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问题四:现值分析的含糊之处

《岳敏君报告》虽然给出了很多建立在其指数模型上的数据,但对于“梅摩中国当代油画指数”和“梅摩中国油画岳敏君指数”两个最关键的数据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方式。文中出现的“现值”、“现值区间”、“当期价值”、“市净率”等概念,都是通过原始数据与相应指数计算而来。尤其是“现值”,在报告中多次被使用。

经济学意义上的“现值”,一般指在给定的利率水平下,未来的资金折现到现在时刻的价值,是资金时间价值的逆过程。时间是有成本的,预期的现金需要等待的时间越长,其现值越小。绝大多数对“现值”这一概念的应用,都是针对未来的,而梅摩报告中“现值”的概念则是针对过去的,是“利用梅摩-中国油画岳敏君指数将作品当时的拍卖价格进行折现算出作品现值”。未来的收益才能折现,以前拍出的价格如何“折现”?

姑且认为这里的“现值”依然有用,但梅摩报告对现值的分析仅有一段文字,从几个表格中的“现值区间”的数据与作品当时成交价来看,其中的关系并不明显。我们认为,此处才是最能体现梅摩指数独特价值的部分,可惜该报告在不必解释的地方乱加解释,应该详加说明的地方却惜字如金。

报告下半部分又引入了两种“市净率”概念,依然建立在“现值”基础上,依然只对结果做了解释,而未解释得出结果的关键步骤——如何“通过指数折算”。




问题五:西医中医各自为阵

做艺术市场金融分析模型的不止梅摩一家,但梅摩指数的引用度和知名度相对较高,研究成果传播较广,今后任何一家仅立足于数据分析的模型,都将遇到梅摩指数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现状是,学金融出身的人和学艺术出身的人都对自己的专业性过于自信,或者说对对方的知识领域认知有限,互相难以说服,而最好的艺术市场分析方式是将两者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何结合,又取决于统筹者及执笔者是否对艺术市场及金融理论都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表述上兼顾艺术与财经语境的专业性。

借用梅建平教授的话,应该中西医结合,否则偏科症必然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当然,由于现实环境中,各方利益的牵连,以及对话语权的争夺等实际因素,很难让中西医走到一起。




六、重复拍卖的简单逻辑

对于重复拍卖,我们与梅摩指数的看法有很大差别。我们也认同重复拍卖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但遵循的逻辑却没那么复杂,常见的几种有效的判断方式如下:

(一)、重复拍卖估价低于此前成交价,则此前成交有假拍嫌疑:如曾3次上拍的岳敏君2002年作《天空·动物·人》,在2007年香港佳士得以216万元成交,到2008年北京保利秋拍却以140-180万估价上拍,若底价售出则比上次成交亏损约33%,虽然最终268.8万元售出,但却又在2010年亚洲联合秋拍上以155-210万港币上拍,底价低于两次的成交价,且最终流拍。何以两次委托人都愿意以“亏本”估价卖出,不排除前面“作价”的可能。

(二)、短时间内换手快,则艺术家市场有投机泡沫:如岳敏君2000年作《向丹顶鹤同志学习》,2007年6月24日在北京翰海拍出504万元,3个月后的2007年10月7日,又以400万港元的底价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秋拍,成交价为794.35万元。这种“春进秋出”或“秋进春出”的情况并不鲜见,往往发生在某个艺术家市场上涨的过程中,持有者希望通过短线交易赚快钱,往往交易品种有一定质量但不会是艺术家的顶尖精品,持有者对其长期升值潜力并无信心。

(三)、天价拍品再度出世,则艺术家市场有见顶趋势:艺术家拍出几千万天价的拍品轻易不会再度露面,除非几种可能:艺术家行情走高即将达到这一周期的顶点,或艺术家行情持续走低,再不出手可能会被牢牢套死。如今年苏富比秋拍张晓刚《大家庭一号》即为前一种情况,春拍时张晓刚作品创新高,到秋拍是出货良机。岳敏君《希阿岛的屠杀》、《画家和他的朋友们》则为后一种情况,岳敏君行情持续低迷,再不出货可能情况会更糟。

