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2-1 14:30 编辑

006.jpg 作者 常玉    尺寸 100×70cm
作品分类 西画雕塑>油画 创作年代 1931年作  
估价 HKD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 登录后可查看  
专场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 拍卖时间 2004-10-31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4年秋季拍卖会
签名:玉;Sanyu
说明 来源:维纳夫人收藏、亨利·皮耶·侯谢收藏。
在1920年末,常玉的作品开始受到当时法国著名的文人及收藏家-亨利·皮耶·侯谢的赏识与收藏,侯谢在当时文艺气息鼎盛的法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1906年侯谢推荐当时25岁的毕卡索给旅法的美国犹太裔艺术收藏家史坦Stein家族认识,自此史坦家族致力于对毕卡索的支持与资助,进而收藏华卡索从蓝色时期到立体主义创作的关键性年代的作品,将毕卡索的艺术创作生涯推向高峰。而侯谢本身亦拥有不少野兽派及立体派及大师的作品,而他对常玉的作品亦同样地深表推崇,在他家中的墙上更经常将常玉与马蒂斯的作品同时挂上欣赏并时常在他的友人面前赞赏常玉的艺术才华。
“白瓶粉红菊”的收藏背景渊源始于亨利·侯谢先生于1921年底认识了维纳夫人,当时维纳夫人于巴黎市中心的波纳帕街上开了一家书店,名为“深锁的大门”。这间书店由维纳夫人以及蒂哈汀先生共同经营,由于书店的经营方向以专业的艺术刊物及艺术评论为主,立即受到当时许多知名艺评家及收藏家们的喜爱与支持,其中不乏了著名艺评家:安卓叶蒂先生、莫洛斯沙奇先生、以及亨利·侯谢先生等,先后于1925-28年间,这些知名艺评家们甚至将他他们的评论交由这家书店独立出版发行。
亨利·侯谢先生也因为书店的关系进而与维纳夫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甚至在亨利·侯谢先生一些出版著作的前言中并经常提及对维纳夫人的感谢。当时候谢先生对常玉作品的了解与热爱,而影响了他周遭的友人被常玉的作品所感动,而这幅常玉的“白瓶粉红菊”便是亨利·侯谢先生在他丰富的常玉私人收藏品中挑选出来送给维纳夫人作为收藏纪念的一幅,在这幅充满了温馨柔美的花繁荣卉静物作品,似乎也表达了候谢先生对所赠与画作的维纳夫人的感谢与相知,维纳夫人自独得此幅作品后便一直收藏于其家族至今。
在常玉的花卉静物画中,它若隐若现的浅灰线条简单勾勒出花瓶形体且瓶围晕染著名种不论是娇柔妩媚或清新高雅的植物花株,更加强了花卉绝美挺立于瓶中的风采,而流畅于花瓶,背景及大片的乳白,其空灵的韵味更是一般西方绘画所未及之处,这也是常玉的绘画为何能赢得中西方的共同认可喜爱的一点。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2-1 14:31 编辑

007.jpg 13 已结束 常玉 1950年作 四裸女 HKD6,000,000 - 8,000,000 17,341,600 香港佳士得 2005-11-27 0185
幅「四裸女像」属大幅作品 ,在人体比例、线条及色彩均相当细腻完整,四裸女头脚互相勾叠,其中三位裸女线条相互构成身体轮廓,紧密相连,另一位则自成一方向,此为常玉作品的一大特色。裸女五官简单 ,甚至仅具一眼,这种独眼人常出现在常玉的人物创作上。四裸女呈金黄色,掌握人体肌理 ,轮廓则以粗黑线勾勒,背景以具中国吉祥象徵的福、禄、寿图案作为装饰,在作品中增添温馨暖和的浪漫美感。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2-1 14:56 编辑

