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书影(11,12楼新加 沈兄给我的签名本书影)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10-26 11:15 编辑

《行旅花木》沈胜衣著。海豚出版社,“海豚文存”。2013年10月出版。布面精装
001.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自序: 探花人语 历来关于花花草草的“植物写作”,文体林林总总,写法花样繁多。这里结集的,是我近年一个“植物游记”专题。 曾写过一段关于旅行的话,大意说吸引我的不单纯是景观,还在意于人:某个地方从前有什么敬仰的人,值得追踪寻迹;现实中有什么欣赏的人,值得看望相聚;旅伴中有什么相知的人,值得同行比肩。现在想补充的是,那地方如能有自己向往的植物,或能邂逅喜欢的植物,又或得以探访那些折射当地历史现实、民风人情的植物,则更是锦上添花了。——这也是我行旅之侧重,和本书的背景,让行色与花色相汇。 另一方面,谈植物而加入一些各地见闻的元素,可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比起就花说花、凭空抒情,或能拓宽文章的视野、个人的天地,此亦自己所愿。(头两篇文章的附录,分别来自关于农历十二生肖植物之“生肖年花”,关于流行歌曲和电影中的植物之“声色花木”,那两个系列,也是这种牵藤带瓜式的拓宽尝试。) 除了将植物心得与旅行观感结合起来,这还是一份“草木书情”,突出与书籍的联系。——植物体现自然创造之美,书籍体现人类创造之美,我希望融汇二者,“花径书缘”两相得,写作中遂经常引用文献资料。这似有掉书袋之嫌,但若能把前人写得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转呈给读者共享,则不贪前人之功,也省却自己重复。有时,还继而作些辩证和考据,不自量力地想要厘清一些“名实”,梳理一些源流,或觉烦琐,但也不无在花间探案破谜的乐趣。 草木丛中一蠹鱼,这些读书笔记是偏于文史而非科学的,就像我对花木偏于观赏而非实用一样。时下很多或科普或文艺的谈花说草作品,自觉不自觉地隐现以人为中心的气息,植物成了作者的工具,或传授知识,介绍应用功能;或托物寄意,赋予植物社会意义,借之表达思想理念——两者都是在“使用”植物。我也难免在客观“资料”外还要表达一点个人“意思”,但总的来说,更愿意将植物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不求草木之用,而是尽量去纯粹地发现和欣赏。 这类“植物书话”,是关于植物的,也关于植物书的。上一本《书房花木》出版后,很高兴有境外评论率先注意到,它还可充当“植物书籍书目”。本书亦然,对在《书房花木》等拙著之后新搜集新引用的现当代植物图书,在本书第一次出现时都注明了版本资料,以备同好者查索。 在编排上,这本旅行?植物?书话的三合一体,打破一般结集文章按时序顺排的惯例,是倒叙式的,即新的文章(或行程)在前,旧的在后,往回倒着排列。这算是体例上的一点新意,亦作为自己的一个寓意:将新我放在旧我的前面,置之于突出位置,体现当下的心境。 出于同样的心情背景,在2011年底至2012年初的编选过程中,对旧作多有修订乃至改写,整理重点,就是删掉一些过于沉重的私己心迹、过于缠绵的悲欢倾吐(也放弃了部分不够完美、意义不大的篇章)。然而,虽已修剪了不少幽枝碎叶,剩下的低回痕影还是很多,仍无法完全达到自己所冀望的疏朗清明。读者视作我在各地旅途采回来的乱花杂草可也,虽芜杂纷披、藤蔓牵绊、旁逸斜出,却也正是野生植物的天然本性。 全书主要内容,是从2009年到交稿前的2012年春季。更早的旅游,以2006年的巴黎之行最为酣美,因而特地补写那次的篇章,作为旧时“花影屐痕”的代表。 ——由此想说几句也许不算是题外的闲话。 本书主体起始的2009年,是自己一个略带转折性的年份,自此退出了以“闲闲书话”为标志的网络论坛。 其实更早些时,出于个人考虑,已几度欲“脱网”了,但又一再盘桓,其中一个原因,是梁由之兄的诚恳挽留。现重检那几年发在“闲闲书话”的《一年四季花木书》等等“植物书话”,以及涉及旅行的帖子,由之兄或以版主之力而给予抬举,或交流草木图书,或评说其他书人故事,或议谈旅行,或探讨写作;更曾为我的“辞网”短别而留言相忆,为我一度“复出”而欣喜广告;其间对拙作多有谬赏赞词,乃至以我“对一个地方在意的是人”那段话来致意,表达他对“闲闲书话”的不舍……推许看重,感愧无已,是我泡网岁月结交众多朋友、收获丰盛文缘、留下美好回忆的一个象征。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可喜的是,缘份生灭间总有相延,一些在虚幻网络结下的实在友谊,竟还可在虚无的现实中继续开花结果,这本自2009年“退网”后写下的“芳踪笔记”,现在经由之兄青睐得以出版,即为明证。好比一趟长长的旅程结束了,但归来草色犹在履,花香尚萦衣,人间情份,于斯为美。 于是我越来越相信天意、缘份这些被用滥了的好字眼。另一例证是扬之水,继《书房花木》后又为本书所赐的跋,自亦有不少知心体己话,最意外欢喜的,是她在各篇中能注意到梅花于我的新意义,道我所欲言而未言,更用了《拂了一身还满》的标题,极合私意,简直像是我出的题目一样,相知如此。 梁由之的经手,扬之水的跋文,我喜欢的,就是这样天赐般的恰好。贯穿本书各篇的,也尽是这一类有缘心情……合当感激的太多,此刻只想再发挥“抄书”本色,转录一个时令相近的结尾。