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韦恩斯坦性侵背后的“经济学”

刘裘蒂:韦恩斯坦的大恶背后,有多少平庸的邪恶在默默支撑着他?有利益往来的艺人、经纪公司、制片公司…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12-27 15:49 编辑

更新于2017年11月1日 06:56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裘蒂
10月5日,《纽约时报》发布了好莱坞名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在过去30年来的性侵暴行,表面上好像向世界扔了一个舆论炸弹,但是我们真的对他的行为本身感到震惊吗?说实话,真正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为什么长达30多年期间,在狗仔队、流言蜚语和绯闻充斥的好莱坞,纸却能够包得住火?为什么美国的娱乐圈和媒体沉默了漫长的30多年?什么样的诱因而导致了《纽约时报》对于这件事情的追索?
截至10月30日止,《今日美国》发布指控韦恩斯坦性侵的案例清单中,已经罗列了64名控诉者,包括过去30年来被他强奸或性骚扰的女同事和女演员。我认为这个清单还将继续加长,64个受害者应该只是冰山的一角。
今年高科技圈和福克斯新闻不断爆发一连串的性侵扰丑闻,加上韦恩斯坦这个惯犯浮出地表后,更多对于娱乐圈以及媒体界性骚扰的指控排山倒海而来,韦恩斯坦绝对不是这其中的个案。目前以关键词 #MeToo#(我也是)而掀起的社交媒体反性侵运动,鼓励受害的女性打破沉默。
根据报道,韦恩斯坦的套路是:驻扎在洛杉矶贝弗利山庄半岛酒店,一个个年轻的女孩儿叫到他的房间。他会把裤子脱下来暴露自己,或是裸身走来走去,要求女性为他按摩,或是与他共浴。
我不禁要问:这些美丽的女孩儿们,难道从来不看电视剧吗?父母从来没有警告过她们吗?当一个男人叫你到一家旅馆谈公事,难道不觉得奇怪?当他派人叫你到一个私人房间,为什么在踏进房间之前不说NO,或建议改个地方?
我想,唯一的答案是:因为他是哈维•韦恩斯坦啊!


是的,可以在好莱坞定人生死的韦恩斯坦!让人不敢说NO的好莱坞霸权!韦恩斯坦接近病态的行为很恶心?其实这种行为和好莱坞的历史一样久远。
根据玛丽•哈里斯在《好莱坞的扎努克们:一个美国王朝的黑暗遗产》书中的描述,好莱坞制片人戴若尔•扎努克每天像发条一样轮班带着小明星上床:一到下午四点,20世纪福克斯制片厂的办公厅关门紧闭,而一名年轻女子经过一个地下通道被送到他的绿色办公室。对这个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而言,这些女孩只是一日当中与马球和午餐一样休闲的“快乐时光”。
也就是在1920和1930年代,好莱坞奠定了这个“选角长榻”的传统,电影界大腕摆弄权势的公式:川流不息刚出道的小明星在床上“试镜”。
《新闻周刊》在1975年发表了名为“选角长榻”的故事,文中引用了好莱坞一位制作人办公室沙发上面的匾额:“亲爱的,别忘了,明天你将会成为一个明星。”
以《绿野仙踪》一举成名的朱迪•嘉兰在回忆录中写到,米高梅影业公司的当家制片人路易斯•迈耶,曾经在1938年指示当时16岁的嘉兰坐在他的膝盖上,然后一边抚摸她的左胸部,一边告诉她:“你的歌声来自内心深处。”
而年仅7岁就获得了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的童星秀兰•邓波儿,才12岁的时候(1940年),米高梅制片人亚瑟•弗里德在一次会议中对着她脱裤子。不太懂人事的邓波儿当场爆出笑声,弗里德叫她迅速离开房间。
玛丽莲•梦露曾经在回忆录中描述娱乐圈的性侵者:“他们身上充满了虚伪和失败,有些很险恶弄权,但是没有人比他们更接近电影。所以你和他们坐在一块儿,听他们的谎言和欺诈。你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好莱坞:一个拥挤的妓院,圆轮转盘上架着给马睡觉的床。”

