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职业画家许英来油画作品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2007652159083809.jpg 许英来油画作品 这一年的9月,中央美院又为英来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此后10年里她连续参加了三届“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共9次展览,这对一个因为听力障碍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的画家来说,谈何容易。 ■妈妈是英来笔下永恒的主题,而认识英来的人都说她是妈妈最好的作品 十年前,走出美院校门的英来留在了北京,蜗居在四合院的小平房里潜心进行创作。她画的画越来越多,三四百幅没地方放,也没有像样的画室。房子实在太旧太小了,顶棚都漏了,老鼠、土鳖什么都往下掉,根本没办法画画。妈妈心疼英来,不得不从老家贷款了3万块钱把房子翻修一番,还加盖了一个小阁楼,英来的心血之作终于有了栖身之处。 今天,母女俩还像当年初到北京一样相依为命,只是已经退休的妈妈已经满头白发,英来的眼角也泛起了皱纹。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也许这必定会带来孤独。反正听不见,别人说什么英来都不在乎,只一门心思地画画。 因为不是大众化的口味,英来的画卖得不好,对此她也并不卖力。有时她也想找别的事做,挣点钱减轻家人的负担,但妈妈坚决不同意。在她眼中,女儿是艺术家,不能为迎合市场而丧失内心的真实感受,玷污了艺术才华。她深信女儿走的路是对的,百般呵护着她,不肯轻易让她卷入生活的旋涡,像人家说的,找个对象,生儿育女算了。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梦幻般的绘画世界里,耳边没有物欲的聒噪,英来也仿佛永远长不大的少女,内心依然单纯、干净。 英来喜欢人物,她的作品大部分描绘人。很多人看英来的画,觉得画中人的眼睛似乎能把自己看透了。她善于用眼睛去听,去感受,她笔下主人公的眼睛也和她的一样会开口说话。英来画的最多的要数妈妈,尤其是妈妈的一双眼睛,坚毅、不屈不挠,正是在它们的注视下,英来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希望之地。 妈妈是英来笔下永恒的主题,而认识英来的人都说她是妈妈最好的作品。十多年来,妈妈一面照料她的生活,一面辅助她学习、操办画展,从跑赞助、印资料,到包装、运画、布展、撤展。妈妈已经不再写作,女儿成为她最精心去创作的一首诗。英来常常画着妈妈,眼里就流下热泪。 英来从前的画,感情强烈,色彩也特别浓重。 “那时候内心经常痛苦矛盾。当画家真的太难了,一幅成功的作品后面不知道是多少次失败。再加上生活的难题,看着妈妈受苦受累,自己又无能为力,夜里常常偷偷地哭,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做家人沉重的包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信念的日益坚定,英来的心境逐渐平和下来,笔触也更加淡雅、纯净,对生活充满了感激。生命毕竟是最宝贵的,虽然这个生命带着一丝缺憾。 ■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出足够多、足够好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为此,英来的世界更加清净了 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巧,吸取创作能量,她经常要去观看展览、购买书籍。很多美术方面的书非常昂贵,三四百元一本,她根本买不起。通过画展结识的朋友知道她的难处,会悄然买好送来,甚至送来生活费。远在家乡的爸爸一个月写两三封信,鼓励她多读书,坚持走下去。 “太感谢他们了,如果没有他们的爱,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有了爱,觉得自己生气勃勃,一切都有了动力。” 为了含辛茹苦的家人,为了忠实的朋友,英来的心已不再像从前那么浮躁,安静下来了,每当她拿起画笔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英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随便泡包方便面就打发一天。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出足够多、足够好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有50张成功的也就够了”,为此,英来的世界更加清静了,几乎足不出户。 