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色彩名称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赤色字群 赤頁紅、革呈紅、飛來紅、袁家紅、醉?紅、雲紅、天外紅、先春紅、丹州紅、延州紅、青州紅、緋桃、紅郁李、潛溪緋、獻紅葉底紫、鶴翎紅、添色紅、朱砂紅、一紅、蘇家紅、賀家紅、林家紅、狀元紅瑞雲紅、嶽山紅、一撚紅、九萼紅、劉師閣洗妝紅、二色紅、碎金紅、越山紅、彤雲紅、轉枝紅、富貴紅、雙頭紅、承露紅、玉樓紅、一尺紅、文公紅、迎日紅、彩霞、轉指紅、朝霞紅、灑金紅、瑞雲紅、壽陽紅、深春紅、冰囊紅、青絲紅、膩玉紅、樓子紅、福勝紅、紅鵝毛、赤朱衣、覺紅、銀紅嬌、繡衣紅、軟瓣銀紅、新紅嬌豔、花紅繡球、銀紅繡球、花紅翠盤、銀紅花、飛燕紅妝、海棠紅、新銀紅球、梅州紅、妒榴紅、老銀紅球、花紅神品、花紅魁、杜鵑紅、花膏紅、鳳尾花紅、縐葉桃紅、平實紅、銀紅錦繡、褰幕嬌紅、花紅剪絨、花紅纓絡、嬌紅樓台、銀紅樓台、飛霞、硫瓶灌朱、茜膏紅、火齊紅、大紅妖、喬紅潔白、灑金桃紅、桃紅樓子、胭脂紅、大紅寶樓臺、勝緋桃、花紅獨勝、銀紅妙品、銀紅豔妝、銀紅絕唱、石榴紅、曹縣狀元紅、映日紅、大紅西瓜瓤、大紅午青貌、大葉桃紅、美人紅、蓮蕊紅、翠紅妝、錦袍紅、皺葉桃紅、桃紅西瓜瓤、大紅剪絨、羊血紅、石家紅、袍壽春紅、彩霞紅、海天霞、小葉大紅、鶴翎紅、梅紅平頭、西子紅、海雲紅、桃紅線、桃紅鳳頭、獻紅、祥雲紅、淺嬌紅、嬌紅樓台、輕羅紅、淺紅嬌、花紅繡球、花紅平頭、銀紅球、醉嬌紅、出莖紅桃、罌栗紅、勝革呈紅、近日紅、彩霞、梅紅樓子、桃紅西番頭、水紅球、赤玉盤、海雲紅、金花狀元紅、金絲大紅、添色紅、一撚紅、洗妝紅、越山紅樓子、洛陽紅、桃紅仙配、大胡紅、小胡紅、大荷紅、小荷紅、南紅、蒲紅、勝丹爐、何園紅、文公紅、大桃紅、丹爐焰石榴紅、朱砂壘、赤龍喚彩、脂紅、小桃紅、芒紅、茄蘭丹紗、紅眉帶霜、鳳丹白、桃紅仙配、春紅爭豔、海棠霞燦、勝丹爐、銀紅多變、大紅剪絨、火煉金丹、種生紅、春紅爭豔、秦紅、解元紅、朝霞映日、襄陽大紅、春紅妖豔、春紅、罌粟紅、首案紅、茄藍丹紗、紅豔豔、紅雲飛片、赤龍煥彩、首騫紅、王紅、赤朱衣、新紅嬌豔妃嬌紅、花紅萃盤、酒金桃紅、丹?流金、花紅平頭、絳紗籠玉、紅絲界玉、元上紅、新紅奇觀、花紅神品、杜鵑紅、倩月紅、羊血紅綠花、花紅獨勝、花紅無敵、忍洛紅、平實紅、銀紅錦繡、魏紅、銀紅上乘、采霞綃、脫紫留朱、紅線、添色紅、一面紅、鹿胎鞍子紅、赤鱗霞冠、紅蓮滿溏、報春紅、曹州紅、紅寶石、玫瑰紅、丹紅、李園紅、魯府紅、紅光迎日、玫紅爭豔、晨紅、權紅、羽紅、昌紅、呼紅、玫紅、貴妃紅、雞冠紅、丹景紅、紅花繡球、一品紅、大瓣嬌紅、朱砂一點、已紅、占紅、吐紅、片紅、多紅、守紅、成紅、收紅、自紅、即紅、呈紅、杏紅、狂紅、放紅、生紅、沾紅、泠紅、全紅、爭紅、低紅、花紅、初紅、柿紅、枝紅、苔紅、飛紅、香紅、妖紅、粉紅、展紅、徑紅、栗紅、桃紅、蔫紅、殷紅、浮紅、菲紅、破紅、蔫紅、熟紅、嫣紅、荔紅、帶紅、梢紅、欲紅、添紅、疏紅、圍紅、媚紅、斑紅、粟紅、萎紅、開紅、亂紅、葩紅、嫋紅、赩紅、嫩紅、漸紅、盡紅、葉紅、遍紅、綻紅、綴紅、墜紅、墮紅、嬌紅、蔽紅、蓼紅、凝紅、駢紅、燋紅、應紅、繁紅、薄紅、黏紅、繞紅、翻紅、馥紅、爛紅、讓紅、豔紅、蘭紅、果紅、林紅、梨紅、淹紅、蓮紅、橘紅、樹紅、飄紅、櫻紅、露紅、一枝紅、一時紅、上面紅、一株紅、千里紅、千樹紅、千葉紅、千遍紅、千穗紅、小花紅、小紅珠、小枝紅、片片紅、山果紅、大穀紅、子粒紅、已先紅、已墜紅、已霏紅、已飄紅、井桃紅、木葉紅、和葉紅、柿葉紅、秋樹紅、古時紅、半低紅、未吐紅、未成紅、玉筍紅、白換紅、石榴紅、百朵紅、血草紅、冷葉紅、更紅鮮、杏桃紅、杏花紅、杏梢紅、杏欲紅、牡丹紅、花始紅、拂地紅、花自紅、花始紅、花最紅、花蕊紅、花隨紅、花頸紅、郁金紅、半邊紅、杏梢紅、杏樹紅、亞枝紅、枝上紅、林葉紅、染檀紅、苔面紅、宮樹紅、萬株紅、萬箱紅、萬樹紅、滿山紅、滿階紅、滿樹紅、數株紅、蓮後紅、繞地紅、臘樹紅、蘆筍紅、桃正紅、落地紅、落紅秋、落紅時、落葉紅、葉半紅、葉正紅、葉多紅、葉紅時、葉盡紅、梨葉紅、樹葉紅、相映紅、桃已紅、桃李紅、桃花紅、桃紅色、海榴紅、荔支紅、荔枝紅、動搖紅、參差紅、寂寞紅、帶雪紅、帶曲紅、惆悵紅、海棠紅、野花紅、幾枝紅、稍欹紅、菡萏紅、楓葉紅、旖旎紅、綠映紅、色輝紅、蓼花紅、蓼欲紅、蓼穗紅、壓枝紅、雜紅英、藕花紅、爛漫紅、躑躅紅、一山紅樹、一樹紅花、一樹紅桃、千山紅樹、山葉紅時、柿葉紅時、梨葉紅時、庭花紅遍、桃杏雖紅、血染枝紅、桃花半紅、蕊紅相對、爛熳開紅、花似去年紅、紛紛蓋地紅、櫻桃千子紅、山城樹葉紅、紅入、紅分、紅低、紅含、紅於、紅泄、紅泛、紅垂、紅苞、紅飛、紅浸、紅林、紅落、紅浮、紅破、紅茵、紅衰、紅迸、紅乾、紅淡、紅脫、紅軟、紅連、紅殘、紅實、紅滿、紅濕、紅樹、紅簇、紅繁、紅鮮、紅點、紅豔、紅米、紅杏、紅豆、紅果、紅枝、紅芳、紅花、紅柿、紅英、紅苞、紅苾、紅桂、紅栗、紅桐、紅桃、紅荔、紅茸、紅草、紅茶、紅荃、紅梅、紅梨、紅粒、紅荷、紅雪、紅棗、紅椒、紅脈、紅粟、紅菜、紅須、紅黍、紅瓠、紅粳、紅蒂、紅萱、紅葉、紅萼、紅椹、紅榴、紅蓮、紅稻、紅槿、紅蓼、紅橘、紅樹、紅蕊、紅蕉、紅蕖、紅薑、紅薔、紅薇、紅顆、紅檉、紅藕、紅藤、紅藥、紅藜、紅蘇、紅蘅、紅櫻、紅蘭、紅蘚、紅斑、紅景、紅樹、紅飄、紅一點、紅心草、紅心蕉、紅玉樹、紅白花、紅石竹、紅杏花、紅牡丹、紅芍藥、紅玫瑰、紅茶花、紅芳樹、紅芙蓉、紅花樹、紅柑樹、紅桂枝、紅桑花、紅桃花、紅珠朵、紅紋粟、紅脂花、紅荔枝、紅荊樹、紅梨葉、紅粒稻、紅椒花、紅菡萏、紅花林、紅腮花、紅滿地、紅滿枝、紅樹林、紅樹時、紅葉地、紅葉多、紅葉林、紅葉時、紅葉落、紅葉枝、紅葉樹、紅槿枝、紅槿花、紅蓼花、紅橘柚、紅樹枝、紅蕊粉、紅蕉花、紅蕉葉、紅薜荔、紅薔薇、紅薇花、紅藍花、紅藕花、紅藤杖、紅藥花、紅且綠、紅白裏、紅似花、紅芳盡、紅茵赩、紅將歇、紅帶黯、紅欲然、紅欲盡、紅欲爛、紅處紅、紅幾片、紅旖旎、紅滿杏、紅碧枝、紅與紫、紅芳片片、紅苾芻草、紅顆珍珠、紅顆真珠、紅芳開盡、紅白低枝、紅白前後、紅暈櫻桃、紅豔紛紛、紅葩豔豔、紅殼開時、紅垂果蒂、紅挑菜甲香、衣紅、衲紅、帳紅、袖紅、焦紅、著紅、裁紅、裳紅、機紅、錦紅、錦衣紅、腰帶紅、錦衾紅、繡衣紅、錦袍紅潤、紅巾、紅衣、紅束、紅帕、紅衫、紅披、紅紗、紅索、紅袂、紅旆、紅旂、紅帶、紅帳、紅帷、紅袖、紅帽、紅毯、紅絲、紅絹、紅裙、紅旓、紅綆、紅綃、紅旗、紅綾、紅網、紅綺、紅綿、紅綬、紅裳、紅裾、紅幟、紅緯、紅線、紅錦、紅縷、紅羅、紅襟、紅纈、紅凝、紅囊、紅纓、紅一匹、紅布旆、紅尾旆、紅宮錦、紅絲線、紅綃巾、紅綃縷、紅殷鮮、紅彩繡、紅綿撲、紅綠絲、紅綸巾、紅綬帶、紅線毯、紅蓮衣、紅錦衣、紅錦帳、紅錦靴、紅錦黦、紅龍袞、紅龍錦、紅繡被、紅繡毯、紅羅帳、紅羅袖、紅羅窗、紅羅縝、紅羅繡、紅羅鏡、紅羅襦、紅羅襪、紅編細、紅縹緲、紅襦明、紅夾羅襦、紅珠絡繡帽、紅綠層層、紅綠複裙長、紅罨畫衫、紅錦地衣、紅錦薔薇、紅舊繡衣、紅羅手帕、早紅、走紅、天紅、紅彩、曉紅、旭紅、夜紅、閃紅、蒼紅、山紅、更紅、高紅、碎紅、火紅、煙紅、燒紅、焰紅、燭紅、出紅、燈紅、燭紅、燼紅、爐紅、水紅、江紅、波紅、泛紅、雨紅、底紅、泉紅、浪紅、海紅、溪紅、霏紅、露紅、催紅、日紅、散紅、晴紅、朝紅、霞紅、赩紅、秋紅、春紅、落紅、雲紅、口紅、刃紅、岩紅、帆紅、舟紅、沙紅、岸紅、韶紅、妝紅、穿紅、島紅、染紅、炭紅、窗紅、照紅、階紅、幽紅、腳紅、團紅、旗紅、樓紅、橋紅、窺紅、錦紅、闌紅、霜紅、檻紅、纏紅、天地紅、一片紅、一段紅、照天紅、曙光紅、曙色紅、山葉紅、高處紅、嶺頭紅、火前紅、火陣紅、火猶紅、火似紅、火散紅、火細紅、煙海紅、煙際紅、淺深紅、照水紅、燭焰紅、蠟炬紅、蠟翦紅、蠟燭紅、疊影紅、紅照曜、紅照耀、泛灩紅、水面紅、水陸紅、半江紅、映水紅、海邊紅、帶雨紅、兩分紅、錦川紅、帶景紅、日正紅、日先紅、日氣紅、日腳紅、上陽紅、日華紅、倚天紅、晚日紅、染來紅、紅日色、紅照日、夕波紅、夕照紅、晚霞紅、晚日紅、落日紅、暮天紅、暮霞紅、霞散紅、長雲紅、秋波紅、秋更紅、落紅秋、落紅時、射枝紅、入蜀紅、返照紅、滿衣紅、滿枝紅、為之紅、小隊紅、玉碗紅、印水紅、何處紅、杏房紅、兩箸紅、兩線紅、染成紅、染猩紅、鳥道紅、滿地紅、拂地紅、地障紅、面上紅、旌旗紅、插鬢紅、照人紅、萬縷紅、腮上紅、塵土紅、旗上紅、漢旗紅、戰旗紅、禦衣紅、薇帳紅、瀑布紅、鵲橋紅、雉堞紅、春紅秋紫、秋色變紅、爛熳紅霞、汗血流紅、旌旆紅塵、新血濺紅、滿溪紅袂、紅牆、紅簾、紅簷、紅取、紅姿、紅映、紅枯、紅秋、紅氣、紅消、紅彩、紅羞、紅透、紅散、紅開、紅意、紅新、紅暖、紅塵、紅漾、紅綻、紅遠、紅墮、紅影、紅燎、紅點、紅燼、紅藏、紅曛、紅襯、紅豔、紅焰、紅煙、紅炬、紅影、紅光、紅星、紅霓、紅水、紅波、紅雨、紅泉、紅浪、紅涔、紅瀲、紅日、紅旭、紅雲、紅片、紅霞、紅暉、紅房、紅亭、紅砌、紅密、紅淚、紅處、紅陰、紅塵、紅障、紅幡、紅壁、紅橋、紅燒、紅燈、紅闌幹、紅叱撥、紅生日、紅似火、紅似霞、紅灼爍、紅於火、紅泛豔、紅泉色、紅消散、紅崢嶸、紅勝火、紅散綺、紅嵯峨、紅奫淪、紅線條、紅燼落、紅玉膚、紅成堆、紅相照、紅英綻、紅珠瑩、紅粉鮮、紅旆路、紅淚滴、紅滿眼、紅潤園、紅線條、紅錦遍、紅葉嶺、紅火爐、紅燼影、紅爐火、紅照水、紅蓼水、紅勝霞、紅霞色、紅霞晚、紅染桃花、紅英落盡、紅英翠萼、紅英爛熳、紅碧相雜、紅芳滿院、紅幕半垂、紅壁闌珊、紅燈初上、紅燈爍爍、紅繞高臺、紅綠山頭、紅堆落日、嘴紅、躍紅、螺紅、玳瑁紅、魚眼紅、紅翹、紅鸞、紅毛、紅羊、紅尾、紅魚、紅鳥、紅稚、紅觜、紅蝦、紅燕、紅蹄、紅鴦、紅螺、紅蟬、紅鬃、紅鯉、紅鵝、紅獸、紅蟹、紅騣、紅鱗、紅蠶、紅鱣、紅鱠、紅鬣、紅尾鳳、紅玳瑁、紅鳥觜、紅觜鴨、紅蜻蜓、紅蕊鶯、紅鯉魚、紅鼴鼠、紅鱗魚、紅鸂鶒、紅鸚鵡、紅牙縷馬、紅牛纓紱、紅鬃白馬、妝紅、濃紅、初出紅、粉色紅、鉛粉紅、燕支紅、豔紅妝、紅粉、紅脂、紅鉛、紅銀、紅兒、紅娘、紅梳、紅輕、紅粉泥、紅胭脂、紅綿撲、紅似粉、紅妝淺、紅妝淚、紅粉妝、紅粉面、紅粉淚、紅粉痕、紅粉輕、紅粉薄、紅妝女、紅粉人、紅粉妾、紅粉娃、紅梁燕、紅淚客、紅樓女、紅似燕支、紅妝女兒、紅妝少婦、紅妝美人、紅粉少年、紅粉美人、紅粉蕭娘、紅迷天子、紅袖女郎、紅額少年、紅閨年少時、肉紅、首紅、借紅、淚紅、眼紅、啼紅、無紅、暫紅、膚紅、銷紅、臉紅、體紅、鬢紅、妝粉紅、兩耳紅、兩頰紅、兩鬢紅、肌膚紅、淚珠紅、淚掩紅、淚點紅、羞紅臉、顏始紅、臉銷紅、臉邊紅、體紅香、汗血流紅、紅手、紅汗、紅毛、紅牙、紅耳、紅肉、紅肌、紅妝、紅唇、紅脈、紅淚、紅掌、紅腮、紅髲、紅腰、紅頰、紅臉、紅腹、紅頸、紅額、紅鬃、紅玉軟、紅玉膚、紅淚盡、紅腰軟、紅觜殷、紅臉笑、紅臉淚、紅蠟淚、紅玉纖纖、纖紅玉指、矜紅、伴紅、似紅、冷紅、含紅、那紅、衰紅、退紅、堆紅、酒紅、偎紅、剪紅、得紅、敗紅、斜紅、盛紅、尋紅、虛紅、間紅、幄紅、欹紅、圓紅、盞紅、裝紅、裏紅、塵紅、慵紅、漾紅、漂紅、輕紅、餅紅、憐紅、澆紅、瘦紅、調紅、醉紅、篋紅、戴紅、鮮紅、穠紅、臘紅、蠟紅、靄紅、一寸紅、一半紅、一番紅、一睎紅、小紅珠、比紅詩、石磴紅、交斜紅、酒杯紅、得意紅、終歲紅、斑剝紅、碧且紅、碧間紅、涵薪紅、耀手紅、恨紫愁紅、紅子、紅鏡、紅玉、紅夾、紅甲、紅印、紅芳、紅重、紅待、紅車、紅弦、紅泥、紅油、紅酥、紅欹、紅落、紅貌、紅冠、紅屏、紅炬、紅盆、紅砂、紅砌、紅缸、紅香、紅英、紅埃、紅隙、紅膩、紅黛、紅扇、紅珠、紅紙、紅埒、紅旌、紅球、紅巢、紅彩、紅瓠、紅翎、紅傘、紅窠、紅窗、紅箋、紅筵、紅閨、紅蓋、紅漿、紅輪、紅燈、紅燭、紅檻、紅壚、紅爐、紅欄、紅籜、紅蘸、紅鹽、紅蠟、紅牆、紅蠻、紅膾、紅璺、紅露、紅上面、紅玉杯、紅玉鈿、紅石子、紅地爐、紅尾旆、紅屈盤、紅的曆、紅舍利、紅金鼎、紅琉璃、紅淚燭、紅琅玕、紅琥珀、紅榜子、紅翡翠、紅熏籠、紅錦靴、紅燭臺、紅麴酒、紅欄幹、紅蠟燭、紅露漿、紅氍毹、紅芳點、紅能柔、紅參差、紅酥點、紅銀粒、紅婀娜、紅如丹砂、紅板江橋、紅燼自凝、紅蠻隔子、岩紅、真珠紅、紅玉、紅珠、紅銀、紅玉杯、紅玉鈿、紅石子、紅琉璃、紅琥珀、紅靺鞨、紅翡翠、怨紅、筵紅、銜紅、小字紅、今日紅、半年紅、白間紅、依舊紅、花是去年紅、雖紅不是春、紅術、紅餐、紅芳年、紅隨轡、紅藍染、紅篆書、紅藍壓、紅燭宴、灼灼紅、炎炎紅、淡淡紅、處處紅、斑斑紅、菲菲紅、漸漸紅、薄薄紅、豔豔紅、旋旋紅、樹樹紅、紅灼灼、紅怡怡、紅亭亭、紅倡倡、紅笑笑、紅紛紛、紅皎皎、紅斑斑、紅團團、紅滴滴、紅漠漠、紅輝輝、紅蔟蔟、紅蔌蔌、紅簇簇、紅隱隱、紅離離、紅爍爍、紅藹藹、紅灑灑、紅靄靄、紅漾漾、紅霏霏、仙丹、好丹、成丹、金丹、指丹、流丹、修丹、神丹、陰丹、新丹、煉丹、賣丹、凝丹、燒丹、磨丹、還丹、轉丹、靈丹、一粒丹、九華丹、九轉丹、不成丹、五色丹、仙丹術、金丹術、金丹藥、金液丹、神仙丹、偶和丹、陰丹訣、結作丹、結神丹、煉九丹、煉神丹、蕊剛丹、還丹術、一丸丹藥、九轉丹成、九轉神丹、九轉靈丹、力學燒丹、疑丹兩入爐、金鼎作丹丹化碧、丹方、丹鼎、丹燒、丹藥、丹爐、丹礫、丹露、丹入腹、丹成道士、火陽精丹、金丹一粒、煉九丹成、丹成五色光、牡丹、楓丹、葉丹、牡丹芳、牡丹花、牡丹紅、牡丹香、牡丹時、牡丹盛、牡丹期、牡丹開、紅牡丹、紫牡丹、楓葉丹、萬枝丹彩、丹花、丹桂、丹荔、丹棘、丹棗、丹楓、丹葉、丹萼、丹實、丹漬、丹碧、丹穀、丹蓮、丹蕤、丹瓊、丹橘、丹藕、丹桂花、丹羽、丹蛇、丹雀、丹頂、丹鳥、丹觜、丹鳳、丹鵲、丹鶴、日丹、朱丹、吐丹、血丹、渥丹、霞丹、露丹、紅霞丹、虹影丹、色如丹、赩丹紫、丹山、丹水、丹井、丹丘、丹台、丹田、丹穴、丹地、丹谷、丹房、丹河、丹陵、丹湖、丹陽、丹殿、丹禁、丹閣、丹樓、丹徼、丹川、丹心、丹成、丹血、丹渥、丹墀、丹闕、丹雘、丹沼、丹芳、丹柱、丹泉、丹洞、丹虹、丹軒、丹陛、丹崖、丹梯、丹扉、丹景、丹焰、丹溪、丹障、丹嶂、丹霄、丹壁、丹壑、丹霞、丹曦、丹豔、丹青色、丹陽城、丹鳳城、丹鳳樓、丹鳳闕、朱丹、白玉丹、丹沙、丹英、丹岩、丹泥、丹砂、丹粉、丹渥、丹鉛、丹青、丹服、丹旆、丹旄、丹彩、丹旌、丹旐、丹綺、含丹、丹岑、丹素、丹浦、丹車、丹刺、丹卷、丹契、丹書、丹筆、丹崿、丹跗、丹楚、丹極、丹經、丹墨、丹楹、丹檻、丹唇、丹嘴、丹頰、丹臉、丹田、丹紺、丹青、丹誠、丹漆、丹髓、丹術、丹訣、丹詔、丹青手、丹青筆、一片丹心、江霞、彤霞、映霞、海霞、夕霞、初霞、早霞、秋霞、春霞、晚霞、晨霞、朝霞、暮霞、曉霞、曙霞、大霞、丹霞、光霞、天霞、日霞、生霞、朱霞、赤霞、孤霞、拂霞、披霞、明霞、氛霞、炎霞、金霞、青霞、度霞、重霞、飛霞、紅霞、淺霞、深霞、陰霞、散霞、晴霞、棲霞、殘霞、紫霞、絳霞、雲霞、微霞、新霞、煙霞、照霞、落霞、奪霞、碧霞、蒼霞、輕霞、障霞、餘霞、赬霞、斷霞、韜霞、霽霞。