那是迈克一篇怀人旧作,散淡而深挚的追思之后,最后一段忽然岔开去、似与正文不搭界,然而,却正是深情所致的动容语,让我难忘,借来作为这本花书的呈献: “四月尾的香港俨然夏季了,街市的花档很快可以买得到荷花。谢谢一切令活着活得更愉快的人。” 2012年晴明五一,炎风静熏中写定。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目录 (2012芳踪笔记) 春水黄花闲江南(附“生肖年花”一篇) 岭南折梅又一春(附“声色花木”一篇) (2011植物游记) 美利坚的秋色果香 光荣属于希腊的橄榄树 白墙黑瓦红蔷薇 南京梧桐说兴衰 黄菜花畔老樟荫 留连留恋西湖柳 菩提叶上绘莲花 (2010花影屐痕) 台岛花事与书事心事 南洋西米如星雨 西北金秋忆绿夏 梦中彩笔衣上香 杜鹃亲爱亦伤怀 (2009花径书缘) 在香港邂逅洋紫荆 故园书签叶与少年水笔仔 何事步步皆生莲 彼岸沿路处处奇花 从纯白到蓝紫 向诗书,探琼花消息 走江南,幸琼花追随 (2009之前补记) 回忆一个春天在巴黎 跋:拂了一身还满(扬之水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跋:拂了一身还滿 扬之水 在快速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一个安顿身心的诗境,是很难的,何况从事的职业就是在快速喧嚣的律动中周旋,但是《书房花木》的主人找到了。及至走出书房,在飞来飞去而非灞桥驴子上的行旅中,依然有他无所不在的诗境。 观堂先生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以我观物,我是有知性的,以物观物,物是有灵性的。景物与我人之喜怒哀乐,原也可以不分彼我。《行旅花木》一如《书房花木》,作者寻觅的诗境,乃附着于花木之精魂,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景物入怀,便成诗心,便成安顿情感的诗境。非借助草木的万般风流以足自家之风雅,而是融入草木,同仰自然之鼻息,也因此最喜欢作者的为花木“洗冤”,——洗去人为的寓意,还花木以清白。当然这其中还是颇存犹豫的,作者坦白道:一面喜欢“附丽了人文色彩,背后有故事、可想象、供谈说”之花木,即如梅花,一面也“喜欢像风铃木那样,没什么诗词歌赋书画等文艺渊源,连专门的植物图书都少见记载,仅以其本身就可炫目动心”。(《台岛花事与书事心事》) 台湾,香港,天竺,南洋,希腊,追随作者行脚,很有既熟悉又陌生之感,彼足迹所至之处,也多是我曾经驻足的地方,然而却从未留意过花木。不过以我之修行尚未达证果,方一留意,即将伊纳入“考据”对象,而不能如同本书作者于花木的“乐而不淫”,则落入下乘倒是更教人丧气,如此,便宁可在此书中与曾经擦肩而过的花木相逢。 为花木写真,已蔚成胜衣君之特色,而缤纷绚烂,总是一归于宁静。“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滿”,可以是幽怨,可以是惆怅,也可以是心地纯净一往情深的恋慕。“有空虚打底,能祛热中;有充实内容,可戒漂浮”。“安于污浊的外界、劳碌的庸生,只在内心的寂园开出那样的丰盛花朵,便自有悠闲平和之美了”。(《菩提叶上绘莲花》)——书中的几句话,正可移作自赞,当然也是我赞。 壬辰初春,雨水 (按:该跋以《关于<行旅花木>》为题,收入扬之水的《棔柿楼杂稿》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行旅花木深   春城晚报2013年12月22日   □朱晓剑(专栏作家)   在旅行的过程中,更多的人会关注景点或风景或美食,但对于作家沈胜衣来说,这固然都重要,但却比不得花木的重要。在他的新著《行旅花木》中,既有“书事”、“花事”,又有旅行,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行旅中的独特风景。在这一点上,他跟时下的诸多植物写作分离开来。冬天时节,户外活动也渐渐地少了,却正好遇见这《行旅花木》,且拥被观植物,也是一种景致吧。   最近几年,沈胜衣一直致力于植物写作,从最初的《书房花木》到《笔记》,再到《行旅花木》,虽然同样是写植物,却别有深意:《书房花木》侧重于文史梳理考辨加个人情思心事,突出文字之美。《笔记》的部分内容用书话的风格介绍大量植物著作,是传统读书笔记的另类新篇,让贴近生活的花木与超脱现实的读书联系起来,从而使读书与人生不即不离。如今的《行旅花木》则又在两者基础上加入旅行特色。可以说,在植物写作领域,沈胜衣不断书写对植物王国的喜爱之情,这是最为独特的一位。   《行旅花木》是一册别开生面的“植物游记”,写旅途探访的花木,包括国内各地和中国香港、台湾,以及巴黎、希腊、印度、美国、新加坡等。一方面,继续发挥作者的文史所长,引用文献精华进行植物名实考辨,并再次起到“植物书籍书目”之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地的风景和人文,将植物心得与旅行观感结合起来,让行色与花色相汇,是旅行、植物、书话的三合一体。在写作中,他还注重将植物放在对等的位置,不求草木之用,而是尽量去纯粹地发现和欣赏。   有意思的是,在《行旅花木》中所到之处,有一些地方我也曾涉足,但大多停留在行走之上,至于植物啦掌故啦,总是没有较多的关注,而沈胜衣细细写来,比如苏州博物馆的莲花、拙政园的莲蓬、网师园的花、无锡灵山的莲瓣,以及南京的梧桐……真是养眼又舒服的感觉。但他又不是单独地写花事、书事,而是将此升华为对植物生命的关注。这恰如古诗人的寄情山水寄情草木的路数,却又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写出了植物的风度。   