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0 编辑
83 金与亚西亚
人类文明可以说从金属的使用开始,金属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能力,部族从金属的使用中获得极大的征战能力,如果人们因此崇拜起金属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
人类首先发明出来的是青铜,因为铜能在较低温度中熔炼出来。早先青铜中因为含有锡铅等杂质而呈青褐色,故称为青铜。青铜最早可能出现在古埃及,考古已经发现距今6000年前那里已经有青铜制品。从年代上看,中国的金属文明可能从西方传来,而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以金为姓的事实,把我们引向这样一种推测:匈奴是最早使用青铜的人,他们可能是金属文明的传播者,北方的马背民族把金属文明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圈中带到黄土高原上来。
古代青铜称为“金”,直到汉代“金”仍然指青铜,皇帝“赐金三百斤”,所赐的并不是黄金,而是青铜。远古时候人们限于冶金知识,开始时分不清青铜与黄金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普遍有以金为族名,以金为国名,以金为姓氏的现象,这是金属崇拜的表现。这种以金为姓的现象可能已经非常久远,因为黄帝就姓“金”:
《史记·五帝本纪》曰: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黄帝姓“公孙”,“公”应读作“翁”。“翁”和“瓮”都是形声字,“公”为声,“羽”,“瓦”为形。这两个形声字表明“公”古代可能有“翁”这样一个读音。(汉字的古音常常保存在它的形声字中,如果要寻找一个汉字的古音,可以试着到它的形声字中去找。)
“公孙”就是“翁孙”,也就是“爱新”,那是满州语“金”的读音。《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曰:“爱新,华言金也”,意思是说满州女直语“金”读作“爱新”。
《史记》记载的孔子72弟子姓名大多为双姓,其中有11人以“公X”为姓氏,如果读作“翁X”就豁然开朗了,原来都是阿尔泰游牧民族著名族名!这也是“公”古代曾有过“翁”这一读音的佐证。
黄帝姓金,还可以在黄帝儿子姓名中得到印证,史载继黄帝之位者名叫“少皞”,又名“己挚”(女直),史称“金天氏”,古人言此人“以金德王天下”,其实就是以“金”为姓。“金德”是没有的,“金”怎么会有人才有的德性呢?“少皞”其实是阿尔泰游牧民族的一个传统姓名,成吉思汗父亲名“也速该”,乃是同名异写。
黄帝姓“金”说明早在4500年前,青铜已传到中国,否则黄帝怎么可能有金之姓呢?又怎会有铸鼎之举呢?
马背民族有金属崇拜文化习俗还可以从他们喜欢以“铁”为名中看出来,铁显然优于青铜,当铁出现后,蒙古人又以铁为名了。《魏书》记载了一个名叫“铁弗”的部族,由“铁弗·赫连(斛律)”带领南下,在甘陕建立过“大夏”之国,那是蒙古语“铁”的读音。
成吉思汗兄妹五人,三人以“铁”为名,长子“铁木真”,弟弟“帖木格”,妹妹“帖木仑”。“铁弗”“帖木”都是蒙古语“铁”的读音。蒙元皇帝以“铁”为名者很多,如“图帖儿”(文宗),“妥欢帖木尔”(顺帝),“铁木耳”(成宗),“也孙铁木儿”(泰定帝)。中亚的成吉思汗后裔还有著名的瘸腿“帖木尔”大帝,他确称得上战神再世,他的伊斯兰帝国从土尔其半岛一直延伸到新疆盘地和印度河。努尔哈赤的六世祖也名叫“帖木尔”。这些都是金属崇拜在游牧文化中顽强延续的表现。
中亚历史上存在过许多以“金”为名的国家,如《汉书·西域传》中的“奄蔡”,古代突厥语“金”的读音。(《金史·国语》记作“按春”,曰:“按春,金也”)“焉耆”也是著名古国,处新疆盆地,西方史书记作aisin,显然就是“爱新”。
中亚历史上的“安息王朝”也是一个姓“金”的国家,“安息”是“爱新”的异写。《史记·大宛列传》提到安息之国时说,那是一个大国,王城处里海之南。《后汉书·西域传》则曰:“(安息)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安息王朝在西方史书中又称作“帕提亚帝国”,因最先兴起于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省”而有此名。但帝国的统治者们只称“安息”,而无“帕提亚”之名。这个金姓王朝其鼎盛之时势力范围从两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汉书》记载:“条支(古埃及)役属安息”,就是说他们的统治向南最远达到了尼罗河流域。
