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法国华幽梦文化基金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3 编辑 论坛在华幽梦修道院深邃的穹顶下举行 007.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3 编辑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兼院长巴斯蒂教授 André d’Hormon (1881-1965) 铎尔孟是民国时期住在北京的外国人之中一位出名的人物。各大使馆的社交活动都必定要邀请他。法国大使夫人每周举办茶会,他是交谈的枢轴shūzhóu。有优秀的欧洲人士来北京旅游,他们肯定要去拜访铎尔孟先生,请他介绍北京,中国,中国文化。他可能愿意陪同他们去看一些名胜古迹,或者看京戏。 铎尔孟是一个假名,他的真的名字为André Yacinthe Roquette.他生于1881年,是前总统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erier (1847-1907)的私生子。他在巴黎大学学了法律和上了私办政治学学校。他想当外交官,但是因为他是私生子,并且是同性恋者,这是不可能的,外交部严格规定不许。由于父亲的关系,他1906年来到北京到京师大学堂任教,教政治学。当时京师大学堂招聘了许多外国人来教书各门科学。各国之间竞争激烈,都要派人到该学府来培养中国的未来精英。除了两个人教法语以外,法国公使争取派一位教法律,以及铎尔孟教政治学。 铎尔孟离开法国以前,他与驻法清朝公使馆的秘书唐在复学了一点中文,并结识了李石曾。李石曾当时在法国留学。但铎尔孟的汉学水平还底。著名法国汉学家Chavannes 沙畹1907年来北京时,与他没有特别来往。1908年京师大学堂向法国公使馆提出了抗议,说铎尔孟的工作作风不好,太放松,并且导致学生接受许多乱的政治理论。就是说中国当局认为他宣传革命思想,他们要开除他。法国公使馆觉得事情很麻烦。一方面,因铎尔孟在巴黎有好的政治关系,他们就怕让他回国,他们会得到国内的严厉批评,另一方面不能忽视中国当局的不满。唐在复就来帮助。在唐在复推荐下,铎尔孟担任醇亲王载沣府中的家庭法语教师。铎尔孟就可以留在北京,但不再于京师大学堂任教。他还是更有机会与中国文人交往,如恽毓鼎(1862-1917)。 年轻的汉学家Marcel Granet葛兰言1911年秋天来北京度两年,很快与铎尔孟交朋友,平常与他游览,吃饭,交谈。葛兰言当时28岁,铎尔孟30岁。1912年2月29日在北京他们一块是军事事变的目击者。铎尔孟当时住了朝阳门内大街新鲜胡同,在财政部部长严修的家旁边。后来铎尔孟门生之中,有一个流行的故事说铎尔孟辛亥革命时,进入了清宫并在慈禧太后床上撒尿sāniào.但故事不太可信,因为辛亥革命时期,没有人侵略故宫或颐和园。这种神话shénhuà的目的主要是证明铎尔孟与革命派有了早期的密切关系。 袁世凯当总统后,他就努力招聘各国的各种顾问来表现他与外国好的关系,和民国新政府的开明的趋向。因为他中文不错并是中国通,法国公使馆就推荐铎尔孟当外交顾问。他这样能得到一些工资,但任务并不重。是表面上的职务,他不参与实际行政和管理工作。但是有机会与政治界来往。1912年春,他为俭学会创办的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义务教授法文。俭学会为李石曾,吴稚晖和蔡元培所刚成立来派大批学生到法国去留学。第一次是大展爆发以前,派了一百多人。1914年铎尔孟还提出了“遗产税兑帖duìtiē及略例”,财政部次长就按照他的建议拟出了“遗产税征收条例(草案)”。 其实铎尔孟主要从事学术和丰富的社会交际生活。与法国界的文人有密切的友谊关系,如Segalen谢阁兰, Alexis Léger圣–琼?佩斯。与北京上流社会的人士有很多来往。翻译“国语”(1985年才出版)。从1920年起在李石曾创办的北京中法大学教法语和法国文学。当时北京提倡法国文化有两个对立派,一个以遣使会为主,天主教会派,他们有学校,医院等活动。另一个是以铎尔孟和李石曾为主,反宗教派,也办学校和文化活动。贝熙业大夫当中间人,一边在教会的医院工作,一边与铎尔孟和李石曾是好朋友。 1933年《法文研究月刊》出版委员会成立,铎尔孟所主持。经费主要来自中法庚子赔款余额。1936年,有计划组织一个中法汉学研究所,规模小,而从1937年起国民政府再不付出了庚子赔款,就经费不够。 1941年在北平(今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成立,由法国驻京使馆聘请汉学家铎尔孟任所长,使馆秘书Jean-Paul Dubost 杜伯秋主管行政。珍珠港事变后,燕京大学停办,该所乃扩大编制,按美国人的申请,接受燕京大学与美国合作的学者。除原有研究员杨堃kūn(社会学)、曾觉之(法国文学)、傅惜华(俗文学)及法国青年汉学家施来麦,甘茂德外,增聘燕大教授高名凯(语言学)、聂崇歧(历史学)及原燕大引得编纂处职员多人。所址设在东皇城根中法大学校舍,因中法大学师生去了昆明。1945年前,该所设有通检(引得)组、民族研究组、历史考古组、翻译组、《法文研究》组,图书馆,附设法语夜校(由原中法大学教师任教)。重点研究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编辑出版中国古籍“通检”,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性质相同。出版几个汉学杂志。经费全部来自日本政府为了利用印度支那的飞机场所付出的租金。钱比较多可以给不少中国学者发工资,提供帮助。年轻人,如郭麟阁,张芝联都再这里工作,后来说铎尔孟学问大,而很专政,要求他们夜里三点去工作,因为他习惯夜里工作。 抗战胜利后,原燕京、中法大学教职工回校,杜伯秋调回巴黎,工作一度停顿。1947年该所隶属巴黎大学,改名“北平汉学研究所”,由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院长Demiéville戴密微任所长,汉学家Hambis韩百诗主管行政,青年汉学家Rygaloff李嘉乐、Ruhlmann于儒伯等来华参加工作。经费由法国外交部文化司拨付。1949年后实际上停止工作。铎尔孟1954年由人民政府驱逐离开中国,回到法国。1956年起,赴巴黎附近华幽梦修道院(Abbaye de Royaumont)居住,华幽梦基金会接待了他身无亲戚无分文。在这里他与他的学生李治华合作翻译了《红楼梦》法译本。担任审校,校对工作,诗歌全部由他翻译。还有《中国古典诗歌选集》,此书由戴密微写了介绍性前言,由铎尔孟选诗,在戴密微领导下由一个翻译小组集体译出。出版于1962年。铎尔孟1965年逝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