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两个潜力股:卫天霖 林晓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说起来很可笑,我注定要骄傲“一句歌词这样说的, 我抱着严谨的态度搜索,居然搜索不到这句歌词,真有这句歌词么? 天上的太阳明晃晃的,我的心却七上八下有些寒意。 ======================= 这两个潜力股,居然都和吴冠中有关系。 一个属于老领导,山西人,留学日本。 一个属于学生,江南人,留学南美。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卫天霖 004.jpg 父亲卫璋是教书先生,对诗、书、 画均有修养。 卫天霖受其家庭影响,自幼喜欢书、画。由画谱入门,进而临摹清代画家傅山等的作品。中学时代,卫天霖 对民间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曾广泛搜集民间年画、彩绘、炕围画。 1918年,卫天霖经河汾中学(今山西省汾阳中学)推荐,考入山西省留预备学校。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在东京川端美术学校学习。 1922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受教于藤岛武二。藤岛武二是较早将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语言带回日本的画家。在此期间,卫天霖认真钻研并努力研习印象主义绘画技法,成绩优异。 1927年毕业后,经藤岛武二推荐进研究院深造。 1928年回国。受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平大学造型艺术研究会导师,后来该会改为西画系。 归国后应沈尹默先生之聘在东华门北河沿的孔德学校任教,后来中法大学孔德文艺学院在阜成门外成立,又被任命为艺术部主任。 1929 年应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造型艺术研究会导师。 1930-1933年任北京大学西画系主任、教授。1933-1947年先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孔德学校任教。 1948年携全家奔赴解放区,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政府委托,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任系主 任。 1956-1963年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 1963年调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教授。 1949年以后先后任北师大教授、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中央工艺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卫天霖油画回顾展”。 1998年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卫天霖诞辰100周年画展”。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007.jpg 作品。。。。。。。。。。。。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成 交 价 RMB  537,600 HKD  610,216 USD  80,640 EUR  59,136 签名:一九三四年.卫(正面) 来源:现藏者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008.jpg 卫天霖是早期留日的中国油画先驱,一生作画不辍,以印象派画风享誉艺坛,也因现代主义的画风,不容于被革命现实主义占据的主流文艺界,文化革命爆发后卫天霖毕生千余件作品被抄,绝大多数遭销毁,现仅存两百余件。创作于1934年的《芍药/石榴》,不仅是目前仅见的一幅双面木板画,也是少有署年款的早期静物佳构,其珍贵程度无需赘言。两面都是画家最擅长的瓶花题材,光、色把握都有独到之处,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努力建构个人绘画语言所取得的成绩。在谈到卫氏何以钟情于静物时,柯文辉在《卫天霖传》中曾归纳为“便于掌握物体的丰富色彩变化与色彩的协调、统一,即色调、色度的规律,以及情感、质感、量感、民族风格等等”,这幅双面画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论据。“画家的传记是用他的作品写出来的”(拍品编号?811-813)卫天霖及其油画创作卫天霖以对色彩的卓越驾驭着称于现代中国画坛,被称为“杰出的油画大师”(李瑞年语)。作为留学八年国立东京美术学校的高材生,他对印象派技巧有着深刻的体认,而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个人风格,更是贯其一生。其早期创作以人物画为主,代表作品有《闺中》、《自画像》、《躺着的裸妇》等,中年阶段开始在风景、静物等其它领域进行多方面探索,坚持外出写生,深入研究色彩。