半山霞、半隱霞、海邊霞、晚色霞、晚霞色、晚霞紅、晚霞微、朝霞薄、曉霞暉、曉霞鮮、一片霞、九色霞、九霞觴、五色霞、五彩霞、天際霞、天邊霞、冷澹霞、明霞鮮、芙蓉霞、帶晚霞、彩霞生、彩霞收、彩霞深、彩霞鮮、雲霞色、雲霞赤、煙霞光、煙霞色、餘霞外、早晚升霞、似霞?色、紅焰遠成霞、霞天、霞日、霞月、霞生、霞白、霞光、霞色、霞低、霞床、霞赤、霞明、霞空、霞冠、霞映、霞染、霞紅、霞風、霞峰、霞消、霞起、霞高、霞彩、霞液、霞雪、霞頂、霞散、霞景、霞朝、霞棲、霞殘、霞焰、霞開、霞新、霞照、霞碎、霞影、霞曙、霞鮮、霞翻、霞觴、霞飄、霞不赤、霞散紅、霞黯澹、丹霞、彩霞、粉霞、染霞、素霞、朝霞、綺霞、錦霞、紫霞巾、紫霞衣、紫霞飄、紫霞纓、雲霞鮮、翠霞裙、霞巾、霞衣、霞帔、霞紋、霞裙、霞綺、霞裳、霞錦、霞纓、霞裳衣、霞似錦、成霞、收霞、霞丹、流霞色、紅勝霞、紅似霞、紫霞芳、紫霞映、片片霞、淡淡霞、簇簇霞、霞爛爛、霞豔豔、霞灼、朱果、朱草、朱莖、朱萼、朱英、朱華、朱實、朱墀、朱槿、朱橘、朱蕤、朱顆、朱輝、朱藤、朱櫳、朱櫻、朱藤杖、朱櫻樹、藤色似朱、朱朱兼白白、汗溝朱、朱尾、朱冠、朱雀、朱頂、朱鳥、朱鳶、朱鳳、朱蹄、朱鷺、朱鬣、朱?、朱鼴鼠、朱鬣馬、銅馬朱、朱衣、朱服、朱衫、朱紈、朱英、朱旆、朱旄、朱旂、朱衾、朱帳、朱紱、朱袖、朱袍、朱紫、朱絲、朱絡、朱旗、朱網、朱綬、朱裳、朱幡、朱簾、朱繩、朱幰、朱黻、朱轓、朱纓、朱邸綬、朱紫衣裳、欄朱繞絳、朱戶、朱火、朱光、朱旭、朱房、朱明、朱邸、朱門、朱城、朱夏、朱家、朱宮、朱軒、朱崖、朱郭、朱陵、朱廊、朱湖、朱虛、朱閣、朱樓、朱橋、朱燈、朱霞、朱霧、朱霧、朱色落、朱似碧、朱兩輪、朱弦琴、朱明月、白朱砂、朱弓、朱車、朱兒、朱弦、朱砂、朱書、朱粉、朱索、朱栱、朱戟、朱扉、朱窗、朱楹、朱鉛、朱輅、朱蓋、朱盤、朱輪、朱甍、朱履、朱轓、朱轂、朱闌、朱檻、朱蠟、朱斑輪、不朱、面朱、口上朱、唇激朱、腮不施朱、薄粉輕朱、朱蔫臉紅、朱口、朱汗、朱唇、朱淚、朱點、去朱、紫與朱、黃朱斑、耀朱綠、戀朱紫、朱紫相合、朱紫聯輝、朱綠比朝霞、朱丹、朱文、朱妍、朱殷、朱紫、朱翠、朱墨、朱毛、朱板、朱泥、朱炎、朱青、朱前、朱第、朱翹、朱闕、朱騎、朱欄、朱籠、印朱、奪朱、兩頭朱、看朱成碧、朱點唇、朱黃揀日、朱篆龍文、日赤、石赤、火赤、旱赤、島赤、草赤、星赤、秋赤、煙赤、晝赤、霞赤、三月赤、日已赤、日暫赤、半天赤、映天赤、華嶽赤、道路赤、滿天赤、霞不赤、太陽赤、火山赤、半夜赤、汀島赤、滄海赤、雲霞赤、日光赤色、水赤刃傷手、火號連營赤、雲燒天中赤、赤日、赤崖、赤節、赤落、赤澗、赤星、赤泉、赤墀、赤月、赤水、赤光、赤芒、赤波、赤門、赤風、赤浪、赤焰、赤雲、赤塞、赤塵、赤幢、赤霄、赤霞、赤如血、赤燒殘、赤玉舄、赤血流、赤城路、赤城霞、赤闌前、赤闌橋、赤欄橋、赤汗微生、赤地千里、赤板橋西、赤城霞起、赤雲神化、赤葉楓林、赤水千丈深、赤城霞外寺、多赤、初赤、棗赤、粟赤、葉赤、山葉赤、芭蕉赤、花赤白、桃李赤、梨葉赤、園蔬赤、蒹葭赤、松粒赤、未全赤、簷茅赤、赤棕櫚、赤楓葉、赤葉楓林、花之赤白、蘇方之赤、山谷落葉赤、赤白桃李花、半赤半已黃、千山萬山赤、山葉傍崖赤、赤花、赤株、赤茸、赤梨、赤英、赤松、赤棗、赤堇、赤黍、赤蘚、赤葉、赤藤、赤蘆、赤蘚、赤桑大葉、毛盡赤、蠅頭赤、鬐鬣赤、鱗甲赤、赤牛、赤羽、赤兔、赤虎、赤豹、赤雀、赤鳥、赤雁、赤鼠、赤鳳、赤鴉、赤髭、赤龍、赤螭、赤雞、赤鯉、赤驥、赤獸、赤驃、赤麟、赤玃、赤鷹、赤驢、赤鸞、赤汗馬、衣赤、袍赤、赤旃、赤紱、赤幕、赤旗、赤綬、赤幘、赤幟、赤霜袍、眼赤、貌赤、面色赤、赤汗、赤肉、赤血、赤足、赤面、赤氣、赤腳、心赤、赤心、行赤、姑赤、帔赤、土色赤、已赫赤、血不赤、沙皆赤、金帶赤、晶華赤、一心忠赤、眉畫猶思赤、赤誠、赤印、赤車、赤阪、赤帖、赤斧、赤棒、赤筆、赤管、赤精、赤瘕、赤箭、赤寰、赤燒、赤霜、赤簫、赤欄、赤籠、赤?、赤文字、赤潑血、赤管筆、赤闌幹、赤欄幹、赤囊書、赤琥珀、炎炎赤、赤紛紛、赤團團、赤韡韡、縷絳、繳絳、飄絳羽、絳衣、絳服、絳紗、絳旆、絳旃、絳帳、絳帷、絳旌、絳旐、絳幃、絳旒、絳節、絳裙、絳綃、絳旗、絳裳、絳幘、絳縷、絳羅、絳囊、絳紗帳、絳錦鮮、絳山、絳水、絳林、絳河、絳雨、絳城、絳峰、絳氣、絳雪、絳焰、絳雲、絳霞、絳河流、絳羅房、淺絳、騰絳、籠絳、豔絳、飄絳羽、下絳雰、絳目草、絳焰燈、絳轅車、絳蠟珠、百枝絳點、泥塗絳老、泥疑在絳、高絳紅筵、欄朱繞絳、青文無絳名、故絳青山在、紅苞雜絳房、絳葉、絳實、絳樹、絳台、絳府、絳英、絳騶、絳唇、絳圃、絳宮、絳符、絳煙、絳霄、絳壇、絳簡、絳闕、絳河浪淺、炎赫、曦赫、光赫奕、夕陽赫、火山赫、火雲赫、鱗鬣赫、日頭赫赤、煙火煽赫、金光赫氛氳、太山比赫、彤庭赫赫、烘焰翕赫、驕陽何太赫、殺氣赫長虹、畫旗張赫奕、赫日、赫炎、赫曦、赫赤日、赫如旗、赫連城、赫焉如晝、奕赫、烜赫、翕赫、輝赫、燀赫、?赫、薰赫、懼赫、已赫赤、正赫赫、名赫赫、何赩赫、何赫烈、何赫然、何赫赫、何輝赫、威赫赫、怒赫然、既赫赫、神烜赫、笑赫赫、盛輝赫、聲已赫、聲烜赫、聲輝赫、明明赫赫、承恩赫赫、於赫元命、於赫我皇、於赫帝命、於赫皇祖、於赫聖祖、洪規赫赫、前尹赫赫、家聲烜赫、高方赫赫、道赫梧宮、輝輝赫赫、震赫萬國、聲名烜赫、臨下有赫、巍巍赫赫、何其赫隆盛、威聲赫四鄰、按劍赫憑怒、聖人赫斯怒、道德赫已聞、漸遠赫連城、赫奕、赫怒、赫重、赫烈、赫然、赫萬祀、赫如鑄鼎、赫矣昌運、赫赤高居、赫連台畔、赫嗣天昆、赫赫上照、赫赫之炎、赫赫火箭、赫赫玄功、赫赫玄猷、赫赫宗周、赫赫炎官、赫赫宣威、赫赫洛下、赫赫皇威、赫赫容臺、赫赫時名、赫赫烈祖、赫赫惟元、赫赫曹公、赫赫煌煌、赫赫雍王、赫赫聲名、赫赫離精、赫赫離精、赫矣振天聲、赫矣梵宮新、赫赫人爭看、赫赫三伏時、赫赫大聖朝、赫赫文武姿、赫赫共洪爐、赫赫西楚國、赫赫京內史、赫赫承明庭、赫赫昌基泰、赫赫明天子、赫赫沸泉壑、赫赫流盛名、赫赫負君歸、赫赫溫風扇、赫赫溫風扇、赫赫聖基隆、赫赫聖基隆、赫赫誰壚肆、赫赫蕭京兆、粉堞彤軒、碧瓦彤軒、綺陌彤彤、彤弓、彤史、彤宮、彤庭、彤幃、彤階、彤雲、彤管、彤閣、彤墀、彤幢、彤輦、彤幨、彤闈、彤霞、彤襜、彤騶、彤彤日、垂赬紫、擔肩赬、魚尾撇波赬、赬尾、赬鱗、赬鯉、赬玉、赬霞、赬魴、赬石、赬虯、赬面、赬飛、赬首、赬景、赬子、赬汗、赬茸、赬糊、赬蔗、赬蕊、赬錦、赬壤、赬玉盤、赬桂赬珠、赬廓芙蓉、牙緋、著緋、裂緋、未著緋、紫與緋、著緋衫、著緋袍、羅衣緋紅紫、山花零落紅與緋、緋衫、緋袍、緋衣、緋幡、緋花、緋桃、緋紗、緋袖、緋紫繃被、緋紅相盛衰、流赭、面赭、渥赭、白雲赭、色赭然、塗牆赭堊、鴛鴦赭白、赭汗、赭衣、赭袍、赭白、赭黃衣、赭羅、赭山、赭圻、赭面、赭珂、赭案、赭堊、赭黃袍、赭黃羅帕、一甕醍醐、酤酒醍盤、殘霞入醍齊、醍醐、醍醐味、醍盎惟精、垂緹、香緹、有繻一緹、緹幕、緹騎、緹油、緹管、緹綺、緹繡、縉紳、縉雲、縉雲驛、翕赩、汗赩、焮赩、燎赩、晝景赩、不虢不赩、夕陽兮赩紅、朝暾赩丹紫、燦爛紅茵赩、赩赫、赩鱗、玄纁、黝纁、纁組。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壹 前言 在一般美術課本或是色彩學專門學科的教科書裡,通常在表達色彩狀況的區別時,會以慣用色名、固有色名、傳統色名、色統色名等方式來說明色彩文字表達狀況。姑且不論這些表達方式的優缺點,在中國人的漢字發展系統中,色彩是如何被表現的,相信這方面的理解將有助於掀開古代中國人的色彩觀或是文字和色彩之間的關係。 在專門研究領域裡,一直存在著表現色彩狀況的語言研究,或許是在人類學、或許是在民俗學、或許是在社會學、美學等的領域裡,可以發現其蹤跡。一般表現色彩的語言,大致上又可區分成兩類,一是直接的色彩表現語言、依附於色彩材料上的語言,另一是利用符號或聲音和文字等的記述色彩方式。前者的溝通是最沒有障礙、最直接、沒有轉碼的困擾,但有無法被記錄和長久保存的困難,例如古代的服飾衣物色彩,如可看到真品較容易理解其色彩的實際狀態,但卻因容易褪色無法長久保存。後者的優點是使用方便、可被記錄、可長久保存,缺點是再現時容易發生誤差,例如印刷和電腦的色彩,總是和實際東西的色彩有著一段差距。在中國的文字色彩表現系統裡,也存在著如此的特性。古代的器皿能留存至今的已經不多,且大都已經喪失了其原來的色相,因此要研究古代人的生活色彩表現方式,充滿著困難,因此嘗試藉由文字來理解古代的色彩表現狀況時,也同樣存在著間接和詮釋上的問題。但整體上,還是處於比較有根據的一條路徑。本文的進行也嘗試循著如此的路徑,對目前所能掌握的漢字裡的色彩表現狀況作一說明。 ■貳 問題的提起 在表現色彩文字裡,也出現有單字與詞的差異。所謂的單字是由單一個字來組成的,詞則是由複數的字組成的。單字是延續著漢字造字初期一個字就表達一個意思的原則,單字又分成單體字和合體字,單體字如人、木、日、月等無法再分割的字。合體字就是由兩個以上的單字組成一個字,如青就是由生和丹兩字組成的、茜就是由草和西兩字組成的。合體字的字義往往是和其所使用的要素字有關,如茜字是表現一種植物或草的名字,也暗示著這種植物在創字初期是和西邊有關。茜字的茜或許是指長在西邊的草,也可能是指從西方傳進來的草,也可能是西方的什麼人傳進來或是種的或是其他的。諸如此類衍生的問題,在本文中僅列舉三項,以作為本文敘述的引子,權充思考或是反省的出發點。至於深入的說明部分,也限於篇幅,無法在此一一詳述,也僅能就其中一二來說明。 一、色彩詞的語言表現和其意義 而詞和單字就有些不一樣,詞是由兩個以上的單字來組成的。兩個以上的單字組成詞,詞是由單字出發的,當然和單字的意義多少有所牽連,表現出的現象也比較多一些。如有兩個字的組合、也有三個字的組合、也有四個字的組合。即使是同樣的複數字的組合,也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如疊字、前置和後置等的問題。所謂的疊字,通常是出現較為口語或是方言的表達系統較多,如自閩南話裡的色彩表達就出現有紅通通、紅紀紀、黑沉沉、白閃閃、白茫茫、黃鑠鑠、黃吟吟、青乓乓、烏綠綠等的疊語,甚至使用三字連用的狀態,如紅紅紅、烏烏烏、白白白等的。前置和後置的問題,如朱紅和紅朱、赤紅和紅赤、青綠和綠青、赤白和白赤等。這些具表現特性的色彩詞彙都顯現於各地方的語言中,當然也被融入於共通語言的漢字表達系統之中。這些色彩語彙特性的釐清,有助於理解色彩語言的緣由,可協助掌握色彩表達的真相。如目前漢字色彩語彙中的「祖母綠」,一般人或許會從字義來詮釋,將之和「祖母」做出相關的聯想,事實上,這是回語的漢語音譯,回語的意思指的就是玉石上的翠綠色的色相。 二、基本色的問題 在色彩學的用書中,經常出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個字,七個單字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儼然已成為了表現色彩的基本通用單字。這七個單字是和西洋的物理學家牛頓有關的。牛頓以三稜鏡將透明光分解成彩虹般的彩色光線後,為了日後方便訂定色彩的調和原理,模仿音律的調和原理,逕自將彩虹的色彩劃分成七個色階,並且分別予以命名。牛頓是用英文命名的,可是當翻譯成中文時,是如何被對應的呢?又如何到達現今通用的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狀態的呢?姑且不論牛頓以七個色彩名來訂定彩虹的色相變化是否恰當的問題,當這七個經過翻譯的色彩命名出現時,很快地就成為了普及化相當高的色彩通用命名,廣泛地流通於各個領域。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色名也由於使用的普及,儼然已成為了中國漢字語彙中的色彩表達基本名詞,不過這是相當近代才出現的。至於古代的漢字系統中,是否存在過基本表現色彩的詞彙呢?如果有那將是如何呢? 在台灣近代色彩學的學習領域裡,向來不曾仔細反省過近代色彩學的內容過度地傾向於西方的知識敘述,對自己歷史中所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只要翻開國中、小、高中的美術課本來看,通常是兩三句帶過的狀態,或者根本是付之闕如的狀態。可是當現代的人們在面臨色彩的使用時,卻不能不否認色彩在傳統、語言、歷史、社會、地區的差異下所形成的特性,都會影響到色彩最後出現的傳達效果。這時嘗試要去理解古代中國人所擁有的一切時,古代的遺留物品都在時間的流程裡被淹沒、銷蝕、褪色,以至於無法辨認原來的狀態,這時漢字就成為了遠古時期重要的理解媒介工具了,因此有必要從漢字的立場,再次地去挖掘隱藏於文字裡的古代思考線索。 三、色料上色名標示的問題 漢字的色彩命名也會影響到色彩的實際使用上的問題,例如塗料、顏料、化妝品、染料等等的色彩相關行業上的溝通問題,這是非常基礎性的問題,牽涉的領域是多方面的、且是廣泛性的。一般都會以國家標準的方式來加以規範,如德國、瑞典、日本等等國家都有其各自的規範,國家規模的規範就成為了色彩溝通上的重要媒介標準,進而會出現在實際使用上的專業性執照的要求,如日本的色彩規劃師就要參加考試,通過測驗後才得以拿到執照,以作為從事色彩相關行業的專業認證。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在此要提的問題並不屬於這方面的專業問題,而是屬於普遍性較高的色名的標示問題,例如國內生產的水彩顏料、廣告顏料等的色彩表現材料,就出現了相同色相卻不同命名的狀態,在此深深地感受到國內色彩使用上的自由度。