008.jpg 常玉 1931年作 草原上的马群  
材 质  油彩 画布   年 代  1931年作  
尺 寸  90×120cm  
估 价  HKD 8,000,000-10,000,000  
成 交 价  RMB 16368980.0000  
   HKD 18580000.0000  
   USD 2397419.0000  
   GBP 0.0000  
签名:玉 Sanyu
来源:
昂利.皮耶.侯谢 巴黎
尚.克劳德.希耶戴 巴黎
拍卖:路德迈 巴黎 1996年6月17日 编号33
国巨典藏 台湾
2005年5月29日 佳士得香港拍卖 编号 211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展览:
2001年「乡关何处 - 常玉的绘画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
常玉的群马主题
马的主题,一直是常玉所珍爱和经年探讨的,在他近四十年的艺术历程中,多次以马为主题创作。《草原上的群马》(Lot 1010)是这一系列中十分独特的佳作,很完整的表现常玉简约虚静的美学、艺术家生命情志的起伏变化和艺术成就。当常玉在20年代开始以西方的油画媒材来表达中国题材及东方式的幽雅美感,便先以瓶花及群马为探索的起始点。一张1926年拍于常玉住所的珍贵照片,王季冈站于常玉的一幅作品前,作品正正是线条古拙的白描汉马,可见艺术家对这一主题的珍视。此后,常玉一直持续绘画马的作品,而且艺术表现独特,所以20年代末才有徐志摩从中国来信索「马」画一事,提及他短暂留法的日子里,惊艳、钟情于常玉的马画。贯穿30-40年代,常玉也制作了一系列的石膏泥塑,再附上手绘釉彩的马像。
但此幅《草原上的群马》的马匹形态亦充满了幽默感和欢跃趣味,既沉着而又潜藏跃动生机、美好、理想等的精神境界。群马的主题也冲淡了这一系列作品常见的孤寂情绪。马匹无论是仰天长鸣、跃跃欲动、还是俯首吃草的马儿,各有它们不同的动感,也不乏一种优悠从容之意态。马匹既为常玉境况的投射,这就更细腻展现常玉的复杂个性,也是这张作品最独特、丰富的部份。一如常玉笔下矫健、精神焕发的群马,呈现常玉作品最为珍贵独特的思想质量。简约洗练的美学形式
《草原上的群马》是很好、完整的范例去探讨常玉的简约美学及艺术成就。40-50年代以来常玉画有约十张的马匹作品,较多是以浓重鲜活的色彩平涂马匹的形体。但《草原上的群马》则十分特别,「以虚为实」,以画笔在未干透的颜料表面划出群马的轮廓线。马匹的身体似乎和背景的青绽色彩融成一体,但一片青绽色彩中婉转延伸的白色线条又始终是引领观赏者,使他们细意观赏线条的流转,再而注意着马匹的神态,马匹在一大片鲜艳色彩既隐又现,仿如浮现于苍茫虚空之中,富有超现实主义的奇幻情态。马匹身体的肌理强健,但又同是透明、虚白似的,展现奇特的视觉穿透感和变化的层次,也散发出中国石刻拓印的韵味。游转于「色实」与「形虚」的对照之中,画面弥漫淡淡的空灵、哲理性的禅意,艺术巧思是震撼人心的,展现常玉以简约艺术元素来表现情境、气氛的独特成就。
甚至是画面的空间布局、色彩皴擦也处处照应着常玉「留白虚简」的美学态度。以单纯的青绿油彩,干笔,在画面中央大幅度的横扫平涂,造成「白 – 青 – 白」三段式的色彩构图。常玉的花卉系列较多前后景双色构图,动物系列则较多是三段式色彩分割,各自对应、服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青花盆与菊》的双色构图用意在展现平衡、安稳闲静的诗歌情境;《草原上的群马》则多了一重色彩转折,色彩间隔上更为灵活和有层次感。白而青,青而白,色彩层次有了跳跃,仿如倪瓒作品中一河两岸的三段式空间构图,层层推进,用意在增加画面的景深、空间深邃感和变化的层次。在色彩转折的韵律与空间交错的节奏中,展现一种灵动、洒脱的艺术性格,又是对中国山水风景构图法的变奏和承续。
