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好玩的中日八景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古潇湘八景,相传为潇湘一带的湖南八处佳胜。“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所谓潇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潇”字作形容词,意思为“水清深貌”,“潇湘”即是“清澈而深邃的湘水”。另一种解释,“潇”字指“潇水”,“潇湘”即“潇水”和“湘水”的合称,“潇水”和“湘水”汇流于湖南省永州市,在中唐以后,“潇湘”逐渐取代“三湘”成为湖南的代名词。潇湘八景,是指潇水湘水附近的八个胜景。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萧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后人以此八景,专属之潇湘洞庭,称为潇湘八景。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所描述,最早画此八景的是宋迪。后世历代皆有才子追和,夏圭、牧溪、玉涧、文征明等都有画过。 选出各地八景,已经十分有趣了,不曾想,像中国一样,日本各地也有各种各样的“八景”。蛤蛤,好玩呃~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1225099163-m.jpg (传)董源 潇湘图 长卷绢本 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以横幅形式图写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象,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 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绘成, 开 卷处有二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 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渔夫十人拉网捕鱼, 山水皆 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 雨空蒙的特色,人物则以细笔重彩涂写,神采历历俱足,是董 源的传世名作。 董源,生年不详,卒于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源,一 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中主李憬朝(91 6― 961)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工画龙水、 牛、虎、人物,最擅山水。董源的水墨山水,影响很大,后世 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与李成、 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 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然而,关于董源绘画风格,历来争议较大。最著名的是《溪岸图》,个人认为,此图和现藏于日本的《寒林重汀图》属董源山水真正风格的可能性最高,其余挂在他名下的如《潇湘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和《夏山图》卷、《龙宿郊民图》轴、《秋山行旅图》轴、《溪山行旅图》轴及《洞天山堂图》轴都有极大疑问。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宋迪的八景已经不见。南宋王洪画有潇湘八景图卷 ,现藏于(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南宋 王洪 潇湘八景图(局部).jpg 南宋 王洪潇湘八景图卷(局部) 最知名的是元代张远《潇湘八景》,确实画得好。张远,生卒年不详。字梅岩,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山水人物取法马远,日本君台观也还藏有其画迹。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潇湘夜雨——永州城东   湘水在永州境内与潇水汇合。雨落潇湘的夜景,是旧时文人藉以寄情的著名景观。“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傒斯)

1.jpg (36.19 KB)

1.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潇湘自永州下泻数百公里,到达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古人以为雁到衡阳不再南飞。

1.jpg (27.48 KB)

1.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湘江又北行北公里,经过佛教胜地南岳衡山。

2.jpg (24.12 KB)

2.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达昭山。紫气呈绕,云蒸霞蔚。交易活跃,生机勃现。

1.jpg (33.37 KB)

1.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洲为长沙名胜,东抚长沙,西眺岳麓。寒冬季节,白雪江天,浑然一色,江中商船,落帆泊岸,世间万物,寂寂无声

1.jpg (33.23 KB)

1.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   自橘子洲沿江北去,约远70公里,便到湘阴。远山含黛,岸柳似烟,归帆点点,渔歌阵阵。

1.jpg (28.38 KB)

1.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2 编辑 洞庭秋月——洞庭湖   由湘阴北去,便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秋夜月色如银,碧水如镜,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attach]12568[/attach] 太湖上也有二山称洞东山和洞庭西山。明正德年间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退隐东山后所作《洞庭两山赋》开篇点明“楚之山曰洞庭,吴之山亦曰洞庭,其以相埒邪,将地脉有相通者邪,吾洞庭实兼湖山之胜”。元代赵孟頫曾画《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两图,如今《洞庭西山图》已逸失;《洞庭东山》为绢本设色,61.9×27.6cm,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文徽明所画《东西两山图》的石刻图即藏在始建于元朝的轩辕宫中。

1.jpg (15.8 KB)

1.jpg

文征明《东西两山图》石刻图 (9.82 KB)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