TOP

事实上丑闻爆发之际,韦恩斯坦的道歉便引用了这个“好莱坞的潜规则”:“我成长于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当时所有的行为和工作场所的规则都不一样,那是当时的文化。我已经知道不论在办公室里面或外面,这不是个借口 。”
精通媒体运作的韦恩斯坦仿佛从来不看报纸,从来没有读过关于性骚扰法令的报道和有关新闻事件,错过了1970年代开始“性骚扰”概念的成形。事实上,韦恩斯坦和他的帮凶们应该知道法律的范畴在哪儿,毕竟他们从1990年代开始已经用封口费和合同条款来平息控诉,只是这里边的经济效益支持着他几乎“零代价”的暴行。
今天的好莱坞,似乎并没有从“选角长榻”的世界里进化出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在剥夺了韦恩斯坦的会员资格后,日前宣布将为其成员制定新的“行为守则”。我想问,为什么直到2017年电影学院才想到树立防止性骚扰的“行为守则”?
我认为类似的“行为守则”,如同高标的法令,很难根除性骚扰,因为背后的驱动力是十分不平衡的经济关系。
事实上,多年来《好莱坞报道》以及其他的娱乐新闻,虽然多次调查韦恩斯坦性骚扰的传闻,始终因为受害者不愿意公开身份而胎死腹中。
在一个靠脸吃饭的电影圈,演员们愿意借着手术刀对于他们的外形撒谎。这似乎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视真相的行业。事实上在《纽约时报》爆料后的头几天,大多数与韦恩斯坦有经济利益的好莱坞大咖明星,和常年接受韦恩斯坦竞选捐款的民主党政客,对于他的行为选择保持缄默。


直到10月8日韦恩斯坦创立的公司开了他之后,事情才有了逆转:梅姨和乔治•克鲁尼开始与韦恩斯坦撇清关系,而格温妮丝•帕特洛和安吉丽娜•朱丽承认曾经受到他的性侵。但是有人认为马特•达蒙进和本•阿弗莱克故意装傻,其实他们早就知道韦恩斯坦帘幕后的脏事,这迫使两人不断解释他们的用词;而伍迪•艾伦对韦恩斯坦的同情被诠释为“站队”,导致班布里奇表演中心最近取消了计划中的艾伦剧演。
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初声试啼、合编合演的《心灵捕手》拿了多项金像奖和其他大奖,便是由韦恩斯坦创立的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发行。而伍迪•艾伦在1993年被指控性侵女儿迪伦后名誉大损,韦恩斯坦却救市发行艾伦的电影《子弹横飞百老汇》,并且对《洛杉矶时报》说:“被好莱坞摒弃对米拉麦克斯来说不算什么,这是一个喜剧天才。”
韦恩斯坦的革职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好莱坞对此事件表态的分水岭。说穿了,这是因为他顿时从一名“当权者”,变成“失业者”。随着他的经济效益的减低,才给了部分人打破沉默的勇气。
由此可以想见,多年来这其中的经济算盘是,揭发性骚扰没有任何好处,而妥协却可以用它来换取名利。除了依赖韦恩斯坦提拔或是怕受到报复,受到性侵的女演员在银幕上依靠的是人设,一旦成为暴行的举报者,所有围绕自己的叙事和人设,不再是人人目光仰慕、灿烂辉煌的女神,而是被人蹂躏的受害者。如果绝大多数人选择沉默,发警报的人必须面对与整个“好莱坞势力”抗衡的孤独。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12-27 15:50 编辑

几个月前,我曾经就福克斯新闻公司层出不穷的性骚扰指控发文(“职场性骚扰,美国罚得有多狠?”),我认为向来“性骚扰问题的核心不是‘性’,而是‘权力’。”而这个权力,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在韦恩斯坦的世界里,性和电影都是不需要对方同意的“交易”。在电影圈中,他是众所周知的暴君和恶霸,对于他周围的人,特别是跟他共事或是有生意往来的人,他的原则是扭曲别人的意志来服从他的想法。敢不服从他?他的名言是:“我将要在《综艺杂志》的封面炒了你!”
《综艺杂志》是报道美国娱乐圈的一线刊物,韦恩斯坦懂得如何结合魅力、哀求、炒作、威胁和恐吓,作为控制人的手段,而他与许多媒体的关系不一般,使得媒体变成他把控的助力。
然而,更重要的是,一群帮凶促成了韦恩斯坦表面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生态环境:一旦把受害者带到韦恩斯坦在酒店私人房间后便自动消失的助理,把女演员往虎口送的经纪公司,协调封口费和起草缄口条款的律师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公司董事会,无所作为的电影公司人事部门,知情但装着没事的明星和导演,捕风捉影却缺乏执行力的媒体 . . . .
韦恩斯坦帝国的神话,便是靠着这个国王新衣式的“集体愚行”,不禁让我想起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提到的“平庸的邪恶”。阿伦特以对极权主义社会的研究而著名,她在书中探索纳粹帮凶、集中营头子艾希曼的“邪恶本质”。
也许有人认为艾希曼的例子太极端,而事实上,阿伦特认为艾希曼并非莎士比亚剧中的奸险之辈如伊阿古或麦克白,而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