50、6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原因,遂将大部分精力用于静物题材上,将他所倡导的强调视觉感受与主体表现的“色感”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虽仍属写实范畴,但厚积的颜料,显示出强悍的色彩意识,充满写意性和律动感,表现出画家高昂的生命意志。吴冠中曾评价他的风格“既有印象派画面色彩的和谐、呼应和新鲜感,又具备中国工艺美术中华丽的装饰效果。印象派追求刹那间的印象,重视即兴的手法,卫老与此截然相反,他刻意推敲,一如贾岛的苦吟。”(见吴冠中《回忆卫天霖教授》)而正是由于卫天霖所坚持的带有印象派特点的绘画语汇,使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游离于主流美术运动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又由于他生性淡泊,不党不群,虽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学生不少,但其声誉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这种近乎封闭的创作状态,一方面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厚积薄发的纯粹艺术境界,但另一方面却也限制了他对画坛的影响力。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呢?有的人将他与林风眠相提并论,誉为“中国油画界的两颗星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但同时表示“遗憾的是,他的艺术才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扮演了一个悲剧艺术家的角色”(张仃语)。但此乃特殊时代使然,而艺术史必将重新选择与书写,让曾经寂寞的艺术家得到应有的位置和声誉。令人惋惜的是文化革命爆发后卫天霖毕生千余件作品被抄,绝大多数遭销毁,现仅存两百余件。这里的三幅作品也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们分别代表了他早期和晚期的典型面貌,涉及了风景写生和静物两个卫氏最擅长的领域。《紫禁城外》(拍品编号813)是1930年代的作品,带有一般写生的典型特征,把握大的空间与色彩关系,凝固作者瞬间的感觉。树木在街道上投下的长长影子与花、叶及琉璃瓦的反光,都刻画得极为精准,显示出作者研究印象派、后印象派外光技巧的心得。而为了传达光感而使用的调子也耐人寻味,特别是建筑背后散发出的一层光晕,在清淡透明的蓝天与繁复跳跃的花树间,构成了一个缓冲与过渡,极为微妙。整个画面显得和谐优美而又充满激情。而创作于1934年的《芍药/石榴》(拍品编号811),不但是目前仅见的一幅双面木板画,也是卫天霖少有署年款的早期静物佳构。光、色把握都有独到之处,从中可以看出他努力建构个人绘画语言所取得的成绩。在谈到卫氏何以钟情于静物时,有的论者曾归纳为“便于掌握物体的丰富色彩变化与色彩的协调、统一,即色调、色度的规律,以及情感、质感、量感、民族风格等等。”(柯文辉《卫天霖传》),两面静物的艺术效果也都达到了卫氏所说:“接近中国人的感情:温和、舒服”。《静物》(拍品编号812)创作于70年代,显示出他晚年卓越的创作技巧与炉火纯青的色彩感觉。颜料层,特别是花朵部分,层层堆积,肌理凹凸,具有浮雕感,而由于无数突起而纵横交错的笔痕,堆积出大量细碎的反光面,形成光斑闪烁的空气氛围感,从而营造出一种朦胧惝恍的感觉,有着“花非花雾非雾”式脱离了单纯写实的抒情美感。画家曾反复强调“没有高度的技术就没有艺术”,这幅作品正是这种“技也近乎道”理念的有力证据。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010.jpg 作品名称:瓶花 作者:卫天霖 材质:画布 油彩 规格:60×73cm 创作年代:1974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012.jpg 斑斓朴厚:卫天霖研究 (2012-03-21 21:15:12)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字 按:本书系在笔者博士论文《斑斓朴厚:卫天霖油画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在论文撰写期间曾得到卫天霖的学生、子女及生前友好吴冠中、张仃、袁运甫、孙大志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孙大志先生系我国油画先驱者卫天霖的学生,又是卫天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著名油画家,曾向我提供过大量的珍贵文献,并一直关注我的研究进程,先生学贯中西,既具艺术家的真性情,又有学者风范,我们透过电子邮箱互通信件数十封,借此处选刊几则公之于众,从中亦可见先生治学严谨与诙谐之一斑: 冯兄大鉴:二日未开邮箱,抱歉。《卫天霖油画集》35图即《卫天霖遗作总目》073/3232《矿区小景》,此地即戒台寺西之秋坡村(今已荒废),卫老画此画时我们正劳动经过曾亲见。