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试验艺术的价值 -----郭泰来艺术作品的融合创新意义(配图6副)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3-1 11:04 编辑

1。因为各种原因,我为郭先生的作品写了大约20--30篇的介绍普及的文字。
郭先生是很不简单的人,他默默探索的时候,几乎无人所知。

我初识郭泰来先生作品的时候,是在网上,图片质量低不说,顺序乱七八糟,
尽管这样,我还是耐心的看了大约3个多月。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然后大致能得出一些判断。
后来,我决定用行动而非满嘴跑火车的口号表示一下。

2。郭先生的故乡,和我曾长期居住的小镇,隔水(胶莱河)相望。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郭先生是我的老乡,算是我的亲戚。

只是,仅仅在山东,画家也多如牛毛,
郭先生并没有给我什么好处,我为什么费力不讨好的写这么多评论。

艺术评论,其实是很值钱的。
甚至,比文学都值钱。

3。因为艺术家,拦是拦不住的,
我也没有听说过那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艺术家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我没有学术负担,更没有那些破烂的破旗的压力。(比如所谓传统云云。)
除了郭先生的画廊和友人提供的一些基本资料。(郭先生的作品集,参考图书若干。)


4。郭先生走的路,并不平坦,他用沉默对抗冷漠,
用自己的心血铸造作品。(有评论家将郭先生称为“时代英雄”。)

北大和北师大忽然象发现了天外来客。
其实,郭先生自己喜欢长三角一带的所谓“学术研究”,
(北方比较保守,南方比较肤浅,从北京双年展与上海双年展大致了解以上两区域文艺特点。)

只是,艺术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向来浪漫不起来,
好在,我们可对香港报有更大一点的希望。
(大湾区以广州,深圳为代表,虽开放却荒芜,香港现代些,有文献展。)


5。郭先生的艺术创作,很早就受到意大利最著名的收藏家族贝利尼家族的重视,
仅仅在海外,至少有三个艺术机构在关注郭泰来的艺术创作。(美国,法国,德国。)

至于亚洲,或者说国内关注不关注,这个好像并不重要吧?
国内,乃至亚洲的艺术家,有几个走向世界的?

我掰着指头使劲数,也数不出一个巴掌的数量来,
请原谅我的无知吧,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但喜欢用雄辩代替事实。

6。当我们连艺术文献都懒得整理的时候,居然大谈艺术,
这和在沙漠上盖摩天大楼有什么区别?

艺术这个领域,向来以高处不胜寒和寂寞孤独冷著称。
更是一个烧钱不冒烟,扔银子不起水花的行当。

因为以前做过一文不值得版画(准确说是年画)的材料探索和试验,
知道艺术探索的失败率和艰辛,所以为郭先生的探索成就而欣喜。

7。郭泰来先生的海外展览即将开始,我觉得我说的已经太多,
最近,看沈胜衣君的《行旅花木》,觉得沈君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如果说网络是虚拟的,那么,现实就是虚幻的。
现实,并不比网络美好多少。
(最近两年,以内容为主的天涯,)

2013-12-13 20:11:51

8.
昨天,在芭东小镇拜会了郭先生,
郭先生前天坐飞机过来的,本来下午就走,
但是因为有些事情,就拖后一天。

我到大厅的时候,不知他在房间没有,
后来大堂经理让我给他打电话,我说等会吧。
就坐了下来,刚喝口水。

郭先生进来了,他穿红色衬衫,很显眼,
我赶紧伸手过去握手。
稍微寒暄,我们去楼上他的房间坐会。

走到过道的时候,我说怎么比照片上瘦很多,他笑了。
向走廊走的时候,他的后背有些弯,
我觉得可能工作比较累的缘故。


开门坐下,整个院落很安静,
室内的光线很柔和,不是我刚下车那阵闷热。
我想吸颗烟,感觉疲乏,忍住没有吸。

我们谈了会展览,我问他烟台展览效果如何,
他说还好,有的展览,他只是开幕去下,
并非全程参与,因为展览很耗费时间精力。

他说,我们聊会天,你谈谈,我听会。
楼下有打电话的,问中午吃饭的事情,郭先生说多加个座,
然后继续交谈,我不太了解他能否听懂我说的话(方言较重)他表示能听懂的。

我们谈了展览的作用,
他很有兴趣的听,也看我带的一点资料,
有些资料我修改了,他看了下,很开心的表示要带回去。

9.
大约聊了一个小时,我们谈了展览,也谈了点拍卖。
网络也涉及了点。
他问我看什么书,又问我看了他的画册了否?


