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要洗牌了么??=====中国古代名作频流拍:谁懂古人心(转载)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中国古代名作频流拍:谁懂古人心(转载) 部分遭流拍的古书画作品   1.顾炎武(明)《草书七言诗》 估价RMB6,000,000-8,000,000   2.赵孟頫(元)《致宗元总管札》 估价RMB38,000,000-42,000,000   3.沈周(明)《安老亭图》手卷 估价RMB12,000,000-18,000,000   4.陈洪绶(明)《四时花鸟》册页 估价RMB50,000,000-60,000,000   5.王翚 (清)《松风涧响图》 估价RMB 6,800,000-7,800,000   6.陈淳(南宋)墨花图 估价RMB 23,000,000-25,000,000   7.董其昌(明末)行书《月赋》手卷 估价RMB2,000,000-3,000,000   8.王铎(清)行书《济水源北海王祠》 估价RMB1,000,000-1,500,000   9.董其昌(明)行书《昼锦堂记》 估价RMB3,500,000-5,500,000   10.蓝瑛 (明)《弄璋图》 估价RMB800,000-1,200,000   11.八大山人 (清) 《松崖图》 估价RMB1,400,000-1,800,000   六月,浓夏近,暑气渐增。时节,它不停地转换,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炎热将至。然对于刚收尾的今年春拍而言,这股热风不亚于今夏这波热浪。当然,物极则反。有最热,则有最冷。这个春拍,古书画名作屡遭流拍的事实,不容绕开。   先不刨根问底,且暂看今春几大拍卖行的数据:成交额27.8亿元,成交额4.639亿元,成交额3.12亿元……从这一连串数字可见,几乎家家抱得亿元归。乍一看账面数字,“不错”,很好很强大。   然而,话又回来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梳理各家书画拍卖专场实际成交情况时,收藏周刊却发现,在近现代、当代书画热闹非凡、风光无限的背后,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古书画类,实则有流拍频现的事实。而这一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某一家拍卖行身上。如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顶级拍卖行,均未幸免;而原本期望亿元的流拍作品中,不乏大家之作,如有赵孟頫、陈洪绶、八大山人、沈周等10余人。   与春拍伊始对比,各大拍卖行高调宣称,自家古书画名作身价高,而槌响起,一二数完,槌悬着,三后槌落,却哑了场子。如此情景一次又一次重现,只不过,巧又不巧的事实是,今年春拍出人意料之处,恰恰在此。在记者访谈中,多家拍卖行和业内人士均委婉回避,甚至无意回应。为何?一家顶尖级的拍卖行反问我们,“试问,闹春拍的各路藏家中,究竟有几人,能真正读懂古人心的?”难说。好奇的是,有关拍卖行却一反低调之态,直言:这个市场俨然已经不正常了,甚至出现扭曲。大家趋之若鹜闹现代、当代书画,真与古书画至今未有权威机构鉴定有关吗?肯定有,但也需要冷思考:从岭南至全国,多数藏家自身水平尚待提高,因其对古书画的收藏价值挖掘及对作品本身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再纵观古今,真正的藏家,玩到高处,仍会厚古。因为各自境界、眼界均不同,古今作比,所感所触所悟亦难比拟。   也许。一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   末了。讲故事:一位默默无闻的藏家,一路坚持30余年。为何提他?玩物不急功近利,反倒有惊喜:一幅5000元淘到板桥画竹,带回岭南,几经笑谈,当事人仍淡定不愿究其真伪。经好心人提醒,他才验证:意外收获真迹。后机缘巧合,以300万元拍出。提及这事,他的朋友讲,“佛陀心想,这人这般心诚与执着,不如成全他一回吧!”   听完故事那刻,笔者莞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专题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程辛 梁志钦   古代书画名作频遇流拍 业内人士直言市场已不正常   ■收藏周刊记者 程辛 梁志钦   时节转至六月尾,酷夏逼近。对于游走在各拍卖专场来不及停歇的人们而言,天气的炎热,反倒提了醒:今年的春拍即将划上句号。那么,今年的市场又如何?收藏周刊记者在梳理今年春拍市场情况时发现,全国大大小小的春季拍卖会,不下百场。根据大型拍卖行统计数据显示,其成交总额几乎均上亿元,并称“圆满结束”。   然而记者发现,古书画作品(含名家、大家之作)频繁遭遇流拍,且并非仅局限在某一家拍卖行。一位来自顶级拍卖行的资深人士直言,从市场冷热来看,的确存在这一实情。