且看在婺源:“对油菜花审美疲劳,不如看树。婺源到处可见古樟,粗壮雄伟,枝劲叶繁,高大参天,树影蔽地。在村头田边这么一两棵老樟树,与油菜花相对,仿佛黄花少女依傍着敦厚长者,是颇有情味的图景。”这书中所写的月季、蔷薇、紫荆、牡丹、杨柳……这些花草在沈胜衣的笔下,无不是“颇有情味的图景”。   难怪著名文史学者扬之水为本书作跋指出:“作者寻觅的诗境,乃附着于花木之精魂,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景物入怀,便成诗心,便成安顿情感的诗境。非借助草木的万般风流以足自家之风雅,而是融入草木,同仰自然之鼻息。”   倘若按照沈胜衣的行旅方式到一地去发现植物之美,那也是极有意思的事。可惜像我这样的俗人只会满足于对美食小吃的贪欲,忘却了自然的自在与性情,即使是游走在天地间,也难以有沈胜衣这样的感同身受。   行旅花木深,别有敬惜情。不过,在阅读《行旅花木》的过程中,也是在开启另一段旅程:不妨让旅行中多一些花木多一些自然,让这旅行变得更有意思一些吧。那些花花草草,在我们的人生中,所占据的位置若说是对生命的眷顾,不如说是在探求一种生活的自然气息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花花草草总牵情   羊城晚报   □林伟光   很少有人不喜欢旅游,我也喜欢;但喜欢旅游可以有种种之理由,却还没有像沈胜衣如此特别的。你道他是被什么所牵引,说来或许不大相信,他的旅游完全是由花花草草所牵系着的。   这本《行旅花木》,所透露的,却也不仅这一份惜花人的情怀,十分欣赏扬之水女史的贴心体会,她说,作者寻觅的诗境,乃附着于花木之精魂,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景物入怀,便成诗心,便成安顿情感的诗境。此语可谓知音。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沈胜衣这些年行脚遍及江南塞北、香港台湾,又逐花践约,远赴美国、法国、印度、南洋了,其所关心者岂非花事而已乎?   若干年来,沈胜衣致力于“广书话”的写作,花事书事与心事,无不倾注笔端。他说,以书话形式介绍植物书籍,此为书话之另类新篇;而《行旅花木》则把范围拓得更广,不但于走马观花中观察花木,更注重有关花木的诗与文的记载,使行色、人文与花容花貌相映成趣。其行文生动,极注意一个情趣,这当然可以当成《花谱》来看,却又比一般的植物书好看,是文学意义上的植物志与花谱。于是,扬之水称赏其是“植物文学家”。   我把此书放在手头,偷闲读一两页,怕把它一下子读完,很吝啬地像个守财奴似的把玩着,心里十分享受这份阅读的快乐。历来撰写书话,我总是要把书翻读个三五遍后,这才动笔;可是,此书却不是如此,才翻读了不到一半,已是情致盎然,欲罢不能了。   好的书,其实是有芬芳,有颜色的,活色生香,这本《行旅花木》当然更是如此。那些花花草草,在沈胜衣笔下生动着,这些年里,从2009至2012年,不算很长的日子里,作者被众多的花色花香所吸引,而不断地流连风景,并冀图用文字为花木写真与留影。世间美丽之物最不坚牢,花红不足百日,虽然谢了又开,年年花相似,但究竟只是相似而已,又哪里是原来谢了的那一朵?故沈胜衣说,有时候书籍和文字比世间万物更值得依凭,因为花会谢,书籍和文字还在,可让我们以之长久念想,回味曾经的色香姿容。   沈胜衣的文字,却也不仅仅让我们“回味曾经的色香姿容”,他把旅行、植物、书话融于一体,开拓了书话写作的新境界,其中引入了许多植物的书籍,这是不是“有书为证”?也不完全如此。可是因此,也使这些花花草草,多了若干书香的韵致,有了些扎实的学问根底。有时候,这是札记的写法,色香姿容里有历史的衣香鬓影;有时候,又是随笔的笔调,敷衍开来,关乎时风,有人情有故事,可以牵引出款款的风花雪月。   寻花人不老,他是热爱这个世界的,也喜欢这生活,作者写在扉页的两句话说得真的好:人生亦一场漫漫行旅,且牵些花木沿路相随。其后还钤有一个闲章,与之呼应。闲章里一“五四”式人物正漫步赏花;又有“沈郎憔悴不胜衣”之句,俨然自画像也。   □林伟光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行色花色,书事心事   依湄   闲静的冬日午后,读沈胜衣的《行旅花木》。书衣是浅淡的绿,与这些花木文字有种相宜相衬的好。沈先生叙写行旅相遇的好花好木,我则在他用笔栽种的好花好木中行旅。一路的绚丽清芬,连日来灰黯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柔嫩喜悦”起来。   春天江南的“杂花生树”,盛夏希腊的橄榄树,金秋美国的红黄彩林,冬日岭南的香雪白梅,西北、中原,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度、法国等地各异各样的缤纷花影……沈先生很多时候都是特意选择恰好的时节,踏上行旅,去探访那些正当最好的花木。为一睹琼花芳容,作者专程“烟花三月下扬州”,行前做足功夫,读了许多花书,“辛勤爬梳整理资料”,品味佳咏考辨名实;沿途“殷勤探访”,终于在临别的时候意外邂逅,得以细细观赏曼妙花姿,“慰籍了苦苦相思”,欢喜得自喻“这也算一场艳遇了……”。在小城常熟一处湖边见到三种都像迎春花的小黄花,“皆花朵灿烂繁密,也都是丛生纤条,垂曳拂水”,作者在欢赏花容的同时,非常细心地注意到它们的不同,经请教当地人和查书,终于辨识它们的芳名:正宗的迎春花、连翘、重瓣棣棠。那样的不辜负相遇每一样花色,真为那些花儿高兴。   