艾希曼没有直接参与杀害集中营内的犹太人,他只是将犹太人转送到灭绝营的一个环节。1960年代以色列特工在阿根廷将艾希曼绑架到以色列进行审讯。阿伦特在观察这场审讯时发现,在艾希曼身上有着每个现代人都有的普遍特质,这种“邪恶的平庸性”表现为不加判断地服从上级命令,无法在其从事的工作中思考犹太人的不幸与一己的责任。
阿伦特从来没有否认艾希曼是反犹太主义者,她的论点是,艾希曼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意识形态者,而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依靠陈词滥调,基于职业晋升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考虑而“执行任务”。
我并不主张把性骚扰和犹太人大屠杀对等,我也不认为系统性的问题,可以抹杀或减低韦恩斯坦个人的责任;相反地,我认为韦恩斯坦的罪行足以下狱。但是阿伦特的书介绍了“邪恶的平庸”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思索在庞大的体制里,体制内的人如何面对良心和效忠等问题。
系统性滥用权力不但出现在演艺圈,也高频率地出现在音乐界、广告业、高科技、及其他男权挂帅的行业,但是为什么在演艺圈性骚扰特别严重?
《华盛顿邮报》认为演艺圈以供应和需求的不平衡比例而闻名:一群年轻,有抱负的演员和电影制片人,头破血流地争取每一个好莱坞入门的职位。为了在这个行业站住脚,揣着明星梦的人忍受坏角色、低工资、长工时,和一些其他行业没有的虐待程度。

TOP

为了在这个行业继续工作,使许多圈内人选择对他们所遭受和见证的任何虐待保持沉默。韦恩斯坦巨大的天赋和权力让他风行雷厉,所向无阻。他对业界女性的态度,正是把她们视为“一毛钱买一打”的过江之鲫。
但是我认为僧多粥少只是好莱坞经济学的一环,滥用权力和演艺事业本身的特质也有关。在这个行业里,大量的名利集中在极少数明星身上。在许多行业,只要有足够技能,至少可以混口饭吃;在演艺界,没有名气的时候一个人什么都不是,连维系温饱都困难,一旦成名就可以垄断暴利。并且要走红通常不是靠个人的才能,或是客观的标准,而是要靠多种因素,后台当然是其中一种。
这里面的实质和名气之间的落差,助长了系统性的权力不平衡。在一个需要被捧出来的行业里面,许多明星要走红,必须要靠“睡”出来。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一个男性主导、没有具体客观的评价标准的环境下,性变成一种交易的筹码。
女演员和制片人布里特•马灵最近在《亚特兰大》杂志发文说:“这个城镇的很大一部分是靠软性、有时直白地卖淫,或人身贩卖年轻妇女(一种无穷无尽的供应和无尽需求的商品) 。”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灵认为所谓的“自愿”的性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一种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上。具有经济和艺术力量的“讲故事者”,大体上是白种男性,他们掌握了真正的话语权。到目前为止,美国导演协会成员只有23%是女性,11%是有色人种。这表示,在好莱坞的世界里,女性其实是附着在男性视角、失去声音的沉默演员。
作为好莱坞名利的把关者,韦恩斯坦可以为女演员提供一个能够维持生命和家计的职业生涯,他也可以让她们成名,这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获得权力和声音的几种方式之一。这些女性和韦恩斯坦都心知肚明,如果她们违背了他的意志,他也可以断了她们的粮票。这不仅仅意味着艺术或情绪上的流亡,也是经济上的流亡。


