种特别题材的明代“别号图”,出现于特定时代。“别号图”的大量流行,一定程度上也是明中期后思想解放的产物。与纯粹的园林、轩亭、书斋山水之类题材比较来说,“别号图”更是一种“精神肖像”性质的作品。这一点,从上文所提及的吴氏和汪氏的家族承传实例,均可深切体会到。当然,由于并非写真式肖像,由名家创作的“别号图”作品,仍然会得到其他藏家的认可和追捧。像上文提到的杜琼《友松图》,就至少曾在张丑祖父张情和“玉芝”两人之间流转。后更流入苏州某店铺中,为张丑所得。(34) 汪砢玉家的《荆筠图》和《爱荆图》,则被人买走,收藏了16年。许珂认为“文征明与别号主人希望借助别号图这一形式,标榜自己的文人身份和高雅品位,以与一般民众相区别……”(35) 这个结论不够全面,因为她只注意到有文人身份的别号主人,没有区分别号主人的不同社会来源。比如“别号图”的商人委托人们,显然并不具有“文人身份”。
现有关于“别号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吴门画派画家。但需要指出的是,明代参与绘制“别号图”的画家,并不仅限于吴门画派画家。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职业画家谢时臣、周之冕、孙枝、张龙章等,虽然是苏州人,但并不属于“吴门画派”。此外,嘉兴大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徽州画家丁云鹏,也都远在吴门之外。可见“别号图”绘画的风尚,实际上已走出苏州,在江南地区广泛流行。这一现象所呈现的,恰是明代中后期江南文化图景中所隐含的隐逸文化的成分。
注释:
(1)《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5期。
(2)《文物》,2000年第8期。
(3)《翠苑·民族美术》,2016年第7期,引文见第78页。
(4)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5)《美术学报》,2016年第5期。
(6)《美术与设计》,2016年第6期。
(7)《美术学报》,2016年第5期,第61页。
(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3、114页。
(9)李黎《表达自我的方式:室名别号与文人心态解读》,《南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47页。
(1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3页。
(11)【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351页。
(12)【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皱字号,《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362页。
(13)【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皱字号,《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361页。
(14)【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书画舫》“皱字号”,《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361、362页。
(15)钱穆《国史大纲》,第三十六章第二节“传统政治之恶化”,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65-669页。
(16)“乔松至一望松、青松、长松,皆祝寿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题》,《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02页。
(17)【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载《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
(18)【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载《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
(19)“弘治乙丑,余行旅过徽,友格以币交,故为记其事云。”唐寅《王氏泽富祠堂记》,载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20)【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6”,《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148页。
(21)【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6”,《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148页。
(22)【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6”,《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148页。
(23)【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4,万历四十一年刻本,第19、20页。
(24)参见汪世清《董其昌和余清斋》附录《丰南吴氏世系表四》,《朵云》,1993年第3期,第65页。
(25)唐阎立本《锁谏图卷》,吴康虞曾携过王穉登斋头,后为韩逢禧收购。韩跋尾记曰:“万历癸丑八月十三日,得是卷于徽友吴康虞,时在旧京银台公署。”参见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79页。
(26)【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8”,《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157、1158页。
(27)【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8”,《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158页。
(28)【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8”,《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158页。
(29)【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6”,《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1148页。
(30)【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6”,《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148页。
(31)【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6”,《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158页。
(32)【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6”,《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158页。
(33)【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11”著录此卷,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85-1087页。
(34)【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书画舫》“皱字号”,《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362页。
(35)《美术学报》,2016年第5期,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