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诗学引论:洛特曼文艺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海燕,女,1974年生,祖籍山东省沂南县,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目前就教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担任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和城市社会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文化社会学及其交叉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洛特曼的生活道路与学术历程
第二节洛特曼与莫斯科一塔尔图符号学派
小结
第二章洛特曼文化符号诗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西方现代符号学的启示
第二节洛特曼对形式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第三节洛特曼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对话
小结
第三章语言·结构·符号与艺术文本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作为符号系统的艺术文本
第二节艺术文本的结构与意义
第三节艺术文本的建构原则
第四节艺术文本的解码与接受
小结
第四章从文艺符号学走向文化符号学
第一节符号思维与文化文本的生成
第二节文化交际模式
第三节文化动力机制
第四节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
小结
第五章洛特曼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
第一节文本
第二节符号域
第六章电影符号学与电影叙事
第一节电影符号学的兴起
第二节洛特曼的电影语言观
第三节电影叙事:言语符号与图像符号的互动
第四节电影叙事中的时间与空间
第五节电影文本的结构与意义生成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另外,该书所提出的文本结构与非文本结构的问题也成为洛特曼结构诗学的一大特色,外文本结构把文本的外部语境纳入到了文本的整体结构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纯文本分析的弊端。《结构诗学讲义》一改前苏联印象式的社会历史文艺批评方法,而采用了全新的文本结构系统和符号学的批评方法,在当时的苏联乃至世界文艺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列文评论说,“这不是一本正统的书籍,却是一本正统的独一无二的充满符号乌托邦的符号学著作。”而法国评论界则将其视为“文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
60年代的洛特曼以《结构主义诗学》这部著作而成为世界闻名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从此之后,结构符号学文艺研究成为洛特曼的主要研究方向。除了《结构诗学讲义》之外,洛特曼在这个时期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艺符号学方面的学术论文:1966年洛特曼发表《(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结构》、《作为符号学问题的游戏与艺术本质的关系》;1967年发表《模式系统结构中的艺术问题》;1968年发表《果戈理小说中的艺术空间问题》;1969年发表《纳斯捷尔纳克早期诗歌与文本研究的类型问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