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的黑白方块字号 (黑方块为什么值100万美元?)
宿命的黑白方块字号
2013年12月20日10:06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梁进
马列维奇的作品《黑方块》
梁进
和康定斯基同时代同地域的还有一位俄国的艺术家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 (1878~1935),他也在几何语言的抽象艺术中攻城掠地,插上了自己的旗帜。然而,他走得更远,更极端,他的命运也更令人唏嘘。
马列维奇是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他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制糖小作坊家庭,是家里14个兄弟姐妹的长兄,12岁前不知什么是艺术。马列维奇先当了基辅艺术学校的学生,后转入莫斯科美术学院。他从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开始,后和康定斯基等人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或黑白或亮丽的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他的成名作《手足病医生在浴室》《玩纸牌的人》,具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特色。他还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十月革命后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1935 年因病卒于列宁格勒 (今圣彼得堡)。
本文主要谈他的有现代艺术之誉的两幅画:《White on White》和《Black Square》,译作《白色上的白色》和《黑方块》。这两幅作品最早分别是马列维奇在1918年和1915年所作。马列维奇在这两个作品中将几何元素和色彩用到了极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艺术理念。
马列维奇曾经说过,“方的平面标志是至上主义的开始,它是一个新色彩的现实主义,一个无物象的创造……所谓至上主义,就是在绘画中的纯粹感情或感觉至高无上的意思”。他在简化了绘画中的主题、物象和内容到终极表现,用绘画最简的几何形状和黑白色表现接近于极限的意识。“无”成为了至上主义最高的绘画原则。他说:“对于至上主义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
1918年,马列维奇著名的《白色上的白色》问世。这一标志着至上主义终级代表作品,彻底异化绘画的基本元素色彩,化光为白。那个白方块,与底色融合,并从中微弱地弥漫浮出来。在这里,马列维奇突破了用凡眼看见的层次,也穿过以感觉品味的境地,将所有实际的概念虚化。画家所要表现的,是某种最终羽化或近似涅磐之类的状态。那模糊的边缘,就是这种状态遗留的具象痕迹。他说:“方形(人的意志,或许人)脱去它的物质性而融汇于无限之中。留下来的一切就是它的外表(或他的外表)的朦胧痕迹。”
而他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黑方块》。他的一生画过了几幅《黑方块》,第一幅是1915年所作,其他都是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的画展专画的。他自己也留下了至少一幅。现在这些《黑方块》收藏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艺术博物馆里,“黑方块”就成了马列维奇的特别符号。在《黑方块》里,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像数学中两个方向的极限。如果说《白色上的白色》表现了某种跃变,那么在《黑方块》则表现了完全的沦陷和沉默。
比起后来跑到法国的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的晚年相当悲摧。似乎他画的黑白方块宿命地预示了他的结局。1926年,他任主任的彼得堡文化艺术学院被迫关闭。这个学院被官方报纸批为“吃官饷的修道院”,进行着“反革命的布道和艺术放荡”。马列维奇的艺术理念与当局提倡的政治性的社会现实主义严重冲突,而后者是马列维奇一生为之反对的。黑方块更是居心叵测和红色社会格格不入。这些当然导致他没什么好果子吃。再后来,对他的批判进一步升级,他的作品被批为资产阶级的艺术。他被剥夺了办画展、写文章的所有权利。后他又被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虽然他最后被释放,但他的健康已被摧毁。1935年,他在贫困中因病离世,时年57岁。在他的病榻上,就放着一幅《黑方块》。而他的墓碑就是一个镶嵌着黑方块的白色立方体。
马列维奇的艺术后来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欣赏。他的家人后来拿出了他后期的一幅《黑方块》。可当时市面上也流传着好几幅未经证实的《黑方块》,毕竟这幅画太容易模仿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说最后确认家人拿出的《黑方块》的真实性源于画布上的一枚指印,而这枚指印与西伯利亚监禁马列维奇时被留下的指印吻合。这幅画1993年被人以25万美元买下,2002年4月拍卖估价100万美元,后被一慈善家买下后捐出,现收藏于俄罗斯国家遗产博物馆。
《中国科学报》 (2013-12-20 第16版 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