朋友们曾经帮英来举办过艺术沙龙,展示她的作品,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但这对英来而言却是痛苦的。戴着助听器的她在人群中什么也听不清,只有一片嗡嗡的噪音,口型也来不及看,整个人都发傻了。 “我还是愿意办画展,让人们通过我的画了解我。” 英来画室的阁楼外墙被她画满了画,色彩斑斓的,在拥挤零乱的小四合院里显得生气盎然。英来也不清楚她将在这间简陋的画室蛰伏多久,但她清楚的是她只有通过画笔表达她想说的话。在一幅忧郁的、勾勒母亲面部神情的《小素描》右下角,许英来这样写道:“我的妈妈用希望的目光注视着女儿的前程!”许英来的妈妈王兰是一位慈母,这位创作过中篇小说《乌尔他》和长篇小说《龙泽》、《迟到的爱情》的内蒙古赤峰市老作家,为了女儿的成长费尽了心血。而在许英来的很多油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她的母亲那冷隽清秀的面影。母亲以女儿为心中的梦想,女儿以母亲为笔下的守望。?   在艺术的苦旅中跋涉,以纯净拥抱世界,以天真挥洒清思,永不自卑,永不言悔,这就是残疾女画家许英来,一个普通而超群的人,一段平凡而促人奋发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许英来:耳根一片清净 时间:2006年09月26日 北京青年报 那一年,中央美院壁画系的系主任孙景波先生为英来的第一次个展挥笔写下了前言,他形容许英来“是一个耳根清净,因此心地更纯真的少女”,她“心中一片痴情,笔下一派畅机,天真而烂漫,文静而强烈。”   西四北八条59号的前院已经拆成一小片空地,后院三间窄窄的小平房就是青年画家许英来和妈妈王兰的住处兼画室。自从16年前从赤峰来到北京求学,母女俩就一直栖身在这个小院里。岁月流逝,院子里的其他住户都陆续搬走了,只剩下母女俩人为着同一个梦想留守下来。   64岁的妈妈王兰曾经是赤峰的女作家,诗歌、散文、小说都有所建树,36岁的女儿英来沉醉于绘画,却身有残疾,至今孑身一人。为了帮助女儿实现艺术理想,妈妈舍弃了自己的事业,扶持着无声世界里的英来,坚定地向前。   在一个冬日,走进这座位于老北京胡同里的小院,英来用她不太清晰的发音为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耳一片清净的人身上的 故事 。   在牛棚里英来生了一场大病,但红卫兵不允许她们母女去看病,结果英来的耳朵听不见了   英来刚刚出生不久,就和戴着莫须有罪名的妈妈一起被关进了牛棚,家也被红卫兵抄了。还裹在襁褓里,她就陪着妈妈游街示众、挨批斗。在牛棚里长到6个月,英来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止,但红卫兵不允许她们母女去看病,结果英来的耳朵听不见了。英来的一生从此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小时候我经常看见别人的嘴不停地动,可就是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那个年纪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特别强的时候,外界对我来说太美妙了,我想知道每一个为什么。”   已经失去了听力,父母不愿英来再变成永远张不开嘴的哑巴,他们一面带着她四处求医,一面训练她摸着声带学说话。英来3岁的时候,妈妈得知沈阳医科大学成立了一个聋儿训练班,由专家教聋儿如何看口型和发声。   也许是想说话的欲望太强烈了,在所有的聋儿里,要数英来的进步最快。外国专家前来考察的时候,她是惟一被挑选出来进行朗读表演的,妈妈还特意为她写了一首小诗。虽然她的发音并不标准,吐字也不清晰,但她那股认真而又天真的劲儿,感动得外国专家为她鼓掌。英来受到了鼓舞,更加拼命地练习说话。   培训班举办了3年,医科大的专家看英来聪明又好学,就对她的父母说千万别把英来送进聋哑学校,那样她就永远不能说话了。因为这句嘱咐,也因为赤峰市根本没有聋哑学校,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英来就读的都是健全人学校,和健全人一起生活、学习,至今,她没有聋哑人朋友,也不会手语。   上学对英来来说太痛苦了,从小学到高中,她几乎从来没有完整地听清过老师讲的一堂课   英来艰难地在正常人的环境中生活着,在常人看来很普通的一件事,她则要付出几倍的努力。   “上学对我来说太痛苦了,从小学到高中,我几乎从来没有完整地听清过老师讲的一堂课。老师经常会转身写板书或者来回走动,我就无法看到他们的口型。而看口型也不能分辨出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因为读书,好强的英来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白天“看”了一天的课,晚上回到家再由父母继续辅导,经常熬到夜里两三点钟。