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元旦有空发帖

本帖最后由 ylli 于 2013-1-2 01:59 编辑

写字的好玩就是可以慢慢实验。
这几个有刚拿到的陈曦师弟的印章。

004a.jpg


004b.jpg


004c.jpg


004d.jpg

发了两篇,内容互补。

20121218.jpg (314.72 KB)

20121218.jpg

20130107.jpg (179.01 KB)

20130107.jpg

TOP

线条更古拙,
这是很高奖赏了。

美国第一,
不敢的。

TOP

谢谢各位鼓励。

宾南文章是发宿迁报?

TOP

好看。新年快乐

TOP

最喜欢第二张小字与最后一张手卷,水平应该是美国第一了

TOP

线条愈发古拙。
喜欢第一张。

TOP

大书法家必然风格多变

刘九洲

        董其昌在著名的高江村旧藏《别赋》《舞鹤赋》册页自题中说到:“余书无恒体,随性所如,故为多变”。这个夫子自道,与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吻合的。
        在董其昌之后,风格变化比较多的,是王铎、何绍基、林散之,其他很多大名家,变化很少,终身只有一两种风格。在唐代,我们看到一些大书法家的变化非常大,譬如说,褚遂良的几个碑版,风格相差很大。颜真卿更是如此,几乎可以称为变化莫测。在当代书法家中,就算潘良桢变化非常大,在1980年代之后,潘良桢书法大约随意变化了10种以上面貌,看他的各个时期作品,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些书法家的变化,原因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是受制于学习的范本,与工具的变化两个因素。董其昌的变化,来自他学习的范本变化很大,而且他又能随意扩展其间的差异,导致他的书风变化很大,但是沉着痛快的体势,则是不变的,这也是他书风的标志,那些写得重复与顺溜的,不会是真迹,董其昌自己不堪忍受这样的书法。
        潘良桢先生,书法风格变化也是随着他临摹与探索而随机变化。董其昌时代,主导潮流是王羲之与颜真卿的融合,董其昌开创了一条沉着、流美的风格。潘良桢先生在1980年代,遇到的时代潮流,是碑帖结合,他把碑学中可以吸收的养分,随意添加在帖学中,出现了沉郁、苦涩的风格,类似于杜诗,笔下变化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作品,是碑帖结合的重要成就,很多走这条道路的人,受制于学养、天分,难以跨越碑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笔下内容粗野、贫乏,无法做出历史贡献。
        董其昌任何一件作品,都不能代表董其昌的水准,大约需要组合得当得的30件作品,才可能说明董其昌的成就,高江村非常明白这个事情,所以,虽然他广泛收藏古今名作,牵扯精力很多,但是对于董其昌作品,他不遗余力,从记录上看,他收藏了多达70件,这个数字令人赞叹。没有这个数目的收藏,就不可能完全了解董其昌的成就。反过来说,历史上很少有人有机会全面评价董其昌,因为他掌握的作品不够,就算是今天的出版物,其实依然不够,不论是古原宏申、傅申的《董其昌》,还是何惠鉴的《董其昌的世纪》,还是《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都显得单薄。只有十数年拍卖挖掘的大量作品,才使得人们感受到董其昌的变化与伟大。董其昌多变这个特征,与赵子昂完全不同,赵子昂大约需要5件作品就可以涵盖他的成就。潘良桢此点类似董其昌,就是任何一件作品,都难以说明他的水准,必须要30件左右的组合,才可能把他在书法上的努力和成绩说清楚。
        在这种多个风格的转化过程中,董其昌也出现过庸俗的作品,大多数是面貌含混不清,潘良桢也出现过不少失败之作,但是这些转化过程中的作品,比起那些成功之作,依然是少数的、微不足道的。

TOP

本帖最后由 ylli 于 2013-1-2 02:12 编辑

手卷2.
点击看大图。


005b.jpg


006b.jpg

TOP

本帖最后由 ylli 于 2013-1-2 02:10 编辑

手卷1,
昨天写的。
点击可看大图。
磨墨觉得没有墨汁好用,不黑。

005a.jpg


006a.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