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小臣艅犀尊 (山东梁山七器)与西汉金凤凰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小臣艅犀尊      商代晚期青铜铸器。清道光年间于山东省梁山县出土,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原器通高22.9厘米,长37厘米。小臣艅犀尊是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器物运用写实手法,完全不事雕琢,整体造型浑然一体,于厚重质朴中流露出一派天真,这种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手法,一直是中国传统审美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目前的发现看,小臣艅犀尊是同类型器中时代最早者,所以弥足珍贵。    制作年代约在帝乙、帝辛时期。器物造型为双角犀牛形象。周身光洁不施纹饰。体积感很强,表现出犀牛蹒跚行进的动态。犀牛自身躯体庞大笨重的感觉与作为容器的实用功能要求自然和谐一致。它表现出了商代艺术工匠在观察自然和提炼概括生活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小臣艅犀尊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有铭文 4行27字:“丁巳,王省夔京,王锡小臣艅夔贝,隹王来征人方。隹王十祀又五,墊日。”记载小臣艅随从商王参加征伐人方的战争,受赏而作器,时在王十五祀。铭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可与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甲骨文相印证。 006.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据张懋镕《西周金文所见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较表》统计,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而《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周公,成王东征虽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东省境,此为东夷起源的地区,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金文为当时实录,西周早叶以东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 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font>{工虫}々在其北,各有 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 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 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虹虹,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 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也为《山海经》的所谓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 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 ”。“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 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 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 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 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6)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人大多从其说。 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认为,《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而刘宗迪 (7)认为,尽管“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山海经》中的某些史料特 别是反应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无大误。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嵎夷的北部边界大约在青岛市区一带,附近的胶州市三里河曾经是古莒国的国都—介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山东 地区四个地理单元中,华北平原与胶莱平原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胶东丘陵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在龙山文化时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属淮河和济 水两个水系,两个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胶东地区,由于胶莱平原古代为海洋、河湖、沼泽地带,影响着胶东地区与山东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来就 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特点”。胶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为杨家圏类型。也就是说,龙山文化时期尚为海洋或沼泽之地的胶莱平原阻断了鲁东南与胶东丘陵地区的联系。尧王 城类型为《禹贡》中的嵎夷,而杨家圏类型为《禹贡》中的莱夷,所以青岛市区一带成为尧王城类型的东北部边界。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4、十日国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齿一样,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后代建立了十日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在古人的眼中,太阳的变化是清晨日出时凉爽,尔后温度逐渐升高变得炎热直至落山,循环往复。古人对太阳在一天之内的温度变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太阳女神羲 和在甘渊中浴日,使其降温的传说。这表现在《山海经图》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浴的场景。到了文字《山海经》,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 甘渊”。 根据黑齿国在“汤谷上(南)”,汤谷地望应在黑齿国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对应的是日照市的尧王城遗址,这就是所谓的“十日国”,羲和之国。而汤谷就是东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圣地。 尧王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当与两城镇遗址面积相仿。在这里首次发现了土坯房建筑,特别是奠基石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在建筑领域举行奠基仪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独具特色,在墓主人 周围镶陶片构成方形墓框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该遗址出土的铜渣,表明该地最先迈进了铜石并用的文明时代。 根据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与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普查结果,尧王城周边地区为三级聚落分布。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尧王城遗址面(东)向 大海,背(西)靠老牛头顶,双山,白云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气和风水宝地。 尧王城墓葬考古表明,墓向均朝向遗址南部的磴山一带。磴山东北麓有石盆山,石盆山上有众多关于太阳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传说(23)。现在仍然有太阳神石、石 祖像、太阳神陵、鸡呴呴喽山、老母庙等遗迹。石盆山中的山谷为秦始皇所命名的望仙涧。根据清人王陨(24)的记载,望仙涧中有老母庙, 祭祀的是女娲和羲和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东夷人创造了中国骨刻文?