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全球最贵雕塑背后的贾科梅蒂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全球最贵雕塑背后的贾科梅蒂 2378_4983_I_1357547053741.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图:画室中的贾科梅蒂,由Gordon Parks拍摄于一九五一年   十五岁的阿尔伯托.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用路费买了一本罗丹的书,以致在风雪夜走了整宿才回到家。不过时光推移,他不再做比例精緻而庞大的雕塑,也没有成为罗丹的信徒,反而成为了批判者。他的雕像细长如刀锋,像夜间行走在深巷中的人,结?化不开的愁怨。他的母亲这样感嘆道:“无论如何,他没有做出什么美丽的东西出来。”然而,在本月纽约苏富比的夜拍中,《双轮车》以逾一亿(100,965,000)美元的成交价一举夺魁。这可不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冲过亿元(美元)大关。当瘦削的躯干,面对丰满的真金白银,还有什么比时间更是有趣。/本报记者 成野   纽约苏富比这样介绍《双轮车》的创作始末:一九三八年,阿尔伯托.贾科梅蒂在巴黎街头正思念?自己的恋人伊莎贝尔,却不幸在圣女贞德的鎏金铜像前被车撞倒。他对之后住院的经歷感受非常深刻,惊嘆于“叮叮作响的药车”,为其创作视野的一大转捩点。多年过后,那段回忆终于成形,他在脑子里完整构思出《双轮车》。“一九四七年,它已经清晰地立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经完工”,贾科梅蒂这样告诉他的经理人皮耶.马蒂斯。“到了一九五○年,我必须把它做出来,虽然对我而言那已经是一段往事。”   《双轮车》的战争记忆   其时,战争刚刚过去,惊恐与忧郁在全球瀰漫,而这个时期却是贾科梅蒂创作巅峰时期。《双轮车》呈现站在巨大双轮战车上的女神。一九四○年以后,他以火柴桿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被视为对战争伤痛的揭示。不过,笔者认为贾科梅蒂表达的战争伤痛,更应该被归纳为个体的视觉以及情绪记忆。他毕竟太特别,太特别了。   或许,应该让我们从他年少时的不愉快经歷说起。贾科梅蒂呆呆站在画室里,手足无措地望?暴怒的父亲。这不过是一次画梨子的练习。却不知道为什么,在他的视觉中,梨子变得愈来愈小起来。他父亲看了之后,非常愤怒,于是又把它改成“正常”的大小。可是等他自己再去画时,他仍不能不按照他自己所看到的大小作画。   如果我们还能看到画中的梨子,或许能联想到他以火柴桿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贾科梅蒂这样论述真实与视觉的关系,“如果我望见街对面一位女士,她看起来是那么渺小,我对在那个空间中行走的微小形体感到奇妙,看?她愈变愈小,我的视线范围却变得大幅度扩大。”“另外,如果这女人对我再靠近一点,我无法对她观看时,她的存在也就几乎终止了。要不就是情感掺杂进来;我想碰碰她,不是吗?观看的兴趣已经完全消失了。”  对真实的固执   贾科梅蒂雕塑中对真实的追求,在各家的评论中,总结为“真实的固执”。笔者可尝试做一些简单的阐述,比如,作为观者,你是否曾在作品中感受过距离?他的粉丝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的比较悬。萨特说,他是利用雕塑周围的真空,创造了能与观众保持一致的距离,并且使雕塑本身生存在由他们独特的距离,所构成的更为狭小的空间里。所以一九三○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他,注定是超现实主义的叛徒。他的创作很快被几乎所有超现实艺术家们视为一种背弃,并召开了一个会议,指责他对超现实主张的不忠。贾科梅蒂走出会议室,他本就不该属于任何团体。   贾科梅蒂这样评论罗丹:“罗丹在塑造半身像时仍然运用?测量手段。他并没有按照他在空间中、在某段距离上实际看到的样子——如同我现在隔?我们之间的距离看到你那样——去塑造它。”当你观赏一幅古典主义的画作,你和作品有最合适的观赏角度与距离。但观赏雕塑没有这样的金科玉律。而贾科梅蒂的作品是在幽幽黑暗中的一个身影。你无限走近,还是那个身影,你们永远都无法擦肩而过。贾科梅蒂裁剪掉空间,涌现上来的是氛围。   离群索居者   当观者与作者的视角贴近,情绪似乎也跟?贴近。