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延津合璧----王羲之“妹至帖”另一半在日本露面

本帖最后由 听梧阁 于 2013-1-8 20:56 编辑

image.jpg




东方网记者方翔1月8日报道:据日日本放送协会(NHK)今天发布的新闻显示,一件据称为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并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举办《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亮相。NHK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影响力而言,绝对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这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正是“最爱”他的唐太宗以“一字千金”遍搜天下之后又以其作品陪葬,使得后世再无得见“大王”真迹的机会。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王羲之”其实都是高古(唐宋为主)的精摹本,即便是高古摹本,存世的数量也只不过十几件,最为著名的有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流失日本的《丧乱帖》等。
我国古时候书法的复制法主要有四种,双钩填墨、临写、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作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
《旧唐书.褚遂良传》中曾有记载,唐太宗曾下令让臣下“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最终,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内府共收罗了王羲之书法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二八卷。当时君王喜爱王羲之几乎尽人皆知,于是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几乎片纸只字难求。
到了明清两代,书法的兴盛程度远不及唐宋,但是仍然承袭了推崇王羲之的余波,从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到清代康熙、乾隆,都无不视王羲之的作品为珍宝。但是,到清代已经鲜有王羲之真迹留存,尽管乾隆执着地认为自己所藏是真迹,但是后来考证,也大多是高古摹本。在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以3.08亿元天价成交,这就是一件双钩摹本,最终被上海的著名收藏家刘益谦所得。
王羲之的真迹或者高古精良的墨迹摹本历代都十分珍贵,所以常常会被进行切割,这样可以售价更高。目前各大博物馆所藏王羲之都没有太多字的,大多只有几行。据统计,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帖不到二十帖。其中流传在日本的有《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孔侍中帖》、《游目帖》等等,而此次新露面的摹本,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名称,但足以堪称为“世纪新发现”。
这件这件珍品,是去年10月,日本的一位收藏家交给东京国立博物馆鉴定之后确认的,而此次展现则是其第一次公开展示,并将引起书法界巨大的轰动。
(方翔)
image.jpg

本帖最后由 听梧阁 于 2014-3-3 17:29 编辑
那上海博物馆《秋兴八首》,没有落款,
你敢认那是赵子昂真迹吗?
宾南 发表于 2014-3-3 10:14


很多书法家面貌差异确实有早晚期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
《秋兴八首》如果没有款和跋,我不敢认是赵子昂真迹。
但赵孟頫早期书法有完整的演变过程,《二羊图》题跋学习的是成熟期书法,不是学习早期书法,无法拿早期书法差异来类比,就是用笔水平高下来比较,也无法用小字来类比,而这件题跋用笔水平较低下,还比不上俞和。

TOP

那上海博物馆《秋兴八首》,没有落款,
你敢认那是赵子昂真迹吗?

TOP

《二羊图》题跋与赵孟頫书法的差距,犹如早期日本书法与《大报帖》的差距

TOP

王羲之在日本

“王羲之书法的摹本被发现!”新年伊始,日本NHK电视台9点新闻节目中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当时,一个想法瞬间闪现在脑海中,“传言是真的啦”。

东京国立博物馆从1月22日到3月间举办的“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中,将有重要的新发现。这样的传闻从去年底就开始在日本社会上流传。

毫无疑问,王羲之是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巨人。在中国他被尊称为书圣。王羲之的真迹没有一件保留下来。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专业书法家整理制作而成的摹本。据说,珍藏在台北故宫中的《快雪时晴帖》也是件非常精致完美的摹本。过去,清朝乾隆皇帝曾盛赞该作品“天下无双”,并在帖中写入一个“神”字。

这次的摹本宽10.1厘米,高25.7厘米,共写了3行24个文字,内容为:“(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这是一枚“断简”,即一封书信的残片。通常人们以开头两个字为帖子命名,所以这张摹本被称为《大报帖》。



(图注: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王羲之书法摹本被发现;编辑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看到新闻中说发现了新摹本,我脑海中浮现出了日中两国文化交流的渊源。这幅摹本被认为是7至8世纪唐朝时制作而成。当时日本正处于奈良时代,面对繁盛至极的唐王朝,日本努力想要借鉴、学习一切先进之物。尽管路途上会遭遇千难万险,但每隔10至20年,日本就向唐朝派出大量遣唐使,反反复复坚持了很多年。遣唐使们返回日本时,用船从中国带回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很多王羲之的书法摹本。

唐太宗非常崇拜王羲之,曾派人临摹了大量王羲之书法的摹本,其中一部分赏赐给了遣唐使。在日本,这些王羲之摹本最初被保存在天皇家,后来转移到东大寺等处,再后来,相继被赏赐给民间人士,因此得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日本书道是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逐渐流传开来的,而王羲之正是日本书道的宗师鼻祖。以王羲之为根基的日本书道一直流传发展至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羲之在日本的存在感和价值,或许要大于在中国。

全世界留存至今的王羲之书法摹本只有十几件,而其中许多在日本被先后发现。如今日本现存的著名摹本包括《丧乱帖》《孔侍中帖》以及《妹至帖》等。

我曾经有幸亲眼见过《妹至帖》。

那是2007年11月,在香港。《妹至帖》的所有者、日本收藏家拿着《妹至帖》到香港佳士得秋拍进行拍卖。当时这件拍品非常引人注目,佳士得也开出了3000万港币的价格。然而拍到2000万港币的时候就没人再举牌了,最终意外流拍。除了佳士得开出的起价过高外,对于该作品本身是否货真价实,竞拍者心中还多少存有疑虑。然而,这次流拍总算也让“倍受打击”的日本书法界也松了一口气。他们曾担心《妹至帖》流向海外会对日本书法界造成重大损失。

