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默认风格_LVD8
默认风格_LVD8_I8Q1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武英书画
»
中国艺术史论坛
» 继泉州之后 青岛当选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
 
1
2
返回列表
发帖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11
#
跳转到
»
发表于 2015-4-16 16:0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个闻一多的故事,学生闹学潮,闻一多辞职离开青岛,从此终生不提青岛。。
TOP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12
#
发表于 2015-7-21 15:49
|
只看该作者
梁恺
诗人、作家、学者、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著有学术随笔集《回响与召唤——中国现代性研究》、诗集《一粟集》,作品被收入《半岛诗选》、《半岛诗坛2011年度诗选》。
青岛是文化沙漠吗?
(2012-03-30 09:02:03)
“文化沙漠”这个词常被青岛的“文化人”们挂在嘴边上。同北京上海甚至济南相比,青岛的文化确实算得上“沙漠”:如果你恰巧读了一些书,恰巧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和思想,你可能要花不少时间才能找到一个能够“对谈”的人,而且对方又多半不是青岛人,或者虽是青岛人,却不在青岛学习或工作。
如果“沙漠”的意义也包含“冷漠”的话,那么大多数青岛人对于文化的冷漠确实让这里成为了一座“岛”;但如果说青岛这座城市本身就没有“文化”,是一片沙漠,我是不能赞同的。
首先,先后遭受德日殖民统治让青岛的建筑拥有了特色鲜明的“洋文化”。青岛历史上的知名建筑大多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用宋文京老师的话说就是“洋气”——西洋和东洋:八大关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中山路周边的老街道、散布于旧城区的德式日式建筑......在这一点上,青岛与大连、哈尔滨、厦门、福州、天津、广州、上海等城市相比毫不逊色。这些带有浓重异域特色的群落勾勒出了青岛建筑的肖像,也成为了与青岛有关的各种画册上的常客。所以,青岛的建筑是有文化的。
其次,青岛本身也不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古镇即墨、田横义士、琅琊台、康成书院、宋金海战、海上名山第一明山、道教文化遗址......所有这些,都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到了近现代,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青岛还凭借其自然的优势,更是成为了驰名全国的度假胜地,无数文人墨客的到来为青岛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康有为、老舍、沈从文、梁实秋、闻一多、臧克家、王统照、萧军、萧红......单是这一大串名字就足以让青岛的每一个文化人为之骄傲。而散布在各处的名人故居也为青岛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上大学时,大学宿舍后面就是康有为墓,同学们开玩笑时还常说“小心康有为晚上来找你!”;我弟弟小时候经常和同学在鱼山路36号弹玻璃球,有一次不小心打碎了院子里的一扇玻璃,主人走出来愠怒地把他们赶走,估计是一场好梦被惊醒。不知当年居住在此的童第周、冯浣君、陆侃如和束星北要是看到这一幕会如何?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象着这些名人们从大门走出来的情景。他们会不会也因孩子们的顽皮而愠怒,还是会抬头看看,无奈地笑笑,继续回去完成那些日后博得盛名的书稿?青岛的名人遗迹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对很多外地的文化人来说,即使到这些地方的门口一站,也是一次难忘的“朝圣”之旅。其实,在青岛,你常常会不经意就走入了历史之中;许多青岛的市民也曾经或正居住在这种舒缓而又浅淡的历史节奏里。
另外,青岛的文学、艺术和学术也富有特色。文学上,青岛上承五四的影响,又结合海滨和殖民城市、移民城市的特点,散文和散文诗都具有极高的水平,诞生了散文诗大家耿林莽、韩嘉川等。在美术方面,青岛的水彩、国画都出过不少名家大家,如吕品、晏文正、张鹏、梁天柱等。青岛秀美的山海常常是本地画家们最喜爱的题材和重要的灵感来源。青岛历来也不乏优秀的演艺人才,从唐国强、倪萍到陈好、黄渤、林永健、黄晓明,青岛港上诞生了许多全国知名的优秀演员。在学术方面,围绕着青岛的历史和自然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我个人来说,市图书馆的公益讲座、文化宫延续了20多年的“每周一讲”、不是书店不定期组织的文化活动是我毕业后接触学术界最几个重要渠道。
而且,青岛在经济和政治上也有其特殊的地位。青岛作为现代化都市的建置来自于德国殖民者对港口的需求。从渔村到港口,青岛的支柱产业经历了第一次巨变。后来青岛的纺织业又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本世纪初还有一个“上青天”杯足球赛,由青岛、上海、天津三支职业俱乐部参加。后来一直风传这三支球队的关系很“微妙”,屡屡有意无意在保级或夺冠的关键时刻互相“拉兄弟一把”)。90年代后的国企改革和下岗风潮曾经让青岛的轻工业一蹶不振,但是这也加速促进了青岛向外贸产业的转型。近几十年,青岛的大型企业如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当年双星的院子里还有猴山;现在有大佛和穿旅游鞋的猫,以及著名的“汪海语录”:“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令我叹为观止)等都是上缴利税的大户,撑起了青岛企业的脸面。加之青岛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青岛作为旅游胜地的身份也一直在加强。除了这几个经济上的支柱,青岛的政治地位也不容忽视。1929年7月青岛设为特别市,成为与南京、上海、天津、汉口并列的中国5大直辖市之一,至1949年中国市制历经5次变化、行政院辖市增至12个,在这期间,青岛始终保持着中央直辖的最高行政级别。建国后,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举行了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
既然青岛是这么一座有“文化”的城市,那为何又被屡屡冠以“沙漠”的称呼?
