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9分钟里 达芬奇画作就这样拍了30个亿(卖点、真相和秘密究竟何在?)

达·芬奇画作《救世主》15日晚在美国纽约以超过4.5亿美金(约合29.8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卖成交,创下单件艺术品交易最高价格纪录。
现存达·芬奇作品不到20件,一直受市场追捧,只有《救世主》由个人收藏。佳士得拍卖行以“最后的达·芬奇”为《救世主》拍卖造势,估价至少1亿美元(6.6亿元人民币)。竞拍开始后,出价迅速超过1亿美元。拍卖过半时,出价超过3亿美元(19.9亿元人民币),全场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最后,一位未透露身份的私人买家通过电话报价,以4亿美元(26.5亿元人民币)拍得《救世主》,结束了19分钟长的竞拍。
加上付给拍卖行的手续费等相关费用,这幅画作实际价格达4.503亿美元,创下单件艺术品交易价格最高纪录。此纪录之前由荷兰籍美国画家德·库宁作品《交换》保持,在2015年一次私人交易中以3亿美元成交。毕加索画作《阿尔及尔的女人(“0”版本)》曾保持公开拍卖最高价纪录,在2015年以1.79亿美元成交。
《救世主》可能由达·芬奇在1500年左右创作,曾由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收藏,后来下落不明,1900年重新出现后多次易手。一个艺术交易商社团在2005年以1万美元购得《救世主》。当时,这幅大师名作遭到严重损坏,上面甚至覆盖有其他绘画。佳士得拍卖行这次受俄罗斯大亨德米特里·雷博洛夫列夫委托拍卖《救世主》 146349214.jpg

《救世主》描绘的是耶稣的正面半身肖像。画中的耶稣右手中指和食指交叉,象征赐福,左手托着一颗水晶球。拍卖行鉴定专家称,《救世主》的创作时间大致为1490~1519年,与《蒙娜丽莎》属于同一个时期。有专家认为,这幅画是法王路易十二世委托达芬奇创作的,作品完成于1513年。同时,《救世主》与《蒙娜丽莎》在构图、技法和风格上颇具相似之处。