在好莱坞,韦恩斯坦的行为同时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和秘密的仪式。正如前《好莱坞报道》编辑珍妮丝•敏的比喻:“如果你的房间里面有一个很丑的家具,你跟它处久了,你就接受了它。”
珍妮丝•敏曾经调查好莱坞性骚扰的问题,但是都是无疾而终,主因是没有受害者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危害自己在好莱坞的地位,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样的揭发。
直到丑闻爆发之前,多年来好莱坞最有权威的娱乐经纪公司,如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AA)和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WMA),和哈维•韦恩斯坦和他的公司进行长期的合作。他们用带有权威性的信签抬头通知女演员:“到半岛酒店的412房会见哈维•韦恩斯坦,你会和他有个一对一的私人会面。”
珍妮丝•敏认为这些女演员不可能不向这些经纪公司反映“私会”中发生的情况,那么这些经纪公司在知情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把这些女性一个又一个地送入了狮子穴。
“好莱坞整个镇是建立在虐待和剥削年轻女性的基础上。这是恐惧:担心你会被更换,担心你找不到工作,害怕一个制片人可以破坏你的职业生涯,即使是一个大块头、毛茸茸、汗湿的制片人,希望你给他一个按摩。这就是权力产生的互动关系。我想如果你让演艺圈没有被性骚扰的女性举个手,你可能只会找到两只。”

TOP

如果用这种纯粹利害关系的经济学,来解释韦恩斯坦的恶行要等了30多年才被公开揭发,这是不是一种对于“平庸的邪恶”的默认和接受?在韦恩斯坦的大恶背后,有多少平庸的邪恶在默默地支撑着他?而对于好莱坞光环的盲目追捧,是不是象征着道德的破产?
或许只有当电影消费者抵制靠着潜规则而堆砌出来的作品和明星,当媒体界不再抱着“好莱坞例外”的心态来姑息“选角长榻”,当滥用职权的“造雨巫师”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才会有更多的女性及弱势群体站起来对施暴者说NO!
韦恩斯坦性丑闻爆发以来,我尝试着跟中国国内的朋友们(男性和女性),包括很多媒体界人士,谈论这个事件和性骚扰的现象,但是我普遍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感”,仿佛是一种不相干、不带流量、不值得探讨的话题。
因此,或许更值得我们思索的是:为什么在某些社会里,像韦恩思坦性侵的爆发性新闻却没有引起极大的骚动,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性侵的邪恶真的不存在?还是人们更习惯了平庸的邪恶?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近期出版《自创光环》。微信公号《刘裘蒂频道》。责编邮箱:shirley.xue@ftchinese.com

TOP

跟帖更精彩。。。

TOP

读者评论

11-01 23:16kedoulin 来自
好莱坞本来就是个名利场,年轻的女孩在面权势人物时有什么可以交换的,除了她们自己没了。你不愿意,总有人愿意,一边是喧嚣浮华一举成名天下知一边是冷雨孤灯路人甲,你怎么选。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曾说过“对,我跟制片上床,大家都那样,你不照做,门外就有另外一个女孩等等着”。套用一句毒鸡汤的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漂亮的女孩那么多,凭什么要用你来演这个角色,就因为你演技好?别tm逗了了

为啥大洋彼岸的中国除了知乎一些社区论坛关注这个话题之外,平时明星放个屁微博取消个关注都能上热搜的微博的对这件事基本没有形成话题和流量。为啥?资本和权势更准确的说是利益,好莱坞还有八卦新闻去扒皮去调查性侵,这么多年中国娱乐圈顶多关注到导演和演员之间狗屁倒灶的事儿,至于制作人对不起不能再继续深入了。难道中国的娱乐圈就是白莲花一朵,呵呵。不可说,不能说,原因就是学者所说的“邪恶的平庸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调查报道这种事对靠这个圈子吃饭的人来说是吃饭砸锅,“智者所不为也”

中国的娱乐圈在资本面前基本是跪舔状态,Angelarbaby因为黄教主,嗯这位人脉圈有很多强力人士,有杂志小编在微博吐槽杨颖当天就收到解聘通知,有人在知乎豆瓣爆料黑历史嗯被强力公关最后官方屏蔽删除还要道歉。这tm和哈维有啥区别