跟着作者的行脚,徜徉在这斑斓花径,每每令我不由轻叹,对花木情深如此。作者早年在《用纸笔回报花木》中写道,“我曾是一个爱花、爱树的少年,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爱”,这种对花木的爱“刻骨长在,扎根心底”,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减弱,反而因时光的沉淀而更见深挚。就像扬之水在跋中所说的,“附着于花木之精髓,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作者“将植物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尽量去纯粹地发现和欣赏”。在《行旅花木》中,随随处处可见这种对花木的体贴、爱惜与懂得。我这个自诩的植物爱好者,也不过是有植物在身边则心安,对植物并不太关爱垂注,也是读了沈先生的花木文字后,才留意到周围的花木在不同季节不同的美。世间许多的美丽美好转瞬即逝,“能有好花在身边的时候,好好去欣赏吧”。   读《行旅花木》,让我沉醉的不仅是那一路的艳阔花色,还有那些清雅的书事。你且看这位花迷书痴:出行前先看一些花书,出门时带上几本精心挑选的花书,在途中相宜的景色中品阅花书,在旅途中购买恰好的花书,返家后又再翻阅相关的花书。行色花色中处处可见书事,而且常常在不经意间渲染出一种淡静迷人的氛围。作者初夏去苏州留园,“觅一幽静角落,小廊花窗下,竹树绿影中”,读周瘦鹃的《紫兰忆语》,“长廊上、水槛外不时透来清风,吹得身边阳光中的疏枝乱叶依依拂我,偎脸攀肩入书卷,如佳人相伴挽留”,好一幅花色书香艳寂的画面,那悠然雅兴真羡煞人也。金秋去北疆喀纳斯,沈先生带着沈苇的《植物传奇》,一个傍晚,“在旁边的山上对着这一湖翡翠碧水,读其中白桦一章”,感受那灿灿彩林带来的震撼和宁静。这些如诗如画的场景最是让人心动神往。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董上德教授有精当的点评,“花中有‘书事’,书里有‘花事’,两相交织,结为慰藉心灵的安乐窝。此是诗性人生……”。   其实沈先生和我们一样,都过着一份凡俗生活,只是他对相遇的点滴美好始终怀着随缘惜缘的心情。正是这样的有缘心情,把那些花事书事一一串起来,衍化而为诗性人生。作者早年就说过,“合适、缘分、巧遇,都是我所喜爱的、难得的好东西”,在《行旅花木》自序中也坦言,“我喜欢的,就是这样天赐般的恰好”。作者在书中记写了许多行色花色书事心事的“美遇巧遇”、“美好恰好”。这其中,最多的是出行中所访所见花草果木与所带所购植物图书之间的“巧合呼应”。在农历的“花朝”节到香港访杜鹃,无意偶遇亦舒的《杜鹃花日子》,映衬浓绿深红的花影心迹,“天造地设般恰好,仿佛天意的完美纪念”。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盛夏出行鄂渝,“在不同地方观赏石蒜,然后随即在一本旅途之书中认识;在相近时日的不同旅程中观赏鸭拓草,然后在相近时日的不同书籍中找到出处”,恰巧得好玩。而我这些年读沈先生的花木文字,相遇了许多植物书籍,这本《行旅花木》也不例外,我也把它作为我的“植物书籍目录”:《草木皆喜》《花之语》《台北花事》《植物传奇》《杜鹃花日子》《草木相伴》《荷事》……光看书名就很想读。在植物之书中相遇植物之书,这也是读《行旅花木》的又一个恰好缘分。   《行旅花木》就是这样一本“将植物心得与旅行观感结合起来”的植物游记,也是一本“旅行、植物、书话三合一体”的读书笔记,又是一本“草木书情”“花径书缘”两相得的植物书话。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继而作些辩证和考据”,不时“还要表达一点个人‘意思’”。作者在编选过程中,尽量“删掉一些过于沉重的私己心迹、过于缠绵的悲欢倾吐”。散见在书中各处的这些心思心事,虽“疏朗清明”,却也是行色花色之外的另一种简约静美,很耐人沉吟寻味。作者写初春印度小游,看到菩提叶“去青成纱”的绘画,自然地点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虚无的底色上,尽力画出一些哪怕仅仅好给自己看的美好画面”。金秋时节游走北疆阿尔泰山区,在忽至的大雾中忆起少年时的夏日新疆之行,心底低回,“如今我已是一颗葡萄干,却因为新疆,得以重新倾听自己体内的夏日汁液”。有时也借引好诗好句,轻抒心怀,写西湖杨柳时引宋人的“尽是当时,少年清梦……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荫期候”。夏日神农架一行,看到蓝紫的野豌豆旁,间杂这白色的菊花,想到席慕容的一句好诗,“从纯白到蓝紫,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的故事”……   多么好,能有“一生向往的故事”。有位读者为沈郎文字填了一首独特的歌词,别出心裁地汇合了沈先生的诸多书名文题,第一段是:“清风吹开笔记/人散后月如钩天如水/小小阳台亦可满堂花醉/任清欢客尘里纷飞。”我很喜欢这句,“任清欢客尘里纷飞”。在冬日的午后和静夜,慢慢地读完这些花木文字,为那样的美好而美好,为那样的欢喜而欢喜。是的,“谢谢一切令活着活得更愉快的人”。   2014.1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辽阔之海   我不是个一心一意钻牛角尖的人,更多心猿意马,反思,归于工作和性格双重原因。 或许是时令和环境,让我再一次拿起《行旅花木》这本读过揣摩过的书。