简约洗练的艺术风格也表现在线描、勾勒的运用上。以线描去表现物象和营造虚静简约的情调,是沿承了中国白描、写意画的视觉表现方式,仿宋.李公麟、元.赵孟俯画马之神趣,对马的容貌举止观察体味得十分细腻,且不限于对马的表面化观察,更注重对马的心态的的把握和刻画,意态生动,对应了中国艺术「传神写意」、「气韵生动」的美学传统。将《草原上的群马》与马尔克的《青蓝群马》相比较,常玉线条和虚静便很明显展现出来。马尔克的色块赋予画面一种凝重、梦幻、绮丽的情调;常玉的群马形虚,而色彩也有「白 – 青 – 白」的疏密转析,配合画面适当的留白,更为清空、灵活和虚静。线描在常玉笔下,既有勾勒轮廓的造形功用,也是中国陶瓷、漆器花饰、壁画等传统艺术的承接和变奏。线条有概括性、抽象化的倾向,展现纯艺术、表现、营造意境的作用。构成马匹身体的线条互相交迭,线与线之间显得互相牵引,工谨中含清逸,替画面带来圆融流动之感,渗透出一般西方作品所未及的空灵温婉情调。
《草原上的群马》以线描摹写马匹,亦属这一系列的独特尝试,和常玉一系列人物线描作品有了艺术上的关连和衍接。常玉的艺术风格十分多样化,以不同的媒材以探索不同的艺术表现性,概括地说,花卉油画系列探索色彩;镜面静物及纸本素描则侧重于表现线描、造形;动物系列中则多以浓重鲜活的色彩平涂动物的形体。《草原上的群马》则突破这一主题及技法的樊篱,以纸本的线描用于油画作品上,以轮廓、线条造形来表现马匹,造形简净利落,线条连贯流畅,颇有这时期常玉所醉心的民间艺术的质朴雅趣。常玉作品的线描简洁有力,把握了物象的精神性形态,视觉造形十分个人风格化和独特,徐志摩曾惊叹为「宇宙大腿」。「宇宙大腿」一词,当时是专以描述常玉女性画像的腿部笔法,但又很概括地点明常玉之线描以简驭繁,简约之间又似宇宙的浩瀚广大,启引观者无穷深思和联想。
纯粹色彩之运用一直是常玉所汲汲探索的艺术主题,以单一色彩的多层次涂抹,来表现纯粹色彩的无穷变化和交错穿透,由此带出视觉美感和意境情调。这种艺术探索和西方50年代抽象艺术家群的追求是互相照应、契合的,但常玉又有他超越和独特之处。《青花盆与菊》是普蓝的层次变化;《草原上的群马》则是绿色的干笔大幅度的皴擦,色彩或厚或薄的铺陈在画面上,厚薄的层次转折,还是照映出空间感和视觉穿透性,充份表现常玉以色彩变化来营造空间、意境的艺术成就。50年代常玉更多采用了鲜亮艳丽、高浓度的色彩,如《青花盆与菊》的深蓝、鲜红;《草原上的群马》的青绿,混上墨黑,翰墨淋漓的感觉和气势恢宏的空间感,有更强烈的情绪性和表现性,和30年代惯用的粉色调及低彩度截然不同。这是常玉经历40年代纽约之行、接触罗斯科等纽约画派及在50年代于家具漆器厂工作后的艺术历程转折,生活环境之转变启导了艺术风格之重大转折。使用单一油彩,但油彩清晰的皴擦肌理、左右拉动的挥洒笔势,彷佛每一道笔势展现无穷动势,使整个画面动起来,犹如大漠风尘鼓动;也如横向开展的画卷,把视觉的中心及广度向左右、乃至画面以外的想象空间延展开去,使画面的抽象性与色彩张力无尽延伸。意境上,造就有一种苍茫、粗犷、雄伟的表现,境界及视域是广远辽阔,属风景山水画式的,展现了不同于《青花盆与菊》雅室静居的另一种风神。此外,若比较《草原上的群马》和抽象色彩画家Alfred Lesile于1957年创作的《深绿》,两者皆以相近似的的色彩表现,但常玉作品中的色彩皴擦,纵然狂逸舒展,色彩笔墨仍然相对较为内敛、婉柔蕴藉,倾向于一种空灵优美、从容闲雅的文人气,侧面突显了常玉深厚的中国文化渊源。
亚洲艺术百年进程的代表
常玉对好友达昂自述他的艺术探索是一种「化简、又化简」的历程,漫长的沉淀,形体的撷取,最后把最精
出版:
2001年《乡关何处 - 常玉的绘画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图版,第107图,第170页)
2001年《常玉油画全集》衣淑凡著 国巨基金会及大未来艺术出版社 台北 台湾(图版,第336-337页)
2004年《Sanyu,l’ecriture du corps(Language of the Body)》ARAA 法国(图版,第1图,第88页)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1-29 17:30 编辑