事實上,過度的自由將會妨礙到溝通上的正確性,如此的結果也會反映到一般國民對色彩語彙使用上的混亂情形。這方面也可以從目前台灣國中、小義務教育層中的美術課本、國語文教科書的文字敘述內容裡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國語課本中出現的色彩詞彙通常是比較傾向於單字的表現,到了中、高年級時則逐漸出現了雙字結構的色彩詞或是疊字的使用方式。這反映出在國中、小的義務教育這一環的色彩語彙教育,已經能夠充分地反應出漸進、豐富、多樣的語文教育特性要求,這方面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出現在水彩顏料和廣告顏料等一般性色彩材料裡,同樣的色相在不同廠牌有著不一樣的命名。加上英文對照翻譯的問題,如將玫瑰色翻譯成pink等、深茶色翻譯成coffee,其中在中英對譯時要採取何種態度等的問題,似乎出現的是高度自由的狀態。這樣的自由,造成了使用上、溝通傳達上的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是否貼切已經成為另外的奢求,最起碼的統一狀況在國內都無法做到。這或許是廠商之間的問題,或許政府的標準機構是應該出面的,目前這問題確實是存在著。 ■參 表現色彩漢字的演進過程 早期的漢字色彩表現情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甲骨文時期表現色彩的文字,已經有青、赤、朱、黃、白、黑、玄、幽、皁等字。甲骨文之後,陸續又出現了紅、絳、緋、纁、赬、紫、綠、緅、緇、紺、皂等表現色彩的單字。這些字群中目前尚在持續的,也不在少數;也有的已經不常出現於目前的通用語言裡,如赬、緅、緇等字;偶爾還可以發現的,如絳、緋字。要了解這些變化,可以借助中國古代字典的登載,以確認其出現的年代,也可從其詮釋內文中,理解該時代色彩表現單字的意涵。如下列所列各朝代出現之字書: 《史籀篇》太史籀 周宣王時代AD827-782、《倉頡篇》李斯 秦、《爰歷篇》趙高 秦、《博學篇》胡毋敬 秦、《爾雅》孔子或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之間、《凡將篇》司馬相如 漢武帝、《急就篇》史游 漢元帝、《元尚篇》李長 漢成帝、《方言》楊雄 西漢、《倉頡訓纂篇》楊雄 漢哀帝、《滂喜篇》賈魴 漢和帝、《釋名》劉熙 東漢、《通俗文》服虔 東漢、《說文解字》許慎 東漢、《小爾雅》孔鮒 漢代、《廣雅》張揖 三國魏、《聲類》李登 三國魏、《爾雅音義》孫炎 三國魏、《字林》呂忱 晉、《韻集》呂靜 晉、《古今文字》江式 北魏、《玉篇》陳間 顧野王、南朝梁、《切韻》陸法言 隋、《經典釋文》陸德明 唐、《一切經音義》玄應/慧琳 唐、《聞見記》封演 唐、《切韻》李舟 唐、《字樣》顏師古 唐、《群書新定字樣》杜延業 唐、《干祿字樣》顏元孫 唐、《經典分毫正字》歐陽融 唐、《開元文字音義》唐玄宗 唐、《五經文字》張參 唐、《新加九經字樣》唐玄度 唐、《廣韻》陳彭年 宋、《類篇》司馬光 宋、《稗雅》陸佃 宋、《集韻》丁度 宋、《佩觿》郭忠恕 宋、《復古篇》張有 宋、《字通》李從周 宋、《續一切經音義》希麟 遼、《龍龕手鑑》行均 遼、《五音集韻》韓道昭 金、《字鑑》李文仲 元、《通雅》方以智 明、《字鑑(彙)》梅膺祚 明、《正字通》張自烈 明、《俚言解》陳士元 明、《通俗篇》翟灝 清、《吳下方言》吳文英 清、《助字辨略》劉淇 清、《經傳釋詞》王引之 清、《佩文韻府》張玉書 清、《音韻闡微》李光地 清、《韻史》何萱 清、《駢字類篇》張廷玉 清、《疊雅》史夢蘭 清、《經籍纂詁》阮元 清、《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 清。 將這些字書中所登載的表現色彩單字予以羅列的話,將可以發現漢字表現色彩文字的歷史推移變化狀況。例如靛字在《說文解字》是尚未出現的,到宋朝丁度的《集韻》裡就收錄有靛字,因此可以斷定靛字可能出現的年代,就在東漢到宋之間。由靛字的使用和出現,可推論中國色彩表現行業裡的染色活動,已經普及到足以滲入文字的表現系統裡。又如紅字的出現,在《說文解字》時期就已經有刊載了,但其解釋是「赤白色」,赤和白混合的顏色,就是相當於現今的粉紅色了。紅字的出現和紅色的染色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的紅字出現時,其意義是在表達染色行業裡的專精於染紅技術的匠師的意思,後來被延伸為某種行業的專門之意思,到現在紅字的字義上仍保有這一意思。紅字的出現時間,根據文字學家的追溯,是稍晚於同樣表現紅色色相的赤字,約在金文或銘文時期。但是被借用來表現色彩的時代,根據古代字典的記載,漢元帝時史游的《急就篇》就已經登載了紅字。到了《說文解字》的時期,則更清楚地界定了紅字的色相,就是很好的例證。關於紅字使用在表現色彩方面的時間,在《論語》的〈鄉黨〉篇裡就有以下的一段話:「君子不已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衣。」裡,就已經出現了,說明紅的色相是屬於間色、不是屬於正色。到了唐朝的白居易的詩〈憶江南〉裡出現的「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時,根據白居易的寫法,紅字的色相是對應到太陽的光線色彩,是屬於大紅或是火紅的色相了,幾乎就是等於赤字的色相了,這和粉紅色相的說法是不同的。在東漢的《說文解字》裡,紅字的解釋是「帛赤白色也」,《說文解字》的詮釋是赤白兩色的混合色相就是紅的色相,也是屬於粉紅色。可是比《說文解字》稍早、在漢和帝時期出現的《釋名》裡對紅字的解釋卻是「紅絳也」,絳色也是比紅的粉紅色相要鮮豔許多、紅許多的色相,兩者存在著不同的說法。唯一可以藉此推論漢時期的紅色的色相對應已經出現不確定的狀態了,逐漸朝粉紅色相和大紅色相並立的方向接近之中。 古代表達紅色相的漢字有赤、縓、絳、緋、纁、赬、朱、丹等字,可是紅字的出現卻將這些文字的使用狀態逼進了官方文章裡,從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表達裡,可以發現紅字被使用的情形,很早其出現的次數就已經是很高了。這代表著紅的普及性已經凌駕於其他表現紅色色系色相的漢字,已經開始有替代赤字的現象出現了。到了現在的文字或口語語言裡,紅字幾乎是完全取代赤字和其他的表現紅色的漢字的功能了。 但是在此,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以往的紅色色系的文字表達,是透過不同的文字來區隔不同的微異狀態的色彩表現。而現今則是以單一漢字來表現大範圍的紅色色相,不論黃一點的紅叫做紅、紫一點的紅也叫做紅、鮮紅也叫做紅、暗一點的紅也叫做紅,紅字的色相表達已經不再局限於像古代的粉紅色的色相而已,而是屬於較大範圍的紅色色相認知之泛稱。在色彩表達的精密度上看來,似乎讓人有倒退的感覺。以曹雪芹的《紅樓夢》的表現狀態和現今的作家張曼娟的文學作品相比較下,就可以理解色彩漢字的表達狀態,並不是只限於紅字有出現泛稱化的現象,其他的色彩表達也出現一樣的現象。很難據以推論漢字的使用文化、技巧有倒退的現象,畢竟那只是一種現象而已,還需要仔細去分析週遭的其他影響因素,才可能去做任何的推論。 ■肆 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命名 現今使用最為頻繁的彩虹表達文字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原本這七個字是對應牛頓發現透明光是由七個顏色所組成的,這七字的色彩表現單字就成為了義務教育中色彩文字表現教育的重點。仔細反省起來,這七字中的橙、藍、靛三字的文字起源裡,並不存在有任何的色彩詮釋意義,這些字在早期的發展中,並不存在表現色彩的任何線索。 橙字的意義是在表現水果的意思,藍是染色用的植物名;靛則是使用藍來染色時所產生的現象,並不是指顏色的意思。根據《廣雅》裡的詮釋,橙是「柚屬」,在《說文解字》裡是解釋為「橘屬」。藍是「染草又姓戰國策有中山大夫藍諸」,《說文解字》裡是解釋為「染青草也」。「靛」字並沒有被登載於《廣雅》裡,也沒有出現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直到宋?丁度的《集韻》裡,才見到「靛」的蹤跡。丁度在《集韻》裡,解釋「靛」字的意義為「以藍染也」。「靛」字出現的年代是較晚的,推測可能出現的時間是在宋之前,最初的意義也不是在表現色彩的。 「藍」字在《說文解字》裡,被說明為染青草,因此可理解在東漢時「藍」字和「青」字的對應色相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只要能掌握「藍」的植物所染出來的色相,就可以理解東漢時的「青」字所對應的色相了。青字和藍的關係,也可以從《荀子?勸學篇》裡所出現的「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的詞句裡看出青字的對應色相是和被用在染色上、叫做「藍」的植物息息相關。青字在甲骨文時期的造形是由上下兩部分構造而成的,上端是草的造形、下方是井的造形,整體是借用了井邊草的顏色來說明「青」字的色相,青的色相就是綠色。可是如此的字形所詮釋出來的綠色和藍草所染出來的色相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藍草所染出來的色相是相當於當今的「藍色」,並不是綠色。經由藍草所染出來的青色,根據《荀子?勸學篇》「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的說法,隱藏著青和經由藍草所染出之色相的不分關係,也就是藍色和綠色是被混合著的。藍的本色是綠色,是草本的植物,其製出的染液也是綠色。染色時,當被染物從綠色染液中提出,接觸到空氣後,就氧化成藍色。因此才有所謂的「出於……而青於……」的因果關係措辭。這也說明了古代的青字在《荀子?勸學篇》出現的時代,就已經將從甲骨文的表現綠色的青字,轉成同時表現綠色和藍色兩個色相。如此的轉變有著兩層的意義,一是青字所表達的色相已經呈現出既有的綠色意義加上後來的藍色色相,可以說是具有多義的狀態。二是藍色和綠色的色相在《荀子?勸學篇》的時代裡,是呈現出和當今類似色相仿之處,青的對應色相是由綠轉往藍的,也具有相生的關係。具體一點說的話,就是綠色和現在用語中的藍色,在《荀子?勸學篇》的時代,在觀念上應是屬相近的、同類型的、互存的等之關係,其差別只是在於深淺而已。儘管青字在意識上是含有藍色和綠色的意思,可是在現今的字典中,青字和藍字所表達的色相,青是比較淺的、藍是較深的色相等之差異特性。 在《康熙字典》裡,對藍字的解釋共出現有15個例子,和色相有關的敘述內容,篩選如下: 《唐韻》「染青草也」, 《詩經》〈小雅〉的「終朝采藍」 《周禮》〈地官〉掌染草的「染草藍蒨象斗之屬」 《通志》的「藍三種蓼藍染綠大藍如芥染碧槐藍如槐染青三藍皆可做澱色成勝母故曰青出藍而青於藍」 《古今注》的「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 《爾雅》〈釋鳥〉的「秋鷹竊藍」註:竊藍青色。 這些敘述大致上是在說明藍和青的關係,從敘述裡可以理解藍字還是被使用在表達植物名稱上。比較詳細的是《通志》裡的敘述,不但說明了藍的品種,更對應有染出的色相綠、碧、青等名稱。現今知道世界上所存在的藍品種,有印度木藍、埃及木藍、關節木藍、阿拉伯木藍、銀木藍、野木藍、瓜地馬拉木藍、卡羅萊納木藍、歐洲菘藍、中國菘藍、蓼藍、矛莢藤、山藍、芙蓉藍、藍靛木等十多種。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是屬於蓼科的蓼藍和爵床科的山藍,這兩種藍的出現地點略有不同,蓼藍生長於長江流域一帶,在歷史上曾經是三國時期的吳國的經濟作物。蓼藍在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透過貿易活動,也被傳到了日本,在日本也被稱之為吳藍。不同品種的藍所染出的藍之色相,也會出現微妙的差異,在《通志》裡的記載,也說明了如此的差異狀況,蓼藍染綠、大藍染碧、槐藍染青。在此的蓼藍染綠,可能就出現說明上的不完整性,蓼藍染出的色相不可能是綠色色相的,那是疊上了梔子的黃色染液後,才出現綠色的,並不是直接就可以染成綠色的。中國漢字的使用習慣中,經常會出現如此說明不完整的情況,最後導致後來者不明的詮釋。如《古今注》的詮釋,根本就是在解釋紅花的,紅藍是紅花的別名,不是在解釋藍的,可是《康熙字典》卻將此一詮釋擺在藍字的詮釋項目下。由此更可說明,早期中國文人對知識界定,僅局限於救國平天下或是人品修養等問題的關心上,只有落榜生或是窮書生才肯去做些當時被認為較不入流的技術性記載工作,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這些人在從事技術性的記錄工作時,一方面由於其本身不是技術性的專門操作人員的關係,導致在記載上或多或少的有些遺漏、疏忽、誤載的狀況出現。當然這種狀況也會出現於清朝的皇家主導的巨著《康熙字典》裡。這類的錯誤記載並不僅出現於近代的文獻中,如上述的《周禮地官掌染草》的敘述也是一樣,藍草和蒨草根本不是同一屬或科的植物,何來「象斗之屬」。 「靛」字是和藍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因此在此予以並列說明。靛字的出現和藍草的染色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靛字的出現時間,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集韻》。