西方史书又记载,“安息”是“西徐亚”人的一支,原本游牧于里海北岸。古罗马历史学家贾斯如此描述他所看到的安息人:
“他们骑马作战,赴宴,办公事或私事,他们骑马旅行,休息,
大便,聊天,作买卖。”
由此可见安息人是完全的马背民族,他们不是匈奴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还以为“西徐亚”是“蠕蠕”的异写。这个族名早就出现在古希腊人,古代犹太人的记载中了,早在公元前7世纪,强盛辽阔的“亚述帝国”就是在东来的西徐亚人入侵中衰落灭亡的。
历史上安息人以可怕的骑兵闻名于西方世界,并以他们的“安息箭”著名。古罗马人描述说安息骑兵不穿铠甲,宽大的袍子用腰带束紧,裤脚塞在短靴中,显然是匈奴的形象。又说安息人的主要武器是弓箭,用角和动物的筋制成,他们的特长是能在飞驰的马背上回头拉弓射箭,百发百中,称为“安息人的回马箭”,还有射箭的图画传世,图画中这些人身穿蒙古袍式样的服装,显然是匈奴的特点。古罗马文献记载,公元前53年,安息骑兵在名叫“苏勒那”(应是蒙古语“狼”的读音)将军的指挥下,在今土耳其东部全歼了罗马帝国军队,17年之后,公元前36年又在一次战役中歼灭罗马大军32000人之多,西方世界为之战栗。
对于“安息”之国的来历,《新唐书》也有记载,曰:
“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
为安息国。”
由此看来中亚的安息国确与黄帝有关,上述之语,应是当时的安息人自己说的,“安息”与“爱新”读音近似也指向这样一种推测。
中亚历史上许多金姓国家的存在显示出古老的女直游牧民族在那里有悠久的活动历史,中亚自古就是阿尔泰游牧民族游牧和争战的重要地区,那么黄帝像成吉思汗一样在征服中原之后又远征中亚是完全可能的,黄帝最后死在那里,死在多泉水的巴尔喀什湖(即Taring-kul)地区,并下葬在阿尔泰山边也是完全可能的。那里又是一个如此古老的,早就闻名于古代西方世界的冶金之地。阿尔泰山以铜,铅等有色金属矿藏极其丰富闻名世界,古代阿尔泰山出产的青铜锅(一种鼎形但平底的容器)在中亚和南俄草原到处都有发现,黄帝生前曾铸鼎于此乃是一件很自然,合理的事,故“三道海子石堆墓”为黄帝之墓的推测非无稽之谈。
古希腊人把东方称为“亚细亚”,这个称呼从何而来?
这个称呼出现已经无比久远了,并特指“东方”,3500年前的亚述时代古希腊人就这样称呼遥远的东方,那片无比神秘的土地了,但这个词汇并非出自希腊语,在古希腊语和古代拉丁语中都找不到它的本义,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笔者以为亚细亚就是从“爱新”而来,“亚细亚”是对满洲女直语“金”读音的希腊文拟音。中亚历史上许多“爱新”国家的存在是这个称呼的来源,古希腊人把东方称为“亚细亚”乃是很自然的事,他们记下了读音但不知道含义也是很自然的,他们怎么记得住满洲女直语本义呢?“亚细亚”与“爱新”隐约地向我们传递着金属文明起源和传播的历史信息!
华夏文明独立起源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史学界已习惯把自己的目光只投在自己的脚下,他们确不习惯抬头去眺望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国人已经习惯以捍卫国家主权独立的高度的警惕性,去悍卫华夏文明独立起源的观念,人们确难以容忍与独立起源观点相对立的看法现身!
在年复一年的偏面宣传之后,一提到中亚,除了“丝绸之路”,人们再也看不到其他东西。在历史学家笔下,“丝绸之路”俨然一个出气孔,好在有这样一个出气孔,西方人才得以嗅到华夏文明的芬芳!
甚至有学者研究得出罗马帝国的灭亡源自中国的丝绸说,说古罗马人由于太爱丝绸了,他们倾其国力大量购买从中国贩来的丝绸,黄金不断外流,最后导致财政困难并崩溃,帝国随之解体。笔者以为这种“研究”,摸透了国人的心理,针对社会大众的臆念,迎合了普通读者的口味,因而契合市场需求,很有卖点,但已经与学术无关,与武打小说有染了。
笔者以为,该到反思的时候了,远古中亚与中原的联系会大大超出人们原来的想象,在丝绸之路之前,那里存在过一条青铜之路,文字之路,换言之,那里存在过一条文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