战后充满灼烧感的痛楚和未散去的蔓延,贾科梅蒂作品的那种模糊而玄妙的情绪,得到了更广泛的解读,不知有多少饱受痛楚的观者,在贾科梅蒂永远无法走近的作品前泪流满面。   “美只源于伤痛。每个人都带?特殊的、各自不同的伤痛,或隐或显,所有人都将它守在心中,当他想离开这个世界感受短暂而深刻的孤独时,就退隐在这伤痛中。所以这种艺术与我们称之为“苦难主义”(miserabilisme)的东西相去甚远。在我看来贾科梅蒂的艺术是想揭示所有存在者甚至所有物体的隐秘的伤痛,最终让这伤痛照亮他们。”贾科梅蒂的另一位粉丝,尚.热内如是说。   离开超现实主义运动,贾科梅蒂离群索居。他爱过的人很多,包括妓女和一个头上长瘤子的乞丐。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明。在诸多艺术家眼里,贾科梅蒂一定没有高更那么接近神明,好在野兽亦不错,充满?怪异又澎湃的精神力量。 部分资料来源:纽约苏富比、《贾科梅蒂的画室》 (作者:尚.热内)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瑞士艺术家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是20世纪存在主义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开创写实新视野的人像艺术大师。 1648074580w.jpg 贾科梅蒂表示:“人为什么要画,要雕塑呢?那是出于一种驾驭事物的需要,而唯有经由了解才能驾驭。”   他的雕塑、绘画及素描,都源于他对人物形象的独特观点,也反映出20世纪人类的软弱与不堪一击。   他的雕塑呈现典型的特色: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绘画多以亲友为描绘对象,色调偏暗沉。素描则较为自由,但处处可见一位艺术家的苦心与才情。令人动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护姿态,以及那原型的即兴。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任何东西只是一种显现,真实永远隐显于实存与虚无之间;对有限事物的真实、绝对的追寻是无限的。因此,真实的追寻并不在于求得精确,而在于试着理解究竟看到了什么,并把看到的如其所是地描绘下来。他对此有限事物而无尽追寻曾惊叹道:“奇遇,大的奇遇,在于每一天,从同一张面孔(或一个杯子、一个苹果)上看到某种不曾认识的东西出现,这比所有的环球旅行都要伟大”。 1049497660w.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有一个焊成张翅怪鸟似的东西,代表"一只翼手龙,在早晨四点钟,带着愉快的叫声振翼飞去"。这件作品是十分难以理解的,贾科梅蒂曾长期酝酿过它。这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整整六个月,一小时又一小时地陪伴着一位妇人,她神秘地改变了我的每时每刻。"对于读者来说,它所引起的悬念是吸引读者久久凝想的最好契机。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4e9e99b7hcf32cd14f249&690.jpg 冬日阳光,1926 油画(50.5 x 61.5 cm):艺术基金会,文化与历史,温特图尔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4e9e99b7hcf32cd2805b4&690.jpg 冬天的森林中,1930 油画(64.5 x 46 cm):私人收藏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4e9e99b7hcf32cd6ac65a&690.jpg 牧场的傍晚,1906 油画(115 x 160 cm):瑞士珍藏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4e9e99b7hcf32cda40045&690.jpg Capolago湖边的雨天,1906/07 油画(80 x 60 cm):格劳宾登州艺术博物馆,库尔(Chur)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4e9e99b7h7eb7b0e740ed&690.jpg 阳光下的桥,1907 油画(71 x 65.5 cm):格劳宾登州艺术博物馆,库尔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