从岭南至全国,藏家对古书画作的重视度、收藏价值挖掘程度,还远远不足;更多藏家过分地追捧当代,市场已经不正常了。   现象   过亿元古书画拍品“全军覆没”   近日,随着各家拍卖行陆续公布旗下春拍成绩单,大型的拍卖行公司均抱着上亿元满载而归。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梳理这份成绩单时发现,光鲜数据背后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今年春拍市场,曾被拍卖行期望最高的古代书画作品,屡次遭遇到名家、大家书画作品流拍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拍期间,中国嘉德重点专场“大观之夜”古代书画拍卖会后,推出18件拍品,最终成交率61.11%。北京保利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亦遭遇了这一现象。遭遇流拍的不乏大家,如赵孟頫、陈洪绶、八大山人、沈周、董其昌等人。   而从已成交的古书画作品价位来看,今年过亿元的作品全军覆没。其中,今年春拍,成交价最高的作品是弘仁的《西园坐雨图》,5347.5万元。而流拍作品中,陈洪绶的《四时花鸟》册页(十开)拍至4900万元,则再无人接拍,最终导致流拍;而元代大家赵孟頫《致宗元总管札》(书信),估价为3800万元至4200万元间,结果亦遭流拍。   “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天价古书画作品并没有。这令大家感到不小的遗憾。”某拍卖行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不过,这是由诸多原因导致的。   析因   市场资金短缺,真伪鉴定困难   为何原本拍卖行期待会过亿元大关的古书画名作,一下子被腰斩近半?中国嘉德总裁助理兼书画部总经理郭彤表示,今年春拍,古代书画部分拍卖结果,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市场资金短缺;同时,真伪鉴定难一直是个诟病。   今年钱贵,资金还是比较吃紧。同时,古书画市场的确存在鉴定难题,就目前来看,全国至今还未有一家最权威的机构,能给予权威的保证书。藏家们对古书画类有所顾虑亦可理解。   而来自一位顶级拍卖行的资深人士则直言,古代书画名作频遭流拍现象,更深原因则在于,藏家们对古代书画作品的重视度及收藏价值的挖掘程度,还远远不够。“从岭南至全国都存在这一情况,过分追捧、热炒当代,事实上,这一市场已经不正常了。跟你们讲,玩古书画,没有一点爱好,换成谁,都很难玩下去。”该人士告诉收藏周刊记者,即便是一个土豪级藏家,在选择古书画方面,“真有收藏头脑的话,恐怕也要找一个对古书画作非常有研究的高手,为他‘掌眼’”。   建议   一定要拿手上的闲散资金介入   受大环境的影响,古书画作市场目前还处在一个磨合期,与重新洗牌的阶段。有关拍卖行相关负责人也分析认为,从早期市场来看,愈早入手收藏古字画的藏家,现在的回报越客观;但就目前的市场而言,从长期来看,现阶段的古书画名家作品价值逐渐回归理性,若看准介入,也还不错。   “从艺术收藏角度而言,以前的老作品,富有的古典内涵,扑面的高雅气息,是眼下‘有些疯了’的当代作品,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上述人士强调,真正看得懂的藏家,其实玩到最后,还是会玩回古代藏品,这主要是境界、眼界所决定的。他还表示,这并非当代无精品可藏,“一件精品,你需要放到历史长河里去考验,过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再下定论。”   收藏周刊在走访资深藏家时亦了解到,除了受古书画真伪鉴定实有难度影响外,今年藏家手上的资金紧张亦成为共识。今年春拍期间,不乏有古书画作来自以前的买家。而这些原买家,之所以选择抛售,多数则为“套现”。据有关拍卖行人士透露,市场发展到今天,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藏家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往往并不是站在收藏价值的角度拍下一幅古书画作,而是怀着投资、甚至投机的心态拍作品。当市场达到一定扭曲程度时,都想出手套现,成交量肯定会受到影响,更何况现在市场整体并不佳。”   记者还获悉这样一则消息,江浙某企业老板,因玩收藏,占用的企业资金偏重,今年又遇到制造业行业很低迷,手上藏品一时间无法变现,而导致企业资金链全面断裂,苦于无路,最后选择自杀。对此,广东保利相关负责人则建议,玩古书画的藏家,通常身价不低,但需再三提醒的是,一定要拿手上的闲散资金介入;另外,拿捏不准古书画作品时,可多前往各地博物馆参观,耐心观摩细节,待到经验丰富、知识面真正拓宽之时,再理性入手,也不晚。   本地观察   过百万元古书画成交量少 岭南藏家认识度有待培养   而落地到广州市场,春拍状况又如何?据收藏周刊记者了解,广州方面,今年春拍市场也陆续进入尾声。古书画方面与北京市场略有不同。