《集韻》的記載是「以藍染也」,另外《康熙字典》也提出《本草綱目》也有如下的記載:「藍質浮水面者為靛花」。《集韻》是宋朝丁度所編撰的,對靛字的詮釋記載,只有說明用藍來染的意思,並不是很貼切。和《本草綱目》的記載比較起來,《本草綱目》的記載就真實了很多。靛是指在製藍的技術過程中,經過發酵後藍的色素和空氣的氧接觸後,本來的發酵過後的綠色溶液,因氧化的結果而出現藍色泛紫色相的泡泡。這些帶紫的藍色泡泡,就叫做靛花,或簡稱之為靛。藍的染液要經常攪拌,將空氣打入,經由靛花的色澤來判斷藍的染液的堪用狀態,靛花被收集之後,予以乾燥裝入小碗,就成為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藍色顏料,叫做花青。靛字到宋朝才出現於字典中,可以說是在文字的發展歷史裡比較晚出現的字。靛字初期的詮釋並不是指顏色的意思,是指藍染過程中的現象或所出現的物質而已。儘管和顏色有關係,但也沒有絕對的關係。在現代版商務印書館的《辭源》裡,對靛的解釋是「青色染料也。其原料用藍葉之汁。和水與石灰沉澱而成。國內製者甚多。謂之水靛。別一種名土靛。乾硬成塊。用藍葉晒乾搗爛為之。」、對靛花的解釋是「藍質浮水面者曰靛花。入藥名青黛。」商務印書館出刊的《辭源》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印製的,是屬於台二版本,出版是在民國四年。商務印書館的《辭源》可以說是銜接著《康熙字典》,也代表著距離最近的字典版本說法。可是在《辭源》裡,也尚未發現到靛字有意味任何顏色的意思,還是在說明靛是一種可以用為染色的物質。可是在什麼時候被用在形容彩虹的七個顏色的一個呢?要查證其出現的時間,實在有些困難了。在此僅說靛字被用在指顏色的意思之出現時間,應該不是很久之前的事,儘管靛字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 「橙」字則根本是和色彩無關的,是植物的果實名稱或植物名稱。之所以成為色彩稱呼的原因,是因為其果實在成熟時的色彩極具穩定性、普遍性,才形成被借用為表達色彩的稱呼。至於何時「橙」字才變成色彩表達的文字,恐怕是近代的事了,大約是和現代色彩學的翻譯有所牽連,至於實際的狀況如何?恐怕是很難追究了。橙字在《集韻》裡的解釋是借用《說文解字》裡的說明「橘屬」和《字林》裡的「 屬從木」,來說明橙字,都不具有表現色彩的意味。另外在清朝出刊的《康熙字典》和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四十七年出版的《辭源》裡,都沒有出現是表示色彩名稱的意思,這也說明橙字被借用為色彩稱呼是不多久之前發生的。 另外也提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字中,有紅、綠、紫三個字的部首是歸類於糸部,也就是這三字的結構或造字是和糸部的行業有關聯的,藍和靛字也可以算是和糸部有關的字。 於黃字的詮釋,根據《說文解字》的說法是和土地的顏色有關,其他尚有近代文字學者裘錫圭認為和巫尪有關,還有是從甲骨文造形得來的判斷,是和玉器的色彩有關的。黃色的詮釋較無色相上差異較大的情況。 紫字是和染色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出現的紫色染色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以紫草來染成的,另一種是先染紅色的再疊染藍色就可以得到紫色。從《論語》的記載中,「惡紫之奪朱」或是「紅紫不以為褻衣」的記載,都可以看出紅字和紫字都已經被當成色彩名稱來使用了。紫在古代並不是直接使用紫的字形,根據《本草綱目》卷十二(草部山草類),第443頁的記載,將歷代的稱呼方式收錄如下:紫丹、紫芺、茈戾、藐、地血、 鴉銜草、茈草。《說文解字》對紫的解釋是「帛青赤色也」,明《正字通》裡提到「黑赤間色」《正字通》裡對紫字的「黑赤間色」詮釋,也就是說紫色是黑色和赤色的混色結果。這種混色結果不是現今的顏料混色概念可以接受的,一般對紫色色相的捕捉,是以紅和藍或青混色所得到的概念。 ■伍 黑的表現 在中國藝術的表現領域裡,黑色的表現是很具代表性的。在漢字的表現系統裡,也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表現空間,在字典中出現表現黑色色相的漢字就有皁、漆、暗、陰、闇、幽、玄、烏、冥、墨、緇、緅、黝、黯、黔、點、黚、黵、黤、黦、黰、黭、黫等字。儘管這些字到現在為止,有些已經是不常見或是不常用的字了。但是透過這些字讓處於現在的我們,得以再一次地體驗到古代中國人對黑色感覺的細膩性。在光線表達上的漢字有暗、黯、闇、幽,和黑色材料有關的有皁、漆、墨等,和染色結果有關的是緇、緅,和狀態有關的是黝、黯、黔、點、黚、黵、黤、黦、黰、黭、黫等等,和現象有關的是冥、陰,和色彩表達有關的是黑、玄等。各種場合所出現的不同黑色現象,就使用著不同的文字來表現。黑的漢字表現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的造形是以鍋子在火上燒烤,黑字上的點是燒烤過後附著於鍋子底部的煙塵的具體表現,因此黑字的表現是藉由煙塵來表現的。煙塵的表達媒介,是具有極高的普遍性,凡是有開伙燒飯的人家都會擁有如此的視覺經驗。《說文解字》裡對黑字的解釋是「火所熏之色也」,也蠻符合甲骨文字形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在甲骨文的時期,表現黑的色彩狀態之文字,除了黑外,尚有玄、幽、皁三字,合計共4字。在字數上,到了東漢的《說文解字》時,光黑的部首所收錄的並和色彩表達有關的單字,竟然已達到了27個字,到了明朝時,根據張自烈所編著的《正字通》之登載,黑的部首中有關色彩表達的單字則增長為77個字。黑的部首裡所表現的色彩相關單字,是所有和色彩表達有關的部首裡出現數量最多的部首了,可見中國人對黑色的敏感程度了。 表現黑色的材料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作為書寫用的墨了。因為長期的使用,使得墨字也經常被拿來直接表現黑的色相,如「墨黑」兩字的連用詞。墨的材料有天然礦物性的石墨,也就是中國古籍記載中的石脂。在礦石裡,除了石墨是呈現黑色之外,尚有黑錳礦。植物方面的製墨材料最早的有漆,其次出現的才是松煙及油煙墨。在此所謂的漆之書寫工具,是以漆直接書寫於較硬的書寫物上,如竹簡漢木牘;這和後來的漆煙墨有所不同,漆煙墨是以敗漆燃燒後,所收集的煙塵所製成的墨。中國人使用墨作為書寫材料的時間,可以上溯至西元前十四世紀到西元後四世紀。在這時期所留存下來的書寫文件裡,常出現有以黑墨或朱墨書寫的字跡。在《莊子.田子方篇》裡,出現有:「舔筆和墨」,《韓詩外傳》裡也出現有:「願為諤諤之臣,墨筆操牘,從君之過,而口有記也。」《管子?霸形篇》:「令百官有司,削方筆墨。」等的記載。 關於黑色的書寫材料,目前了解的有石墨、樹脂、瀝青、烏賊墨汁、油煙、木炭、象牙炭、骨炭、漆、松、五倍子等,內有動物性的、礦物性的、植物性質的材質。在書寫的黑色材料上,最為熟悉的當為松煙墨,曹植的《長歌行》裡出現有:「墨出青松煙」。在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也載有中國古代《墨經》的作者韋誕的製墨的方法:「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煙乾搗,以細絹簁於缸中,簁去草芥。」由此可知中國文人對松煙墨的偏好。除了松煙墨之外,另有油煙墨,如根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裡的記載,油煙墨的製作材料有桐油、清油、豬油。 如果要了解各朝代製墨的方法,可以參酌以下的著作:南唐?李延珪《墨譜法式》、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宋?何遠《春渚紀聞──墨記》、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宋?晁貫之《墨經》、宋?李孝美《墨譜法式》、元?張壽《疇齋墨譜》、元?陸友《墨史》、明?沈繼孫《墨法集要》、明?程房君《程氏墨苑》、明?方于魯《方氏墨譜》、明?方瑞生《墨海》、明?麻三衡《墨志》、明?邢侗《墨談墨記》、明?焦竑《墨苑序》、明?陶望齡《墨雜說》、明?潘膺祉《如韋館墨評》、明?項元汴《墨路》、清?曹度《說墨》、清?萬壽祺《墨表》《墨論》、清?張仁熙《雪堂墨品》、清?宋犖《漫堂墨品》、清?曹素功《曹氏墨林》《徽歙藝粟齋墨品》、清?汪近聖《汪氏墨林》《鑑古齋墨品》《鑑古齋墨藪》、清?袁勵準《中舟藏墨錄》、清?內務府《墨作則例》、清?謝崇岱《南學製墨劄記》、清?孫炯《硯山齋墨譜》、清?汪紹倡《紀墨小言》、清?丘學敏《百十二家墨錄》、清?唐秉鈞《文房肆攷圖說》、清?姜紹書《墨考》、清?徐康《借軒墨存》、《窳叟墨錄》、清?屠隆《紙墨筆硯箋》、清?謝崧岱《論墨絕句詩》、穆孝天《徽州文房四寶史》、胡學文《中國徽州文房四寶》等。 墨不僅是畫家的色彩表達素材,更是以往文人的書寫工具,墨與筆、紙、硯分列文房四寶,可見其重要。墨被當作是繪畫材料使用的歷史,不論是在繪畫或是在壁畫、塗裝上,都可見其蹤跡。中國的傳統繪畫歷史裡,墨所佔的份量是相當重要的,尤其在較晚出現的水墨畫或是文人畫的領域裡,可以說幾乎是全部的生命。文人畫的畫家們更以墨的無色來表達淡泊清雅的心志期望。在宗教的驅使下,更使墨以外的色彩素材被捨棄不用,用以表示心中的無念。也將最鮮豔的色彩當作是獻給神,以顯示最高的敬意。墨的黑白層次的表現是人間俗世最儉樸的最佳代言,五花十色的繽紛世界是神的理想境界。 關於黑的染色,透過以往文獻(《天工開物》、《神農本草》、《本草綱目》、《齊民要術》、《千金翼方》、《雲 漫鈔》等)的記載,共有檳榔、五倍子、赤楊(矢車)、烏臼木、橡、櫟(櫟實)、榛、葝草、蓮蓬、核桃、藍、墨、石榴皮、婆羅得(梵文bhallataka)、涅、漆、泥、黛等材料都可以染出黑色的色相。其實說染出黑色的色相是有些問題的,倒不如說染出近似黑狀態的深色色相。因為自然界的染料(尤其是植物性染料)所擁有的色素並不是單一色素,而是多數複合的色素,如蓮蓬的色素中,就同時含有黑色和黃色、紅色、咖啡色等的色素,因此染出的色澤就呈現出接近黑色的帶咖啡色的深色色相。五倍子則是帶藍色的深色,藍草所染出來的色相也是如此。其次,在文獻中出現的黑色染料,還有涅。涅,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涅為「黑土在水中也」《論語.陽貨 》:「涅而不緇」注「涅,而以染皁。」《荀子.勸學篇》:「白沙在涅,與之具黑。」劉安《淮南子.俶真訓》:「今以涅染緇,則黑於涅。」高誘注「涅,礬石也。」 黑的意象在五行上周朝是屬於火,要滅周朝的秦始皇就使用水。屬水的方位是北方,其對應的色相是黑色。黑因此成為秦的象徵色彩,在其軍隊的穿著和旗幟的色彩表現上,均使用黑色。水為何會對應黑色,這是取自水深不可測的狀態,因此水的黑帶有神秘、威嚴、莊嚴、神聖、不可測的意義。 日本推古天皇十一年(AD603)仿中國的服飾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階」,用服飾的色彩對應其身分官位,從最上位的紫色開始,依次為青、赤、黃、白、黑。這些色彩也依次對應著德、仁、禮、信、義、智,其中的黑是對應著「智」。黑在中國的陰陽五行是對應北方,北方又是中國古代幽都所在的方向與位置,幽都即為人死後所往之地。因此早期棺木上所塗的色彩,除了有功名受祿之官吏貴族外,一般的百姓僅能使用黑色。在埋葬時,棺木放入墓穴的方向也必須面北,以指引死者北返幽都。經過長久時間養成的習慣,使黑色也帶有北方之較為不祥或不佳的意味,促使了黑色負面意義的增長。可是在秦時期,黑字並無負面的意義,況且皇帝身上穿的就是黑色的服飾,也就是所謂的「上玄下纁」之穿著方式。既然皇帝在穿的服飾顏色裡都使用了黑色,最起碼可以理解那個時代黑色在所有顏色裡的區分應不是最低階的。這種情形也隨著遣隋使或遣唐使,將之傳至日本。當時正值日本的聖德太子時代,儘管尚未制定服飾的色彩穿著規制,當時的高官之間就是受到隋唐的影響,流行穿著黑色的朝服。黑色在日本也是和中國早期的發展一樣,是莊嚴的、有身分的象徵,不具有後來發展出來的任何負面之意義。儘管黑色的意義出現了負面的發展,黑色的意義恰好符合佛教的理念,因此和尚的服飾就是使用黑色的。現在的和尚服飾,則可以看見有紅、黃、灰、藍、白等色彩,和早期的規制不太一樣。這樣的發展可能是和各種佛教派別有關,如喇嘛教就有穿紅色和黃色的。早期佛教將黑色認為是堅定不移、不動如山等的象徵,這是因為黑色的染料一旦染著之後,其他的色彩是染不上去的,是所有色彩的最極至的色彩、也是所有色彩濃度最高時所呈現的色相。 ■陸 結語 色彩的變化隨著時代的改變,其觀念、詮釋、運用方式也隨之而遷移。色彩也是文化的縮影,透過色彩文字變化的相關研究,可以使我們理解一些以往教育中被認為很理所當然的觀念、想法。例如什麼叫做基本色?中國的基本色是什麼?過去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近百年來,在西化的催化下,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種種,中國人在來不及選擇下,就已經忘掉了以往數千年所累積的經驗。儘管如此,那些經驗還是潛藏於血液裡,默默地流動著,適時地發散出其能量。 漢字在歷史的催化中,逐漸移動;短時間不易感覺到其差異特性,將其羅列的話,比較的行為,將有助於感覺到文化移動的軌跡。