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9 编辑
谁敢投资毕加索?62件毕加索真迹来到中国
作者:卢羽华 2011-10-25 08:34:40 来源:深圳商报
130年前的今天,毕加索诞生。2011年10月,“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上海举行,62件毕加索真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10月22日。杭州高中生小瑛早早起床,在母亲陪伴下坐高铁来到上海,一下车就直奔世博园区中国馆,参观“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小瑛是学国画的,目标是考上家门口的中国美术学院。尽管不是同一个画种,以前对毕加索及其作品也没有太多了解,但小瑛觉得,“毕加索是最顶尖的艺术大师,观摩他的真迹对自己肯定能有所启发,而且他(的作品)来到中国的机会太少了。”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于17日正式向观众开放,共展出毕加索各时期创作的作品62件,展期长达3个月,是毕加索作品到访中国内地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展览。
这62件大师真迹包括7幅版画、7件雕塑以及48幅油画作品,囊括了毕加索从少年至晚年的8个创作时期,分别是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以及田园时期。除了《朵拉·玛尔肖像》之前曾来华展出外,其余作品诸如《赤足女孩》、《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等均是首次在内地展出。
日均1万人入场参观
在被大师吸引的参观者中,小瑛还算离得近的。在展厅里,能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东北、广东、四川甚至西藏皆有。人群中,金发碧眼的老外也不在少数。而在展厅外,售票处和入口处又排起了长队。根据主办方的统计,展览开放的头一个周末,日均有超过1万人入场观看——这已经超过了预计展厅可容纳观众的极限。大师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不知该庆幸还是遗憾,展览还能hold住更大的参观人流,因为参观者在展厅内的停留时间比预计的要短。有志愿者这样向记者描述:“人流的速度很均匀,大部分参观者随着大部队一直向前,只有少数租了语音导览设备的观众会在有讲解的作品前停下一两分钟,听完了又继续前进。会在某幅画前驻足欣赏、静静思考的少之又少。”普通观众如此,高端的艺术收藏、投资界也是如此。尽管放到国际市场都是最受追捧的,但在艺术品交易已经越炒越热的中国内地,毕加索却是一个几乎从未被提起的名字。资深艺术投资顾问石建邦说:“中国藏家要了解、欣赏、投资毕加索,恐怕还需要10至20年。”
无人能识毕加索
观众对毕加索的陌生感,展览的中方策展人谢定伟早有预料。为此,除了举办展览,谢定伟还特意邀请专家举办讲座,为观众做“导览”。找来找去却寻不着合适的人,内地几位专攻美术史的学者,对毕加索作品的认识也有限。最后,谢定伟只能去台湾请余光中老先生。余老的主业是诗歌,但对绘画也颇有研究。谢定伟说,计划还将举办几场讲座,但主讲人也都来自台湾地区。
谢定伟本人是名画家谢稚柳之子,旅居海外多年,自己也是艺术品藏家,对东、西方艺术颇有认识。他告诉记者,因为机缘的阴差阳错,中国内地从未真正认识过毕加索。100年前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留学巴黎,将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手法引入中国。彼时毕加索已在艺坛崭露头角,本可成为交流对象,却因徐、林等前辈更多地醉心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及印象派,而忽略了作为新鲜血液的毕加索。此后战火频仍,中西艺术交流困难,等到新中国成立,在美术上也全盘学习苏联,研究毕加索更无从谈起。等到改革开放之后,毕加索时代已经过去,他不再是美术研究的尖端课题。中国的美术研究也就跳过了毕加索,直接进入了当代艺术,以至于中国对毕加索的研究堪称一片空白。
多位艺术圈内人士的话都佐证了谢定伟的说法。石建邦说,他有几个朋友去看了毕加索的展览,其中有名气不小的国画家,有高校的美术教师,回来之后都一个反应:“不理解”。还有艺术评论人说:“你看媒体的报道就能看出来。关于毕加索的专栏都是些‘学习中国画’、‘会晤张大千’等花边。能对作品本身说出个道道来的,真没有。”
专业人士尚且如此,普通观众不理解毕加索的作品不足为奇。不过谢定伟认为,这反而会激发观众对艺术的兴趣。“很多人说毕加索的画很怪,两个耳朵全在一边。但如果有兴趣查阅资料就会发现,这是毕加索把时间这一维度加入平面的画作之中。这样回头再看毕加索的作品,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艺术的认识也就加深了。”谢定伟说。
