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田:聊城“民谣王”欲捐300万字书稿 (大运河项目有些意思了!)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12-3 14:29 编辑
一个农民33年的文化苦旅
1980年,赵中田高考落榜,家庭贫寒的他选择回家务农。
那是一个文学狂热的时代,赵中田置身其中不能自拔,立志出书,每天晚上都会伏案创作。
一天,母亲对他说:“我会唱的200多首民歌、民谣足够你出书的了,你甭在灯下瞎编了。”
母亲的这一句话,使他茅塞顿开,也彻底改变了赵中田的人生。
1985年,一部以民间歌谣为积淀的中篇小说《夯歌》完稿。
赵中田拿着这部小说手稿找到时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左建明。小说里引用的“夯歌号子”引起了左建明注意。
左建明给他提出建议:“研究一下运河民俗文化,把它们收集起来,这将是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
也就是左建明的这句话,赵中田的生活方式和写作初衷再次发生改变。
自1985年9月16日,赵中田开始专职挖掘运河民间文化。
收集这些运河民间文化过程中,他历尽艰辛,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炎炎夏日,顶着似火的阳光前行;腊月寒冬,裹着破旧的棉衣进村入户……
走村串户中,他已数不清被恶狗追赶过多少次,有一次竟然被一只大狼狗咬得体无完肤。
他常常自带干粮沿着运河两岸奔走,啃干硬馒头,喝污浊河水,困了就在柴垛下打个盹。
可是,面对赵中田的来访,有人非常配合,有人却故意刁难,为找到一首新鲜的歌谣,他曾经给人跪地相求,也曾以苦力换取。
他也曾遇到许多好心人,有的人看他可怜,把他让到家里,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招待他,有的赠送他路费,希望他在寻歌的路上过得好一点。
33年间,赵中田行程数十万多公里,跑遍数千村庄进行田野调查,采访数以万计的民间老人,可是他的生活却穷困潦倒。 赵中田的运河文化“书单”
目前,在中国红十会资助下赵中田将《运河谜谣》已经出版。
尚未出版的书稿有《运河夯歌》《爱情歌谣》《生活歌谣》、《游戏歌谣》《童谣》《行业歌谣》《谶谣》《四大体歌谣》《红色歌谣》《鲁西俗语》《民间游戏》、《行业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岁时民俗》、《人生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周天爵轶事》《海会寺传说》《抽礼花》《民间酒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