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7 编辑
陈洪绶与《水浒叶子》
明代山水、花鸟画盛行,人物画的发展并不显著,自明中期唐寅、仇英以后,明显呈现出衰微的趋势。人物画题材除了历史人物外,多为士大夫和仕女等内容。在画法上大多数继承宋代传统,有学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有工笔设色的宋代院体风格。明代末期涌现出一些独具风格的人物画家,代表性的人物有丁云鹏、号称“南陈北崔”的陈洪绶和崔子忠、曾鲸等。
另外,明代是中国古典版画高度发展的时期,堪称古代版画史上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为此,许多文人画家如陈洪绶、萧云从等人参与版画设计创作,大大提高了版画的艺术性。同时,为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长篇章回巨著小说作的插图版画,也是明代人物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水浒叶子》是我国明代艺术家陈洪绶的代表作之一,系以水浒人物为图的一种行酒令的纸牌,此选“呼保义宋江”、“九纹龙史进”两幅。
明代小说在宋元话本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明初时已出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长篇章回小说巨著,为小说附以插图或各种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版画蔚然而兴,流传至今的明代小说插图至少有一百余种。
陈洪绶的作品《水浒叶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农民英雄人物。所描绘的人物特别注重性格的刻画,通过神情、动态以至服饰、器物等细节的巧妙处理,突出其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特征。
艺术手法上,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这套图一出世,不仅民间争相购买而且博得了一般文人画友的交口称赞。
陈洪绶在创作过程中数易其稿,精心揣摩。如对顾大嫂的刻画,着重表现她身躯粗壮、粗眉大眼、手持宝剑、武艺高强的特点;而对另一出身于庄头大户、勇敢尚武的一丈青扈三娘,则表现她年轻俏丽、秀美多姿、手玩弹子的英俊形象;梁山领袖宋江则眉目俊朗、气宇轩昂,通过捋须和以手指点的动作表现他的领导和指挥才能;吴用身着儒服,漫步掐指,画出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军师形象。
陈洪绶对每个人物所题的赞语也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特征,如对刘唐题称“民脂民膏,我取汝曹,太山一掷等鸿毛”,对神医安道全题陈“先生国手,提囊而走”等。
陈洪绶选择以《水浒》人物作画,不仅反映出了陈洪绶的民众思想,而且也表现出他善于以怪诞形式探索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的处理方法。
陈洪绶(1599~1671年),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出身于文人家庭,能诗,善书法,尤长于绘画。题材上,人物、山水、花鸟、杂画无所不精。他在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的绘画才能。他在四岁时就能在壁上画十尺余的关羽立像。在学画上不拘泥于古人,十四岁时悬画市中可卖钱。崇祯年间他曾奉诏去皇家临摹历代帝王图像,因而得以纵观内府藏画,对他艺术上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已有“南陈北崔”之誉。入清以后,陈洪绶的师友有的起而抗清,有的殉国,他亦深感亡国之痛。他被清兵俘获,拒绝为之作画,几遭杀害。后避乱山中,入云门寺为僧。改号悔迟、悔僧等。晚年迁至绍兴,后又返回杭州,以卖画为生。
陈洪绶的人物画在明末清初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所画的人物,注意神情的刻画,并把他自己的不幸遭遇、内心的感伤、超然狂放的生活态度表达于作品之中。
这些人物画的特点是以篆籀(读周)法作画,表达手法简洁、质朴、古拙,强调用线的金石味。人物形象带有一定夸张和变形,又不失人物神情的表现。所画人物衣纹用笔清圆细劲,设色古艳,作品极富想象力和装饰趣味,表现出画家的创造精神。其人物画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版画插图方面和作品的思想性方面。
陈洪绶的作品为了表现自己的强烈性格,追求有特殊表现力的形式。他的人物多经过夸张变形,主要作品有《九歌图》、《水浒叶子》、《西厢记》、《博古叶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