丁再献对文字研究资料情有独钟。当他接触到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的骨刻文研究时,对骨刻文中一组一组的形象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其多年来对书法艺术的研究知识,丁再献不仅破译了近百个象形字,并且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山东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东夷人首先创造了骨刻文字:很可能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学者们考古研究发现,在安阳发现的甲骨文之前是山东昌乐、寿光、桓台、章丘、邹平、淄博、青州和诸城等地(内蒙赤峰、关中等地多处也有不少发现)发现的骨刻文。在骨刻文之前是山东莒县等多处发现的陶刻文。岩石画也是古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天然载体,可以抽象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且能长期保存。山东是东夷民族的活动中心,可以说遍地皆有骨刻、陶刻和岩石画。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根据他发现雕刻图文符号的兽骨研究认为:这是距今4600~3300年前的中国早期文字,这应当是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流行的文字,而其晚期与甲骨文形成的早期是交叉使用的。因此,定名为“骨刻文”,比安阳甲骨文早了1000年。(《大众日报》记者:刘英2011年2月22日《守望东夷——记东夷文化研究者丁再献》) 东夷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山东是东夷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始祖、东夷领袖太昊、黄帝、蚩尤和尧舜的故乡,历史上就有仓颉山东寿光创造文字的记载。在这些人文始祖的故乡发现反映先民们活动的蛛丝马迹的骨刻文,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历史,对于研究文字发展史以及探索古文字书法艺术的源流提供了难得的真迹资料。由于汉字的造字法首推象形,而象形起源于事物形象的摹画,东夷骨刻文恰好处于形象摹画向文字符号过渡的历史阶段,也正是汉字的象形文字形成的初始阶段。据此笔者大胆推断,东夷骨刻文就是汉字的源头。引(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第十九章第一节第662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金凤凰:据说和马踏飞燕价值差不多.. 未命名009.jpg ●李秀兰   平度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室展出六曲山汉墓出土的铜鎏(liú)金凤鸟(如图),站立式,挺胸、高扬头冠、张开丰满羽翅。线条简约,造型粗放,古朴大气,制作精美,具有帝王气派。专家学者观看后,无不惊叹,誉为国宝。   鎏金是一种特殊的工艺,鎏金又叫火镀金、烧金、汞镀金。鎏金器物出土最多的就是银鎏金和铜鎏金。当银器和铜器被整体(局部)鎏金后,被鎏金的部分除了具有代表长寿、富贵、华丽的金黄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器物鎏金的部分被有效地保护起来,防止了各种污染物的侵蚀。而鎏金因为独特装饰效果,受到人们的青睐。六曲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凤鸟是铜鎏金,虽历经两千多年,但依然保持了光彩夺目的金黄色光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凤鸟是古人祈盼着能够驰骋环宇,更祈盼人类消除自然灾害,永保平安而构想的吉祥鸟。凤是一种神鸟,中国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其雄称“凤”,其雌称“凰”,通称为“凤”或“凤凰”,为四灵之一。《山海经》谓:其全身羽毛皆成文字。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传说,凤凰之声如箫,不啄活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去淫秽处,无罗网之难,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非灵泉不饮,飞则百鸟从之。“凰”与“皇”谐音。凤凰飞则群鸟慕而从其后,寓为明君的威德。《说文》:“凤,神鸟也。”《诗经·玄鸟》中说:“天生玄鸟,隆而生商。”“玄鸟”即指凤凰而言。商代把凤尊为风神。甲骨文凤字常见,作风字用。其字形象一个高冠而有着丰满羽毛的瑞鸟。东汉时期的朱雀纹,也类似凤鸟,到东汉晚期,凤鸟往往作对鸟的形式出现,而图形效果具有剪纸的风格。唐代,凤凰鸾鸟的图形极为丰富生动。常见的图形有鸾鸟衔绶,鸾鸟成对,凤凰成双,口衔同心结等。   凤鸟应用极为广泛,如画稿、建筑彩画、陶瓷、刺绣、首饰、实用品装饰、礼品装饰等处。特别是妇女用品甚多,如“凤髻”、“凤钗”、“凤冠”,民间婚礼新娘礼服也有凤冠与霞帔,含有喜庆吉祥的意义。   铜鎏金凤鸟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古墓群遗址出土的。即墨故城始建于东周,盛于战国、秦汉,废于北齐。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邑,是当时齐国仅次于临淄的大都邑,直到西汉还是胶东王国都城所在地。因城临墨水,故曰即墨。春秋时期大夫朱毛曾居于此,故俗称“朱毛城”。西汉时,胶东国康王刘寄曾设都于此,所以又名“康王城”。即墨故城不仅是我国留存至今罕见的著名东周古城遗址,而且因其长期作为秦汉时胶东郡治和胶东国的国都,是当时胶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举世闻名的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奇取胜的典型战例之一“田单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   居住在即墨故城的历代王侯及其家族,多葬于即墨故城以北的六曲山山脉。故六曲山墓群是即墨故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曲山山脉东起龙虎山,西止窟窿山,蜿蜒15公里,分布在古岘、麻兰、云山3镇10个村庄的30多个山头范围内,共有大小墓葬360余座,有的墓两座相连,有的大墓两边排列无数小墓,宛如众星拱月,有些墓穴彼此通渗,故有“一洞点火,满山冒烟”之说。这些古墓大部分是汉代的,少数为东周时期。六曲山古墓是山东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墓群之一。   西汉康王刘寄等6代胶东王均葬于此,计157年。千百年来,胶东一带一直流传着“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的民谣。这使我们联想到1968年在河北满城山区发掘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尤其刘胜夫妇所着的金缕玉衣,为世界考古发掘所仅见。胶东王刘寄和武帝关系亲密(刘寄之母王夫人是汉武帝刘彻生母王皇后之妹)。根据胶东康王刘寄的身份和中山靖王刘胜完全相同来推断,刘寄夫妇的遗体也应裹在银缕玉衣或金缕玉衣里。只要后世未经盗掘,那些埋在地下已经两千多年的珍贵文物总有一天会见天日。   六曲山古墓当中出土的代表西汉典型特点、具有帝王之气的这件铜鎏金凤鸟只是汉代王侯及其亲属随葬品中的冰山一角。由于凤鸟是封建王权中女性的化身,故推断该墓主人应为女性,女主人应是帝王之亲属或是诸侯王妻妾等。 (李秀兰系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摄影曲涛系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嘻嘻,伞老,这个很有意思。 梁山,即水浒好汉之梁山,在鲁西南,商朝即有犀牛。 日照,在最东面,根据黑齿国在“汤谷上(南)”,汤谷地望应在黑齿国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对应的是日照市的尧王城遗址,这就是所谓的“十日国”,羲和之国。而汤谷就是东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圣地。 汉朝,还有鸟崇拜。 这样,似乎有点挂边了。。。哈哈哈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那种浑厚朴拙的感觉,很有意思。。哈哈哈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日照,去过一次,吃了一餐饭就开拔了。没细游。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quote]日照,去过一次,吃了一餐饭就开拔了。没细游。 呀,日照五莲山还不错的,准确说法叫日照(地区市)五莲县 五莲山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敕建护国万寿光明寺,诏改五朵为五莲,始自成一山。遍山峰石,或雄伟,或形奇,或秀美,各具风格,仪表万千。宋熙宁年间大文豪苏轼知密洲府,曾诗“奇秀不减雁荡”赞五莲和九仙两山。清朝侍读大学士翁正春将五莲山与泰山、崂山相提并论:“岱以崇隆显,崂以幽窅显,莲以峭削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