37图在《总目》中为078/3237《农村小景》,画集中之名为杨氏所改。30年那幅印象是在美术馆。谨复不一一,祝好。大志 冯兄节日好!翻拍共33图寄上,主要是静物,其中尚有拿不准的,只能先如此。玻璃瓶”一幅漏拍容补。还有一些有人物风景可以对得上,但系反转或负片,或您进山时取回再做,不知时间容许否?家中修缮近期可完工,但您可随时不受此影响,临近“大考”想必时间紧张或别作安排?望示……此系研究会诸贤积累之功,愚不过忠人之事尽本分而已。何况此种条件下必然有失误,要准备挨骂。至嘱。愚拜 又1993年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广州),卫作10幅应邀参展,按《总目》编号有:071、084、103 、104 (章文澄藏《菠萝》,此幅编号很奇与《总目》有异)、105、119、125、135、143、145。王肇民、郭绍刚等名家给以很高评价,彼时博览会还不像后来那么滥。 冯旭兄如晤:知兄近访恭府艺师母校旧迹,心亦随之。拜读大作二首,遂引旧病复发敢以打油相和。又翻检旧作择其一二稍可读者就教于吾兄。“名士”之誉固不敢领,而(牢)骚人半个或可假充。然毕竟非门里出身,自知俚鄙不通在所难免,故不避丑陋聊供喷饭而已。值此漫漫寒冬兄昼夜治学苦思,或于忙中偷闲作一调剂可也。大志拜 次韵冯旭先生二首 病目衰心老未狂,瞻前顾后两茫茫。私心惟肯黄、卫许,不与今贤论短长。 空山摇落莫悲秋,顿悟原来是渐修。我感先生解真义,白云东去水西流。 庚寅小满昼寝起得句效聂(绀弩)体寄冯博士 避山何事入京门?野老忽为座上宾。 愧负殷殷博士意,难招杳杳大师魂。 牢骚满腹倾非地,学术何须忒认真! 口吐莲花非所学,自煽余烬照来人。 八年未教学,见答辩会四围有些年轻人,遂发“人来疯”也。 喜冯旭兄三年功德将满,又蒙两番进山惠顾,谨以俚句贺之 卫公奇色空画坛,冯子文章备大观。 问道穷源迹中外,推心辩妄无后先。 难为天下一洗眼,不解幽微空谈玄。 博士入山知我意,但酬知己慰前贤。 又: 卫公去卅年,冯子勇承先。 礼存更求野,道重偏入山。 皓首勘胶片,穷思对故贤。 野老凡心息,一念卫风传。 斑斓朴厚:卫天霖研究 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7 专著)□ 冯旭 011.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林晓 0000.jpg 1955年生于江苏南通,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获学士学位, 1993年至1997年进入阿根廷布依诺斯·艾丽丝大学建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 1978年,作品《戴月归》获“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金奖。作品被四十余家博物馆收藏,在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出版有《林晓装饰画集》《林晓绘画集》等。林晓的油画是中国人的油画。他的画作以工笔画的线条大写意的神韵,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裸女》是他颇具代表的一件作品。他曾在南美住了十年,因此,画面中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此幅作品为红褐色调,带有伦巴舞那样的强烈、奔放、抓人视觉的南美热情,与西方后印象主义的高更似有相通之处。这种简练大气的处理手法,极具大师风范。 林晓是个才子,人人公认的才子。 1972年,林晓进了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分到设计室,开始学画,学民间工艺。 从不懂到会,从会到游刃有余,林晓没有几年功夫。 那时候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聚集了不少青年人。文革尾声,少年长成,晓得要学点本事,如饥似渴那时节,许多今日的艺术大师还未曾被盛名所累,有些人还刚40、50岁,年富力强,炉火正红。袁运甫范曾袁运生、韩美林、张道一、保彬等经常到南通,到研究所讲学作画,指导创作,参与制作。袁运甫先生带了近百幅写生佳作来,一幅幅讲解;范曾即席挥毫;袁运生当场写生;韩美林半天画了30幅小品;张道一先生保彬先生的讲座,座无虚席。博得满堂彩。老一辈的名宿如庞薰琴先生的,在研究所油画文峰塔写生,黄永玉展开数米长的白描拙政园手卷,吴冠中带来的是油画黄山。而潘天寿先生入室弟子高冠华,则同在研究所设计室多年。这些老师,这些课程,列出菜单,现在看来叫人吃惊,而在当时,却也寻常。 应该说,林晓在走出南通前,已经是读了博士课程,经由高人点拨了。有了这个启蒙,才有了后来的林晓。 林晓在南通工艺研究所工作6年,这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彩锦绣《戴月归》。这幅作品刊登在了《美术》的封面,全版,够气派。真是少年壮志,雄姿英发。 1978年,林晓考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如鱼得水,直挂云帆,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林晓是最用功的学生,也是最不安分的学生,他可以两个月不进教室,跑到敦煌去了。归来是带着一身的风尘,扛着整捆的画搞。