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张帆:哪些人在骂柴静?(转载)
柴静一个100多分钟的视频《穹顶之下》,发布不到2天,就使她再一次站上神坛上,再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这恐怕不一定是她所想要的。
当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从未有如此迫切地需要蓝天和新鲜的空气。柴静关于雾霾一系列数字画面告诉所有人:你我如果再不行动,都会死在雾霾里!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发布,无疑让在雾霾之下生活着的、呼吸着的、麻木冷淡的人们如同被敲了一记冷棍,被泼了一盆让人警醒的冷水,让依然麻木着的人们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大气环境之中,我们天天呼吸着的怎样恶浊有毒的空气。《穹顶之下》对雾霾治理知识的普及、对提升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里程碑的重大事件。
看完这个片子,你会感觉到,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极度缺失的。看看国外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你会明白:发展经济是要付出代价,但是代价不应该这么大;工业化当然会带来污染,但是污染不应该这么严重。
柴静的《穹顶之下》,也可以说是启蒙中国人环保意识的片子。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说:“向她表示感谢。她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和健康的视角,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我们敬佩。”在这样一个长期缺乏法治精神和法治传统的国度,让环保讨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但是在讨论柴静《穹顶之下》的声音中,我们也听到了诸多不和谐的杂音,我看到了网络上那些针对柴静而起的口水论点、恶毒的揣测、师出无名的攻击:为什么坐飞机去美国生孩子,自费的一百万从哪里来的,说雾霾会激发人民的对立情绪,博眼球,阻击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这是在挑拨群众关系,境外敌对势力,心机婊,看面相是有心机、精于算计的……
然后,我就在沉思,柴静以一已之力、自己掏腰包做了这么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感激还来不及呢,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唱反调?他们出于什么心理?出于什么动机?难道他们生长在火星、不在雾霾大气中呼吸吗?
我想,可能是以下这些人群在骂柴静吧?
第一种,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企。它们是国字号的垄断企业,是当今的既得利益阶层,它们每年所获取的超额垄断利润,并没有进入“全民所有”的成员——普通公民的腰包,巨额资金到哪去了,也许只有天知道。“三桶油”把持着中国的能源命脉。片子中采访说,如果价格司不给他们涨价,它们就要威胁断供。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胆气?是不是如同一个家庭,由于打小对独子的溺爱,造成了长大之后收控不住?因为每提升一个油品的等级,油企就要减少收入500个亿;如果要引进民资、外资进入能源领域进行竞争,必然要打破“三桶油”一统天下的局面,它们的“金饭碗”必然不再牢不可破,它们百般骄横跋扈的胆气就必然要收敛。
第二种,是污染大户煤炭企业、炼钢企业和柴油车厂家。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潮下,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已成为昨日黄花,昔日辉煌不在。新《环保法》的严格实施,这类污染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从已经捞到锅里的利润中,拿出一大部分,投入巨资来控制污染,这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一些夕阳产业、环保不力的企业必然遭到淘汰。它们是为了自己的苟延残喘,必然要以种种借口阻止环保措施的实施。
第三种,失职的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及其官员。新上任的环保部长陈洁宁在答记者问时说: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环保不守法是常态。这说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经常的事。这就会造成一些监管真空,给权钱交易留下空子和机会。一个个污染企业巍然屹立的背后,肯定有幕后的贪腐黑金交易。所以,新部长说:今后,要把这个常态翻过来,让守法成为常态,守法是底线,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守法,这不是高要求,这是一个底线的要求。新的环保法的严厉施行,环保、生态信息的公开化,必然损害到官企、官商之间结成的利益链关系,让他们如坐针毡。
第四种,一部分自视高冷的“文化人”、“媒体人”。他们自视甚高,自以为不食人间烟火,不屑谈民生、不屑谈新闻,不愿意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当柴静辞职央视沉寂一年之后,突然之间,“不鸣则已,一鸣冲天”,他们心里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便以已之心度他人之腹,攻击柴静是为了炒作、为了捞钱、为了出人头地。他们不懂得,这是自媒体时代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第五种,一些无知无畏、人云亦云的人。他们从来不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判断,整天躺在阴沟泥水里打滚,却要求别人做一个纯洁无暇的圣母。中国的一些问题,很大原因就是,不做事的人对做事的人指手划脚。柴静不同寻常的地方就是她总能“看见”,其实那些地方很多人能看见,但是却喜欢选择视而不见。
第六种,一些喜欢求全责备、鸡蛋里挑骨头的人,遇到危险与矛盾让别人冲在前面的人。我想说,那些说片子没有触及深层原因的,现在正是你们站出来写长篇深度探讨文章的时候。那些说片子论据有谬的,现在是你拿出科学证据让公众知情的时候。还有人说柴静批评不够深刻、不敢对体制有严厉的批判。你以为柴静看不到一些问题的实质?就你聪明?如果柴静再前进一步,那我们就可能连看到《穹顶之下》片子的机会都会丧失。 要知道,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公众需要知道的信息,用适当的尺度传达出去,而又不必搭上自己的生活与自由,这才是一种本事和智慧。
柴静作为一个公民,她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敢说真话的人,她身上有着当今中国人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柴静用实际行动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她做的这一切是有益于环保有益于大家的,她让我们看见了,让国家领导层看见了,引起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她完成了使命。
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柴静,没有理由不向柴静致敬。
张帆 2015年3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