尽管各家拍卖行均有涉足古书画拍卖,但真正拿出来,在今年春拍中策划古书画专场的毕竟是少数。   据了解,崇正拍卖是其中的典型。而从其刚刚结束的春拍中古书画专场“古欢——中国古代书画”可以看出,其上拍79件,总成交额为2443.759万元,成交率高达71.59%。其中,沈周的《菊花鹅翎图》最终以575万元被一买家竞得,成为该场次成交价较高的作品。而对比去年同期,上拍59 件,总成交额4838.741万元,成交率78.79%,无论是成交额还是成交率均略有所降。   崇正拍卖的常务副总经理何向民说,“本来古代书画的准入门槛就比较高,作为拍卖公司能够做古代书画的相对较少,因为这一方面对技术方面的要求,包括对古画研究方面需要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再者,对藏家方面,同样对他们关于古画认识水平方面有相对高一些的要求。第三、懂得看古画的专家也比看近代画的专家少,买家为了避免风险,如果不是有充足的经验,也不会大胆入场买这一类书画。”   他同时表示,市场成交额跟买方需求有关,在岭南地区,懂古画的人本来就少,再受资金紧张影响的话,那么入手古画的人就更少;此外,加上对古书画信心受影响一事,就造成了某些作品成交不好的情况。但他又强调,古代书画如果在规避了真伪的前提下,又是性价比较高的一个版块。   而即将举行夏拍的广东保利拍卖也将推出部分古代书画,但估价多数在一百万以下,其艺术品部经理祝贺认为,岭南地区的市场较为特殊,尤其是对过千万高价的古书画类,问津者少之又少;他还透露,目前,岭南方面的藏家在古书画整体的认识度上,有待培养和提高,通常过百万元的古书画成交量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广东市场没法做,主要还是岭南的藏家非常务实,买进来的时候务实,抛售时更加理性,如低于原有的成交价,基本上是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就不出手。”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赌市现象让古书画作品成交价减半(转载)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前不久,有一位王姓藏家,接到了远方朋友的来电,电话的那边说一位50多岁的朋友因向高利贷借款押注艺术品,自身铝合金门的工厂资金周转不来,上吊自杀了,王姓藏家听后心想,本来其企业在铝合金自动门领域是做得最高端的,为何落得如此田地?而另一边也有一位浙江的藏家,同样是借了高利贷,借100万元一年内还200万元的高额利息让他不负重荷,被迫跑路。王姓藏家挂了电话之后,不禁叹息“艺术品收藏真的不能当投资,要真的喜欢,量力而行。”   在采访过程中,王姓藏家就这样向收藏周刊记者描述。   ●春拍回忆 有作品以“半卖半送”形式交易   王姓藏家(化名)告诉记者,每年的艺术品大拍,他都会来回穿梭在北京、上海、杭州和香港等地,今年春拍也不例外。前不久,他如期来到了某拍卖行春拍现场,现场人气明显不如往年,而且让他更意外的是,“新货”(较少或从未在市场流通的作品)不多,不少作品刚在2011年成交过的。噢!他想起来了,这些作品正是那年做实业赚了点钱、懵懂进入艺术品市场的那个“暴发户”藏家。还记得当年那个专场中好的作品都被他抢走了,那一下感觉他就像个“强盗”,见一件,抢一件。“所以说他是暴发户啊,他根本不是抱着收藏的心态来玩的,才三年就想着完全出售了。怕是资金紧缺。”王姓藏家感叹了一下。拍卖马上开始,王姓藏家马上注意着拍卖师和场下举牌的人,让他意外的是,不少作品的估价怎么都只有曾经成交价的一半?不管怎样,对于王姓藏家而言,都是好事,这样可以更容易地买到自己想买的作品了。果然,一幅在2011年以1897.5万元成交的徐悲鸿作品奔马图《日行千里》,这次估价才900万元-1200万元,而且现场抢拍的人并不多,几个回合到了1200万元之后,便基本没其他人在抢了,最终让王姓藏家以1265.0万元收入囊中。这个专场,他买了几幅这样的作品,后来他统计了一下,那年“暴发户”用1亿元左右的钱买下了的藏品,在这个专场都悉数卖出,但是最后的成交总额却只有4000万元左右。   后来他才了解到,这是“赌市”现象。这些作品几乎是以“半卖半送”的形式跟拍卖行交易,就是把这些作品抵押给拍卖行,拍卖行只给他(底价)一半的钱,如果作品成交了,那么就可以把剩下一半的钱都给卖家,如果拍不掉,作品就等于算是拍卖行买下来,卖家就拿(底价)一半的钱。   ●藏家点评   千万不能借贷购买投资艺术品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石金柱就此分析目前书画市场,他说,很多人涉足艺术品完全是为了炒卖,抱着一种投资甚至投机的心理来买艺术品,总抱着下一场转手就赚钱的心态。很多好的作品,本来不应该两三年便急着出手。这里面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不少人进入这一行业所买作品的钱都是借贷的,到了今年各行业都缺钱的时候便急着要套现,所以才会出现“赌市”的情况。   石金柱强调,投资或者收藏艺术品,应该像欧美发达国家的藏家一样,用消费的心理,就是用自身多余的钱来购买,而不是借贷购买用作投资。   