那天上班的路上,一树一树花开略窗而过,一树一树的白花高雅和着浅浅的伤感,感叹还未消失,回头又遇见一树一树紫色花,看过,感觉紫色花让人增生忧郁之美,走进原野时远处是一树一树嫩绿,天空随之晴朗大开。尔后,又想起这本书,以及那些色彩变幻中的意趣和深思。 第一次读,2012年的芳踪笔迹,读起来有点儿吃力,阅读习惯是情感似水流趟才读的酣畅淋漓,而字符不多的“芳踪笔迹”读起来疙疙瘩瘩的,也有掉书袋之感。 一点点儿不服输的小性子增加了一点点儿耐心,囫囵吞枣式突破。紧紧跟随2011年的“植物游记”的脚步走进2010年的“花影屐痕”中,然后在一个安静深夜深陷2009年的“花径书缘”,一路花影陪伴,又一路嘘唏感叹。 书中探花之路上很多地方我也是去过的,在一些似曾相似的场景中回想都是一些模糊的记忆。南京的梧桐,西湖的绿柳,苏州园里第一次见过的梅花,还有那些黄金条上的迎春花亦或连翘,婺源的油菜花,以及有着传奇色彩的扬州琼花,梅花我也是见过的,见时美好触动,心儿柔软,再以后又忘记又陌生。恰恰是合上书本最后一页时,那情那景有模糊渐清晰。 江南的一树一树花开时,江北的绿浓成一片。这句是一个自己臆造的贴切比喻,也是读书的感觉。 我在每篇文字里小住,就像自己也站在那一树树花开的灿烂里。甚至有许多花的名字勾出许多人的记忆,珙桐花四月开放,犹如满树的白鸽,这种树移植后很难开花,因而更娇贵珍稀,遇见她开花那真是邂逅,该是怎样的欢喜。“从纯白到蓝紫”从珙桐花的纯白到紫色的龙虾花,都让我惊艳,再一次幻化神农架的神秘多姿。作者向诗书探琼花,而我追随着他的笔迹走进了历史,想起隋唐中演绎的更多人事故事,一部历史长卷铺展,李世民、王世充,、前的“芳踪笔迹”,在五彩斑斓中走进他的江南里。他在自序中说:旅行的目的大抵不过如此:扑捉景观,追寻敬仰的人,与现实中欣赏的人相聚,旅伴值得同行比肩,邂逅喜欢的植物又折射历史现实民风人情,形色与花色相汇。对比开来总是自行惭愧的。 书经花间小路上,依花的颜色引人入胜,红的樱花、紫荆、垂丝海棠以及桃花红的动人,清丽又妖艳,红白共存的桃花绚丽而宁静分明若梦,引用他的引用:“施朱施粉色俱好”“一时携手家东风”,白的梨花、丁香、白玉兰,琼花,黄的迎春花、连翘等一些不知名字的花木。他的文字是细腻的,也是考究的,甚至每个花木名字的来历都是经过很多史记诗章的引对的,他说引来连翘的美谈:“花黄可爱,秋结实似莲做房,翘出众草,以此得名。”甚至单独为龙头花(柳穿鱼)单独作文,又牵出《中国花径》,周瘦鹃父子合著的《园艺杂谈》,牵引着读着在历史人文中穿梭,在风俗人情中浏览流连,只可惜农历二月二的百花生日节过去了,真的错过了一些正经事了。莫名喜欢上他书中差不多一笔代过的绿。他说到一种新绿,那是桑树新叶嫩翠喜人,活出春日柔桑一样的好颜色,而在北方的春天,是最有感悟这样娇嫩的绿色的,更能体会“绿到出汁”之妙。 他的文字有着细腻之美,字词精雕玉琢,引用详细透彻,对每一种花木作者差不多都是“两度看花”,而我更是几度读文,想寻徘徊在心又无以言说的感觉和解释,我也只好放慢自己的脚步思度,在“南岭折梅又一春”里驻足窥探,找出了一点儿(自以为是)的迷端:人生的路上寒风细雨,冷漠而辉煌,荒凉又繁华,沧海可桑田。他引用安妮宝贝说的大海中美丽的岛屿,“彼此隔绝,各得其所”。他说“在城市里我们的家、我们的灵魂也是如此,孤独着,各自苍翠和繁盛”。他在这种花朵一样的情怀里,没有缠绵沉溺于花朵一样的疏离伤怀中,而是抛下无数消极的美,走进南岭的梅花中,梅花的二度奔放,带来二度生命的欢愉,“拂了一身还满”,是满满的绝色。 这该是人生的第二春吧!一个人万水千山过后,才知尘埃未落定,“重拾一种情感”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幸运,生命让人感动,“爱上自己所做之事”让人感激。就像一只恰当的手递来一朵恰好的花。动人的低回心情、婉转感情,意味满满。“给这些小小花树一点时间,让它们慢慢长大吧”。 我对自己也这样说。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肆季)(8) 2013-12-10 作者:潘启雯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我要评论 生活类 《京范儿》崔岱远著/中华书局2013年9月版/22.00元 推荐理由:崔岱远继《京味儿》、《京味食足》之后推出的又一书写北京文化的作品。视角更宽广,情感更深挚,写出了一个北京孩子心底的北京,一个真北京。 《穿越香格里拉秘境》陈冬雷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4.00元 推荐理由:陈东雷历尽艰辛自由行走,凭借作家的独特视角,对香格里拉这一片位于川滇藏交界处的神奇风光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 《行旅花木》沈胜衣著/海豚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1.80元 推荐理由:作者近年来的一个“植物游记”。该书除了将植物心得与履行观感结合起来,还是一份“草木书情”,突出草木与书籍的联系。 《我要带你去韩国》王元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8.00元 推荐理由:中韩看似同处东亚儒家文化圈,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作者长期在韩国生活,对韩国人及韩国文化有深入的洞察。 