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6 编辑
许英来油画作品
这一年的9月,中央美院又为英来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此后10年里她连续参加了三届“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共9次展览,这对一个因为听力障碍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的画家来说,谈何容易。
■妈妈是英来笔下永恒的主题,而认识英来的人都说她是妈妈最好的作品
十年前,走出美院校门的英来留在了北京,蜗居在四合院的小平房里潜心进行创作。她画的画越来越多,三四百幅没地方放,也没有像样的画室。房子实在太旧太小了,顶棚都漏了,老鼠、土鳖什么都往下掉,根本没办法画画。妈妈心疼英来,不得不从老家贷款了3万块钱把房子翻修一番,还加盖了一个小阁楼,英来的心血之作终于有了栖身之处。
今天,母女俩还像当年初到北京一样相依为命,只是已经退休的妈妈已经满头白发,英来的眼角也泛起了皱纹。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也许这必定会带来孤独。反正听不见,别人说什么英来都不在乎,只一门心思地画画。
因为不是大众化的口味,英来的画卖得不好,对此她也并不卖力。有时她也想找别的事做,挣点钱减轻家人的负担,但妈妈坚决不同意。在她眼中,女儿是艺术家,不能为迎合市场而丧失内心的真实感受,玷污了艺术才华。她深信女儿走的路是对的,百般呵护着她,不肯轻易让她卷入生活的旋涡,像人家说的,找个对象,生儿育女算了。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梦幻般的绘画世界里,耳边没有物欲的聒噪,英来也仿佛永远长不大的少女,内心依然单纯、干净。
英来喜欢人物,她的作品大部分描绘人。很多人看英来的画,觉得画中人的眼睛似乎能把自己看透了。她善于用眼睛去听,去感受,她笔下主人公的眼睛也和她的一样会开口说话。英来画的最多的要数妈妈,尤其是妈妈的一双眼睛,坚毅、不屈不挠,正是在它们的注视下,英来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希望之地。
妈妈是英来笔下永恒的主题,而认识英来的人都说她是妈妈最好的作品。十多年来,妈妈一面照料她的生活,一面辅助她学习、操办画展,从跑赞助、印资料,到包装、运画、布展、撤展。妈妈已经不再写作,女儿成为她最精心去创作的一首诗。英来常常画着妈妈,眼里就流下热泪。
英来从前的画,感情强烈,色彩也特别浓重。
“那时候内心经常痛苦矛盾。当画家真的太难了,一幅成功的作品后面不知道是多少次失败。再加上生活的难题,看着妈妈受苦受累,自己又无能为力,夜里常常偷偷地哭,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做家人沉重的包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信念的日益坚定,英来的心境逐渐平和下来,笔触也更加淡雅、纯净,对生活充满了感激。生命毕竟是最宝贵的,虽然这个生命带着一丝缺憾。
■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出足够多、足够好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为此,英来的世界更加清净了
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巧,吸取创作能量,她经常要去观看展览、购买书籍。很多美术方面的书非常昂贵,三四百元一本,她根本买不起。通过画展结识的朋友知道她的难处,会悄然买好送来,甚至送来生活费。远在家乡的爸爸一个月写两三封信,鼓励她多读书,坚持走下去。
“太感谢他们了,如果没有他们的爱,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有了爱,觉得自己生气勃勃,一切都有了动力。”
为了含辛茹苦的家人,为了忠实的朋友,英来的心已不再像从前那么浮躁,安静下来了,每当她拿起画笔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英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随便泡包方便面就打发一天。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出足够多、足够好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画展。“有50张成功的也就够了”,为此,英来的世界更加清静了,几乎足不出户。
朋友们曾经帮英来举办过艺术沙龙,展示她的作品,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但这对英来而言却是痛苦的。戴着助听器的她在人群中什么也听不清,只有一片嗡嗡的噪音,口型也来不及看,整个人都发傻了。
“我还是愿意办画展,让人们通过我的画了解我。”
英来画室的阁楼外墙被她画满了画,色彩斑斓的,在拥挤零乱的小四合院里显得生气盎然。英来也不清楚她将在这间简陋的画室蛰伏多久,但她清楚的是她只有通过画笔表达她想说的话。在一幅忧郁的、勾勒母亲面部神情的《小素描》右下角,许英来这样写道:“我的妈妈用希望的目光注视着女儿的前程!”许英来的妈妈王兰是一位慈母,这位创作过中篇小说《乌尔他》和长篇小说《龙泽》、《迟到的爱情》的内蒙古赤峰市老作家,为了女儿的成长费尽了心血。而在许英来的很多油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她的母亲那冷隽清秀的面影。母亲以女儿为心中的梦想,女儿以母亲为笔下的守望。?
在艺术的苦旅中跋涉,以纯净拥抱世界,以天真挥洒清思,永不自卑,永不言悔,这就是残疾女画家许英来,一个普通而超群的人,一段平凡而促人奋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