深度解密:达芬奇《救世主》卖点、真相和秘密究竟何在? 2017年11月17日 10:11:36    作者:译/Elaine   来源:artnet新闻
转发|评论|收藏| (0) 字号:【大 中 小】 0
80d0b4c0d105c791bacaae6b62fa26b2.png
  佳士得雇员在李奥纳多·达·芬奇的《救世主》前。图片:by Tolga Akmen/AFP/Getty Images
  所有迹象都表明:即将在佳士得上拍的那幅看上去有些令人略有些毛骨悚然的李奥纳多·达·芬奇画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可能是近期最能有力说服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末世时代的作品了。
  《圣经》中,耶稣和他的使徒们资产共享,但如今这张将耶稣描绘成“救世主"形象的画作最终将成为私人财富,而估价可能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亿美元作为一个失衡社会的象征(编者注:文章是在拍卖之前发表,所以这里仍然为估价),《圣经》中受万人崇拜的金牛犊在价值上亿美元的“救世主"面前可能也算不上什么了。
  “骆驼穿过针眼,都比一个有钱人进入上帝的国土更为容易,"(马太福音 19:24)。这也许不假——不过有钱人至少可以凭借“最后一件为私人所有的达芬奇作品"买到一种世俗间的永生。
  天知道这件《救世主》最后会落入谁的手中,公共机构还是私人收藏?我希望这张画最终能属于一个大家都能看到它的地方,毕竟这是一件充满着怪异和神秘氛围的佳作。
  据传这幅肖像画创作于1490年代晚期至1500年代早期之间,画中的人物乍看一下亦真亦假。耶稣脸上的表情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无法参透的意味,而这几乎就让这幅画获得了一个时髦的市场营销美名“男版蒙娜丽莎"。这是一个非常符合自然主义的描述,没有皇冠或是中世纪艺术的传统金色光环,而是把耶稣描绘成一个人类。然而他的脸部看上去又像是漂浮在一阵烟中,下巴处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这样的方式也暗示着一些基督教中如“面纱圣维罗妮卡"这样经典的“神圣之脸"的幻影。
  画中人物的脸部特征可以明显看出来是人类,但又有些许来自外星球的感觉。毫无疑问,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画面中的各种细节都遵从了达·芬奇最钟情的数学“黄金分割"技巧,形成了整个构图。
3c6dc206804ecd0bc8119115ba8897f4.png
达·芬奇,《救世主》。图片:Courtesy of Christie's Images Ltd.,2017
  由于《救世主》的复制版所处可见,所以人们很早以前就知道达·芬奇画了一张非常重要的耶稣画像。而现在的这张画,其存在的最早确凿记录是在它进入了英格兰查尔斯一世的收藏。
  这些君主们希望通过拥有这样一件出色至极的艺术品来洗刷自己的罪孽,但事实是:查尔斯一世未能如愿,他在1649年因叛国罪而被砍头。他留下的那些珍贵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都被当时的联邦政府卖出以偿还他欠下的债。这也是《救世主》内在的一种象征意义。
  从那以后,达·芬奇的这张画经历了不少曲折。尽管如今尚未定论,但这幅像鬼魂般加利利人的画作由于面容之扭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达·芬奇的一位追随者所作。部分原因在于画作之后经历了一次不幸的画蛇添足:一位不知名的修复师可能认为达芬奇原画中的人脸作为上帝之子显得气势不足,就往上添加了一小撮胡子以及略显狡猾的脸部表情,使得耶稣看起来倒像是一个想要蒙混进酒吧的未成年人。1958年,那幅作品在苏富比以45英镑售出。
00.png 00.png
 修复前的《救世主》相片。图片:佳士得
  直到2005年纽约艺术经纪人Robert Simon才重新发现了这张画,便立马开始将它转变成了一张真正失而复得的“达·芬奇"画作的状态。2011年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李奥纳多·达·芬奇:米兰宫廷里的画家"展览中,这件作品才真正和公众见面,并吸引了无数人争相观看。
  没有人每天都会发现一件新的达·芬奇绘画。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艺术家,而且他的画作并不多。无论你相信与否,为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预估1亿美元的拍卖价已经有些低于市场的期盼。2012年,《美国艺术》杂志引用了一些匿名业内人士的话,表示它此前已经被两次带到各大美术馆,而2011年的BBC纪录片《达·芬奇:遗失的财富》(Da Vinci:The Lost Treasure)提到了一个1.25亿英镑的估价,也就是约2亿美元。