屬於色彩表達的漢字只是其中轉變的一部分而已,藉以窺探其中的奧秘,並感知其內涵,如此的內涵將有助於建構屬於中國人獨特的色彩觀,進而作為現今色彩使用上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平,2001,《說文與中國古代科技》,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2.井上聰,1997,《先秦陰陽五行》,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3.中sima洋典,1986,《五色和五行》,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4.李時珍(明),1996,《本草綱目》,台北,陪琳出版社。 5.李永林,1999,《藝術史研究》〈五色稽古〉,vol.1,中山大學出版社。 6.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7.呂清夫,1998,《明清官像畫圖論叢》〈傳統色名的起源與開展〉,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8.呂清夫,1989,《色名系統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系,國科會。 9.杜鈺洲、繆良雲,2000,《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0.許慎(漢)、段玉裁注,1998,《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紅葉文化 。 11.商務印書館,1958,《辭源》,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12.曾啟雄,1999,《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思想生活屋。 13.賈思勰(後魏),1884,《齊民要術》,台北,世界書局。 14.張自烈(明),1996,《正字通》,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 15.趙彥衛(宋),1998,《雲 漫鈔》,北京,中華書局。 16.劉志基,1996,《漢字文化綜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7.顧俊,1987,《中國文化史工具書》,台北,木鐸出版社。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作者: [英] 维多利亚·芬利 副标题: 调色板的自然史 isbn: 7108029715 书名: 颜色的故事 页数: 438 译者: 姚芸竹 定价: 38.0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16开 出版年: 2008-9 s3362062.jpg 孩提时她被教堂彩色玻璃的颜色迷住,长大后在博物馆的凡高《玫瑰》画前扼腕长叹,因为那如今看是白玫瑰,最初却是妖艳、却容易褪色的红色!   为了爱走天涯,谓之痴情。但为了所爱的谜题走天涯,就该近乎痴狂了。女学者维多利亚·芬利具有社会人类学背景,专攻亚洲文化,曾在香港当记者和艺术编辑,她的旅行足迹遍布全世界,尤其是土著人、史前壁画尚存的冷僻之地,每一次旅途的目的只有一个:颜色;相应的,每一章节也都以一种色彩为主题,内容常是多次旅行的趣闻轶事,甚至到中国敦煌探寻白色、到法门寺考察秘色。      这本书可以称为国外近年来盛行的非虚构类的典型代表。和我之前鼎力推荐的《奇异的僵尸》一样,和我即将翻译的《水果猎人》一样,都是作者本人用第一人称带动一个研究主题的深入,并伴随广泛的旅行,书籍本身是历史、知识和游记的结合体。更主要的是,主人公从一而终保持对话题的强烈热情,这是让我最喜欢的一点,也令作者本人突显出来,俨然有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痕迹。   事实上,我大概是在羡慕吧。首先羡慕作者有这样偏执而长久的爱和好奇,再羡慕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世界各地。      为了蓝色,她铤而走险去塔利班统治下的坎布尔!为了黄色,她去印度乡下靠简笔画和肢体动作探访明亮的印度黄是如何制作的——真的是让母牛吃饱芒果树叶再撒尿而得来的吗?也和澳洲土著人套近乎,只为了能进入秘密的部落腹地,看一眼“巨大的颜料盒”一般的旷野小溪河床。她告诉我们,黑炭作画始于一个疯狂相思的少女,铅笔的发明曾带来垄断之战,明知最亮的白色是剧毒却阻止不了画家和爱美女性的追逐;她还跑了大半个欧洲寻访传说中的仙人掌园,因为胭脂虫栖身其上,那便是红色的来源!   又譬如橙色,和奇迹般的小提琴联系在一起;秘色之绿,来自唐代皇帝在繁盛艳丽中对清新的期待。颜色是有魔法的,譬如最逼近自然、最鲜丽的绿色,看似有机,却因来自金属而成为中世纪的毒物;孔雀石还曾被用来吓退魔鬼。      追寻颜色的流逝,反而像提亮想像力的着色过程,圣母的面纱或许不是灰白而是天蓝,最著名的希腊神庙之白其实原本是红蓝灿烂;跟随作者寻访颜色,也就等于在被遗忘的历史中重新发现亮点。   这样的书,不是用来提供结论的。只是线索和证据的集合。因此好看,也因此不会受到一些严谨读者的推崇。   作为一本研究颜色的专著,内容注定庞杂,从远古人类图腾到中世纪名画家的画室秘密、再到现代颜料制造科技,一条色彩斑斓的线索在她笔下铺开,不仅有年代的跳跃,还有智慧和灵感的相撞。当你看到她写,白色其实是反射掉所有光芒的空洞之色,黑色却是包含一切存在的色彩的富有之色,怎么可能不被她身体力行、付诸实现的痴狂所打动呢?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喜多川歌磨的浮世绘《鹰猎队伍》《宝船图》中使用红色及绿色有一种凝重兼狭邪的气度,但又明亮,几可透过纸背。是作画者心性鲜活之故。但日本民族对器具的敬重又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好似武士与剑的关系,相生又相克。因此喜多川歌磨郑重,画中可看见他的敬畏,对他的笔,对他的颜色。因而浮世绘的一大好处是有分寸,享乐而节制。因而是黯淡的,是瓷的,是缺的,是敦厚的,是手的,是熄灯的,因而是,日本的。 《鹰猎队伍》及《宝船图》画的都是群像,驾鹰的男子,捧盒的女子都长而丰肥,松树在背景上显露一枝,红纸伞半侧,箱子上系着绿缆绳,仙鹤在船尾欲鸣不鸣,都是护卫的姿态,退避的,一味求全,是平民百姓和商家认同的仙境,这些画中的男子昂藏,但隐然有阴柔气质,女子一例如鹤,细颈耸肩,轻若羽笔。初看画时令人吃一惊,以为与我们印象中的日人形象不符合。法国电影《幽国车站》中主人公是个作家,有杀人嫌疑,在接受盘查时回忆起他的能把数学像寓言一样讲述的老师。这位老师说:“两条平行线永不能相交,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外太空,在遥远的宇宙,这两条平行线无限伸长,相交于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作理想之点。”喜多川歌磨的浮世绘和这位老师一样使我们相信,美存在于可能和不可能之间。他的画作有一种不属于此刻的异样的生命力,在画面描述的时刻之外,在看不见的平衡空气之中,有一种炎热的光线从当时的日光中像蝉蜕一样逃逸了出去。在这些画之前,在这些画之后的某些捉摸不定的时刻,等待着回归旧巢时。《鹰猎队伍》和《宝船图》使人想起月圆之时天上地下满溢的清光。月光之时,完美到刚刚好,也因为如此,有一种模棱两可的喜悦。其余两头尖锐的痛楚在这刻之外,如同失去城主的浪人剖腹时用的刀,残酷,但是有家常的意味。束着发的武士在白格子隔扇的小方房间内自裁,和大多数江户时代的百姓对于身处的泥淖一般的生活的态度一样,有着一种人性上的诡秘的沾沾自喜。但又是自重的,旁若无人的。时代的戾气像云团一样渗入到画作之中,像《宝船图》下方波涛的无尽灰蓝中突现的一抹赭黄颜色,看似太阳的余晖或是船上物体的合影,其实是没来由的,甚而是与时代无关的,只是来自人本身的灰心。但是画中的人和江户时代把这些车贴在屋子的木板壁上的人们是不关心这个的,甚而喜多川歌磨本人。在线条和颜色之中有着打着一片的聪明和沉迷。制作者和欣赏者历来都是同谋。 柳柳居辰斋的《美女游步图》和鸟居清信的《卖习字贴》都用黑红两种颜色画女子。我喜爱柳柳居辰斋下笔的清明慧达,他不是浮世绘史中的功德圆满的宗师,好似在家修行的居士,不成熟,小心,细致,华美,但是有品味。有决心,下笔利落。他实是擅用泥金的高手,画的底子是微微明晰的古铜,有一种愉悦的气氛,一个体态丰腴的女人身着玄色泥金彩绘梅枝的和服,耸肩直腰,颈微垂,脸略侧,眼半阖。领口、袖口,下摆看得出内穿的锦绣红衣,和服下有木屐的大概,不过平素些,头向后微昂,一样的红绣衣里伸出白手,像王后一样笃定,但她不过是一个侍子而已。前面的女子束一根绿,黄,赭,三色混织的腰带,在身后被风吹得展开,鸟翼一样有欲飞之势,被前面沉重的肉体固定着,像不得已暂居人世的灵魂,但和肉体一样恋着享乐和螺钿,一样繁复细微的乐趣。泥金是有气味的颜色,细细的没落的淫逸的香气,有着大漠金沙的异国情调,蛮荒的天国,夜幕一般沉沉的面纱后受惊的眼神,时间好像可以无穷地延伸,河一样漫过世俗和天界。但一切总是幻象......因为这一点泥金,妇人的白脸显得无情无欲,格外冷寂——这一刹那,她不属于任何人,她什么都不是,也不是她自己。柳柳居辰斋是画女人的高手,知道极情时便是无情。然而我喜他通达:他的笔和感情都收得回来,并不滥情,并不淋漓,也不自喜。他画女人,明丽敦厚,每一笔都是怜惜,每一笔都解人意。若有得意,是对自己的喜欢,譬如秦少游,贵公子于陌上,紫衣白马银鞍。知道自己的好,是难得而可爱的。柳柳居辰斋的爱女人,单纯又丰厚,若即若离,知进退,是最好的冶游客的态度。 鸟居清信是大家,《卖习字贴》用的是浮世绘发展较前期的漆绘方法。画师的用色不能太复杂。我以为极好。简单大气。画中女子是贩妇,着黑衣,红底子樱花图案裙子有点碍着步,捆着箱子的红绳自肩头绕过来,系在腰间,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活气。画师笔下的女子较前两位更媚一些。匆忙,贫穷,但是辽阔,坚定,仪态之间如闲云野鹤。鸟居毕生绘制以歌舞伎为题材的役者绘。所以这幅画当是这位演员整束停当初上场之时,脚步趔趄,顾盼生姿。是民间风情:泼辣,百折不回,但是又如一种叫百日红的花朵,贫贱的,经得起污淖的摧折,举重若轻的挨着,在一段时间几乎是压垮不倒的。但是说不定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轰然一下全都谢了,败了,百般也收拾不起来的。好像是早有预感,她们在全盛时期就有江湖风霜,有没着没落的沧桑感。命运是早已注定了的。因了鸟居清信的笔触,她们驻足回望时有了知命认命的豁达。这一刻不是演戏,是演员自己。他和角色像红色和黑色一样决裂开来,但是是短暂的。上场时需要勇气,他也是知道的。但来不及想了。没有思维的一刻是空白的一刻,天地间是平平的灰色,只有他一个人,人小小的,心小小的,小心翼翼地指望着自己。 歌川贞景的绢本套画《镜台》有迷夜一样的魍魉之气,穿褐色衣衫的妇人对镜理妆,黑色的镜台上有着云头图案。画师的笔致灵动异样如蛇,乍一看妇人如同在与镜台对舞,如应和问答的情形,但是妖。妇人腰间缠着蛇一样的黑色的宽带,好像是镜台的一部分爬到她身上来了,镜台是不动声以地,等待着,狡猾地然而平心静气地看着她。她浑然不觉,又似全被控制住了,裙裾间的一抹不安的蓝色有着蓄势待发的惨烈——就快控制不住了,但又好像还可以这么僵持着,无休无止,像恐怖一样长远。空气中有着无声无臭的血腥,但是被画像禁咒一样框住了,里面还在不屈服。这样阴惨神经质的蓝色,像足了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中的欲望和背叛。恐怖的东西大抵不悲哀,但这幅画是。 有一个能剧演员出身的画师东冽斋写乐是异数。他在十八世纪末的作品几乎全部运用奢华的云母亮粉版发行,他的名作《演员市川》背景玄黑,隐约闪着光亮,人物衣饰是黄绿两色,唯有左嘴角一点漆红。我看到的是黑白画。画中人的表情极夸张,但我以为是最平常的。有日本男人性格中最显著的悭硬的滑稽的成份。这两样都不是可笑的,像他们的其他特质一样,都带有煞有其事的成份。因而是沉重的。又像梅雨天提了重物的膀子的酸疼。阴阴的,无可奈何类似微笑的表情——但那不是微笑,是贴肉的酸楚,骨子里的痛。据说此画虽极为红了一阵,但是被画的演员恨透了画师——那是! 像被无端抄了家一样。写乐身世渺渺,在迅速走红之后又神秘失踪。简直像天外来客。我看《演员市川》的黑白图总有会心的微笑,我总以为那是写乐自己的画像。他不小心露了真迹,不是那类似微笑的表情,而是生硬的眉眼,顶好笑地瞧着,什么都不在乎。这样的画才配得起那样近似挥霍的绘制法,像世间浪子散尽家财恩怨之后对人事有着熟络,亲昵,不计前嫌,不问来由的爱恋。然而这样的爱恋也是空洞的。写乐的黑白图,无欲则清刚霸道。 除了写乐,浮世绘的人物是没有表情的,一个画师笔下的人物往往长着同一幅面孔,如果一幅中出现几个人物,他们的脸也一模一样。但却不着一种奇异的美丽。如同偶人制作一般,在完善的技艺中,人的因素全部被减去了,舍弃了,留下的是气韵、线条、颜色、构图。我以为是对的。如同灯谜制作,其唯一的禁忌,任你用尽比喻,不准出现在谜面的词是谜语本身。浮世绘的无情即是千种风情。看似无关,但就是本身。 (好色/须兰 原载于1999年5月《万象》第一卷第四期)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瓷器述要 (摘录供瓷器爱好者欣赏) (民国) 赵汝珍 撰 瓷之美恶系于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等之不同。