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二·新見解:《大報帖》與《妹至帖》原為一件?
9日早上18:17時,網友“廣美書法”在“中國書法江湖網”轉載此新聞,兩小時后書法網的版主“聽梧閣”(趙華先生)在網上提出了自己獨特看法,認為分別藏於日本民間的《妹至帖》與《大報帖》是同一件作品分割為兩件,幷出示綴合復原面貌(圖3),清晰揭示了兩紙切斷面相連的紋理一致 (圖4),帖子標題也修改為“延津合璧:《妹至帖》的另一半在日本发现”,於是引起網友熱議。
(圖2)《妹至帖》
(圖3)與《大報帖》綴合復原後
(圖4)兩帖切斷面的相連紋理示意圖
因未見到《大報帖》原物,目前僅憑網上高清圖片,尚無法準確判斷二帖之關係,還有待於驗證原物。然就目前所知情況來看,二個摹帖相似處不少,如字跡均為草書,摹拓所用皆為縱長約25cm左右的縱簾紙,加上“聽梧閣”先生所示兩紙相連處紋理一致等,我們認為二帖原為一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前曾有《略談〈妹至帖〉》一文作了相關探討(收拙著《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年),如二帖原為一件,則有必要作併案討論了。以下結合《略談〈妹至帖〉》舊文作進一步探討。
三?關於二帖的由來
此摹帖與《妹至帖》一樣,一直密藏於日本民間,後者直到1973年在日本的五島美術館“昭和蘭亭紀念展”上初次公開面世時,才為世人所知。據富田淳先生介紹,此帖發現於某大名家傳的“手鑒”中,所謂“手鑒”就是將歷代名人書跡切割成數行收入冊頁中,作為鑒定古代書跡的比較資料,《妹至帖》亦被切割成二行十七字。(富田淳文見《中日古代書法珍品集》,國立東京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朝日新聞社,2006年)如果二帖原為一件,則《大報帖》也應是被切割為三行二十四字的一件殘帖。關於《妹至帖》由來,據日本名兒耶明先生考證,源高明(914-982)《西宮記》記載醍瑚天皇(885-930)駕崩之際,副葬品中有王羲之書帖“《樂毅論》、《蘭亭》《羸》等三卷”,遂疑“《羸》”即指《妹至帖》,因為帖中有“羸”字。若然,那麼此二帖也許在當時尚完好,未作切割。醍瑚天皇時處於中國唐後五代,以時代來看,此帖應很早以前就流傳到日本來了,定為唐摹本應無太大問題。但問題是“《羸》”是否即是《妹至帖》?尚無法定論,因而這一觀點也只能停留在猜測範圍。然而我們根據日本史上有不少文獻均記載遣唐使從大唐帶回來中國法帖事實,以及日本現存《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孔侍中》等頂級唐摹王帖(包括小川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等現狀看,《妹至帖》以及這次新發現的《大報帖》也同上列諸帖一樣,很有可能就是當年遣唐使從大唐帶回幷長期傳存於日本民間之物。
四?關於二帖的形制
以前我以為《妹至帖》帖二行十七字全是摹在一張紙上,後經過現場目驗,發現二行字的行距間中有一條切線,上半部分還看不出來,下半部分則清晰可見,這條切線顯然與紙紋和折線不同,故可證明,此帖確如曾被“切割成數行”,裱裝前應是兩張紙條。現據《大報帖》圖片仔細觀察,似亦有類似切線,但畢竟未見到原物,尚無法準確斷定。在此不妨推測,因經過“切割”,就難免出現闕字,遂致文意難通。此一情況很像《二謝帖》(圖5),該帖每行間的文意不並不連貫,意思也不甚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