开卷展图,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闲的魏晋风气。林晓说人们都说敦煌厚重盛大,而我感受的是朗朗清风。林晓的意临敦煌,大约近百图。我读罢拍案惊奇,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以为20年过去光彩不减,我觉得倘作一展示陈列,必定叫今日之艺术界所折服。 林晓曾用浓墨焦墨画了好多人物头像、胸像、全身像,大的为四尺。小的是斗方,有张力,够劲够爽。 我读到卢沉先生一篇文字中写道。周思聪先生十分欣赏林晓这批人物写生。亦曾借去订在自己的《矿工图》上,两两相照。林晓又画了不少渔村,渔夫渔妇,有水粉的,有水墨的,才气之作,才情之作,很了不得。 1982年林晓毕业,回老家做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所长,以研究所为创作实践基地,要为复兴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做点事情,三年五年,林晓带着研究所的同仁在南京,在北京做了几个大型的展览,展示南通的彩锦绣、兰印花布、风筝、壁挂、民间板画、剪纸等传统精华和创作新品,一时间,观者如云,美誉如潮。 林晓早年出了两本画集,一本黑白,一本彩色,这两本册子,影响巨大。我以为说是创造了一种装饰画的新样式,我称之为“林家样”,这个样式,点、线、面、合纵连横,人物山水、静物动物交错映趣,精彩纷呈,领风气先,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效仿者众,天下无人不识君也。 后来,林晓又页笈海外,到了阿根廷,在布宜诺斯艾里斯,读了艺术学博士学位。 放眼全球之后,林晓的境界又更上一层楼,林晓说,如今归省内视,更感觉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林晓沉下心来,平心静气,定神做了好几年功夫。近年推出的林晓画展、林晓画集,又让人耳目一新。展览又是在北京、在南京,又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引发了人们的讨论。 展览中的重彩工笔,富丽雍容,精彩绝伦;展览中的水墨佳作情弛神纵,淋漓痛快。 展览让人们反思,让人们想一想,丹青与水墨在传统中的辉煌和在今日之状况。展览是有品位的,展览是很学术的。林晓以自己的作品在思考,在提醒着人们去重新发现, 林晓的作品是值得研究的,林晓的创作历程应当是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013.jpg 作品。。。。。。。。。。。。。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作品很多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孤独”的思想者-读林晓油画新作 源父 林晓在当代油画界是一位奇才和思想者。从他创作的充满西方风情的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晓式”的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时代风格的印迹。让人从内容的繁复上读出形式的简淡。这就是林晓给我的印象。坦言之,我一直对他油画创作着重于形式上的探索与对绚丽色彩的运用都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境界而疑惑他的年龄,求证后却想到非大才不能为的便是天才人物。读林晓的画给人很“爽”的感觉,那感受就如长久闭塞下逃脱出来后深深呼出一口长气般的舒坦。 林晓的油画是画给自己的。绘画是与众不同与天生叛逆的林晓心灵的呐喊,同时也记录着一个有责任的画家对社会与自然冷眼旁观后的认知与感悟!尽管如此一意孤行地诠释他心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意义,但他仍有大量的追随者,那种追随便叫知音。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已,不被理解。”这下,我便懂了他“林晓式样”的风格语言其实已被油画界被认知,说明他的思想和作品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他庆幸的是,他的运气是好的,因为遇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像那孤独无助的绘画巨人梵高,痛苦一生也终究没有看到自己生命中艺术的辉煌。鲜艳绽放的《向日葵》也只能记录着他生命的不屈而灿烂于并不属于他的时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林晓的画还是属于传统一路的,他粗犷的笔触、简约的构图和绚烂并不艳俗的色彩强化着油画语言效果,形成强烈的视角冲击力,但那所蕴含的古典艺术和深沉哲理的艺术特质并没因此而消除。他的语言、艺术情调还是很东方化的。换言之,林晓的画是以东方人的审美观念来演绎西方油画的古典本质,用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来透析西方人的理性逻辑。经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绘画的理解和融合,然后发出一声能洞穿宇宙的长啸,高古而又韵味悠长。 