另外,还需注意同一幅画换一个名字上拍,这种情况以过世艺术家的赝品居多。岳敏君有一张2003年作《黑云》,2008年春拍在香港佳士得拍出577.38万元,今年春拍在香港佳士得再度上拍,名字换成《非典》,估价150-200万港元,172.42万元成交,重复上拍后的价格缩水近70%,虽然赝品的可能性很小,但也值得揣摩。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岳敏君作为曾经的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其市场神话已经完结,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线艺术家阵营的首个出局者,其作品不再具备担任天价交易品种以及投资品的可能,其作品价值将因流拍和滞销而大幅跳水,但作为有较高知名度、识别性及一定市场基础的艺术家,岳敏君作品短期内也不会很快退市,但其此后的市场价格将被打上一个很大的折扣。

本文对梅摩艺术指数研究中心《岳敏君报告》一文的不同意见,主要针对其明显错误的结论、逻辑混乱的解释、失去根基的假设,而对于梅摩采用的金融分析方式,因报告本身未透露核心细节,我们也难以作更深入分析。对于兴起不过五六年时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而言,任何有志于从事分析报告撰写的机构都是初学者,也请梅摩指数研究中心对本文的错漏不吝赐教。

发表于《顶层》2011年11月号

TOP

TOP

2011年10月22日出版的《上海证券报》刊发了署名“梅摩艺术指数研究中心”的《岳敏君市场分析报告(上)》,开篇即亮出结论,认为岳敏君“近一年的市场状况已经显示出了上升的态势及空间”。当天上午,新浪收藏频道和雅昌艺术网先后发布了电子版。报告一经发布便引起不少艺术市场从业人士的关注,并引发争锋相对的讨论。
  梅摩指数及报告的受众不局限于艺术圈专业人士,很多潜在投资者并不了解市场的真实状况。TAAC作为同样撰写艺术家个人市场分析报告的机构,我们对岳敏君作品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正好相反,我们看跌岳敏君,并认为梅摩艺术指数研究中心的分析存在诸多漏洞,若不加以修正,其金融分析模型或将沦为一种障眼法,看似有理有据,实则谬以千里。

  我们认为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的数据量有限且存在诸多问题,目前还并不适宜于用金融模型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更不适宜进行实际应用。TAAC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坚持实地观察每一场重要拍卖,并对市场真实情况进行多方调查与研究,再根据积累的经验与依据科学的使用数据,推理论证的逻辑保持简单、严谨、有说服力。

  下面在简要叙述争议经过后,对该报告的结论与分析过程及方法逐一反驳。

  一、微博质疑与回应

  22日报告发布当天,一位名为“独眼狙击手的眼睛”的网友发布微博认为这篇报告“一看就是出钱买的”、“艺术市场现在骗子实在太多”、“佳士得拍卖岳敏君作品一个月之前,推出这个看涨的报告,并且点名分析佳士得即将拍卖的《希阿岛的屠杀》,其险恶用心一目了然”。有资深艺术市场经纪人认为“这篇报告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其他参与评论的网友也质疑这篇报告的写作动机、研究方法及结论。

  《顶层》杂志官方微博于当日晚间转发此条微博并“@”梅摩指数创始人之一梅建平教授,梅教授当晚做出回复:“建议大家仔细读一下这个报告。结论大家可以批评,但更希望大家看看方法论有没有问题。个人以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这么写艺术家的市场报告的。另外我声明我没有收藏岳老师的作品也没有拿他的钱。”23日凌晨4:44,梅教授又发布微博称“《岳敏君报告》是用个股分析的方法于艺术家个人市场的第一次尝试。我个人建议大家着重方法论。”对于为何先做岳敏君报告而非张晓刚(微博)、方力钧(微博)等其他知名当代艺术家,梅教授回复称“没有特别原因,主要是数据整理筛选先完成。张、方,王沂东、刘小东等报告近期也会在上证报推出。”

  除了微博上的争议之外,这篇报告也在网络之下引起业内人士的讨论。10月29日,《岳敏君市场分析报告(下)》在《上海证券报》出版,电子版在新浪财经频道发布。在同期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梅教授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

  “一、关于岳敏君的报告只出了上半部分,应该看到全部报告后再作结论;二、报告执笔人用的是我的方法,观点是他们自己的。不过我个人的看法,重要的是方法,以数据来分析而非如传统的凭经验、感觉来判断;三、艺术品的估价,传统的方法好比中医,现在的市场则需要客观的方法,类似西医,能否适用还不能下结论。不过,中国艺术市场迅速成长,需要引进新方法,需要中西医结合全面认识;四、报告并非对岳敏君未来走势的绝对预测,只是指出其相比市场大势被低估的事实,预测其会跑赢大势,是相对的价值评估;五、报告的制作团队,包括我和几个执笔人,既未收藏岳敏君的作品,也与岳敏君没有任何经济关系。”