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缸胎,亦名瓦胎,谓胎质粗如瓦器也。凡凝重粗厚之器,属之。石胎,非真石也,质凝重而坚,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焉,康熙有石胎三彩,是已。铁胎,非真铁也,磁质近黑,有如铁色,其胎之厚薄轻重亦不一致也。   浆胎质轻而松;缸胎质重而坚;瓷胎音清而脆,胎之沙底者,设其底露胎不涂釉也。沙底,贵白,贵细,以细沙底为上。缸胎,大半缸底色贵亮,声贵响。年久之缸胎,多有铜音。故鉴别家,往往叩其声而知是物历年之久暂也。   此外,尚有所谓脱胎者,其胎之薄,类卵壳,故又谓卵幂,如釉制而脱胎去者。然其薄者,能映见乎指之螺纹。此制始于明代永乐,亦以永乐所制为最精,宣德所制,亦可媲美永乐。清代康雍所制,虽亦极薄,然只能映见花与字耳。   浆胎必轻;缸胎必重,此恒例也。若缸胎而轻且薄者,则宋代之贵品矣。瓷胎而极轻、极重变为贵品也。   制瓷上釉有二法:一曰蘸釉,以皿入缸,荡匀其汁,蘸釉者其釉厚,故均哥诸窑,往往有若堆,所蘸不止一次也;一曰吹釉,截竹为筒,嘘气匀之,吹釉者,其釉薄,故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而薄者,甚至有卵膜也。   凡罩釉一次者,谓之一道釉;其青、黄、红、黑之一者,谓之纯色釉;若白色者,则谓之本色釉;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谓之密淋釉。其挂釉至底之处,往往垂若蜡泪,任其渗出,谓之鼻涕釉;又有釉不到底;露出胎骨者,露出部分太多者,曰露胎,少者则曰缩釉,釉内现粗纹,垂而直下者,视之若有起伏而扪之,甚乎者谓之泪痕,若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若釉中现蓝斑者,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若扪之不平,有如结痂之初落,谓之疙疸釉,又有釉汁中含最细之黑点,稍凹下者谓之麻癞。   明之祭红釉汁较厚,成一种木纹,有若尖峰重起,又似迭浪,望之蔚然而深,名鸡翅木纹。又有一种祭红釉,中露白本色之釉,微微凸起,有若鱼蝶等形,名曰露骨。更若涂以抹红之釉,而虚其中若为空白也者,颇似乎阴文之花纹,名曰盍雪鸡翅露骨,盍雪皆釉质之奇者也。   釉汁中凹而缩者,曰棕眼,亦曰发眼;浅大而滋润者,曰橘眼;隐含黑点而不凹下者,曰犀尘;点形较大而微发老米色者,曰褐斑;白中黑者,曰尘星;有小沫凝如水泡者,曰泡沫;星不起泡沫而含水晕者,曰水浪;尘星之晕成黄色者,曰鹧斑,又曰兔毫。   釉之最贵者为宝石釉。宝石釉含有红、绿、蓝、紫各色之不同。世俗只以红色为宝石釉,岂知绿、蓝、紫各色亦皆有之。   宝石釉之品莫贵于亮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鸡血,其通如石之冻。《博物要览》所谓鲜红宝石者是也。亮釉,又名玻璃釉,乃薄釉也。宝石釉,亦有釉厚者,比之薄釉,其价值则稍逊。   釉汁翠也,紫斑细碎若鱼子,或若鸡翅木之纹理者,谓之均釉。   紫黑之釉满现星点,其光莹亮如铁者,谓之铁锈;花星点痕稍长,其光闪烁不定者,谓之蝗股纹,又谓之蚱蜢腿,又谓之蜻蜓翅,皆形容其所似也。凡紫黑之釉,苟元是等纹者,则不足观矣。   混合五色之釉,其纹缭绕纷纶有如五色之玛瑙,又似海滨纹蛤之壳,名曰混釉,又名云釉,谓其如云蒸霞蔚也,施之于小瓶类为多。   乾隆有专仿木制各器,远视俨然如木,而实为瓷者,名曰仿木釉;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有仿景泰蓝者,曰仿景泰釉。此外,更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质变化神奇之至也。   瓷釉有纹者,谓之开片,有大开片、小开片之别。大开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曰柳叶纹、曰蟹爪纹。小开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皆以其所似之也。   开片,有自然与人为两种。自然开片系历年久而渐渐内裂成为片纹者;人为者,系配合药料烧成之者,肇始于宋之哥窑,其后递仿之。   开片仿哥之粗糙者,谓之冰纹;开大片而瓷色发红者,谓之格瓷。   器小而开大片,或器大而开小片者,皆足贵也。晚清以来,则不贵哥窑之开片,而贵郎窑之开片。大抵开片瓷器,概以扪之无痕者乃为可贵也。   辨器之底而察新旧,此瓷学家所必要也。宋元诸器,底际率多露胎。明器有款者,底必挂釉,而无款露胎者,亦不鲜康雍仿明制之如也。若露胎,而有印字款者,昔时所轻,今之所罕也。底际款有釉,而外无釉者,明代及康熙亦间有之。若有釉无款者,则当细辨釉质之新旧矣,色微黄者曰米汤;底色稍黄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苹果;底自款字兴,而底露胎之器日渐少矣。   古瓷之底,每有钉痕者,盖古人思想较拙,以铁扦支底入窑而烧,烧成则撤去铁扦,故底有钉痕也。又有一种底露胎而印花纹,或作花形,或作物形,或深入各钉痕而作辘轳形者,亦古瓷之特色者。若作螺旋纹,则明瓷常有。清初,底挂釉之器,亦每有螺旋纹者。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纹,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栏内,绘花纹外填色彩或锦纹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红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由窑变而成红、绿、紫三色者,谓之天然三彩;里外皆有花者,谓之两面彩。   彩色浓厚,釉傅其上,微微凸起,谓之硬彩。粉彩又名软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此外有所谓豆彩者,究意豆作何书,作何解释,言人人殊,有谓豆彩者,大抵杂彩纹,独以豆青一色,古其多数,故纯色者,曰豆青。杂以他色者,曰豆彩。有谓为逗彩者,言其彩色碎点姘逗而成者也。又有谓为斗彩者,言杂彩鳞比,若斗者之争竞激烈也。盍古者,瓷无专书,肆贾随意立名。瓷器名词不成文义者甚多,岂止一斗彩已也。   青、黄、赤、白、黑通称五彩,概言之也。然由于深浅之不同,递衍递嬗颜色,种类已多至不可名状。即红之一色,已不下百余种,其次为青,青衍而为绿与蓝三者,一系不下数十种也。黄者较少,著名者,亦十余种。黄与绿之范围,时有出入。黑者最少,仅数种耳。盍黑为难变化之色也。白亦有数种。今就最流行之色,而以系统别之。   红之种类,有祭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枣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青苹、果绿等。   青则有天青、东青、豆青、梨青、蛋青、蟹甲青、虾青、毡仓青、影青、青花、夹紫、新橘、瓜皮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花绿、葡萄水、西湖水、积蓝、洒蓝、宝石蓝、玻璃蓝、鱼子蓝、抹蓝、海鼠色、鳖裙、褐绿、粉色褐等。   黄有鹅黄、蛋黄、蜜腊、黄鸡、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酱、芝麻酱、茶叶末、鼻烟、菜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僧衣。   黑有黑彩、墨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等。   白有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等。   以上计八色,但世俗以紫为红之变色,蓝绿为青之变色,故均附在原色之内,仍以五色计焉。   中国瓷器之颜色,从来并无定名,即帝王大内所有各器,亦均以式样,品物注册,并不以颜色称也。现在所有瓷器颜色之名称,多出自肆商之口,随意呼唤,既未经专家之决定,复无专书之记载,多年以来,只凭口传,遂致以讹传讹者,有之。毫无意义者,有之。瓷器术语中,有许多不可理解者,即此故。上述五彩之各颜色,其以实物名者,固可得知其颜色之概念,其他则非解释不易明也。兹将各特别名词略释如下:   祭红,色深,红如初凝之牛血。然曰祭红,究竟作何书法,有何意义,言人人殊。有谓宣德发明祭红,乃祭效坛用品所创之色也。夫颜色之名词,多为实物之疏状字,绝无以用途者。颜色者,若祭祀所用之红,名祭红,则吃饭喝茶之红器,必名饭红、茶红矣。其可乎。且祭祀之器,可限以颜色之别,不能限以深浅之别也。即宜用红器时,凡红器均可也,安能必限用某种程度之红乎,其为不伦也。明甚。盖世俗有此称谓,而文人故为穿凿,以求合理,岂知愈求合理,而愈不合理也。前人已知此种名词之不合理,故有写作霁红者,谓朝霞霁色相似也。朝霞霁色有牛血之红乎,其愈不合理也。又有写作积红者,更无意义也。又有写作鸡红者,谓似鸡血之红也,似尚有理。又有写作醉红者,则不知何所取义矣。   祭红之宝石釉者,谓之宝石红。   朱红者,朱砂之红色也。   祭红之非宝石釉者,谓之大红。 较之红之稍淡者,为鲜红。   较鲜红稍淡者,为抹红。   抹红釉,质薄如脂水,其微黄者,曰珊瑚。   胭脂水一色,发明于雍正,而乾隆继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始制者,胎极薄,其里釉极白,因为外釉所照,故发粉红色。乾隆所制,则胎渐厚,色略发紫,其里釉尤白。美人祭,乃祭红之淡而艳者。美人霁,其俗称也。肇始于雍正。康熙时,只有苹果绿,初无所谓美人祭,故有以美人祭为苹果绿者。   豇豆红,系由祭红变化而来者,以其似豇豆,故以名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之黯败者,俗称乳鼠皮,价值殊贬,稍深入云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粉红为鲜红之化身,亦即积红之最淡者,或呼为娃娃脸,或呼为牡丹芍药,或呼为桃花片、海棠红,总不外形容其艳丽而已。朱红色若正朱,康乾之制,鲜明夺目,以后则比之自桧。抹红釉,质极薄,参入夹彩,以乾隆间为多。其间又有柿红、橘红、枣红之别。橘红与朱红判别,又在微妙之间。抹红带黄者,又谓之杏子衫矣。珊瑚一种,釉质极薄,乾窑最精。此后殆为涂附。至羊肝、猪肝则殊不足轻重。盖红之为色,变化极大,而今日所重,只偏重于祭红耳。   天青一色,肇端北宋,盖出自柴周之遗义也。自宋迄明,代有作者,至清之康雍,始集大成,幽隽淡永,兼而有之。康熙初年之天青釉极厚,而色微表,釉色混融,有同鱼脑,迄乎末年,则釉略混,而色略蓝。雍正时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殆与天蓝无甚大别,但款字多书成化。自康至乾,无论天青、天蓝,其釉皆厚而且润,新者釉混而且粗,鱼脑之说渺不可追矣。豆青、豆绿二色,以宋之哥弟窑为最妙。哥窑多作豆绿,而弟窑多作豆青,皆滋润莹洁,至为可爱。弟窑流传比哥窑较多。明、清所仿弟窑为多,雍正所仿者,市人谓为果绿。明以前之豆青微近黄色,清仿者则近绿矣。   如西瓜皮者,谓之瓜皮绿。   绿之深者为孔雀绿,稍黄则为蟹甲青。深绿之有棕眼者,谓之新橘,橘之未黄者也。近墨者为鳖裙,即俗呼之王八绿也。葡萄水如新长之葡萄,西湖水、松花绿亦不相远。淡绿而微发黄者,名曰秋葵。绿青而略同虾肉色者,名曰虾青。数者均标新领异,殊可珍贵。至色微近浅蓝之鹦鹉绿,与发黄较多之梨青,则稍近于平庸矣。   蓝之最著者为积蓝与洒蓝二种,均为蓝之深者。积蓝又名霁蓝,乃将蓝色与釉水融和挂于瓷釉之上。洒蓝则系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色,复上一层薄釉,故釉较积蓝为薄,而色则大略相同也。 青色之较浓者,曰天蓝,浅蓝而近于绿者,曰翠蓝,深蓝而有芝麻星者,曰鱼子蓝,殆谓其形有类似,非谓其色同鱼子也,此亦瓷器术语中之无理名词也。至于紫蓝相和而釉尤浓厚者,曰膻包青,亦不雅正之词也。 宣德瓷之黄色者,色深有同蜜蜡,为世所尚,谓之宣黄。至嘉靖始夹青花色同鱼子,深者又别之为鸡油黄矣。康熙以后,专尚淡黄,统称蛋黄,稍深者,谓之熟蛋黄,稍浅者谓之生蛋黄,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叶末,一为不纯之茶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者,如将茶叶研成细末,画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当清供焉。其黑色稍浓而有黄色碎点,周遭围绕于底足间者,谓之鳝鱼皮,亦象形语也。若鼻烟,若菜尾,若老僧衣,皆茶叶末之变体。鼻烟最浓,菜尾较淡,至如黄、黑、紫相和砌成斑点,则谓之虎皮斑,在昔极为风尚,今则不足贵矣。   紫、黄、绿三色绘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更只有黄绿二色者,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亦有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处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   彩之难分者,以黑彩与墨彩为甚。