年轻而思想丰富的林晓是一位忠于对现实的感受甚而有些自恋倾向的一个极具个性的表现主义画家。近年来,他抛开了早期油画对现实题材和程式化的写实风格,以及长久的思索和对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语言的抒情性的反思与背叛,使他以艺术“拓荒者”的精神走向和肩负起“建构新东方艺术”的文化使命。或许,油画近几年的发展,无论从南到北,从乡村题材到城市格调,似乎都在寻找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寻找着题材的表现和形式的突破。想想,当年徐悲鸿旅欧归来提出振聋发聩的“中国画改良论”之说犹余响在耳,到今天对中国画“笔墨等于零”仍是争论不休的时候,学者林晓已在做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比较后用感性的中国画创作来诠释西方油画与审美的探索了。我相信,一个学者型画家思想的高度很大程度上能促使提升画家创作上学术的高度。我不是讲林晓的近作肖像绘画系列在油画语言表现方面已臻完美,毕竟他还不是大师,他一直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与探索。但以林晓的学识、功力与为人,相信他会成大气候的。 林晓是在探索油画语言方面走得很远的一个人。造型简练,色彩沉厚而寓意深刻是林晓近期的最新创作风格。不可否认,在他以艺术家的责任和激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浪漫抒情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实中我们司空见惯的人或事物时,很大程度上张扬的是他对这个社会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充满着责任和善意的批判和关怀。尽管在这个飞速发达的信息社会,文明被扭曲、亲情在淡薄、传统在丧失,繁忙的当代人在这种无限霞彩的大千世界表现出了膨胀的欲望和对和谐自然的漠视,其结果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人们在创造“文明”中迷失着自己。我的老师刘大为讲得好:“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始终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当然,林晓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这一切。在他笔下,无论是多么深沉的主题,他都在以轻松自然的表现手法表述着一个艺术思想者的理解与同情,借以用艺术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毕竟,他的主观性是积极向上的,他的作品就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赞美,更是一曲对生活、对自然的嘹亮歌声,高亢而激昂! 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林晓更是把精力放在了对他的新油画样式的多种表现性的探索与研究上,显示出其内在的涵养与深厚的学术功底。同时,他对艺术表现整个社会现象这个沉重主题与肖像画创作都是以热烈奔放的激情演绎着现实主义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深刻。他的作品中,焕发着理性光芒的哲学意味与涵蕴着浓厚的文化风骨,都是支撑起他艺术风格化与人格化的双翼,这也是他深思熟虑后一个非常聪明的文化选择。吴冠中先生曾撰文推介:“林晓就是爱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突出例子之一,但从他的作品看,其根本源泉来自生活,是祖国的大地和人间启示了他的灵感,他丰富多彩的形式美中既融汇了民族艺术的特色,且含蕴着隽永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的确,聪明智慧的林晓在以一个优秀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来表现他心里和理想中的自在自然的审美情韵时,他一直都在寻找适合自己气质的古典中的时尚风情,在表现手法上更以丰富的情感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来打造和磨合他笔下“林晓样式”的审美风格,也是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真诚礼赞,是他对东西方绘画理解后的一种情结的释放与升华,更是他人品、画品的自然体现。从绘画中寻找快乐,从创作中表达原生原态的真实与自然。 2005年8月13号《美术报》发表油画作品五幅,源父撰文《孤独的思想者》 2005年8月3l号《江海晚报》发表油画作品三幅,源父撰文《孤独的思想者》 2005年9月《中国收藏》专题报道发表油画作品19幅,源父撰文《孤独的思想者》 2005年9月《世界华人精英》杂志第66期发表油画作品四幅,源父撰文《孤独的思想者——谈林晓绘画新作》 2005年12月《中国艺术市场》第六期发表油画作品19幅,源父撰文《孤独的思想者——谈林晓绘画新作》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