原因就在于之前我所说的:青岛有“文化”,而青岛人却不太有“文化”。
第一,青岛缺少“文化人”。且让我们看几个数字:
1.大学生和学者少。2000年之前,青岛只有海大、青大、科大、理工大四所公立全日制本科高校,这一数字不要说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现比,就是与济南相比也相形见绌,高等教育的不发达与青岛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极不相称,好在近些年青岛加大力量引进外地高校,但要真正成为一座能吸引学子和学者的城市还有待时日;
2.读书人少,人均藏书比(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口总数)偏低。青岛市图书馆藏书176万册,青岛市人均0.154册;济南的省图书馆藏书670余万册,济南市图书馆藏书120万册,济南市民人均1.159册。两者相比差了十倍还多。如果再加上大学的藏书,二者相差更大。青岛高于潍坊(0.055册/人),同烟台(0.124册/人)、威海(0.103册/人)相比优势不大,少于淄博(0.374册/人)。这样的数字,让青岛在省内都不敢称有“文化”;
3.读书人不多,买书人更少。在青岛,大多数人宁可喝半天啤酒,吃一下午蛤蜊,打一晚上扑克,也不太愿意去花钱买本书或在书店呆上一两个小时。与公共阅读资源的匮乏相比,青岛的独立书店则更加惨淡。每一个能够被人记住的独立书店都成了青岛的“文化高地(王音语)”和思想品味的旗帜。不是、学苑、汉京、大唐贞观、博厚、大地、鲲鹏......这些坚持了多年和曾经坚持了多年的名字值得每一个青岛的读书人铭记。正因为有了这些为数不多但十分执着的坚持,青岛的思想和文化才拥有了在官方之外的生命力。
尽管最近几十年青岛的演员越来越多地被全国观众熟悉和认可,但是我很难把他们与传统的“文化人”形象联系起来。他们更多地倾向于“演艺人员”或“文化从业者”的角色。
第二,青岛缺少对“文化人”的吸引力。
这一点对青岛的文化来说是致命的。这首先缘于我之前提到的学者数量不足,较难提供良好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氛围,易导致公共文化产品的产出不足。第二个就是待遇问题。青岛的学术工作者收入普遍偏低,即使是大学教授的工资也基本和普通事业单位职工相当,低于同级别的公务员,甚至有些大学教授的退休工资低于小学老师,出现严重的脑体倒挂;在文化领域,青岛的文学、艺术和影视行业的收入和发展机遇也要远逊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济南等省会城市。第三个是文化聚会和展演场所太少,剧场、沙龙、音乐厅、博物馆太少,难以展开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在文化和学术氛围不浓、待遇普遍不高的环境下,做个“文化人“谈何容易!再加上旅游城市特有的“低收入、高物价、高房价”的“特色”,吸引和留住人才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青岛有不少“文化人”活跃在其他大中城市甚至境外,是我们的城市“驱赶”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选择了“逃离”?当一个“文化人”在学习和工作的闲暇常常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体验这座城市的“文化”时,你很难指望他会甘愿久居。
最后,青岛本土的人口构成也较难产生“文化人”。青岛的当地人大多出身于工人或农民家庭,外来者则以务工和经商居多,从其家族的历史来看,缺少文化的沉淀。许多在青岛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人大多是过客或短期定居者,较少有长期定居并持续产生影响的。文化积淀的缺乏不能不说是青岛这座城市的缺憾,同时也是中国许多移民和新兴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受篇幅所限,对于“文化沙漠”的其他一些见解,我在这里就不作赘述了。总起来说,青岛这一城市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但是青岛的“文化人”的数量和质量相对来说还并不令人满意。受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来一个三年超A,四年赶B的文化大跃进。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制定出一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远构想甚至初步规划,尽量达成一种政府和民间的共识,保证文化发展路线的相对稳定性,从现在起脚踏实地,有序地收集和保留已有的文化资源,为后人做好嫁衣。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像香港一样,对城市里这几十年的每一个书报摊都做出标记,对每一个曾经代表“文化”的符号都表示出敬畏。
当你认为自己置身于广袤的沙漠时,请别忘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片绿洲。
TOP
 
1
2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