黑彩以实地言,墨彩以绘事言也。凡墨地而花为五彩或三彩者,皆称黑彩。墨彩则系淡墨绘于白地者也。墨彩视同常品,黑彩则价值极昂,素三彩而兼黑彩者,尤为殊绝。五彩兼黑彩者,次之。黑彩,莹亮光滑者,曰乌金。茶叶末和深黑,曰古铜。近古铜而色深紫,曰铁锈。花茄紫和深黑曰铁棕。墨彩弥漫全体,曰黑褐。以上皆黑彩、墨彩之变态也。   白色之最淡者,曰月白、鱼肚白;稍闪黄,则曰牙白;稍闪红,曰虾肉;白以粉料堆填瓷上再蘸釉汁,谓之填白。   瓷器有款,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钧器,则底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者,虽非如后日瓷器款字之规律,然亦可谓款字之滥觞也。   元瓷,惟官窑有"枢府"二字款,其余民窑底有字者甚少,纵有字,亦不挂釉,在器底随意划成,若可识不可识之间,划成花纹及辘轳形者,亦间有之,绝无以年号为款字者。   明代瓷器之款识,较前代进步甚多,其方式有种种之不同,有凹雕款字而挂以黑釉者,有印花者,有绘花者,有雕花者,最奇者以永乐窑,器底绘狮子滚球,球内藏款字至为罕见。其次则嘉靖官窑底款,有书作环形者,又有于器之中心书字者,亦殊特别,颇不易遇也。明瓷款字多为某某年造,用制者极少。清代则概用"制"字,用"造"字者反甚少也。说者谓"造"与"肇"音同避清帝姓也。   题款位置,以在底足内居中者为最普通,若高足者,则于足内层之边际,或于足外层边际,但皆横款也。又有题于口上或腰腹际者,亦属横款。考横款始于明之中叶,至清嘉庆而遂替矣。   清代瓷器之款字,由何据点言之,均可谓之登峰造极,仅分代言之。   顺治仅一度开窑,瓷器甚少,其款字,均为楷书,其他极不易见。   康熙一代,款字甚多,兹汇录如下:   单圈、双圈、无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凸雕、凹雕、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写蓝字、白地写红字、绿地写红字,楷字、篆书、半行楷、虞永兴体、宋椠体、欧王体,红紫色款、天青色款、湖水色款,沙底不挂釉而凹雕天字、方栏内不可认之字、满文、回文、喇嘛文等。   以上均为文字款,以外尚有无字而绘以图形者,如双圈秋叶、梅花、团龙、团鹤、团螭及各种花形、物形等,且有无字无图者。   康窑有书"开元年制"四字款者,乃仿古铜并仍用其原款也。又有书"景镇康熙年制"六字款者,乃康熙时之客货也。   雍正一代,形式较之康熙为少,计有六字双圈、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六字凹雕、四字凹雕、六字单圈、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红字、白地蓝字、楷书、篆书、虞永兴体、宋椠体、图书款、方栏内不可认之字、满文、回文、喇嘛文等各式文字款,此外,亦有各种花形、物形等图形者,其种类大抵与康窑相同。   款识用花形、物形者,以康雍两朝为最多,盖康雍皆曾有一时禁用款字之时期,但为时均不久,又复用焉。花物形之款识,多此时出品,盖明代官器花物形款识为世所重,故承袭用之也。   康雍仿明各器多用原款,康器多书宣德,雍器多书成化,乃不掠古人之美非冒充也。   乾隆朝之款识,又微有小异,计有六字双圈、六字单圈、六字无边栏、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双线正方形、凹雕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蓝字、白地红字、绿地红字、绿地黑字、楷、篆书、欧王体、宋椠体、宋体书图书款、沙底不挂釉、凹雕满文、回文、喇嘛文、西洋文等各式文字款。此外有印花、团花等图样,亦有全无款识者。   嘉道以后,大率沿前朝诸式,有减而无增故不另行分述也。   清瓷有书"大清年制"四字款者,乃同光间肃顺当国所制也。当时肃顺势焰熏天,将有非常之举,监督官虑旦夕有改元之事,故阙朝号以媚之。   清代瓷款有以堂名或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其制品之人有四类,一帝王、二亲贵、三名士而达官者,四雅近良工等是也。兹分言之:其属于帝王者,康熙时,有乾惕斋,中和堂,乾隆时,有静镜堂、养和堂、敬慎堂、彩华堂、彩秀堂、古月轩等,皆内府堂名也。属于亲贵者,康熙时,有拙存斋、绍闻堂,雍乾时,有敬畏堂、正谊书屋、东园、文石山房、瑶华道人、红荔山房、友棠淡砚,书屋;乾嘉时,有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德诚斋;嘉道时,有慎德堂、植本堂、行有恒堂、十砚斋、 竹主人、文甫珍玩等,皆亲贵诸王之制品也。又康熙时有深珍藏; 乾嘉时有略园、荔庄、坦斋、明远堂、百一斋; 道光时,有听雨堂、惜阴堂等,皆有名于时,惜主制者不详,无从道其原委也。属于名士达官者,乾隆时有雅雨堂、卢雅雨故物也; 玉杯书屋,董蔗林所制也; 听松庐者,张南山所制也。其属于雅匠良工者,则有宝啬斋、陈国治、王炳荣、李裕元等,皆良工之著名者,故以姓名代款焉。清末有大雅斋三字款者,乃孝钦后之制器,似不属于前四者之中,而另为一格焉。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恒河畔金色莲花/胡兰成  印度的金色与中国的黄袍黄屋,日本皇室的徽章菊花,来历皆从阿瑙苏撒的始生文明,金色与音乐同是可喜乐的阳光世界的波浪。在阳光世界里,田稻穰穰,长亭短亭,柴门流水,皆成金色,故金色不单是新有了一种颜色,而是众色提高到另一境界,一一是新的颜色了。金色是颜色而亦是光。   埃及的则是蓝灰色,阳光世界因奴隶社会而变成蓝灰色的天,感觉有种威力,人稍稍苍皇了。而希腊的白色则只是光,白色亦可是颜色,而希腊的白色是无色。   后世西洋便总是采用埃及的一点灰,希腊的一点白。萧伯纳的作品里有一道光通过,可是没有颜色,此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德国与美国皆是钢灰色,但美国还更近希腊,美国且有点奶油色。   苏俄最近埃及,而因是新的奴隶社会,把那蓝改成了红. 前此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对古代奴隶制亦是新的,上帝的使徒与教廷的主教亦穿红.   那红是洪荒世界里太阳的红,与埃及的蓝灰色的天一般是隔代的旧石器时代人的噩梦。   埃及的蓝灰色在印度只用来昼夜叉,而红衣主教及共产主义那种邪气的红,在中国亦只有火神及女缢鬼纔爱穿。中国人爱的蓝是宝蓝,红亦另有一种吉服的红,而代替钢灰色的则是青色,青色有一种贞洁。中国人不喜奶油色,白是喜欢李花梨花梅花的白,是一种丰富的颜色,中国人连日光月光亦说是日色月色。   中国人除了金色为尊,最喜欢的还是桃红. 桃花极艳,但那颜色亦即是阳光,遍路的桃花只觉阴雨天亦如晴天,傍晚亦如晓日,故艳得清扬.   日本人喜欢樱花,樱花像桃花,只是轻些淡些。故又印度的是金莲世界,中国的是桃花世界。莲花世界金色熠熠,无迹可求,桃花世界亦有这种好的糊涂.   金莲深邃,没有一点危险性,而桃花飞扬,有危险性。瑶池王母的蟠桃会,及刘伶阮肇入桃源,桃花不免要思凡。还有晋人的桃叶歌与桃叶答歌,比起来,就觉得印度的莲花只是颜色,而桃花则真是花,印度的是佛境与五浊恶世,中国的是仙凡之境,但桃花种在闲庭里又很贞静,那贞静比金莲的深邃更好。   金莲而且冷清,桃花则有李花来相配,这亦是中国文明比印度文明更有人事的烂漫,桃李竞妍,金莲则要竞亦无可竞。而亦因这热闹,中国人爱了桃李亦还爱莲花。桃李与莲花成了汉朝及六朝唐朝的风景。   可是就连这莲花亦中国的与印度的不同,印度的像是金箔剪出贴在那里的,而中国人则宁是爱的采莲「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那莲亦不是金色的,而是红荷花,白荷花。梁武帝赋里「荷花乱脸色」,李白诗里「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以及一位王妃的诗里「天淡淡,水溶溶,奴隔荷花路不通」,都有烦恼,然而是非常好的烦恼。   中国连金色亦变得很世俗,单称黄或称金黄,因黄比金色更有颜色的具足,而且说是土德。佛寺来到中国,是赭红的墙或黄墙,亦总要表现一点土黄色,和尚是穿缁衣或大红金线袈裟,戴金色毗庐的,中国民间戏里亦把来都变成土黄色。   这并非农业社会所可解说,西洋亦经过农业社会,但没有这样。而我仍喜南北朝及唐朝女妇额际擦娇黄的颜色,就像佛菩萨的金容,然而又是现世的女子。 中国人爱的蓝是宝蓝,红亦另有一种吉服的红,而代替钢灰色的则是青色,青色有一种贞洁。    中国人不喜奶油色,白是喜欢李花梨花梅花的白,是一种丰富的颜色,中国人连日光月光亦说是日色月色。   中国人除了金色为尊,最喜欢的还是桃红. 桃花极艳,但那颜色亦即是阳光,遍路的桃花只觉阴雨天亦如晴天。 傍晚亦如晓日,故艳得清扬.    中国人则宁是爱的采莲「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那莲亦不是金色的,而是红荷花,白荷花。    中国连金色亦变得很世俗,单称黄或称金黄,因黄比金色更有颜色的具足,而且说是土德。佛寺来到中国,是赭红的墙或黄墙,亦总要表现一点土黄色,和尚是穿缁衣或大红金线袈裟,戴金色毗庐的,中国民间戏里亦把来都变成土黄色。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色卡 很贵的来。。。。 未命名.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色识 张晓风   颜色之为物,想来应该像诗,介乎虚实之间,有无之际。   世界各民族都具有“上界”与“下界”的说法,以供死者前往——独有中国的特别好辨认,所库“上穷‘碧’落下‘黄’泉”。千字文也说“天地玄黄”,原来中国的天堂地狱或是宇宙全是有颜色的哩!中国的大地也有颜色,分五块设色,如同小孩玩的拼图版,北方黑,南方赤,西方白,东方青,中间那一块则是黄的。   有些人是色盲,有些动物是色盲,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据说大部分人的梦是无色的黑白片。这样看来,即使色感正常的人,每天因为睡眠也会让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失色。   中国近五百年来的画,是一场墨的胜利。其他颜色和黑一比,竟都黯然引退,好在民间的年画,刺绣和庙宇建筑仍然五光十色,相较之下,似乎有下面这一番对照:   成人的世界是素净的黯色,但孩子的衣着则不避光鲜明艳。   汉人的生活常保持渊沉的深色,苗瑶藏胞却以彩色环绕汉人提醒汉人。   平素家居度日是单色的,逢到节庆不管是元宵放灯或端午赠送香包或市井婚礼,色彩便又复活了。   庶民(又称‘黔’首、‘黎’民)过老态的不设色的生活,帝王将相仍有黄袍朱门紫绶金驾可以炫耀。   古文的园囿不常言色,诗词的花园里却五彩绚烂。   颜色,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其实一直以一种稀有的、矜贵的、与神秘领域暗通的方式存在。   颜色,本来理应属于美术领域,不过,在中国,它也属于文学。眼前无形无色的时候,单凭纸上几个字,也可以想见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川胜色。   逛故宫,除了看展出物品,也爱看标签,一个是“实”,一个是“名”,世上如果只有喝酒之实而无“女儿红”这样的酒名,日子便过得不精“彩”了。诸标签之中且又独喜与颜色有关的题名,像下面这些字眼,本身便简扼似诗:   祭红:祭红是一种沉稳的红釉色,红釉本不可多得,不知祭红一名何由而来,似乎有时也写作“积红”,给人直党的感受不免有一种宗教性的虔诚和绝对。本来羊群中最健康的、玉中最完美的可作礼天敬天之用,祭红也该是凝聚最纯粹最接近奉献情操的一种红,相较之下,“宝石红”一名反显得平庸,虽然宝石红也光莹秀澈,极为难得。   牙白:牙白指的是象牙白,因为不顶白反而有一种生命感,让人想到羊毛、贝壳或干净的骨骼。   甜白:不知怎么回事会找出甜白这么好的名字,几件号称甜白的器物多半都脆薄而婉腻,甜白的颜色微灰泛紫加上几分透明,像雾峰一带的好芋头,熟煮了,在热气中乍剥了皮,含粉含光,令人甜从心起,甜白两字也不知是不是这样来的。   娇黄:娇黄其实很像杏黄,比黄瓤西瓜的黄深沉,比袈裟的黄轻俏,是中午时分对正阳光的透明黄玉,是琉璃盏中新榨的纯净橙汁,黄色能黄到这样好真叫人又惊又爱又心安。美国式的橘黄太耀眼,可以做属于海洋的游艇和救生圈的颜色,中国皇帝的龙袍黄太夸张,仿佛新富乍贵,自己一时也不知该怎么穿着,才胡乱选中的颜色,看起来不免有点舞台戏服的感觉。但娇黄是定静的沉思的,有着《大学》一书里所说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境界。有趣的是“娇”字本来不能算是称职的形容颜色的字眼——太主观,太情绪化,但及至看了“娇黄高足大碗”,倒也立刻忍不住点头称是,承认这种黄就该叫娇黄。   茶叶末:茶叶末其实就是秋香色,也略等于英文里的酷梨色(Avocado),但情味并不相似。酷梨色是软绿中透着柔黄,如池柳初舒。茶叶末则显然忍受过搓揉和火炙,是生命在大挫伤中历炼之馀的幽沉芬芳。但两者又分明属于一脉家谱,互有血缘。