009.jpg 此幅《双裸女》应该是常玉最早的一批油画作品,画面的右下方签有中文「玉」字加上方框,结合法文拼音SANYU的双语签名,甚至少有地标示出1929年的创作年代。早年流畅的人体素描、水彩画打下基础,描绘裸女可说是常玉最得心应手的主题。《双裸女》整幅作品呈现粉白、粉红色调,洋溢著巴黎特有的情调,属于他的「粉红时期」。

《双裸女》画中的裸女有常玉最典型的人物造型原则—夸张变形、巨大庞然的女体。由于他个人偏爱体型高大的女性,进而也常常夸大画中女性腿部的比例。常玉的诗人好友徐志摩看到他的画作,也不禁赞叹他特有的造型美感,惊呼「宇宙大腿」。裸女的手部呈梳齿状,足部则有如蹼,多重曲线勾勒出形体,构成讲究极简,也显示常玉曾研究如何利用几何图形使人物抽象化。

除用色单纯之外,《双裸女》的背景装饰亦处理得十分精简,两片垂挂的粉红布幔分割出画面的空间,画中两位裸女宛如自舞台走出。常玉向来不喜于研究透视的观念,布局趋向平面化,而轮廓线勾勒、色彩的拼装组合,形成他个人独特的绘画语汇。两位裸女几乎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裸女的面容似乎没有呈现太多情绪,在常玉的裸女画中,表情很少是他所要诉求的焦点,曲线才是。而常玉的裸女像令人不禁联想到布朗库西(Brancusi)、极简抽象化的的雕塑,以及毕卡索(Picasso)「古典时期」壮硕如女神雕像的人体肖像,都有古希腊艺术的余韵,而这正是1920年代巴黎艺术的人文风潮影响。

值得留意地是两位裸女的打扮一模一样,有男孩般的时尚短发,张著乌黑的大眼睛,口红涂得艳灿,风情犹如同蒙巴纳斯区的传奇人物—姬姬(Kiki, Alice Prin, 1901-1953)。姬姬,是巴黎画派艺术家经常聘用的人体模特儿,1920年代活跃于蒙巴纳斯区的艺文圈。据了解,姬姬在她的日记中写过曾经学习中文,或许她与同年纪的常玉经常在咖啡馆或大茅屋工作室碰面,而常玉的确也画过过姬姬的素描画。此幅《双裸女》的人物造型和她的打扮颇为类似。《双裸女》作品呈现出常玉个人的美学观点,更是将一个疯狂年代与巴黎艺术文化缩影于画面之间。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1-29 17:40 编辑

010.jpg 常玉1930年作《曲腿马》(35.5×55cm,木板油画,估价800万至1000万元)是常玉重要作品第一次在国内上拍,这不仅是海外重要藏家对匡时的信任,也说明中国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及对顶级油画珍品的需求。

  常玉一生创作油画200多幅,描绘动物的比较少,画马的更少。对于常玉而言,马就是女人,常玉也一直昵称她妻子玛素为Ma。纵观常玉全集所载画马作品,此幅为公认体态最为婀娜优美,驯从动人。马鬃似女人的毛发,马鞍如腰带,马身上粉红的斑点,如同女子衣裙。单膝跪地的姿态,博人怜爱,带出了常玉内心深处对女人的渴望与想象。