凭着刻苦和毅力,英来顺利地读完了高中,这已经让周围的人感到惊讶了。   然而做母亲的考虑得更多、更长远,女儿毕竟是一个残疾人,若有一技之长,将来也好能养活自己。高中临毕业前,妈妈鼓励英来重新拿起画笔学习美术。   “其实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了。小时候我太孤单了,没有小朋友跟我玩,妈妈在文化馆搞文学创作,经常带着我一起去草原体验生活。在草原上我认识了一个大连的知青阿姨,她会画画,教我画草原小牧民什么的。”   找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让寂寞的英来特别兴奋,既然不能和别人用语言交流,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喜怒哀乐通通用画笔表达出来。然而没多久,繁重的学业就占据了她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再没有机会涂涂抹抹。   看着眼前的母女,美院的教授们被英来求知的眼神,更被英来妈妈的母爱所打动,破例吸收英来插班就读   当英来又一次拿起画笔,又一次被这色彩与美的世界深深吸引了,她决心报考中央美院。妈妈替她打听到,中央美院一个系才收十几个学生,这些学生又大部分是经过美院附中的专业学习的,但一心向往美术院校的英来坚持要报考。   毕竟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不长,英来落榜了,但她并不因此气馁。像新生的婴儿初到人间大口呼吸着空气一样,英来在她无声的世界里拼命汲取着艺术的养分。妈妈看英来那么喜欢画画,就带着她从赤峰来到北京,把美院的老师一一拜访遍了,在美院原校长侯一民老先生的推荐下,英来来到徐悲鸿画室进行一年的专业学习。   “学画的过程很痛苦,老师说的听不懂,只能看他们示范,给别的学生进行指导。有时自己一遍一遍反复地问,老师也有不耐烦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无奈,英来只有反复地看书,不断地在实践中领会绘画的技巧。在她的内心深处,中央美院依然充满了神秘色彩,是辈出人才的艺术殿堂,她盼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迈入它的大门。   1991年,英来第二次报考中央美院,仅仅因为文化课相差几分,又未能如愿以偿。美院的离休教授邓澍先生却认为英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绘画天才,力荐她进入学院学习。当时壁画系开设了一个大专班,妈妈再次带着英来和她的作品拜访壁画系的老师们。看着眼前的母女,他们被英来求知的眼神,更被英来妈妈的母爱所打动,破例吸收英来插班就读。大专班的学业完成后,英来又进入油画系的本科班学习了一年。   妈妈一直用她瘦弱的身躯支持着英来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艰苦前行。美院的老师们总对她说英来很有天分,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进入梦寐以求的中央美院,和基础都强于自己的同学们一起画画,没想到英来取得的进步却是最快的,这让教授们也感到惊奇,常叫同学们观看她的画。   “可能是我听不见,反而不受条条框框的干扰和束缚,画起来更自由吧。”刚开始接触绘画,英来觉得新鲜、有趣,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她发觉绘画不仅是简单的有趣,而且承担创造美的责任。   艺术境界提高了,创作的苦恼也随之而来,在迷茫无法解脱的时候,她曾给油画系的葛鹏仁教授写去一封信,葛教授在回信中鼓励她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真正的艺术是与痛苦伴生而发展,并且只有甘于寂寞才能实现艺术的果实的丰收。……我十分相信你的潜在智能与自发的绘画才能,你会像月亮穿过太空,照亮绘画艺术的殿堂。……”   教授的话抚慰着英来一直以来都遭受困扰的心。为了绘画,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她就和妈妈租下了西四一个四合院里的一间小平房。那时妈妈还没有退休,赤峰、北京两头跑,英来就在这几平方米破破烂烂的小平房里画画、生活。一天趁她上课不在家,邻居拿钥匙开了她的房门,把她的东西搬到另一间小屋里,孤单无助的英来只有用眼泪来抗议。为了学画,她也是经常以泪洗面,老师说的听不见啊……妈妈在北京的时候,就会跟着英来去听课,把老师讲的用录音机录下来,回到家再整理成文字给她看。   