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7-23 17:49 编辑
蒙德里安
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年)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逝于纽约。他出身于一个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父亲是位小学教员,要求儿子也从事教育.。但最终,,他的儿子还是拒绝了这一职业,并在两个公共学校获得了图画教学证书之后,进了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成为一名勤奋刻苦 ,颇受教师赏识的学生。然后,他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画的很多,卖掉的很少,靠在博物馆临画卖和绘制科技挂图过活。?? 他主要画阿姆斯特丹周围的风景,并经常重复一个题材。例如,他以同一角度多次重画杜旺德里兹农庄,他的颜色尽管以灰和暗绿为主,却往往柔和秀美。他的画风爽直,笔法也非常肯定。1903年,他在荷兰布拉拜特信奉天主教的农民地区住了很长时间,这似乎给他的绘画展开了新的前景。宗教问题使他着迷,他读着“神智学协会”出版的书籍,并在几年之后,成为它的会员。他爱画孤立的村舍,淡紫色和灰色的神秘森林内景。??
1908年夏,他到瓦尔申岛东布尔的首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画风,颜色有了光泽,淡紫色渐渐消失,从而使浅兰色、白色、玫色、金黄色得以自由驰骋(一系列的《沙丘》,《西卡拜尔之塔》,1908~1911年)。一些朋友劝他前往巴黎,荷兰画家吉克尔把自己在蒙巴纳斯的画室借给了他。于是,蒙德里安于1911年底来到巴黎.,他马上受到立体派的影响,画出作为本世纪绘画中对确定主题进行不断抽象化的唯一组画----著名的《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十五天,他回到荷兰,看望生病的父亲。在阿姆斯特丹,他得知了开战的坏消息。停战之后,他才急迫地回到巴黎。在这四年半中,他住过东布尔、斯赫维宁根、阿姆斯特丹、拉兰的小村镇。他继续探索抽象画,并在1915年画出一种横、直线的节奏,预示着即将出现的新造型主义和纯造型派。这时,他认识了瑟奥·凡·杜斯堡,两人一起创立了斯蒂尔杂志,并于1917年10月出了创刊号。蒙德里安在该时期中写作要多于绘画,他在《斯蒂尔》上发表了一些长篇理论文章,其中有几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其中一篇《自然现实与抽象现实》堪称抽象艺术的基石。??
1919年初,蒙德里安到巴黎,继续就横、直的新造型艺术主题进行长期思考。在直至去世的二十五年中,这一工作从未停止。他画的背景先为灰色,后为兰色,从1922年起,固定为白色。构图经常是稍有变动的重复(1929到1932年间为正方形画幅)。在颜色中,他偏爱红色。他这一中心时期的某些作品含有红色的长方形,有时占着色面积的三分之二。他很少展出作品,只卖给极少的收藏家。谦逊地生活在一间以新造型主义原则布置和油漆的画室里。他极少去宣传自己,然而却驰名世界。
1910年后,蒙德里安开始崇拜立体主义。1911年末,这位年近40岁的艺术家 离开祖国来到了巴黎。当时正值立体派从分析阶段走上立体综合阶段,他被分析派所吸引。这时他最喜爱的题材是树木、沙丘、海洋、教堂和风车,所有这些正是与他熟悉的荷兰环境密切相关的。在这一幅《灰色的树》中,他把凡·高的表现性、野兽派色彩的非描述性以及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线形图案熔于一炉,使之成为一幅构成型的、造型感强烈的,然而仍是极富独创性的作品。此画作于1912年,有78*107厘米大,现藏荷兰海牙格敏特(Gemcente)博物馆。1912年,蒙德里安已陷入立体主义的块面结构之中。他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受到毕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体主义影响,色彩上仅限于灰、绿、赭三种颜色。尽管如此,即使在他最富立体主义的绘画中,也仍然坚持以纯正面形式来表现。他很少画物体的倾斜面或加上一点雕塑般的投影,只有那种倾斜面或雕塑般的投影才使法国立体派画家的作品产生确切而有限的三度空间的实体感。蒙德里安虽然热衷于立体主义原则,但他已经超规越矩,既不需要主题,也不追求三维视觉的深度感。