《带着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任乐乐著/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10月版/48.00元 推荐理由:每一首唐诗,都是鲜活的游历图,诉说着大唐的故事。 《逆袭人生:没有手脚的奥运冠军》[美]托尼·沃尔彭特斯特著何庆胜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5.00元 推荐理由:作者在出生的时候就因为至今医学无法解释的原因没有手脚,但他凭借自己的乐观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与毅力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不要我的人生,再错过这美好》吴淡如著/现代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6.00元 推荐理由:“华人情感闺蜜”吴淡如写给都市女性的私房书。谈美食,说爱情,聊梦想,记录遇见和感悟,享受孤独和寂寞。 《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美]迈克尔·哈耶特著赵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2.00元 推荐理由:作者将自己的专业理念转变为简单方法,帮助读者利用博客、微博和其他社交网络,搭建属于自己的辉煌舞台。 《本色:活出真实的自己》乐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8.00元 推荐理由:乐嘉首次回顾成长之路,不惧自剖性格,拿自己当案例,对自己每一次的心灵升级,都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坦白、深入的剖析。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华彬华楠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46.00元 推荐理由:从产品开发、产品命名、产品包装,到品牌传播、品牌战略、企业战略,“华与华方法”深入到企业营销的各个层面。该书就是“华与华方法”首次结集出版。 《笑对人生》田秀英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年11月版/32.80元 推荐理由:该书是山东肥城市平民母亲田秀英的人生自传。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她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母爱之歌。 《贝影:大卫·贝克汉姆传》天下足球著/金城出版社2013年11月版/49.90元 推荐理由:从迷恋贝帅,到追忆贝影,贝克汉姆是一代球迷的集体回忆。他是全球偶像,但也在风口浪尖起落沉浮,从世界杯罪人开始经历涅槃之旅,逐渐成为勤勉、和善、坚韧的完美之身。 《我的唐顿庄园》[英]卡纳文伯爵夫人著蒋诗萌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1月版/36.00元 推荐理由:热播英剧《唐顿庄园》现任女主人独家授权,亲述发生在唐顿庄园的真实往事,《唐顿庄园》的剧情均由此而来,它透露了在动荡的年代里的众生相。 《中国人的一天》李昕樾、高如熠编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11月版/45.00元 推荐理由:一部反映民生百态的图文故事集,由网友自己拍摄,记录了中国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人们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状态,是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最好的厨房:24小时的美食慰藉》锦食堂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11月版/36.00元 推荐理由:锦食堂人气主厨与读者共渡厨房里的温暖时光。并为读者营造温馨的家庭食堂氛围,传达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美食跑跑》高木直子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版/28.00元 推荐理由:超人气绘本天后高木直子全新绘本,作者将对美食的执着,对运动的热爱化作质朴的文字,以幽默的画风,展现日本最具特色的地方马拉松之旅。 《你为什么总焦虑》高原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版/35.00元 推荐理由: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情绪控制课程从多角度分析了引发焦虑的原因,向读者揭示了引发人们愈加焦虑的核心因素。 《蔡澜家族》蔡亮等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11月版/39.00元 推荐理由:由蔡氏三姐弟蔡澜、蔡亮、蔡萱共同撰写,是一本关于蔡澜家族的亲情书,首次披露了一个南洋华侨家庭温馨有趣的家族故事。 