从16年前到北京学画以来,妈妈一直用她瘦弱的身躯支持着英来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艰苦前行。美院的老师们总对她说英来很有天分,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她。妈妈也不忍心埋没英来的才华,正是因为能够绘画,英来的人生才变得绚烂起来。为了培养英来,身为作家的妈妈有十多年没有再进行写作了,常年奔波在两地。爸爸则留守在老家,英来的哥哥因为“文革”中家里发生变故,受到惊吓,精神不大好,现在还依靠药物。虽然也娶妻生子了,却没有工作,一大家子都靠两个老人2000多块的退休工资。   这一切就像一块巨石压在英来的胸口,她怜惜妈妈,又为自己不能减轻家庭负担而感到痛苦。她只有用绘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用成功来回报家人。   两位爱好艺术的法国人被英来画中的真情和她追求艺术的执着深深触动,他们为刚刚毕业的英来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这一年,学校组织班级去山东的农村采风写生,英来一个人背着画夹走进山坳里的一户农民家中。她被山民质朴的形象深深感染了,画速写画得忘记了时间,直到深夜也没有返回。同学和老师以为她在深山里迷路了,打着火把四处寻找,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找到她。   在大专班的学习即将结束时,学校为全院毕业生举办了毕业作品展,其他同学至多有两幅作品展出,而英来创作的《静静的产房》、《艺术家和她的母亲》等八幅作品都被挂在了展厅里。她以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引起了观众的格外注目。   为了通过画与社会进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英来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又带着它们走访饭店,希望有人愿意悬挂她的作品。一家由华侨开的饭店看中了英来的作品,没有因为她是无名之辈而拒绝。在毕业展览上展出的作品又被悬挂了起来。   当英来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时,饭店的人告知她,两位法国公司的人看到了她的画作,听说她刚刚毕业,希望与她见面交谈。   “我们整整谈了两个小时,因为语言不通,还特地找来了翻译。他们提出为我举办个人画展。”英来喜出望外。   两位爱好艺术的法国人都被英来画中的真情和她追求艺术的执着深深触动,1993年的8月,英来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在中国日报社的画廊如期举办了,《中国日报》连续5天报道了英来个人展览上展出的30余幅油画作品。   当时,中央美院壁画系的系主任孙景波先生为英来的个展挥笔写下了前言,他在前言中形容英来“是一个耳根清净,因此心地更纯真的少女”,她“心中一片痴情,笔下一派畅机,天真而烂漫,文静而强烈。”   在这次展览上,旅美油画家王玉琦收藏了英来的油画《母亲》。   这一年的9月,中央美院又为英来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此后10年里她连续参加了三届“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共9次展览,这对一个因为听力障碍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的画家来说,谈何容易。   妈妈是英来笔下永恒的主题,而认识英来的人都说她是妈妈最好的作品   十年前,走出美院校门的英来留在了北京,蜗居在四合院的小平房里潜心进行创作。她画的画越来越多,三四百幅没地方放,也没有像样的画室。房子实在太旧太小了,顶棚都漏了,老鼠、土鳖什么都往下掉,根本没办法画画。妈妈心疼英来,不得不从老家贷款了3万块钱把房子翻修一番,还加盖了一个小阁楼,英来的心血之作终于有了栖身之处。   今天,母女俩还像当年初到北京一样相依为命,只是已经退休的妈妈已经满头白发,英来的眼角也泛起了皱纹。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也许这必定会带来孤独。反正听不见,别人说什么英来都不在乎,只一门心思地画画。   因为不是大众化的口味,英来的画卖得不好,对此她也并不卖力。有时她也想找别的事做,挣点钱减轻家人的负担,但妈妈坚决不同意。在她眼中,女儿是艺术家,不能为迎合市场而丧失内心的真实感受,玷污了艺术才华。她深信女儿走的路是对的,百般呵护着她,不肯轻易让她卷入生活的旋涡,像人家说的,找个对象,生儿育女算了。