  “TAAC顶层艺术评估中心”第一时间在网上看到了该报告上篇内容,并在随后找到刊有这篇文章的《上海证券报》,仔细阅读全文并研究了文章所配但网上没有发布的相关图表。我们认为“买报告”一说太过武断,何况梅教授已公开辟谣,也不认可其他任何建立在臆测上的指责。但对于此文“看涨岳敏君”的结论,我们认为岳敏君作品市场信心实则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值得商榷。

  二、对梅摩艺术品指数的观察

  梅摩艺术品指数(The Mei Moses(R) Fine Art Index)自诞生以来,所发布的内容一直以分析全球艺术品市场总体走势为主,直接涉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报告较少,此前未见发布中国艺术家个人的市场分析报告。近年来,梅摩指数的分析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延伸,与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关的内容增多,2010年10月,梅摩中国瓷器杂项指数首次全球发布,2011年4月,梅摩中国油画指数首次发布, 2011年12月发布首个艺术家个人报告《岳敏君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岳敏君报告》)。

  因梅摩艺术品指数官方网站(www.artasanasset.com)需高级用户注册方可查看,我们没找到太多可用信息。但在一家名为“德美艺嘉”的艺术品投资基金管理机构的官方网站(bafund.cn)上,可以查看到近期梅摩艺术品指数发布的多期报告,同时在首页上这样介绍该指数:“梅摩艺术品指数由梅建平教授和他的同事摩西教授共同创建,用以反映艺术品的市场走势。其通过跟踪同一件艺术品的重复交易记录并由此构建科学的艺术品价格指数体系。梅摩艺术品指数目前已被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定为世界十大资产指数之一,使用者包括安联保险、摩根士丹利、美林、UBS、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并见诸全球数百家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时代周刊、福布斯杂志,华尔街日报、中国证券报(微博)等。”该网站同时将梅建平教授列于“我们的团队”成员之首,头衔是“投资委员会主席”。

  德美艺嘉网站“行业资讯”频道发布的《梅摩中国瓷器杂项指数在德美艺嘉全球首发》一文结尾提到:“在中国,德美艺嘉享有独家发布和经营梅摩艺术品指数的权益”。一直在《上海证券报》连载的《梅摩艺术品指数》报告也同时冠以“德美艺嘉”的LOGO。

  如果说梅摩艺术品指数此前重在体现学术价值,对市场走势无直接影响,那么如今该指数除了卖给投行等大金融公司之外,又增加了出售给艺术基金公司的商业价值,且出具了可能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产生直接影响的分析报告。

  三、错误的原因导致错误的结论

  《岳敏君报告》开头即总结出“岳敏君油画作品有上升空间”的三个原因,我们认为,这三个原因均不成立。

  (一)、岳敏君市场已无强庄

  《岳敏君报告》认为:“1.岳敏君一直保持中、外市场两条腿走路,与其他本土画家相比,金融危机对岳敏君市场行情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故作品价位的下挫幅度也更加彻底到位。”

  我们认为:岳敏君的确具备一定的海外市场基础,90年代初通过香港汉雅轩画廊和少励画廊,岳敏君作品得以被港台及海外藏家收藏。1999年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并于同年结识瑞士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岳敏君很少与画廊保持固定合作关系,他与国内外多家画廊合作出售作品。在2005年当代艺术市场第一波行情启动之前,作品符号化极强的岳敏君确实属于容易受国外买家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根据我们的调查,再参考岳敏君2005年以前国内国外的拍卖价格,这些作品售价大多应在10万美元以下。

  但具备国际市场,是判断一个艺术家市场看好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西方藏家或机构陆续抛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中,几乎都包含岳敏君作品,如仕丹莱收藏基金、美国法伯夫妇、英国画廊主萨奇等等,详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苏富比(微博)和保利推出的3个尤伦斯专场均没有岳敏君作品,据见过尤伦斯收藏清单的业内人士表示,印象中尤伦斯没有收藏岳敏君的重要拍品。另据多位知情人透露,岳敏君在2005年曾以远低于拍卖价的价格将几十件2005年前后创作的作品集体出售给某西方买家,目前这些作品已开始回流入国内拍场上,这也是造成无人愿意接盘的原因之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