顺便说一下当年张艺谋带着巩俐和陈凯歌带着章子怡到国际上去都是哈维给运作的发行,你要说这里没什么py交易,我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所以这件事爆发国内对此很是低调……
回复 支持(49) 反对(2)
11-02 06:3818997395786 来自
平庸的邪恶,在一个可以拥有绝对权力的国度里,只会更严重与更邪恶。如果美国还能爆出这样的丑闻的话,在绝对权力的国度,这种丑闻被公布于众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因此,作者与某国的人们谈论好莱坞的此丑闻时,人们普遍“无感”,就已经足够反映这种事在此国度的普遍性与不可爆露性了——只要还有人掌控着其他人的生计命脉,只要某行业甚至整个国家还存在这样的“经济学”,这样的事,就绝不会消失……
回复 支持(27) 反对(7)
11-02 02:211174755923 来自
傻孩子,还说什么中国朋友对这件事无感,你说能有什么感?地球人都知道娱乐圈是这样还用惊讶吗?要是那人被判个死刑外加没收所有财产,那估计还可以惊讶一下,惊讶一下美国性骚扰惩罚的严厉
回复 支持(17) 反对(1)
11-02 02:22野山窮老 来自
戏子的本质,恰如青楼女子(被拐卖童星不懂事者除外),踏入青楼前就估算好卖身与卖声的损益比。他们的所谓正义发声,依然是某个阶段损益比衡量的结果。试图从他们那看到真正的正直,恰如垃圾堆里寻找干净的芝麻。
回复 支持(22) 反对(6)
11-01 22:42reader01 来自
被掩盖的丑总比暴露的丑要多得多
回复 支持(15) 反对(0)
11-21 15:19心意-合一 来自
来自 [ woodysinbad ] 的原贴:
试看我国公务员考试及政府部门干部任命,作者就知道我国民众为何对这类事儿无感了。幼稚的永远是知识分子,聪明的永远是人民群众.

吃亏的永远是后者
回复 支持(2) 反对(0)
11-08 20:44xjj865 来自
再次看了一遍文章,觉的本文还是值得读的,挺不错,涨见识,看到不同的观点和方向
回复 支持(0) 反对(1)
11-06 19:01emma4444 来自
在这样的生态下,没有人敢拒绝,所有人都必须接受,这不是交易,这是极权
回复 支持(2) 反对(0)
11-05 09:40wei9898 来自
管不住自己的升职器的人和野兽没有分别。
回复 支持(4) 反对(0)
11-02 07:39lhp随遇而安 来自
为什么有的社会就更高级,能够引起骚动?为什么有的社会毫无反应,人们就习惯了平庸的邪恶?
这种作者是不是傻了?监狱风云,毒之队与嫖之队,看不看新闻。真是哪里都要找党国麻烦
回复 支持(6) 反对(19)
11-02 06:3818997395786 来自
平庸的邪恶,在一个可以拥有绝对权力的国度里,只会更严重与更邪恶。如果美国还能爆出这样的丑闻的话,在绝对权力的国度,这种丑闻被公布于众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因此,作者与某国的人们谈论好莱坞的此丑闻时,人们普遍“无感”,就已经足够反映这种事在此国度的普遍性与不可爆露性了——只要还有人掌控着其他人的生计命脉,只要某行业甚至整个国家还存在这样的“经济学”,这样的事,就绝不会消失……
回复 支持(27) 反对(7)
11-02 02:22野山窮老 来自
戏子的本质,恰如青楼女子(被拐卖童星不懂事者除外),踏入青楼前就估算好卖身与卖声的损益比。他们的所谓正义发声,依然是某个阶段损益比衡量的结果。试图从他们那看到真正的正直,恰如垃圾堆里寻找干净的芝麻。
回复 支持(22) 反对(6)
11-02 02:211174755923 来自
傻孩子,还说什么中国朋友对这件事无感,你说能有什么感?地球人都知道娱乐圈是这样还用惊讶吗?要是那人被判个死刑外加没收所有财产,那估计还可以惊讶一下,惊讶一下美国性骚扰惩罚的严厉
回复 支持(17) 反对(1)
11-01 23:16kedoulin 来自
好莱坞本来就是个名利场,年轻的女孩在面权势人物时有什么可以交换的,除了她们自己没了。你不愿意,总有人愿意,一边是喧嚣浮华一举成名天下知一边是冷雨孤灯路人甲,你怎么选。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曾说过“对,我跟制片上床,大家都那样,你不照做,门外就有另外一个女孩等等着”。套用一句毒鸡汤的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漂亮的女孩那么多,凭什么要用你来演这个角色,就因为你演技好?别tm逗了了