  但最终没有一家博物馆能出得起这笔巨资,或者说没有一家博物馆想要这件作品,所以它最终只能走向了拍卖行。
aecb44e42bbe9615764be786172e1a17.png
佳士得内的《救世主》。图片:Ben Davis
  《救世主》糟糕的作品状况使得有些潜在卖家也出现了犹豫,尤其是博物馆方面。根据这幅画的首席修复师Dianne Dwyer Modestini所说,画面所覆盖的胡桃木板大部分已经被蛀虫侵蚀。一些照片显示了画作在清洗后但尚未修复前的状态:画中的耶稣看上去像是被闪电击中,一道裂口划过人物胸口的中央,然后转向了耶稣的左脸,将画像分成了两部分(拍卖图录中,你可以在第66页左下方找到那张照片)。
  由于画的这两部分已经无法再平整地合在一起,很明显有人尝试用某种刀将边缘锉平,刮去了整块颜料,甚至有些刮到只留下“新鲜木板"的程度,其中包括耶稣左边那团美丽的卷发——这也是达芬奇的标志性特色。尽管达芬奇的原作还是以较好的状态保留了下来,但是许多精巧的细节部分以及错综复杂的设计已经被磨去了不少,所以这些只能通过修复师Modestini根据各种依据进行猜测修复。
  为了弄清这幅作品的价值,我仔细研读了2014年选集《李奥纳多·达·芬奇的技术实践:绘画、手稿和影响》(Leonardo da Vinci's Technical Practice: Paintings, Drawings and Influence)中Modestini的那片关于《救世主》修复的详尽论文。尽管她在文中详细说明了为何修复这么一件“危险但又美丽的作品"需要克服让人万分痛苦的根本问题,但同时也列举了这幅肖像画中那些无与伦比的特征仍被完好保存的例子,比如达芬奇原作中带有的那种魔法般的光芒依旧在画中闪耀。
  那些对这幅画的真伪性依旧持怀疑态度的人,则把重点放在了象征耶稣对世间统治的水晶球。他们认为画中的水晶球并没有真实地折射出其背后的图像,而精于光学研究的达·芬奇应该会在这方面处理得更好。
ff86d18a0b4f4a51ce0fe8aaba0b4da5.png
《救世主》的局部细节图。图片:Ben Davis
  实际上,画作对于这个水晶球的描绘还是相当细致的,甚至包括了它的不完美之处。因此有一个相反的观点认为这颗水晶球不自然的特性,其实是传递出耶稣并非尘世间人类的一个细小环节之一。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想象成水晶球混合了现实和幻想两种不稳定的特性,微妙地隐喻着耶稣作为神和人类的双重特征。
  我这里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是因为这些狂热的粉丝猜想也是属于达·芬奇狂热症的一部分。事实上,达·芬奇能够达到这样如神一般存在的地位只有一半是因为其作品的出色。另一半则是因为媒体为他戴上了神级的文艺复兴天才的光环,比如《艺术家的生活》(The Lives of the Artists)、《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 )以及BBC 疯狂的儿童节目《李奥纳多》,节目中这位文艺复兴超人的能力还被加上了跑酷这一项。
75f2934fb7a71c549b06ef095208ba22.png
2017年10月10日,佳士得纽约公布了安迪·沃霍尔的《60幅最后的晚餐》。图片:Photo by Ilya S. Savenok/Getty Images for Christie's Auction House
  佳士得很清楚观众们更为着迷的是达·芬奇那些奇妙的想法,而不是他真正却相对老派的文艺复兴大师级的技法。有一种说法是《救世主》可能会在一场当代艺术拍卖上和安迪·沃霍尔的画作《60幅最后的晚餐》一起拍卖。当你自行考虑后就会发现,沃霍尔作品代表的就是最至高无上的艺术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成为毫无深意的品牌。
  《救世主》的拍卖画册中甚至还有专门一章叫做“第一幅最后的晚餐:Mona Mania的开始",讲述了围绕达·芬奇产生的媒体疯狂追捧的现象。《蒙娜丽莎》永恒的至高地位,其实是在1962年广受欢迎的的美国巡展中得到巩固的,而佳士得这次也尝试用《救世主》的路演来策划一场相应的媒体活动,此外还有一个略显奇怪的广告(专属的@thelastdavinci Instagram账号上推送的),主要呈现了一个隐藏摄像机拍下的观众们如何被这件画作所震慑住的画面。
  《蒙娜丽莎》北美巡展时的图录引用了沃霍尔当时的评论:“为什么他们不让人临摹一幅然后把临摹的送来就行了,没人看得出区别。"鉴于拍卖行所卖的这幅作品也是经由很多道装饰的工序修复完成的,这样的引用倒也挺能说明些什么。总的来说,你绝对会为一部分由绘画本身另一部分是故事所组成的作品买单。