随后,他超越了立体派,画树木或房屋几乎全是用线来构成,形象痕迹消失,留下的只是线条的迷宫,是把骨架显示出来的一种高度分析的作品。他在《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一文中说:“我感到‘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表达,而这纯粹造型在本质上是不应该受到主观感情和表象的制约的……”显然,他对立体派是不满意的,因为它不能达到“纯粹实在”。1913年他开始了对色彩的实验。在蒙德里安的理论中所强调的“纯粹实在”和“纯粹造型”,可以说概括了蒙德里安的终身追求。对他来说,造型表现手法简单,意味着形状和色彩的行为的统一。他认为,抒情的、描绘的或歌颂的美是一种游戏或逃避,它所描绘的美与和谐是一种观念的理想。它不可企及,因此它被停留在生活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纯粹造型”达到“纯粹实在”呢?蒙德里安说:“真正的实在的造型表现,要通过平衡里面的力学来达到。新的造型艺术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经常屈服于时间和不协调之下,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若把这一理论具体化,即在造型美术中,只能通过形状和色彩的动势平衡来表达“纯粹实在”。
蒙德里安在1917年与奥特·凡·杜斯堡(1883-1931)、巴特·凡·德·莱克(1876~1958)三人共同建立了名为“风格派”(DeStijl)的社团,并为该社团创办了一份同名杂志,从而构成了以他为首的抽象派美术理论的体系。《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那篇文章正标志着他的抽象派艺术理论的确立,因为他已多次提到:“抽象艺术的首要和基本的规律,是艺术的平衡”。他的抽象画排除了任何曲线。画面上的色块都离不开直角。作于1921年的《构图》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这一理论的实质。此画有61*50厘米大,现归布拉里克姆S·B·史里佩氏收藏。蒙德里安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 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离地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等。这一切都为了鼓吹一种极端抽象的精神,宣扬艺术应该完全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应该追求“绝对的境界”。所以人们又给他这种抽象画特征起了个雅号,叫“冷抽象”,以区别于与他同时代的另位俄国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的艺术特征。世界上的许多事往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蒙德里安的这种“平衡”理论,在他的画上并不怎么令人兴奋,可是在家具设计、装饰艺术以及即将引起世界注意的“国际风格”的建筑设计上,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事实上,“风格派”成员中不少力求革新的建筑家们,在蒙德里安的理论影响下作出了新的探索。其意义在现代建筑史上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另外,蒙德里安于1916年,结识了荷兰哲学家苏恩梅克尔(Schoen-maekers)。此人在哲学上推崇新柏拉图体系,自称为“积极的神秘主义”,或叫做“造型数学”。苏氏曾对这两个互不相关的名词作了如下的解释:“造型数学从创造者的观点来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条不紊的思想;至于所谓积极的神秘主义的‘创作法则’是:我们现在研究着把我们想象中的现实转变成可以为理性所控制 的结构,以便随后在‘一定的’自然现实中重新发现这些相同的结构,从而凭借造型视觉去洞察自然。” 苏氏这种“造型数学”理论,有许多细节正中蒙德里安的下怀,故对他也十分崇拜。而且苏氏的理论几乎可以直接用来说明蒙德里安的造型结构。足见蒙德里安与苏氏的交往,对艺术家后来的构成主义绘画发生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中叶的西欧现代建筑完全从古典建筑观念中摆脱出来,便得益于蒙德里安这种平衡理论。
此后,他已完全不画眼睛看见的实物,而把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非原色(白、灰、黑)上,称这种画为新造型主义。从1917年起,他画了大量这种作品,题目彼此差不多。《红、蓝、黄构图》也是如此,它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r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