为啥大洋彼岸的中国除了知乎一些社区论坛关注这个话题之外,平时明星放个屁微博取消个关注都能上热搜的微博的对这件事基本没有形成话题和流量。为啥?资本和权势更准确的说是利益,好莱坞还有八卦新闻去扒皮去调查性侵,这么多年中国娱乐圈顶多关注到导演和演员之间狗屁倒灶的事儿,至于制作人对不起不能再继续深入了。难道中国的娱乐圈就是白莲花一朵,呵呵。不可说,不能说,原因就是学者所说的“邪恶的平庸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调查报道这种事对靠这个圈子吃饭的人来说是吃饭砸锅,“智者所不为也”

中国的娱乐圈在资本面前基本是跪舔状态,Angelarbaby因为黄教主,嗯这位人脉圈有很多强力人士,有杂志小编在微博吐槽杨颖当天就收到解聘通知,有人在知乎豆瓣爆料黑历史嗯被强力公关最后官方屏蔽删除还要道歉。这tm和哈维有啥区别

顺便说一下当年张艺谋带着巩俐和陈凯歌带着章子怡到国际上去都是哈维给运作的发行,你要说这里没什么py交易,我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所以这件事爆发国内对此很是低调……
回复 支持(49) 反对(2)
11-01 22:42reader01 来自
被掩盖的丑总比暴露的丑要多得多
回复 支持(15) 反对(0)
11-01 18:03绪飞 来自
仿佛在看笑话,这种事情哪个国家没有?只有这种一日红,永不愁的本质改变不了,性交易的潜规则也就永远存在
回复 支持(1) 反对(0)
11-01 17:53瑞典的火柴 来自
对于女星来讲,愿意则意味着机会。不愿意则有可能得罪一个大佬。很奇怪吗?特别小明星,与其花钱买一个平安,还不如献身的成本低。
说穿了,无非是大佬过气了,没有价值了,背后的保护者懒着理了,否则媒体还会压下去。
回复 支持(6) 反对(1)
11-01 17:14未名周记 来自
“求之不得”的通货膨胀


本文要义:安倍和日本央行为何如此固执地坚持“以超级宽松政策刺激通胀上升”的方略呢?在他们眼里,通货膨胀非但不是经济发展的祸害,反而是拉升经济增长的利器。诚然,任何经济繁荣时期都会伴随物价的上涨。然而,这不等于可以反推过来说:只要物价上涨就能推动经济增长。要知道,经济增长是因,物价上涨是果,这两者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在这个问题上,“逆推理”是不成立的。否则的话,岂不等于说,各国政府只要不停地开动印钞机,就能自然而然地拉动经济增长,而无需任何创新和改革?