第二次邀请我去他的画室参观,
我表示脱身不开,他摇摇头表示无奈。
然后我们准备下楼吃饭。

我问郭先生,这边温度气候如何?是否适应?
郭先生表示不错,很安静,也比较凉爽,是个居住的好地方。
我说以后再来,可以多转转,这边风景不错。


10
希望新画室,可以有沙龙的作用,大家可以谈谈天,天南海北的神侃海聊下。

也可以喝喝茶,欣赏下作品,谈谈文化,文艺之类的东西。

聊天的时候,我说,我们谈到你的作品,有很多分歧,
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分歧的,那就是,你的作品是融合创新的作品,
我刚在网上见到你的作品,就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在材料方面已经完全突破了,这一点就很不容易。

郭先生静静的听着,没有多说话。

郭先生的手很独特,坚实有力。
我把一些 访谈的资料提纲发给他,他认为思路不错。
我说以后再有展览,我可以写点别的方面,
这些文字,或许有普及交流作用,他很高兴。

郭先生和我回面时,谈了两次家乡,
用普通话告诉我:“我是昌邑人。以前回乡时,经济不行。“
后来,又和我交流时谈:“我能为山东做点事情,心里很高兴。(无论我在那里,)总是很思念故乡的。”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郭先生是企业家,藏书家,然后,又是艺术家。
2012访欧,法,荷,瑞,德四国收获不小,也深知隔陌许久,交流不易。
对于别的,郭先生看的很淡。
比如市场,比如价值,比如文献,他更喜欢听,
而不愿多说什么。
之前,他希望我去他画室,有本图文书需协商。
但他能来胶东,会便利许多。
他是一个天生画画的,从事别的,
无论成功,失败,都意义不大,
他轻松自在,童真烂漫,
是一个生活在异乡的漂泊者,
内心却如此平静阔大,
真是世所罕见。

11.
郭先生也有困惑,曾问:“我的作品是不是很难接受。”
我回答:“你在意别人的看法干什么?没有意义。”
因毕加索博物馆(即罗森加特女士任馆长的机构)藏有克利作品,我们又聊了会克利。
我说国内没研究克利的,郭先生很吃惊。
有书吧?他问。有书,但那不是研究,只是百科式介绍而已。郭先生沉默了,他也不知说什么好。


空白很多,处处空白,以后会好些的,我安慰道。

2016年9月16日回京后的研讨会。

郭先生告知:“我回来后,画了很多油彩作品,真想回去(青岛)休息休息。”

我说:“每周休息两天,每天不超过8小时工作,休息时间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看会电影,工作永远做不完的。”

我问:“他们去画室看了作品后,感觉如何?”  郭先生回答:“他们感觉很震撼。”



与郭先生面谈,其实不知说啥。
倒是网上聊天,天南海北,东扯西谈。
郭先生谈了次年画,
但我对年画了解不多,郭先生看书多,见识博。
几年前,我本来想以年画为线,搞点诗文融合,后来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艳彩绘画,极具挑战,为我打开一扇窗。
郭先生听我说这些,哈哈大笑。
只说了句:“你很不简单。”
我稍感安慰的是,在艳彩这个领域,
我是接触比较早的,也是写文较多的。


与郭先生谈文化名人,
胶东东有田横岛,田横乃墨家代表人物。
牟平有丘处机,曾来崂山,留有诗歌,
在文史题材中,可做参考。

恰好看电视,有《北京四季》,
我曾建议郭先生画点《北京十景》或《京师四季》,郭先生应允列入出版计划(《北京卷》)。希望画的简洁些,故宫啦,颐和园啦,长城啦,这种题材在普及,交流方面还是有些意义的。

看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花草花园》,觉得与郭先生的一些北京写生作品有比较方面的意义。且列点题纲保留想法。

12
在谈到南京先锋书店,郭先生并不看好传统图书业的生存。
他也认为,绘画有可能被新技术,或者新的游戏取代。
他认为思维是难以解释的,科学家都不好解读。
我觉得思维是和哲学有关的,而哲学大致可以分为经验,理论和实践三大类。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8-17 09:27 编辑

001.jpg

005.jpg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3-1 10:33 编辑

这是在北京京武宾馆的创作时期留影。


007.jpg

008.jpg

010.jpg

011.jpg

TOP

薛永年:《贵于创造出新奇——观郭泰来的艳彩山水》,载《艺术生活快报》2015年2月总第146期,16-20页。
邓福星:《短笛无腔信口吹——论郭泰来绘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载《艺术生活快报》2015年2月总第146期,21-30页。
---------------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TOP

今年,郭先生来芭东过的春节,

     游览了刚开发的即墨古城,共住四天。

  这边的艺术馆正在筹划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