业内建议   多看美术史博物馆 多看真迹原作   不管是当代、近现代还是古代,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不管是辨伪还是增强自身对艺术品的兴趣,必要的知识涵养是不可少的。广东保利艺术品部经理祝贺认为,造成艺术市场古书画的抛售或者流拍,说明的都是藏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认识度还不够。他认为藏家更应该多增加自身对美术史方面的了解,多看博物馆,多看真迹原作,作品只有经过不断对比、借鉴才能理解个中好坏。   记者手记   名作流拍,或因还没遇到知音   这次作品流拍之所以引起诸多行业人士关注,其原因主要是上拍前作品均引起了众望,而且恰好流拍的作品中包括了两个不同公司相应专场中期望值最高的作品。这不得不让人匪夷所思。从而引起各路专家抛出“资金短缺论”“期望高价论”“真伪阴霾论”等各种论调,诚然,这些似乎都是直接导致作品不成交的原因,然而,仔细想想,这些宏大的概念对于作品的成交与否取决于个体的拍场规则来说,真的是那么直接吗?   同期成交价超过某些流拍作品的估价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例如4255万元成交的文同、苏轼(传)《墨竹卷》,5347.5万成交的明末清初画家弘仁《西园坐雨图》等,近现代方面诸如6267.5万成交的黄宾虹92岁巨制《南高峰小景》和齐白石《花鸟四屏》(5577.5万元)等。   资金短缺似乎并未真正影响到市场,如“真伪阴霾”方面真能影响到买家对别的作品的信心,这样的“千万级别”的藏家似乎也太容易动摇。   因此,似乎“期望高价论”更为到位,但凡每一次作品不能成交,价格与价值难以平衡这一点都无法躲避。喜欢的人“倾家荡产”也要买,不喜欢的人也许“视如粪土”。因此,作品流拍,只是尚未碰到真正喜欢它们的人而已。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春总理,董其昌不会缩水吧??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艺术品市场如果再发生地震,可能会周期很长,其状很惨烈。。惨不忍睹,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流拍不很正常嘛, 况且这里面又不是没有赝品。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流拍太多,就不正常了。。 赝品,价格应该很高才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反艺术规律的。。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综观中国书画史,画家之中有许多是狡狤奸诈之徒。顾恺之长期装疯卖傻,混迹于险恶的政治高层以求自保;吴道子可以派剌客将潜在的对手杀掉;周文矩愿意充当可耻的政治偷窥者;米芾经常用下三滥手段获得想要的物事;郭熙口称“可游可居”而画则重“浪漫般地”描绘已游居者之情状;蔡氏兄弟、秦桧书品极高而为人阿谀阴险;徐青滕可以激情杀人;谢环暗中戳戴进的蹩脚,排挤掉对手;董其昌指鹿为马,漫天忽悠以售伪品;张大千、吴湖帆等制售假冒作品以获利等等案例太多不胜枚举。 ========================================= 春总理,伞老对董其昌评价不高哇。。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quote]综观中国书画史,画家之中有许多是狡狤奸诈之徒。顾恺之长期装疯卖傻,混迹于险恶的政治高层以求自保;吴道 ... 这么说吧, 如果收到一张假币, 再花出去,那是违法,那是害人,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都不允许。 但如果当真迹买到某张书画, 研究后发现不是真迹, 比如买到一张董其昌代笔, 如果感到不划算, 那很简单,按照市场规则, 怎么买的怎么卖。 法理无亏。。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我的个苍天,我崇拜的春总理, 也会收到(假设的前提下)董其昌的代笔?? ========================== 其实,完全可以绕开法理, 应该这么说,在很多冤大头杀入艺术品市场的情况下, 加上艺术品的风险率远远超过赌博的概率(十赌九输)的无奈而残酷的现实下, 将艺术品交给它自己应有的命运, 是合理而合法的。。(最后这句话,感觉怎么这么绕。) 强调一句,春总理,我是一直很崇拜你的哦。。 不要让我失望哦。。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春总理,同样的话,伞老说出来,就是英明正确, 我说出来,就是过眼云烟,这是个什么原因?? =========================== 伞老最近好像研究起来马的专题了,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