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梦幻般的绘画世界里,耳边没有物欲的聒噪,英来也仿佛永远长不大的少女,内心依然单纯、干净。   英来喜欢 人物 ,她的作品部分描绘人。很多人看英来的画,觉得画中人的眼睛似乎能把自己看透了。她善于用眼睛去听,去感受,她笔下主人公的眼睛也和她的一样会开口说话。英来画的最多的要数妈妈,尤其是妈妈的一双眼睛,坚毅、不屈不挠,正是在它们的注视下,英来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希望之地。   妈妈是英来笔下永恒的主题,而认识英来的人都说她是妈妈最好的作品。十多年来,妈妈一面照料她的生活,一面辅助她学习、操办画展,从跑赞助、印资料,到包装、运画、布展、撤展。妈妈已经不再写作,女儿成为她最精心去创作的一首诗。英来常常画着妈妈,眼里就流下热泪。   英来从前的画,感情强烈,色彩也特别浓重。   “那时候内心经常痛苦矛盾。当画家真的太难了,一幅成功的作品后面不知道是多少次失败。再加上生活的难题,看着妈妈受苦受累,自己又无能为力,夜里常常偷偷地哭,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做家人沉重的包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信念的日益坚定,英来的心境逐渐平和下来,笔触也更加淡雅、纯净,对生活充满了感激。生命毕竟是最宝贵的,虽然这个生命带着一丝缺憾。   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出足够多、足够好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为此,英来的世界更加清净了   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巧,吸取创作能量,她经常要去观看展览、购买书籍。很多美术方面的书非常昂贵,三四百元一本,她根本买不起。通过画展结识的朋友知道她的难处,会悄然买好送来,甚至送来生活费。远在家乡的爸爸一个月写两三封信,鼓励她多读书,坚持走下去。   “太感谢他们了,如果没有他们的爱,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有了爱,觉得自己生气勃勃,一切都有了动力。”   为了含辛茹苦的家人,为了忠实的朋友,英来的心已不再像从前那么浮躁,安静下来了,每当她拿起画笔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英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随便泡包方便面就打发一天。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出足够多、足够好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有50张成功的也就够了”,为此,英来的世界更加清静了,几乎足不出户。   朋友们曾经帮英来举办过艺术沙龙,展示她的作品,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但这对英来而言却是痛苦的。戴着助听器的她在人群中什么也听不清,只有一片嗡嗡的噪音,口型也来不及看,整个人都发傻了。   “我还是愿意办画展,让人们通过我的画了解我。”   英来画室的阁楼外墙被她画满了画,色彩斑斓的,在拥挤零乱的小四合院里显得生气盎然。英来也不清楚她将在这间简陋的画室蛰伏多久,但她清楚的是她只有通过画笔表达她想说的话。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4d303147tae0b9f06c476&690.jpg <<南方女孩>> 布油 80*80cm 郑愁予的《错误》。 ==================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d9a9cb542e83fc1a124977fb082c3e12.jpg <<苦涩的花>> 50 X60 2009.6.21 花瓶里的花,平静开放,并不热烈,也不绚烂.未开,凋谢,淡雅,浓艳...... 生命的印痕在画面上自在的荡漾,虽是娇弱,却有瘦冷硬清的感觉. 这江南烟雨的迷离朦胧,这塞北空谷的空寂肃静. 也许,是在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中, 却把观众带进的是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的另一片光景吧?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泪不能摆脱坎坷>>,30*25厘米,小林稣菲女士收藏 200510241619530.jpg 我画画喜欢一气呵成,这幅画大概只用了十几分钟,通过眼神,把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体现的淋漓尽致。。。