另外,围绕引起热议的《大报帖》与40年前在日本发现的惊世之作《妹至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它们有可能原本出自同一部作品。

在台湾与中国大陆“泪别”两地的《富春山居图》,曾在台北故宫的展览上实现“山水合璧”,这场“山水合璧”盛事还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如今《大报帖》与《妹至帖》或许称得上是“双书合璧”吧。《大报帖》事关中国艺术史上最璀璨耀眼的书圣王羲之,可谓是近百年来书法史上最具震撼性的发现吧。

《大报帖》与《妹至帖》或出自同一作品的说法最初源于中国。《大报帖》被发现的新闻播出后,中国美术界就有人在博客上同时贴出这两幅作品的照片。除了在书法风格、灰色纵帘纸的纸质和宽度方面非常相似以外,还有纸张本身的几处皱褶等都很接近,所以他主张这两帖书法一定是出自同一作品。

3月3日,我在王羲之展最后一天来到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因为我想最后再看一次那幅与《大报帖》同时展出的《妹至帖》。反复看了很多次后,我越发觉得它们非常相似。我不是专家,所以说不出具体的依据,但仅看作品笔触之间所透出的气息,就感觉它们真是太像了。

然而,东京国立博物馆方面对此没有给出明确的判断。这次王羲之展的负责人、列品管理科科长富田淳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只是说:“即使是出自同一作品也不足为奇吧。”

实际上,这次携《大报帖》到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鉴定的人,即是40年前发现《妹至帖》者,这一点几乎鲜为人知。他名叫名儿耶明,是东京五岛美术馆的一名研究人员。40年前,他还是刚刚进入该美术馆仅1年的新员工,如今已经晋升为五岛美术馆的理事兼学艺部长。虽然不是研究王羲之的专家,但他似乎和王羲之的字帖很有缘,两次重大发现都与他有关。就像在考古挖掘中总会有特定的学者常挖到稀世珍宝一样,不管在哪个领域,通常都有人运气超好“容易中奖”。

在王羲之展举办的过程中,我去听了名儿耶明先生的演讲会。关于“双书合璧”的话题,他有如下的见解:

“这两帖到底有没有关联呢?若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是很难判断的。因为,在行间距上总觉得《妹至帖》似乎有些狭窄。但是,这两帖具有相似之处也是事实。比起这两帖的关联性,我认为《妹至帖》和《大报帖》(的内容)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文字。”

《妹至帖》和《大报帖》是否出自同一幅作品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下去。姑且不论孰是孰非,这种争论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了。不管怎样,如今世界上没有一幅王羲之的真迹保存下来。算上这次发现的《大报帖》,世界上仅存的唐代精巧摹本“唐摹”也只有10件左右,人们都在热切期待王羲之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大报帖》重见于世,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书法史考古发掘”上的一种可能性。

日本自古就收集制作一种书法字迹的范本册,名曰“手鉴”。它是将书法作品中的一部分剪下来后贴在书册上制作而成的,目的是欣赏或鉴定古代书法或名家字迹等。过去“手鉴”曾是贵族或大名家中必备的教育工具,或作为鉴定家的参考之物来使用,但明治维新以后逐渐流传散落至民间。而《妹至帖》《大报帖》都是剪贴在这种“手鉴”册子里辗转流入个人收藏家之手的。

也就是说,很多失传的名作极有可能静静隐藏在日本“手鉴”之中。很多“手鉴”如今正沉睡在日本家庭、古董商甚至是旧书店的仓库里。有时我不禁浮想联翩:说不定哪一天人们会从日本“手鉴”里发掘出更多的王羲之摹本,抑或真迹。

尽管如此,这次王羲之摹本现世所带来的冲击,在日本远未掀起轩然大波。媒体只报道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正式发表的消息,并未做更深的挖掘和追踪报道。但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反响要远远超过日本,这一点也很有趣。

究其原因,除了王羲之在中国被誉为书圣,享有极高知名度以外,或许还与众多研究人员意识到了此次发现王羲之摹本的意义重大有关。

但愿中国和日本都能更积极、深入地讨论王羲之的话题。虽然他是中国人,但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也无比巨大。在中国关于王羲之的研究有很多,而日本也保存着中国所没有的王羲之摹本,真心期待今后两国都能有新发现。希望这次《大报帖》的发现能成为一个契机,促使两国在日中文化交流方面展开共同研究。

TOP

长宽尺寸数据来源于公开数据

TOP

这么多信息都从一条斜线上来的?

TOP

这个这是网上下的。
ylli 发表于 2013-2-27 23:33


这是一张精确尺寸照片,这张照片破解了《妹至帖》装裱过程中"方心"问题
《妹至帖》的装裱,“方心”尺寸正好是2mm
所以,《妹至帖》和《大报帖》之间的缝隙是2mm
《妹至帖》顶部和底部各裁切2mm,共4mm,所以《大报帖》和《妹至帖》的高度正好是257mm和253mm,相差正好是4mm

精确尺寸版.JPG

TOP

这个这是网上下的。
e0874b56bb987cbec53626580c760c69.jpg

TOP

唐摹,相当于婢女,
非唐摹,相当于粉丝。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