不敢投资毕加索
正是因为没人懂,连以“只买贵的”出名的内地艺术投资者,也不敢去买毕加索。谢定伟回忆说,几年前曾有朋友委托他代售两幅毕加索作品,有完备的来源证明,价格也比较低,但没人接手。“能鉴定毕加索的都是买家不认识、不信任的老外,再胆大的人也不敢随便出手。”
有位艺术投资基金的经理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某以追捧名家著称的艺术投资大鳄接到经纪人电话,说有毕加索的画作欲低价出手,大喜。结果回家上网一查,毕加索作品数量极多,价格从10多万到上亿美元不等。连画都没看就将该经纪人骂了一顿,再也不碰西方艺术品。
曾任佳士得上海首席代表的石建邦形象地将这种心态称之为“听画”:“有钱的不懂画,懂画的没有钱。所以买家只能听别人说,买涨不买跌。”石建邦直指,大多数内地买家只能称作艺术品投资人,而不是收藏家:“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不足,也不准备去了解。买了画不看、不欣赏,就放在保险箱里等着升值。”他还介绍说,也有中国买家非常熟悉的西方艺术大师,比如达利,其作品在中国各地的艺术博览会上大量出现,但绝大多数是授权复制的产品,在内行眼里几乎等于赝品,没什么投资价值。但因为见得多,混个脸熟,卖得居然还不错。而拥有毕加索作品版权的毕加索基金会由其直系亲属在负责,管理严格,从不授权复制,以致中国买家通过复制品了解毕加索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谢定伟和石建邦都认为,随着财富和知识的积累,中国内地的买家迟早会参与到毕加索作品的收藏投资之中。谢定伟表示,毕加索作为顶级艺术大师,近年来作品的成交价格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仍有升值空间。石建邦透露说,已经有艺术层次较高的内地收藏家参与到西方顶级艺术品的投资之中,并买到了不错的艺术品,也曾经参与过毕加索作品的竞拍。他介绍说,从资金上看,中国艺术品市场动辄上亿的成交价格,已经可以参与到西方艺术精品的竞争行列之中,但“中国藏家要了解、欣赏、投资毕加索,恐怕还需要10至20年”。他甚至勾勒说:“四五十岁以下,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新富豪,会成为收藏西方艺术品的先行者和主力军。”
参观结束后,记者问小瑛得到了什么启发。小瑛有些为难地说:“好像明白了一些,但又有些懵懂,很难表达出来。”小瑛母亲解释说:“可能是她年纪还小,还需要时间来消化对大师的认识。”就毕加索而言,小瑛母亲的这句话,对中国的艺术和收藏界来说,应该也同样适用。
民间投资试水艺术大展
62件毕加索真迹分布在世博园中国馆的7个展示区,成系统地向观众介绍毕加索一生的创作历程。另外,展览还展出50幅记录毕加索生活的摄影作品,作品与生活照片相互穿插,为参观者了解毕加索的艺术和人生提供了更多生动的线索。据悉,62件作品的保险金额高达6.8亿欧元,折合每件作品约1亿元。
谢定伟认为,这次举办毕加索中国大展,也可以看作一种艺术投资。
“这种运营模式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谢定伟介绍说,“主办方投入资金运营,再通过门票、衍生品销售、赞助及政府免税等方式产生效益,有些企业还看重其带来的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提升。”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展都是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如毕加索中国大展般完全由民营资本投入的顶级艺术品展览尚属首次。
谢定伟透露,此次展览的投入为4000多万元,由主营房地产的天祥实业出资。据悉,天祥实业并未盈利目标,谢定伟本人则希望能够保本,或者小亏,“亏太多以后就干不下去了”。从运营首周的情况看,购票入场的观众数量超出预期,要实现保本的目标应该不难。矛盾的是,谢定伟也不希望这次展览赚太多:“赚得太多,各路资本就蜂拥而上。盈利动机太明显,展览的品位和质量就会下降。”
和对毕加索作品的看法类似,目前国内资本对举办艺术展览还持观望态度。据悉,毕加索中国大展的法国主办方本希望将展览扩展到北京等其他城市,但还没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谢定伟强调,举办艺术展览专业性很强,光有资金和热情不足以保证展览成功。“而且艺术展览还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不一定有很大的盈利机会。”谢定伟说。
记者获悉,在毕加索中国大展之后,谢定伟策划在明年推出古埃及文明展,展品将包括3具木乃伊实物,目前已经和埃方签署了相关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