几次画展都有这幅画展出,凡参观的人,特别是女孩子都喜欢得不得了,2000年上海邀请展有一位女孩偶然看到这幅画时感动得哭了好几次,我也掉泪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这幅有几本书的瓶花静物大概是前年在一个小平房里画的,本来想画些色调明快的,但画完后才发现这幅画竟然飘浮着一缕淡淡的哀愁。。。。 这个图片超大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200510241617140.jpg <<岁月>>80*60cm 布面油画 这是我十年前给母亲画的油画肖像,直至今日,母亲用她非常坚定的眼神,还有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十几年来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在这个压力重重,痛苦和烦恼不断激增的时代,人生总是变幻无常,但只要我心里有稳确光明的希望,同时为了纯洁的艺术,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用什么表现手法,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渴望所有热爱生活的人看到我的画都会感到心旷神怡,轻松自在!因为人类天生就喜爱有美感的东西!而且懂得欣赏艺术,多奇妙啊!这种天生的的审美观念是谁赋予的呢?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我的两个侄女》布油 100*80cm 06年欧永强先生收藏 <<安静的时刻>> 100X80 这是作者以两个小侄女为对象创作的作品,后面的站立转头凝望,前面的坐着托腮沉思, 两个人物既有静动的对比关系,又有天真烂漫的可爱神态完美的统一在画面中. 阳光,鲜花,笑脸,童年,作者在清新淡雅的画面中为我们呈现了安宁纯洁的视觉印象. 而画面中开阔自然的空间安排则如呼吸般轻松惬意,眼睛看到愉悦,心灵感受纯静. 这幅画生动的表现了天上日月星辰,人间艺术儿童的至境. 而我们心底很多纯真与美好的记忆都在这一瞬间犹如生命的琴弦被轻轻拨动...... 200510241634390.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200510241600310.jpg <<似水流年>> 30X30 梵高给母亲画像的时候,是根据记忆画的,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总是说自己很好.善良宽厚的母亲一直是梵高创作的动力之一. 母亲的爱如此强烈认真,画像上的母亲总是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梵高,以至于让梵高在精神上获得了很大的慰籍和安宁. 雕塑家熊秉明在<<忆父亲>>一文中引用了希伯莱谚语:当父亲帮助儿子的时候,两个人都笑了;当儿子帮助父亲的时候,两个人都哭了. 似水流年,母亲给了作者无穷的灵感,作者总是不断的表现母亲.母亲的素淡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神完气足. 母亲的眼睛是一双看透人生的眼睛:深邃,冷静,聪慧,清澈,眼神中又透出自信,善良,开朗,平和. 王兰(母亲)说:世上的爱有好多种,惟有母爱最原始,最本能,最自觉,却不附加任何条件.女人心中有眼泉,不分春夏秋冬汩汩的往外 喷涌,不需要施以一丝一毫的压力,它就自然而然的涌出芬芳之浆,永生永世的润泽心灵. 而歌颂母爱,赞美母爱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吧?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4d303147t6caf366f2981&690.jpg 《山花烂漫》布油 整个画面中色调淡雅,充满虚灵空荡的气韵,空间层次协调统一,画面节奏松弛有度.. 绘画色彩语言能达到雅致而淡泊,视觉印象上能给观者运笔无痕的艺术效果. 而作者对现实状态的一种脱离和升华,画为心相,作者自己何尝不是不是山野中烂漫之花呢? 曾记得有人说:"山坡向阳,它属于我的,一年四季,迎春花,忍冬花,每天都山花烂漫,委屈也好,无奈也好,遥远的天边,一朵云已闲了一个下午,顷刻,花香填满了我的 心房." 我们欣赏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嗅到泥土的芳香,听到春天的歌唱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