《逆流而上:羽泉十五年再生》李响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12月版/39.80元 推荐理由:知名主持人李响讲述羽泉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分享国民组合长红不衰的真正秘密。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冀连梅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2月版/38.00元 推荐理由:该书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如滥用抗生素、滥输液等用药误区和国际上最新临床用药知识,进行了权威实用、通俗易懂的讲解。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阿索林,一个四月的农人 005.jpg   沈胜衣   对私心钟爱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早有过构想、也有过机会,准备将他的散文小品汇集出版,后来看到桑农编、戴望舒译的《塞万提斯的未婚妻》(三联书店2013年9月一版),遂废然袖手,也怡然乐观其成:此乃各家译文中的重镇,书亦做得很好(包括装帧),阿索林的娓娓清言,得以再一次流布世间、润泽广大读者了。   这条“覆盖着清凉阴影的小溪”(汪曾祺语),最早流入中国结集成书,正是戴望舒等人之功,1930年3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了他和徐霞村合译的《西万提斯的未婚妻》,其中戴译15篇,徐译11篇。   接着是另一位文学大家卞之琳,1936年3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西窗集》,内有阿索林一辑11篇;随后,他抽出该辑并增译共得27篇,扩充成单行本《阿左林小集》,1943年5月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印行。   这两个集子,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几乎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一股阿索林风格的暗流。当然,以他们共有的“清淡”、“疏淡”、“恬淡”、“平淡”格调(戴望舒、唐弢、汪曾祺和金克木的形容),这一“流派”绝不显赫喧哗,只如小溪安安静静地悄然流淌。   戴、徐与卞的译本,在解放后都有重印。徐霞村对《西万提斯的未婚妻》作了修订(如把初版的“阿左林”、“西万提斯”改为后来通行的“阿索林”、“塞万提斯”),并将书名易为更接近原名的《西班牙小景》,1982年7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卞之琳也修订了《阿左林小集》,以“阿索林小集”之名收入重编新版的《西窗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后来,还先后收入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8月版的《紫罗兰姑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的《卞之琳译文集》,当中的“阿索林小集”,每次都有个别字眼改动。   溪流虽幽隐却并未断绝,当代还有其他一些阿索林作品新译或新编集:作家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了徐曾惠、樊瑞华译《卡斯蒂利亚的花园》,共51篇。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了王文彬等主编《戴望舒全集·散文卷》,当中搜集了戴望舒在《西万提斯的未婚妻》之后译出、散见于报刊的21篇。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了范晔主编《纸上的伊比利亚》,内有戴望舒那批后期译文中的7篇,另范晔和闵雪飞各新译1篇。   以上是我所见的阿索林中文翻译出版的主要情况。现在,桑农编新版《塞万提斯的未婚妻》,将戴望舒译文汇辑一册,除了前述合计36篇外,最大功德是另从旧报刊等钩沉出6篇轶文,首度结集。不过这个新版有一点古怪的是,原书名及正文的“西万提斯”改用了规范译法“塞万提斯”,作者名及正文(“阿索林”是作者将作品人物的名字取为笔名)却又复古为“阿左林”。   重新面世6篇中,写得最好的是《一个农人的生活》。这堪称阿索林的代表作之一,周作人在《西万提斯的未婚妻》读后感《西班牙的古城》中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放下书叹了一口气:要到什么时候我才能写这样的文章呢!”他“觉得很好”的篇章就包括《一个劳动者的生活》。——这是徐霞村的译本,《西万提斯的未婚妻》出版后,戴望舒重译了该文,题为《一个农人的生活》。他未必是因徐译得不好而要自己上阵,应该是感到该篇的重要性或个人偏爱,才会如此。   让周作人点名称赏、让戴望舒特别重视的这篇小品,以简净的笔墨,写一个可怜的乡下人,生活赤贫窘迫,但对他而言这“既不好也不坏;他漠不关心地生活着”。“他的修身正则是:不为人害,克尽己力。”