  常玉《曲腿马》有多本权威著录,1995年曾参加台北苏富比约翰·法兰窛(Johan Franco)藏常玉作品专场拍卖。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2-1 14:58 编辑

011.jpg 1956年作 油彩 画布 46.4 x 72.4 cm  成交价:TWD 59,840,000  HKD 14,419,277

《蓝底瓶花》一作完成于1956年,这是一幅难得有画家同时标记年代、签名及题写地址的作品,原始画背上签有「常玉。沙坑街28号,巴黎,1956」的法字字样。我们无法臆测常玉是否有意在何处发表这幅作品,因而慎重其事地填写上详细的画作说明,特别是他所居住的工作室地址。根据衣淑凡女士所编写的画家〈生平年表〉(参考2001年出版《常玉油画全集》,页62-72),1943年之后常玉迁居巴黎第十四区的沙坑街,一直到1966年生命结束。而从1943、1944、1945、1947、1948、1954、1955、1956年历届的「独立沙龙」展览目录里,可以寻见常玉作品参展的记录,书上的文字都会写道「常玉。沙坑街28号」以及历次参展的作品题目。

1948至1950年其间常玉前往纽约寻求发展,中断了在巴黎的展览,然而远渡重洋并未为他带来经济上的改善。画家生前八年的1956年最后一次参加独立沙龙展览之后,似乎不再积极参与当时巴黎最前卫的展览之一。生活困顿潦倒,画作销售的失利,本想靠乒乓网球发迹的美梦也宣告破碎了。一人离开故乡寄居艺术之都达四十年,却沦落到家具店铺描绘图案及兼零工维生,内心的乡愁和惆怅可想而知。

从书香世界富家子弟,到飘零异乡的落魄画家,繁华与空寂的强烈对比,在常玉的绘画里我们看出不可言说心境。尤其1950年代之后的花卉静物画,可说道尽了繁华落尽后的凄怆寂寞。花卉的题材是常玉终生最主要的题材,有人从常玉的花卉看到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荡气回肠。同为旅法的艺术家熊秉明曾以「盆、魂、痕、昏」《红楼梦》书中〈白海棠诗〉的四个韵脚,形容常玉小小盆栽的孤独、寂寞、沉湎与耽溺。而美学家蒋勋则从他的的花卉里联想到,贾府四千金的名字组合「元迎探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被后人解读的「原应叹息」,暗示著春去春回,美好花季无法长存,绝美的短暂,令人叹息。常玉的绘画和生命的确留予后人无限低吟,1956年的《蓝底瓶花》风格简洁洗鍊,不以多重色彩铺陈丰华,仅以蓝白两色即能展现花的清艳,颇有中国水墨的极简味道。净白的瓶身采取中国瓷瓶的形制,在沧茫的深蓝背景里昂然直立,崚嶒的枝叶如海底的珊瑚,晶莹透亮,随波浪轻轻摇曳。《蓝底瓶花》所呈现的是潇洒的常玉及其孤芳自赏的心境。自幼受过东方书画的薰陶,常玉擅长疏密有致的线条勾勒,兼采中西形式构成,单色调的层层敷染,融入现代绘画的质感。常玉一生在巴黎追求西方自由开放的艺术空气,但他的血脉流淌的,自始至终仍是东方文人的傲气,这种精神在他的后期花卉作品更是展露无疑,其中他所开创的个人风格,后人全然无法仿效。

在百家争鸣的巴黎画派中,常玉的绘画遗世独立,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名字,直至20世纪后期终于找到知音,他的一批晚期花卉作品现在保存在台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成为华人世界重要的瑰宝。2004年巴黎东方博物馆以「身体语言」为题,展出百余幅常玉的创作,将这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介绍给国际艺坛。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1-29 17:52 编辑

012.jpg 18 已结束 常玉 1929年作 绿叶盆菊 HKD12,500,000 - 昂利.皮耶.侯謝,巴黎

尚.克勞德.希耶戴,巴黎

家畫廊,台北

蘇富比拍賣,台北,1994年4月16日,編號80

私人收藏,台北

展覽:

