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成 交 价 RMB 537,600 HKD 610,216 USD 80,640 EUR 59,136 签名:一九三四年.卫(正面) 来源:现藏者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卫天霖是早期留日的中国油画先驱,一生作画不辍,以印象派画风享誉艺坛,也因现代主义的画风,不容于被革命现实主义占据的主流文艺界,文化革命爆发后卫天霖毕生千余件作品被抄,绝大多数遭销毁,现仅存两百余件。创作于1934年的《芍药/石榴》,不仅是目前仅见的一幅双面木板画,也是少有署年款的早期静物佳构,其珍贵程度无需赘言。两面都是画家最擅长的瓶花题材,光、色把握都有独到之处,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努力建构个人绘画语言所取得的成绩。在谈到卫氏何以钟情于静物时,柯文辉在《卫天霖传》中曾归纳为“便于掌握物体的丰富色彩变化与色彩的协调、统一,即色调、色度的规律,以及情感、质感、量感、民族风格等等”,这幅双面画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论据。“画家的传记是用他的作品写出来的”(拍品编号?811-813)卫天霖及其油画创作卫天霖以对色彩的卓越驾驭着称于现代中国画坛,被称为“杰出的油画大师”(李瑞年语)。作为留学八年国立东京美术学校的高材生,他对印象派技巧有着深刻的体认,而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个人风格,更是贯其一生。其早期创作以人物画为主,代表作品有《闺中》、《自画像》、《躺着的裸妇》等,中年阶段开始在风景、静物等其它领域进行多方面探索,坚持外出写生,深入研究色彩。50、6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原因,遂将大部分精力用于静物题材上,将他所倡导的强调视觉感受与主体表现的“色感”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虽仍属写实范畴,但厚积的颜料,显示出强悍的色彩意识,充满写意性和律动感,表现出画家高昂的生命意志。吴冠中曾评价他的风格“既有印象派画面色彩的和谐、呼应和新鲜感,又具备中国工艺美术中华丽的装饰效果。印象派追求刹那间的印象,重视即兴的手法,卫老与此截然相反,他刻意推敲,一如贾岛的苦吟。”(见吴冠中《回忆卫天霖教授》)而正是由于卫天霖所坚持的带有印象派特点的绘画语汇,使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游离于主流美术运动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又由于他生性淡泊,不党不群,虽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学生不少,但其声誉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这种近乎封闭的创作状态,一方面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厚积薄发的纯粹艺术境界,但另一方面却也限制了他对画坛的影响力。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呢?有的人将他与林风眠相提并论,誉为“中国油画界的两颗星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但同时表示“遗憾的是,他的艺术才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扮演了一个悲剧艺术家的角色”(张仃语)。但此乃特殊时代使然,而艺术史必将重新选择与书写,让曾经寂寞的艺术家得到应有的位置和声誉。令人惋惜的是文化革命爆发后卫天霖毕生千余件作品被抄,绝大多数遭销毁,现仅存两百余件。这里的三幅作品也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们分别代表了他早期和晚期的典型面貌,涉及了风景写生和静物两个卫氏最擅长的领域。《紫禁城外》(拍品编号813)是1930年代的作品,带有一般写生的典型特征,把握大的空间与色彩关系,凝固作者瞬间的感觉。树木在街道上投下的长长影子与花、叶及琉璃瓦的反光,都刻画得极为精准,显示出作者研究印象派、后印象派外光技巧的心得。而为了传达光感而使用的调子也耐人寻味,特别是建筑背后散发出的一层光晕,在清淡透明的蓝天与繁复跳跃的花树间,构成了一个缓冲与过渡,极为微妙。整个画面显得和谐优美而又充满激情。而创作于1934年的《芍药/石榴》(拍品编号811),不但是目前仅见的一幅双面木板画,也是卫天霖少有署年款的早期静物佳构。光、色把握都有独到之处,从中可以看出他努力建构个人绘画语言所取得的成绩。在谈到卫氏何以钟情于静物时,有的论者曾归纳为“便于掌握物体的丰富色彩变化与色彩的协调、统一,即色调、色度的规律,以及情感、质感、量感、民族风格等等。”(柯文辉《卫天霖传》),两面静物的艺术效果也都达到了卫氏所说:“接近中国人的感情:温和、舒服”。《静物》(拍品编号812)创作于70年代,显示出他晚年卓越的创作技巧与炉火纯青的色彩感觉。颜料层,特别是花朵部分,层层堆积,肌理凹凸,具有浮雕感,而由于无数突起而纵横交错的笔痕,堆积出大量细碎的反光面,形成光斑闪烁的空气氛围感,从而营造出一种朦胧惝恍的感觉,有着“花非花雾非雾”式脱离了单纯写实的抒情美感。画家曾反复强调“没有高度的技术就没有艺术”,这幅作品正是这种“技也近乎道”理念的有力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