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亿元先生”曾梵志的艺术传奇:承认自卖自买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8 编辑 “亿元先生”曾梵志的艺术传奇:承认自卖自买2014年01月13日 09:01:37 作者:钟刚 来源:南方都市报转发|评论|浏览(124)|收藏|(0) 字号:【大 中 小】0 曾梵志天价拍卖  2013年对艺术家曾梵志而言,是“圆梦”的一年—如果他在汉口西北湖边的艺元空间潜藏着一个“亿(艺元)元梦”的话,那他的这个远大的梦想,终于实现了。2013年9月和12月,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秋拍中,曾梵志的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和《协和医院之三》三联画分别以1.8亿和1.13亿成功拍出,这是他的作品首次过亿,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出的最高价。  有意思的是,这位“亿元先生”并不喜欢谈论价格和金钱,当拍出“天价”的消息遍布网络时,他的助理对媒体表示,曾梵志在埋首创作,没时间理会这些新闻。曾梵志经常在媒体上表现出“拒谈金钱”、“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傲姿态,尽管他像中国的新富阶层一样,追求精致生活,爱精品西装和古巴顶级雪茄,也爱在汉口江边的五星级饭店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但在一个洋溢着资本主义消费情调的环境中,他又很矛盾,不希望记者们跟他谈钱。  面对这位“亿元先生”,跟他谈钱,不谈钱都似乎有点不礼貌。  曾梵志丝毫不用否认,他在过去六年里的拍卖传奇,确实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不错的谈资,也树立了一个“中国梦”的典型:2007年,第一次拍卖价格过千万,第二年,拍卖价格就飙升到了7535.75万港元,至今公众也不知道是谁、为什么要花重金进行这次豪赌。但这已经没关系了,此后的曾梵志,已经凭借有竞争力的价格,和“F4”、“四大金刚”一道成为媒体追捧的艺术明星,直到2013年,他成为价格赛跑的第一名,享受着世俗社会能够给予“天价画家”的所有荣耀和争议。  就像中国其他拍出高价的当代艺术家一样,曾梵志也不例外—他被指“托市”和“做局”,不少人相信背后有黑幕。中国当代艺术界著名的揭黑评论人朱其就将《最后的晚餐》斥作是“面具”系列中最差的作品,不过是“杂志插图画”罢了,拍出过亿的价格,是侮辱国人智商。朱其还披露,《最后的晚餐》由尤伦斯夫妇送拍,买家是高古轩,但尤伦斯夫妇同时持有高古轩的股份,由于苏富比对买家信息的保密,无从核实这一猜测。  其实,围绕曾梵志的做局传闻,由来已久。2012年就有消息称,曾梵志在国外拍出的第一件高价作品,就是委托一个大鼻子举得,而曾梵志于2013年9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承认,他在拍卖市场上买过自己的作品,那件作品对他特别重要,但他没说是哪一件。当然,他也不认为这是一桩丑闻。  拍卖业内幕重重,但因掌握内幕的人士并不会轻易“跳伞”,这就导致做局只能停留在一种被持续揭露的现象层面,无法将传闻坐实。艺术评论家彭德倾向于将“操作”当作是艺术市场的常态来理解,他认为,艺术经纪人不操作当代艺术而去操作过时的艺术,不是傻,就是有病,只要不违反法律,经纪人操作艺术家是天经地义的商业行为。  彭德曾是湖北最有声望的艺术评论家之一,现供职于西安美术学院,对曾梵志的创作脉络非常熟悉,他对曾梵志背后经纪人的工作高度肯定,“那会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对市场的把握很准”。不过,曾梵志似乎并不喜欢社会的聚焦点落在幕后的经纪人身上,那会在事实上削弱一位著名艺术家创作的神秘感。稍微熟悉曾梵志履历的人都会清楚,曾梵志成为媒体眼中的“招财猫”,离不开与其合作的几个画廊,这些画廊对曾梵志的作品进入西方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艺术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当需要谈论艺术市场的时候,就会有艺术史家、学者出来批评社会的拜金倾向。曾梵志的朋友、艺术史撰写人吕澎就站出来批评公众只关心“1.8亿”,“很可悲”,居然不关心艺术家在想什么,不关心艺术家的艺术给这个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吕澎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市场的旗手,在他的《美术的故事》一书中就写道:“当代艺术家们通过市场、资本来争取自己的艺术工作的合法性,以致在一个由奇怪的平行现实—体制与体制之外—构成的中国,与官方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当代艺术在市场空间里获得了自由的发展。”艺术在市场上获得自由的梦想,仍然被无处不在的政治所侵入,甚至艺术也会落入政治的漩涡。即便是扬言只关心纯粹的艺术、不涉政治的曾梵志,在2007年拍出千万的价格前的一年,他还画过一批色彩俗艳的毛泽东诗词系列,这组作品就像是工艺绘画,曾梵志很少公开提起这些作品,尽管这一系列也拍出了不错的价钱。  也许正如吕澎先生所说的,我们在谈论天价时,我们真的了解曾梵志在想什么吗?这个衣着华丽的艺术家的“中国梦”,真是耐人寻味。  2013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中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刷新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  艺术批评家朱其称:"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最差的作品,插图画卖一个多亿,简直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  不少收藏家及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质疑这些画作的收藏价值,认为拍卖会背后存在“推手”。  艺评人彭德称:只要买得起、有人买,什么价都是合理的,这就是市场。  艺评人吕澎批评:公众拜金,应多关心艺术创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