在一般人包括笔者的认知里,“通货膨胀”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经济中的一种不良现象。常识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的根源是货币超发,即管理部门印发的货币数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商品,从而使得物价全面上涨。如此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致使收入增速不及物价涨速者不知不觉被降低了生活水平,而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占多数;二是会扭曲市场的价格信号,通胀越严重,市场价格就扭曲得越厉害,从而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故而,“通货膨胀”通常被当作贬义词使用。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将其比喻成“老虎”(“通胀之虎”),意指通胀这东西一旦发作起来,它会表现得十分“凶猛”,危及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为此,人类社会还专门创立了“中央银行”这样的机构,让它专事货币的发行和管理,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防止发生严重的通胀。已故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有名言: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
然而,有些国家,却不仅不怕通胀,反而“求之不得”。比如日本。
据介绍,在安倍晋三提出“大胆货币政策”(亦有译为“超级宽松政策”)口号的背景下,黑田东彦在2013年3月出任日本央行行长,并主导启动了日本的质化与量化并举的宽松货币政策。当时黑田提出的目标是在两年之内实现通胀率达到2%,企图以此拉升日本羸弱的经济增长。在这之后,日本央行又曾几次扩大货币的宽松程度,前两年又祭出所谓的“负利率”政策,令全球经济界为之咋舌。
然而,天不遂人愿。迄今为止,几年过去了,日本的这一“超级宽松”政策收效甚微。目前,该国的经济虽有增长,但仍然较弱,而通胀率仅为0.5%,远远不到2%。饶是如此,今年7月,在安倍的支持下,日本央行又决定将2%的通胀目标达成时间,从2018财年推迟至2019财年。据悉,这已经是它第六次推迟这一目标的实现时间点。
安倍和日本央行为何如此固执地坚持“以超级宽松政策刺激通胀上升”的方略呢?在他们的眼里,通货膨胀非但不是经济发展的祸害,反而是拉升经济增长的利器。
他们的行事逻辑大致是:货币宽松可以使得物价普遍上涨,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国民的消费,否则他们手里的钱就会贬值,这样就能拉动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此循环,最终可以使经济走出困境而走向复苏乃至繁荣。
适度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据说这是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但是,任何定律都应有严格的边界,否则其结果就可能适得其反。对于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应如此。
诚然,任何经济繁荣时期都会伴随物价的上涨。然而,这不等于可以反推过来说:只要物价上涨就能推动经济增长。要知道,经济增长是因,物价上涨是果,这两者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在这个问题上,“逆推理”是不成立的。否则的话,岂不等于说,各国政府只要不停地开动印钞机,就能自然而然地拉动经济增长,而无需任何创新和改革?
这样的“逆推理”显然是荒谬的。遗憾的是,如此浅显的道理,那些身居高位的决策者似乎不以为然。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抗御危机导致的经济下行周期。如果说,初时的这种“逆周期”政策尚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的话(防止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即所谓的“硬着陆”),那么,到了危机的后期,这种应急的“逆周期”政策不期然已嬗变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工具,从而人为地把本该是短期政策的“逆周期”,生生做成了一个长达十年仍未见其尽头的“长周期”。
而日本,不过是在众多国家中把这种货币宽松政策做到了极致。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意识到长期实施这种宽松政策必会给未来的经济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会酿成新的危机,已经或者开始准备“退出”。就连当年以“4万亿”刺激计划而著称(实际刺激规模达几十万亿)、“宽松”程度不输给日本的吾国,其货币政策也早在多年前就宣布转向“稳健”,近年更是说要回归“中性”(虽然怎么说不一定就等于怎么做)。唯独日本,却硬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大有“誓把超级宽松政策进行到底”的样子。
或许,这只能从日本的社会政治文化及其国民性中去寻求原因了。譬如,二战末期的日本,明明属于“非正义”的一方且大势已去,但其当时的统治者仍然推出了“玉碎计划”,绑架全体国民,摆出一副要与大兵压境的盟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死样,最终迫使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下令向广岛和长崎扔下了“小男孩”和“胖子”,使日本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唯一受到核攻击的国家,几十万国民死于非命,而最终日本仍然不得不向盟军投降
往事不提也罢。最新消息说,10月22日,安倍晋三带领自民党联盟在众议院提前选举中大胜,获得超2/3的绝对多数席位,安倍将连任首相。有分析认为,安倍胜出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经济在过去一年多的表现还算不错。这似乎证明安倍的“超级宽松政策”起到了作用。然而,仔细一想,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如果说宽松政策的确在短期内的确刺激了经济增长,那么,为何日本的通胀率却依旧起不来呢?依据逻辑,岂不是同样证明了,经济增长跟通货膨胀之间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这个问题不仅应该抛给日本,也值得其它国家反思。实际上,不仅是日本,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些国家,这些年的通胀率也始终处于低位。金融危机爆发时带头实行“量化宽松”的美国,其国内通胀率一直在2%以下徘徊,现在虽已宣布“退出”,但实际上通胀并未见“起色”。在一些欧洲国家,货币政策没有像日本那样“激进”,也算得上十分宽松,却同样未能有效地“激发”通胀;现在欧洲在是否要“退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为它们的通胀率未能“达标”(2%)。吾国也不例外:近五六年来,吾国货币总量的扩张速度可以说比其它国家更甚,我们的CPI却一直低于3%的调控目标,长时间停留在2%以下。