  然而值得承认的是达芬奇确实有他的特别之处,不仅是作为一个画家而是一个媒体对象。我们有理由说达芬奇就像是一块屏幕,很好地反映出了现代想象中那种更狂热、更神秘、更痴迷于阴谋论的一面。
  我们会把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英雄式的天才艺术家诞生联系在一起,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现在完全不同,并没有将艺术视为一种个人表达——这是从浪漫主义衍生而来的结果。另一方面,达·芬奇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艺术技法高超又富有远见的人,然而他的那些象征意义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他自己的创造或特色。他似乎是受到法国皇家委托才创作了以耶稣为主题的《救世主》;而他所有那些经久不衰的视觉象征手法则是巧妙综合了各种传统的隐喻。
  如果没有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意味,这就是一幅乏味的旧时宗教艺术作品;而如果除去深奥难懂的象征意味,你也不会疯狂地将画中的每个细节都看作一种符号,蕴含着更高级的超自然意义。达·芬奇就和他笔下的耶稣一样,立刻就会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或者只是有一些超然。
629fb00ba5fccd669cc41952166fcd54.png
 达·芬奇《救世主》的局部细节图。图片:Ben Davis
  尤其是在《救世主》中,有着非常传统的象征手法的使用。比如,耶稣竖起三根手指意为祝福的手势,代表着三位一体。但是更为神奇的是“3"映射到水晶球中,就成为了那三个奇怪漂浮着的光点。
  我从报告中还了解到耶稣披肩的两条肩带交叉点上的八角星也有很重要的含义,因为“8"代表着耶稣复活的八种可能性解释。
  耶稣衣服上那些精致的编织则是达·芬奇自己的创造(他有可能受到了伊斯兰图案的影响),设计的巧思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连续的金线。这个无限的结,无论是在这幅画中或是其他文艺复兴艺术作品中都代表着永恒的含义。
  因此,还有一个更极端的理论提出:如果细看耶稣交叉的披肩,在耶稣的右肩附近原本应该是优雅地垂坠的布料出现了褶皱的痕迹。这看上去像是一道很深的伤口,所处位置应该是耶稣在受难时被罗马士兵用长矛刺穿身体的地方。
2f14f6cb7ce904433c2babba4ede6756.png
 《救世主》局部图。图片:Ben Davis
  这个处理略显奇怪的皱褶明显是达·芬奇那幅《救世主》红色粉笔习作的一部分,而那幅习作现在属于温莎城堡皇家图书馆的收藏(在一本1983年的书中,Joanne Snow-Smith提出了“隐藏的伤口"的理论,试图证明另一版本的《救世主》画像才是真正达芬奇的原作;那件原属于Marquis de Ganay收藏的作品更清晰地呈现了和温莎城堡中的习作所相似的皱褶。
  但既然我们现在要将达芬奇无限神化,那就让我抛开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向大家展示我的《救世主》版本同人小说。
  Modestini写道,将画作分成两半的那道裂缝其根源是在作为画板的胡桃木板上的一个结。达·芬奇将隐藏的伤口就放在了这个结的附近,旁边就是位于耶稣肩带交叉点上的八角星(代表着耶稣复活)——这也就是所谓的“永生的披肩"。
  换言之,画作上出现的尘世间的破损,其来源正是从象征着耶稣不朽之身的正中心所引发的。
  不过一幅赋予了耶稣肉身、又注定将自行毁坏的画作,应该最能捕捉到耶稣作为凡人并为人性的罪恶赎罪而死的精髓了吧。当然,这也是神一般的达芬奇像预言家诺斯特达拉姆斯(Nostradamus)一样自己的绘画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预言信息。
a3e99a4c770b6683de6072a177336f89.png
 画中人物的脸部特征可以明显看出来是人类,但又有些许来自外星球的感觉。
  因此,那些要在佳士得拍卖上跃跃欲试的竞拍者们要记住了:当拍卖师落槌,《救世主》经由一笔罪恶的金钱被交易到他人之手时,我们可以期待洛克菲勒中心上方的天空像画作本身一样被撕裂成两半,向人世间浇上一场大雨。接着,更大的一把拍卖槌会落在那些掩盖了耶稣的苦难,并把它当作自己战利品的罪人们身上。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11-17 16:06 编辑