面对苦难“也不悲叹也不咒咀”,只归于“天意如此”、“一切全凭天意”,“忍耐着而微笑”地抽根烟。他的日子过得很简单,只是单调的劳作,掌握的营生知识很少,但是,“他认识田里和山上的一切的草和植物”、“辨别出乡间的一切鸟儿。”——“这位可怜的人既无希望又无欲求地生活着。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   这是阿索林笔下的典型形象,在其他作品中,也常见类似人物,虽然身份不同。阿索林写的,是这样一种素朴的人生:平凡,悲苦,然而总有随遇而安的镇静,故而虽幻灭却庄重,虽感伤却温情,将温和的爱与哀融合起来,热烈的底下是挥之不去的悒郁,寂寥的背后又不乏明悦,像本篇写到的种种农活、种种花草和雀鸟的名字,便让读者仿佛感受到那农人琐细而朴实的喜乐。   现在看看徐霞村的译文《一个劳动者的生活》,其中几个对应的句子如下:“这位可怜的人却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他只是漠然地活着”。“他的道德观念只是:不加恶于人,尽力工作。”他的口头禅是“上帝有数。”“微笑了,安命了。”“这位可怜的人只是不抱任何希望地、毫无欲望地活着。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   再对比徐曾惠等译《卡斯蒂利亚的花园》里的《一位小农的生活》(其他人未见翻译过该篇):“这可怜的人既不认为好也不认为坏。他冷漠地活着”。“他的道德规范只限于不损害别人,同时尽自己能力辛勤劳动。”总是言必称上帝作主安排,然后“强颜欢笑”。“这可怜的人既不抱希望也没有愿望。他所注视的是眼前的山峦、田野和天空。”   比较起来,徐霞村译的“漠然”,要比另两家的“漠不关心”、“冷漠”好,更能在几个词的情感色彩微细区别中反映主人公的态度。戴望舒译的“不为人害”似乎弄反了,应以另两家所译为是,特别是徐曾惠等译“不损害别人”最准确;但后半句戴译“克尽己力”就比另两家要出色。戴译的“天意”,也比另两家的“上帝”更适合中文读者。而徐霞村译的“微笑安命”则是最佳,“安命”,是阿索林的关键词,戴望舒译过另一篇题目就叫《安命》,这里他舍之而译为“忍耐”,有点力度过大了;至于徐曾惠等译“强颜欢笑”更是等而下之。最后一句,戴望舒没有避嫌,直接采用了与徐霞村一模一样的字词、句式和标点,真好,“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比照徐曾惠等人的译法,更显出简洁的诗意,一幅西班牙的静穆画面、一种人生的淳朴境界跃然而出。至于题目,我更喜欢戴望舒译的《一个农人的生活》,比“劳动者”、“小农”要古朴雅致。   不厌其烦地比较三家译文,是为了更深切地体会阿索林的独特情味。那种如野薄荷(该篇所记其中一种花草)的风味,可让人清凉安宁,惕然冷静,看透悲与欢的虚无,抚慰躁或疲的心神。不论是春风得意时还是焦虑委顿中,读读阿索林,都能使人回复清寂平和。   而于我更妙的是,阅读中还有冥冥良缘的恰巧乐趣。《一个农人的生活》及其所在的《塞万提斯的未婚妻》,是4月13日晚上,因为温静的天气,使我忽然想到与阿索林的气息有种难言的契合而取读的。掩卷后,牵连翻出自己2002年的旧文《呼唤阿索林》重新看看,却赫然见结尾记:“仿佛是天意,我在这……白花馥郁的四月来写阿索林……发觉原来以前不止一次也在4月与阿索林相晤,尤其是1995年读汪曾祺《阿索林是古怪的》(按:那是我与阿索林结缘之始),竟与现在的动念写此文,都恰巧在4月13日这同一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在又是这个日子!二十年间,三度重合,天意不可思议。   后来发现,2002年后还曾多次,也在4月读、写过阿索林,而且都不是刻意安排,偶然邂逅的恰好,更显相晤的神秘喜人。   4月是西班牙春天降临的时节。在那本迄今收入阿索林作品最多的集子、徐曾惠等译《卡斯蒂利亚的花园》中,有一篇别人没译过的《春天,阴郁……》,写一个人在西班牙乡下小镇的隐居生活,那地方“明亮而宁静”,家里有园林,可让他观察四季光色变化,呼吸着花香空气来读书写作。不过他更喜欢山上的花草,像迷迭香、薰衣草(《一个农人的生活》另两个译本也出现了这两种植物),带给他“一种孤身独处、自由自在、坚忍不拔和真诚坦率的印象。”独处是指避开世俗繁华中人,他却是喜欢与乡下人相处的:每天早上在镇子里散步,跟早起的老头们聊上几句,“他们是老农夫,是土地的老朋友,他们的一生是看着东方发白、曙光初露这么过来的。”下午则到自己的农田去,“跟农民们交谈,我问他们许多有关耕作的事情。他们向我讲述他们对生活的印象:他们平庸的生活,简单的生活……”然后,他默默观察田野里的种种风物,以此自得其乐。   好写意好完美的一幅田园画。可是,这整篇文字、这所有情景,只是“一位朋友在欧洲跑了许多地方之后来到了我家里”、跟作者描绘他想要过的生活而已。倦于浪游,惟愿归隐,然而,能实现吗?阿索林没有交代(他的散文诗式随笔常常这样戛然而止),反而安上了一个与内容无关的题目:“春天,阴郁……”,从而使全文更像一个意味深长的人生寓言。   在阴郁的4月春氛里,再一次结缘阿索林,最大的收获便是由之反推的联想了:如果那种悠闲美妙的随心生活只是臆想,如果做不成那个自由自在的主人公,那么,就做他故事里的一个农人吧,漠然面对烦难,克尽己力,然后安于天意;辛苦劳作之余,在一个微笑、一根烟的间隙里,看看山野与天空,感受季节与草木……   2014年4月20日,农事节气谷雨,完稿于忧伤而明快的西班牙弗拉门戈吉他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