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卷》与 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九峰雪霁图》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52_1836_113.jpg 《双松平远图卷》 此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辛辛那提博物馆各有一件。傅申先生曾写过文章辨别其真伪,讲得头头是道。但两件作品有一个很简单的区别方法,这就是看此 图左上部乾隆玺印之右,有无补纸之痕,有补纸者为真迹,无补纸者为伪品。要知其原委,须知此图晚清至民国间的流传递藏经过。此图《墨缘汇观》著录,那么入清府时,《石渠宝笈初编》已完工。而四十多年后再修《续编》时则已出宫,所以不见《石渠》著录。 今天看到的两图状貌一致,但原件是曾有乾隆的小字御题的, 后被一字字挖去。这有可能是太监欲盗。但乾隆玺印未动,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乾隆题后不满意,挖掉准备补纸后再题。清内府藏书画这种情况不少,从《快雪时晴帖》到苏轼《寒食帖》、朱云《折栏图》等等。可能是因赏赐或其他原因流出宫外。后入端方手,匋斋要修《壬寅消夏录》,苦于无唐画压卷。这时就有蒯光典(礼卿)持唐尉迟乙僧《天王像》向他显示。匋斋执意以己藏品任凭挑选交换,蒯便挑这件《双松平远图》。 有意思的是,《天王像》王连起也在弗利尔美术馆看到了,当然 是伪作。狄平子编的《中国名画集》曾经影印过《双松平远图》的裱前照,下注蒯礼卿先生藏。其实此时这画已经到了张仁辅手,其子张效彬卖于张珩,转谭敬,重新装裱后便产生了另一张《双松平远图》。至《中国名画集》刊出裱前照之前的流传情况,是王连起同启功先生讨论《壬寅消夏录》藏品问题时,启先生讲的;谭敬得到 之前的情况是朱家溍先生告诉王连起的。因为张仁辅是朱先生的外公。到谭敬手之后的事是徐邦达先生讲给王连起的。 此图王连起的鉴定没有文献考证,也没有艺术分析,是先生 们给王连起的“口述历史”的结果。但《中国名画集》第九册影印的裱前照,是王连起三十几年前就发现的。正因为有这一发现,才引起王连起对三位先生的请教。有正书局印此 书似乎在民国十四年,居然一直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裱前照问题。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这个图好,底子闪金光,伞老没有啥想法??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这是在王蒙的帖子里看到的,结果复制到题目的时候,复制错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未命名000.jpg 现在的绢本底子。。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未命名001.jpg 粉彩。。。。。。。。。。。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未命名05.jpg 泥金宣纸。。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闪金光是因为这是电子图片的缘故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对于传统经典式的书法来说,色彩(墨色)的效果不是主要的,或者说其实可以忽略;神采不从这里取得。画,就不同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这个画,很有趣。。我还看到黄公望的画也很有趣 。。 008.jpg ======================================================= 有1980年徐邦达在云南博物馆发现并鉴定为真迹的元代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   此图纵74.6厘米,横55.3厘米,绢本,浅设色,是建国初筹建云南博物馆时由云南著名收藏家高荫槐先生捐赠的。尘封二十多年,1980年徐邦达先生来云南博物馆,慧眼识宝,从一大堆已被定为“参考品”(即伪品)中甄别而出,并鉴定为元代黄公望的真迹,从此成为云南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图的右上黄公望自题:“至正九年正月□王贤画,二十五日题。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为其晚年81岁之佳作。“剡溪”为曹娥江流经浙江嵊州境内的一段干流,夹岸青山逶迤,溪瀑奔流,历来有“剡溪九曲”之胜景。“访戴”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历史传说,源于南北朝时《世说新语》所载,说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子猷(徽之)住在山阴(今称绍兴),一天夜里,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命仆人斟上酒,打开窗户,望去四处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不禁感慨,起身徘徊,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戴逵是东晋时著名的隐士、艺术家,精于绘画、音乐。太宰司马晞派人召他去弹琴,他把琴摔地下,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于是避居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王子猷便连夜乘小船沿剡溪上溯,经过一夜才到,但到了戴逵家门口却又转身离去。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故事洋溢着文人随心之所欲的“逸兴”,似乎正契合元代文人的画意,故黄公望画来得心应手。图下是曲折蜿蜒的剡溪,上面是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凹的岸边村舍错落,但空寂无人,溪中有一叶篷舟,舱中一人拢袖御寒,船夫用力划桨,而船行的方向似在离去,正是子猷“兴尽而返”的时刻。画面萧瑟冷寂,寒气逼人。宋以来画家惯用水墨留白的方法表现积雪,此图稍为不同的是树的枯枝杈丫上也刻意留白。山石堆叠,结构繁复而勾笔简略,只在石根处略加皴、擦,空灵洒脱。注重水墨渲染,而在石凹处及木质物件上施淡赭石,用的正是其倡导的浅绛法。无论章法及勾皴,都接近于南京博物馆的《富春大岭图》。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未命名011.jpg 九峰雪霁图 黄公望 立轴 绢本 水墨 纵117.2厘米横5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