虽然最后的成交人来自电话委托方,毕竟是天价的艺术品,神秘人藏得再深也能被挖出来,他就是法国第三大富豪,艺术品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诺。

003.jpg

摘要: 弗朗索瓦•皮诺,这位白手起家的法国巨富,平日只能像孤独的雄狮一样焦灼而清冷地生活,大家对他都或多或少敬而远之。只有和那些触动心弦的艺术作品安静相处时,和那些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在一起玩时,皮诺才得以放下他的身价,回归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 白手起家的商业大鳄 1936年8月21日…
推荐关键字


  弗朗索瓦•皮诺,这位白手起家的法国巨富,平日只能像孤独的雄狮一样焦灼而清冷地生活,大家对他都或多或少敬而远之。只有和那些触动心弦的艺术作品安静相处时,和那些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在一起玩时,皮诺才得以放下他的身价,回归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

  白手起家的商业大鳄

  1936年8月21日,皮诺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的尚热罗市(Champs-Géraux)。作为锯木厂老板的儿子,皮诺高中辍学就开始经商。从贸易公司淘来第一桶金后成立了PPR集团。



  皮诺的第一座私人美术馆格拉西宫

  1999年,皮诺在收购了古琦集团(旗下品牌包括:古琦Gucci、伊夫·圣·罗朗 Yves Saint Laurent、宝缇嘉 Bottega

  Veneta、塞乔·罗西 Sergio Rossi、宝诗龙 Boucheron、斯特拉·麦卡特尼 Stella McCarteney、亚历山大·麦昆

  Alexander McQueen和巴黎世家(Balenciaga)之后,其控股的巴黎春天集团(Pinault-Printemps-Redoute,简称PPR)跃升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公司。

  2003年,皮诺将他的集团委托给儿子弗朗索瓦·亨利·皮诺(Francois-Henri Pinault)管理,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放在艺术收藏与私人美术馆的营建上。

  野心勃勃做收藏

  皮诺并非生来热爱艺术。上世纪70年代早期,当皮诺看到法国纳比派画家保罗·塞吕西耶(Paul Serusier)的一幅乡村风景画之前,他从未踏进博物馆半步。多年后,当谈起此作,皮诺仍兴致勃勃:“那幅油画的主题是在一处农场院子内的一个女人。它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每当我凝视这幅作品,我就越发喜欢,越能发现其深意。尽管之后我的品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至今还保留着这幅作品。这第一次的收藏经历打开了我的眼界。从此我开始收藏令我感兴趣的19世纪末的作品,后来我又发现了抽象艺术,它引导我慢慢转向当代艺术。”



  皮诺的第二座私人美术馆旧海关大楼

  日后,皮诺开始频繁出入画廊和拍卖行,购买毕加索、乔治·布拉克、费尔南达·莱热等20世纪早期画家的作品。巴黎艺术顾问马克•白龙杜,曾经也是引导伊夫•圣洛朗和皮埃尔•贝杰构建收藏的主要艺术商人之一)是其当时艺术收藏的左右手,促成皮诺“高价”买入不少珍藏。譬如,1990年白龙杜曾向皮诺推荐一件荷兰大师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经典格子绘画《表格II》。皮诺并没有假装什么都懂,而是在做足功课,以常人少有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新爱好中。最终他以880万美元的惊人天价买下他的第一件现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

  自此,极简主义(Minimalism)艺术成为皮诺特别推崇的流派之一。在白龙杜和佳士得当代艺术部前任总裁菲利普•斯佳丽特等专家的引导下,他购买了这个流派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除了蒙德里安,美国的德库宁,罗斯科,马丁,塞拉和雷曼都在其中。并且,上世纪90年代初,当华尔街投资客纷纷落跑的时候,皮诺抓准良机,开始积累罗伯特·劳森伯格、安迪·沃霍尔等美国战后艺术家的作品。