这对全球经济学界来说,无疑是个有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因为类似的情况,在以往的经济史上从未出现过。弗里德曼“任何通胀都是货币现象”的论断曾经被学界普遍认可,但今天这一论断显然也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货币政策已达史上最宽松的程度,放出去的钱堪称天量,为何许多国家连2%的通货膨胀也“求之不得”?
目前可见的一种解释是:超发的那些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提振其增长,许多钱涌入了大宗商品、资产领域以及虚拟经济中。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十几年来房价的一路高涨;在美国,则表现为股指一再创下历史新高,其“大牛市”历经八年之久仍未见结束。如果考虑到中国房市和美国股市的这种“繁荣景象”是在经济遭遇百年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所产生的,就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正因为长期的宽松政策并没有导致传统意义上的严重通胀,反而眼见得连2%、3%的温和通胀也“求之不得”,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些国家的货币管理部门更加大胆、更加肆无忌惮地实施宽松政策,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笔者并非经济学人,只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常识,没有能力破解上述这种新现象、新课题,只能寄希望于那些真正的学者专家。但通胀之事,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故而不得不加以思考,遂有下列粗浅之见:
其一:现行的通胀指数(CPI)计算方式,主要针对百姓通常的日用品和服务价格,而房价和股价都没有被纳入“通货膨胀”的统计范畴。在经济早已进入“新常态”的情势下,仍然固守这种传统的算法,显然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在“刻舟求剑”。以房价为例,它的持续高涨直接影响到百姓的支出和生活,致使他们收入的一大部分要用于支付购房按揭和租房费用,而且这部分的支出比例越来越高,从而在实际上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别看现在的CPI很低,平均工资水平也比过去高得多,但人们“养家糊口”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仅凭一个标准劳动力的薪酬已无法养活全家(在有些高房价城市,年轻人连养活自己都有些勉强,甚至需要父母的“倒贴”)。这难道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吗?或者说,是否可视为一种“新型的通货膨胀”?
其二:通胀的根源在于货币,弗里德曼的这一论断并没有过时。而现在货币的发行权是由各国政府(央行)垄断的,据此是否可以认为,无论是旧式的通胀还是新型的通胀,都是政府(央行)行为的结果?
其三,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经济学也认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钱发太多了,人们早晚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我们看到,由于任期有限、片面追求“政绩”、缺乏有效制约等原因,现代国家的政府(央行)更喜欢采用凯恩斯式的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即倾向于用短期政策来解决长期性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凯恩斯本人曾把话说得很直白:“长期看,我们都是要死的。”其言下之意是:我的理论只管当下,不管长远。从这个角度看,“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就是“短期行为主义”的同义词。
其四:所谓“泛滥成灾”,太多的钱已经发出去了,像日本那样甚至还在不管不顾地“继续宽松”,表面上看虽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但同时必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债务和泡沫。当经济再也无法容纳更多的货币时,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以一种异常的方式来加以“清算”以恢复自身的平衡。在自然界,这种“清算”表现为洪水、飓风、地震、雾霾、气候变暖等各种灾害,恩格斯称之为“大自然的报复”;同理,在经济层面,则可能会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方式来消灭那些多余的货币。不要忘记,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始作俑者正是以美联储的长期低利率为代表的货币宽松政策。讽刺的是,我们现在却似乎在“以毒攻毒”,用同样的、甚至是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抵御这场货币宽松造成的危机。其最终的结果,将会怎样呢?
愿求教于方家。
作者:未名,2017年10月24日于竹径茶语。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回复 支持(4) 反对(0)
11-01 15:28gjwvskb 来自
不是“无感”,而是无奈,这是一中异类“文化”的强势灌输
回复 支持(0) 反对(0)
11-01 15:20tonylimc 来自
为什么在某些社会里,像韦恩思坦性侵的爆发性新闻却没有引起极大的骚动,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性侵的邪恶真的不存在?还是人们更习惯了平庸的邪恶?
答案很明显,因为在正常人的认知里,好莱坞本来就是这样。如果不这样反而奇怪。太阳每天升起这样的事情还需要讨论吗?
回复 支持(4) 反对(0)
11-01 12:30xjj865 来自
说的很好,在我们国家这个社会对于性侵普遍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好像感觉中国社会性侵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一样。痛苦的不是自己,而不关心不关注,也许明天你就是下一个。确实值得关注讨论
回复 支持(5) 反对(2)
11-01 11:21woodysinbad 来自
试看我国公务员考试及政府部门干部任命,作者就知道我国民众为何对这类事儿无感了。幼稚的永远是知识分子,聪明的永远是人民群众.
回复 支持(5) 反对(3)
11-01 10:53lcquxb 来自
哇,有钱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啊
回复 支持(3) 反对(1)
11-01 09:39牛大哥 来自
这样的事情在有些地方是不可能发生的,发生了很快新闻也会被取消。
回复 支持(1) 反对(1)
11-01 07:15shiyajun 来自
这是交易,不叫性侵!
回复 支持(8) 反对(1)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