「雙玉爭輝」,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展期自1995年10月14日至11月26日

「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展期自2001年10月13日至12月2日

圖錄:

《家藏》,家畫廊,台北,1992,彩色圖版

陳炎峰,《華裔美術選集─常玉》,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5,彩色圖版,編號45,頁101

《常玉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5,彩色圖版,編號8,頁17

《中國巨匠美術周刊─常玉》,錦繡出版社,台北,1997,頁26

衣淑凡編,《常玉油畫全集》,國巨基金會、大未來藝術出版社,台北,2001,彩色圖版,編號139,頁253

《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01年10月出版,彩色圖版,編號43,頁90



此幅《綠葉盆菊》油畫過去也曾是侯謝的收藏品之一。



《綠葉盆菊》的畫面右下方有常玉題具的1929字樣,是常玉最早出現的一批花卉油畫。根據文獻資料,1929年常玉才首度以帆布(canvas)來作畫。在此之前,多數為鉛筆、炭筆、毛筆速寫的人物素描,以及數量不甚多見的水彩畫。整個1920年代,常玉也是巴黎畫派(Ecole de Paris)的成員之一,經常參選藝術沙龍展,平日出入咖啡廳、酒吧,與巴黎藝文圈人士交誼。天生的藝術家流浪性格,想像與創作不受拘束,他也觀察當時各家各派的繪畫風格,1920瘋狂年代古典風格復辟,對於他的繪畫也產生若干的影響,如裝飾性圖紋、構圖平面化形式等。



大抵而言,常玉的繪畫傾向於極簡主義,用色不多,1930年代前後他的油畫作品多採白色、粉紅淺色調,偶而加上黑色,屬於巴黎特有的浪漫風情。不過雖然畫面的構成簡單,然而常玉表現出來的氣息卻是富貴而華麗的,沒有輕挑俗氣之感。他出身富庶家庭,出入流露紈褲子弟的習性,卻又淡泊名利。以《綠葉盆菊》作品為例,粉白的背景裡,藍色暗示出地面的空間,常玉仔仔細細地畫上許多粉菊,姿態優雅娟秀,花間襯著茂密的綠枝、綠葉,整幅作品洋溢幸福的氣氛,粉菊向上生長延展,給人生機勃勃的感受。



常玉的花卉靜物畫顯現出他的性格,不媚世俗,我行我素,有幾分文人的傲氣,反映出他在巴黎的人生經驗。20世紀初,華人生活在異鄉的土地,何其不容易,當然要綻放光華,即使是粉色的小花,也要開得艷燦、自信。

TOP

是常玉《白瓷瓶中的粉红玫瑰》(成交价:10,892,000港元)。常玉融合西方的绘画风格与东方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世界。他在的创作生涯中,花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主题。花代表远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蕴含着画家对生命的可贵和永恒之珍惜。

TOP

19.jpg 常玉《白瓷瓶中的粉红玫瑰》(成交价:10,892,000港元)。常玉融合西方的绘画风格与东方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世界。他在的创作生涯中,花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主题。花代表远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蕴含着画家对生命的可贵和永恒之珍惜。

TOP

020.jpg 常玉 《碎花毯上的粉红裸女》
油彩木板 1930年作
尺寸:46.5×82cm
估价:1200-1800万港元
拍卖价:1410万港元
日期:2010年10月4日
拍卖机构:香港苏富比   


常玉,本名常有书,1901年生于四川顺庆的富商家庭,1910年即与赵熙习画,长于书法的他,不但在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并于1919年赴日时在东京展出其书法作品,而获当地杂志刊载推荐。常玉自20岁 (1920年)赴法,至67岁辞世,大致都住在巴黎,仅于1938年短期回国。他是早期知名海外画家之一,亦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因为他擅长画画,却是以顽童心理、游戏心情在作画。他画画不讲究书法、画理,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绘画对常玉而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发泄。常玉从最熟悉的中国艺术投入另一个崭新的西洋艺术领域,以中国绘画的基础不断地摸索追求,巴黎艺术派别林立,艺术家各领风骚,终于成就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