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阅读《超越再现》时也需注意到,本书所论述的主要书画作品和使用的彩色图片,大多数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各基金会所捐献的藏品。而其中某些作品的作者归属、作品断代和真伪问题,海内外学术界多有争议。比如倪瓒《秋林野兴图》轴(396页)、王蒙《疏林小亭图》册页(377页)、王蒙《丹崖翠壑图》轴(380页)等等。但好的摹本或仿本有时也可以对艺术史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它们的研究价值有时往往在文献资料之上。美籍华裔美术史学者高木森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研究美术史并不一定要取用百分之百可靠的真迹,我们有更重要的命题:那就是探索风格演变的过程,以及变化的内外因素。”(高木森著《宋画思想探微》,台北市立美术馆1994年)所以读者在此方面似不必过多的“较真”。
但方闻先生在本书中将怀素的《自叙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定为“复本”和“传”,应属“一家之见”。有关此帖的真伪问题,可参阅傅申《书法鉴定: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怀素〈自叙帖〉卷检测报告》(台北故宫2005年)二书,在此不予赘述。《自叙帖》从北宋苏舜钦家族到清宫内府,递藏流传有绪,身世清晰,此也足以说明它的年代下限可到宋初。而绝非像有些学者所说是晚明人“摹本”。
最后想说几句:本书的译者和校对者,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语境的过程中,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所以我怀疑中文译本可能比英文原著更具有阅读的愉悦感。方闻先生另有两部英文名著《中国书法:身体的形象》(1999年)、《两种文化之间》(2001年),他希望在不久亦有中文版面世,我们在此翘首以待。但愿还是由本书的中译三人团队来完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