  后来在格拉西宫前策展人金泽拉斯的影响下,他也新增了不少更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美国波普艳俗艺术家杰夫·昆斯、日本新波普艺术领导者村上隆、印度装置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等。为了腾出资金,他曾卖掉一些经典画作,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是个错误。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顾问说那张美国极简主义大师约翰斯的《白色目标》被皮诺在几年前以2,50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对冲基金大亨科恩,可现在这张作品的价格已经翻倍了。

  分享艺术分享激情

  皮诺是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他愿意与尽可能多的人分享自己对艺术的激情。所以,当他的藏品足够丰富之后,皮诺便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艺术基金会,梦想拥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馆。他说:“收藏艺术品,尤其是当代艺术品不能只是简单的量的堆积。一个热衷艺术的人总是乐于分享他的热爱、感觉、发现,甚至疑问。一个做法就是在如博物馆这样的专门场所,尽可能多地展出艺术品,或者将艺术品进行巡回展览。”



  在海关大楼门前展示的查尔斯·蕾(Charles Ray)2009年雕塑《男孩与青蛙》

  因为实在无法忍受法国官僚体制下的繁文缛节,皮诺在2005年4月终于宣布放弃在巴黎建立美术馆的计划,转向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边的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一时间震动法国艺术圈。Grassi有“厚重、肥胖”的意思,符合这座巨大白色宫殿的线条。此座宫殿是18世纪威尼斯新古典风格,至今已经有234年历史。皮诺以3700万欧元买下它99年的运营权以及80%的收益分成后,邀请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进行细致改建,并于2006年4月盛大开馆,首展为《我们往哪里去?》。

  2007年6月,皮诺又击败拥有70年历史的古根海姆基金会,获得威尼斯旧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17世纪的老建筑)的运营权。同样经安藤忠雄改建之后,海关大楼于在2009年4月25日,迎来了第一个盛大典礼。这一天,皮诺的儿子、法国巴黎春天百货(PPR)集团CEO弗朗索瓦-昂利·皮诺与墨西哥女星萨尔玛·海耶克的大婚吸引了全球目光。而新人行礼和举办晚宴之地正是旧貌换新颜的海关大楼和葛拉西宫。一个半月后的6月6日,作为皮诺私人美术馆的海关大楼正式开放,这正是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的前一天。其翻修后的标志性圆顶外观,充分彰显出繁复宗教雕塑艺术的优美神韵。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座充满历史感的古老建筑中,现在正陈列着世界最顶尖当代艺术家的大作。



  杰夫·昆斯的作品《气球狗》在格拉西宫长年展示

  两座美术馆开放后,皮诺的大笔艺术交易内幕陆续在私人珍藏展上曝光。比如英国艺术红人达明·赫斯特的装置《药品》就是他从苏富比拍卖会上花1,110万英镑买来的,还有意大利籍美国涂鸦大师塞·托姆布雷的一组十联画,早就传言说有匿名买家以大约1,000万美元的高价收藏,不料却出现在皮诺的展览中。

  还有2007年11月14日他以2,360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竞得的那件杰夫·昆斯的《悬挂的心》,打破了当时在世艺术家作品的拍卖纪录。

  此外,在众多城市的公共与私人机构的邀请之下,皮诺陆续在威尼斯之外展出了不少他的收藏,例如2007年在法国里尔市的特里波斯塔尔展览馆(TriPostal)举办的“时光流逝”、2009年在莫斯科曼尼科夫艺术馆(Melnikov Garage)举办的“世界的特定状态?”,以及同年在法国布列塔尼(Brittany)的迪纳尔市(Dinard)举办的“谁会惧怕艺术家?”

  艺术处处关情

  和皮诺熟识的朋友都觉得,把他贴上“冷酷的投机者”的标签,真是太过肤浅了。斯佳丽特讲到,“我曾给他看一些作品,他会认认真真盯着看半小时,专心致志地研究,然后说‘没办法了。这张多少钱?’”的确,皮诺认为自己和这些艺术家有着精神上深刻而持久的关联,这让他能走出自身的狭隘而看到更广阔的图景。皮诺经常到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费舍在纽约长岛的大工作室。1米72个头的皮诺穿着完美剪裁的西服,旁边是高大且有大量纹身的费舍,穿着松松垮垮的牛仔裤和长袖T恤,两人看起来完全不搭调。但皮诺和费舍相互开着玩笑,拉扯着手臂,似乎这时他才放松下来。其余时间,他就像笼中来回踱步的老虎。“和艺术家出去玩是他最舒服的事儿了”,皮诺的朋友贝克(Baker)说,“当他飞纽约时,他并不是参加上流社会的派对,而是和费舍或者鲁道尔夫这样的人呆在一起。”

  “我真的相信是命运让我做了所有这一切”,皮诺说,“也许其他人远比我快乐,但我的工作不是追寻快乐。”



  皮诺以2360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竞得的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悬挂的心》

  的确,商场上,皮诺是“强悍的海盗”;面对艺术时,他却情意绵绵。身兼商人和收藏家这两种角色,皮诺说:“一位优秀的收藏家需要眼光、情感和觉察力。你可以在生意场中是一位冷酷的野兽,你不需要鉴赏力;但艺术处处总关情。”

TOP

[真伪争议]

  正方

  它是21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再发现

  直到2011年,经过重新修复后的《救世主》才被认为是达·芬奇的真迹。纽约大学绘画保护学教授戴安娜·德威尔·莫德斯蒂尼在2007年开始仔细修复这幅《救世主》,那时这幅作品依然被认为是一个副本。剔除遮盖原始作品的油漆,这一过程需要六年,当她移开第一层时,耶稣的卷发看起来那么熟悉,这令她惊讶不已:“我对比这幅作品的卷发以及卢浮宫收藏的达·芬奇作品《施洗者约翰》的卷发,它们完全一样。”上一幅被确定为达·芬奇真迹的作品是1909年发现的《柏诺瓦的圣母》,距离当时将近100年。

  一系列的测试证明了莫德斯蒂尼的猜测,其中一个关键的证据是通过X射线发现的,它揭示了这幅画早期创作时的痕迹。X射线显示耶稣的右手拇指最初的位置与最后呈现稍有不同,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达·芬奇一定是改变了主意并且把拇指移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画中的位置。而在其他这幅画的副本里,是没有修改痕迹的。英国艺术评论家阿拉斯泰尔·苏克说:“如果你要制作一张画的副本,你不可能这样做,这没有任何意义。”

  另一个证据是这幅画用非常薄的半透明的色彩画在胡桃木上,这和达·芬奇这个时代的其他作品是一样的。红外光显示画家曾把他的手掌压在耶稣左眼上方的部分,涂抹那里的颜色,这是达·芬奇喜欢的一种“模糊”的技术。因此,有艺术史专家将这幅作品认定是“21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再发现”。

  反方

  大面积修复使得原作者身份更加模糊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这幅画是由达·芬奇创作的,但仍有许多艺术史专家认为,佳士得将这件艺术品放在拍卖中绕过了古典绘画专家的审查,让人不禁质疑这幅画的真伪。市场营销的声势掩饰了这件作品的复杂情况,从多次流转的购买历史到作品被大面积修复,这些情况使画作原作者的身份更加模糊。

  巴黎艺术史学家、达·芬奇专家雅克·弗兰克说:“这件作品的构图不是达·芬奇的,他更喜欢扭动的运动感。这件作品充其量只是在一个不错的工作室模仿达·芬奇画出来的,而且这件作品受损严重。”

  伦敦国家画廊2011年曾展出这幅作品,展览策展人卢克·赛森在他的文章中写道:“画面已经严重受损。虽然双手保存得很好,但过度清洁使整个表面磨损,特别是在耶稣的脸和头发部分。”

  从曾经的45英镑到如今的4.5亿美元,这样的价格幅度势必带来争议,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这件作品值得这样高的价值。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