此色如果单独存在,会显得悒闷,但由于是釉色,所以立刻又明丽生鲜起来。   鹧鸪斑:这称谓原不足以算“纯颜色”,但仔细推来,这种乳白赤褐交错的图案效果如果不用此三字,真不知如何形容,鹧鸪斑三字本来很可能是鹧鸪鸟羽毛的错综效果,我自己却一厢情愿的认为那是鹧鸪鸟蛋壳的颜色。所有的鸟蛋都是极其漂亮的颜色,或红褐,或浅丘,或斑斑朱朱。鸟蛋不管隐于草茨或隐于枝柯,像未熟之前的果实,它有颜色的目的竟是求其“失色”,求其“不被看见”。这种斑丽的隐身衣真是动人。   霁青、雨过天青:雾青和雨过天青不同,前者产凝冻的深蓝,后者比较有云淡天青的浅致。有趣的是从字义上看都指雨后的晴空。大约好事好物也不能好过头,朗朗青天看久了也会糊涂,以为不稀罕。必须乌云四合,铅灰一片乃至雨注如倾盆之后的青天才可喜。柴世宗御批指定“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口气何止像君王,更像天之骄子,如此肆无忌惮简直根本不知道世上有不可为之事,连造化之诡、天地之秘也全不瞧在眼里。不料正因为他孩子似的、贪心的、漫天开价的要求,世间竟真的有了雨过天青的颜色。   剔红:一般颜色不管红黄青白,指的全是数学上的“正号”,是在形状上面“加”上去的积极表现。剔红却特别奇怪,剔字是“负号”,指的是在层层相叠的漆色中以雕刻家的手法挖掉了红色,是“减掉”的消极手法。其实,既然剔除职能叫剔空,它却坚持叫剔红,仿佛要求我们留意看那番疼痛的过程。站在大玻璃橱前看剔红漆盒看久了,竟也有一份悲喜交集的触动,原来人生亦如此盒,它美丽剔透,不在保留下来的这一部分,而在挖空剔除的那一部分。事情竟是这样的吗?在忍心地割舍之馀,在冷懒惰有的镂空之后,生命的图案才足动人。   斗彩:斗彩的斗字也是个奇怪的副词,颜色与颜色也有可斗的吗?文字学上斗字也通于逗,逗字与斗字在釉色里面都有“打情骂俏”的成分,令人想起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那一番逗简直是挑逗啊!把寸水从天外逗引出来,把颜色从幽冥中逗弄出来,斗彩的小器皿向例是热闹的,少不了快意的青蓝和珊瑚红,非常富民俗趣味。近人语言里每以逗这个动词当形容词用,如云“此人真逗!”形容词的逗有“绝妙好玩”的意思,如此说来,我也不妨说一句“斗彩真逗!”   当然,“艳色天下重”,好颜色未必皆在宫中,一般人玩玉总不免玩出一番好颜色好名目来,例如:   孩儿面(一种石灰沁过而微红的玉)   鹦歌绿(此绿是因为做了青铜器的邻居受其感染而变色的)   茄皮紫   秋葵黄   老酒黄(多温暖的联想)   虾子青(石头里面也有一种叫“虾背青”的,让人想起属于虾族的灰青色的血液和肌理)   不单玉有好颜色,石头也有,例如:   鱼脑冻:指一种青灰浅白半透明的石头,“灯光冻”则更透明。   鸡血:指浓红的石头。   艾叶绿:据说是寿山石里面最好最值钱的一种。   炼蜜丹枣:像蜜饯一样,是个甜美生津的名字,书上说“百炼之蜜,渍以丹寒,光色古黯,而神气焕发”。   桃花水:据说这种亦名桃花片的石头浸在瓷盘净水里,一汪水全成了淡淡的“竟日桃花逐水流”的幻境。如果以桃花形容石头,原也不足为奇,但加一“水”字,则迷离荡漾,硬是把人推到“两岸桃花夹古津”的粉红世界里去了。类似的浅红石头也有叫“浪滚桃花”的,听来又凄惋又响亮,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砚水冻:这是种不纯粹的黑,像白昼和黑夜交界处的交战和檬胧,并且这份朦胧被魔法定住,凝成水果冻似的一块,像砚池中介乎浓淡之间的水,可以写诗,可以染墨,也可以秘而不宣,留下永恒的缄默。   石头的好名字还有入场多,例如“鹁鸽眼”(一切跟“眼”有关的大约都颇精粹动人,像“虎眼”、“猫眼”)“桃晕”“洗苔水”“晚霞红”等。   当然,石头世界里也有不“以色事人”的,像太湖石、常山石,是以形质取胜,两相比较,像美人与名士,各有可倾倒之处。   除了玉石,骏马也有漂亮的颜色,项羽必须有英雄最相宜的黑色相配,所以“乌”骓不可少,关公有“赤”兔,刘彻有汗“血”,此外“玉”骢“华”骝,“紫”骥,无不充满色感,至于不骑马而骑牛的那位老聃,他的牛也有颜色,是青牛,老子一路行去,函谷关上只见“紫”气东来。   马之外,英雄当然还须有宝剑,宝剑也是“紫电”、“青霜”,当然也有以“虹气”来形容剑器的,那就更见七彩缤纷了。   中国晚期小说里也流金泛彩,不可收拾,《金瓶梅》里小小几道点心,立刻让人进入色彩情况,如:   揭开,都是顶皮饼,松花饼,白糖万寿糕,玫瑰搽穰卷儿。   写惠莲打秋千一段也写得好:   这惠莲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起在半空天云里,然后忽地飞将下来,端的却是飞仙一般,甚可人爱。月娘看见,对玉楼李瓶儿说:“你看媳妇子,他倒会打。”正说着,被一阵风过来,把她裙子刮起,里边露见大红潞紬裤儿,扎著脏头纱绿裤腿儿,好五色纳纱护膝,银红线带儿。玉楼指与月娘瞧。   另外一段写潘金莲装丫头的也极有趣:   却说金莲晚夕,走到镜台前,把鬏髻摘了,打了个盘头楂髻,把脸搽的雪白,抹的嘴唇儿鲜红,戴着两个金澄笼坠子,贴着三个面花儿,带着紫销金箍儿,寻了一套大红织金袄儿,下着翠蓝缎子裙,妆扮丫头,哄月娘众人耍子。叫将李瓶儿来与他瞧,把李瓶儿笑得前仰后合。说道:“姐姐,你妆扮起来,活像个丫头,我那屋里有红布手巾,替你盖着头,等我往后边去,对他们又说他爹又寻了个丫头,唬他们唬,敢情就信了。”   买手帕的一段,颜色也多得惊人:   敬济道:“门外手帕巷有名王家,专一发卖各色各样销金点翠手帕汗巾儿,随你要多少会有,你老人家要什么颜色?销什花样?早说与我,明日都替你一齐带的来了。”李瓶儿道:“我要一方老黄销金点翠穿花凤的。”敬济道:“六娘,老金黄销上金,不显。”李瓶儿道:“你别要管我,我还要一方银红绫销江牙海水嵌八宝儿的,又是一方闪色芝麻花销金的。”敬济便道:“五娘,你老人家要什花样?”金链:“我没银子,只要两方儿勾了,要一方玉色绫锁子地儿销金的。”敬济道:“你又不是老人家,白刺刺的要他做什么?”金莲道:“你管他怎的?戴不的,等我往后有孝戴!”敬济道:“那一方要什颜色?”金莲道:“那一方,我要娇滴滴紫葡萄颜色四川绫汗巾儿,上销金间点翠花样锦,同心结方胜地儿,一个方胜儿里面,一对儿喜相逢,两边阑子儿都是缨络珍珠碎八宝儿。”敬济听了,说道:“好好,再没了,卖瓜子儿开箱子打喷嚏,琐碎一大堆。”   看了两段如此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描写,竟也忍不住疼惜起潘金莲来了,有表演天才,对音乐和颜色的世界极敏锐,喜欢白色和娇滴滴的葡萄紫,可怜这聪明剔透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她除了做西门庆的第五房老婆外,可以做的事其实太多了!只可怜生错了时代!   《红楼梦》里更是一片华彩,在“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幻镜之余。怡红公子终生和红的意象是分不开的,跟黛玉初见时,他的衣着如下:   头上戴看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没过多久,他又换了家常衣服出来:   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园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很大辫,如漆黑亮;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衫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宝玉由于在小学中身居要津,不免时时刻刻要为他布下多彩的戏服,时而是五色斑丽的孔雀裘,有时是生日小聚时的“大红绵纱小袄儿,下面绿绫弹墨夹裤,散着裤脚,系着一条汗巾,靠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生起病来,他点的菜也是仿制的小荷茶叶子、小莲蓬,图的只是那翠荷鲜碧的好颜色。告别的镜头是白茫茫大地上的一件狸红斗篷。就连日常保暖的一件小内衣,也是白绫子红里子上面绣起最生香活色的“鸳鸯戏水”。   和宝玉的猩红斗篷有别的是女子的石榴红裙。狸红是“动物性”的,传说红染料里要用狸狸血色来调才稳得住,真是凄伤至极点的顽烈颜色,恰适合宝玉来穿。石榴红是植物性的,香菱和袭人两人女孩在林木蓊郁的园子里,偷偷改换另一条友伴的红裙,以免自己因玩疯了而弄脏的那一条被众人发现了。整个情调读来是淡淡的植物似的悠闲和疏淡。   和宝玉同属“富贵中人”的是王熙凤,她一出场,便自不同:   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观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绘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悲翠撒花洋绉裙。   这种明艳刚硬的古代“女强人”,只主管一个小小贾府,真是白糟蹋了。   《红楼梦》里的室内设计也是一流的,探春的,妙玉的,秦氏的,贾母的,各有各的格调,各有各的摆设,贾母偶然谈起窗纱的一段,令人神往半天:   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做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叫“软烟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云影纱》。   《红楼梦》也是一部“红”尘手记吧,大观园里春天来时,莺儿摘了柳树枝子,编成浅碧小篮,里面放上几枝新开的花……好一出色彩的演出。   和小说的设色相比,诗词里的色彩世界显然密度更大更繁富。奇怪的是大部分作者都秉承中国人对红绿两色的偏好,像李贺,最擅长安排“红”“绿”这两个形容词面前的副词,像:   老红、坠红、冷红、静绿、空绿、颓绿。   真是大胆生鲜,从来在想象中不可能连接的字被他一连,也都变得妩媚合理了。   此外像李白“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也用得古怪,世上的绿要绿成什么样子才是伤心碧呢?“一树碧无情”亦然,要绿到什么程度可算绝情绿,令人想象不尽。   杜甫“宠光蕙叶与多碧,多注桃花舒小红”(《江雨有怀郑典设》)以“多碧”对“小红”也是中国文字活泼到极处的面貌吧?   此外李商隐温飞卿都有色癖,就是一般诗人,只要拈出“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对句,也一样有迷人情致。   词人中小山词算是极爱色的,郑因百先生有专文讨论,其中如:   绿娇红小、朱弦绿酒、残绿断红、露红烟绿、遮闷绿掩羞红、晚绿寒红、君貌不长红、我鬓无重绿。   竟然活生生的将大自然中最旺盛最欢愉的颜色驯服为满目苍凉,也真是夺造化之功了。   秦少游的“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绉”也把颜色驱赶成一群听话的上驷,前句由于莺的多事,造成了由高枝垂直到地面的用花瓣点成的虚线,后句则缘于燕的无心,把一面池塘点化成回纹千度的绿色大唱片。另外有位无名词人的“万树绿你迷,一庭红扑簇”也令人目迷不暇。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李清照句中的颜色自己也几乎成了美人,可以在纤农之间各如其度。   蒋捷有句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的红绿两字不单成了动词,而且简直还是进行式的,樱桃一点点加深,芭蕉一层层转碧,真是说不完的风情。   辛稼轩“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也在英雄事业的苍凉无奈中见婉媚。其实世上另外一种悲剧应是红巾翠袖空垂——因为找不到真英雄,而且真英雄未必肯以泪示人。   元人小令也一贯的爱颜色,白朴有句曰:“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用色之奢侈,想来隐身在五色祥云后的神仙也要为之思凡吧?马致远也有“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的好句子,煮酒其实只用枯叶便可,不必用红叶,曲家用了,便自成情境。   世界之大,何处无色,何时无色,岂有一个民族会不懂颜色?但能待颜色如情人,相知相契之余且不嫌麻烦的,想出那么多出人意表的字眼来形容描绘它,舍中文外,恐怕不容易再找到第二种语言了吧?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红绿色素周期表,朱天文 爬虫日子我唯以读得进眼的东西,是以篇色彩研究,关於红绿二色在中国诗词里的视觉意象。 我带在身上数念珠般反覆诵读,事实上,这篇研究更接近一册搜罗殆尽的色彩元素周期表。它胪陈了几个色彩系统对於红绿的各样命名,单是日本人所著中国色名综览,依据MUNSELL色环罗列,以明度顺序为先,明度相同的,彩度高者先,红色,即有一百四十种红。且看,色谱七·五R的红,润红、淡藏花红、指甲红、谷鞘红、淡桃红、淡罂粟红、苹果红、颊红、瓜瓤红、铁水红、草莓红、曲红、法螺红、桂红、榴花红、汞红、烹虾红、胭脂红、蟹螫红。 绿谱,一○GY的绿,艾背绿、嘉陵水绿、嫩荷绿、纺织娘绿、水绿、绣球绿、螳螂绿、豌豆绿、玉髓绿、青菜绿、巴黎绿、青梅绿、萤石绿、秧绿、莴苣绿、豆绿、琉璃绿、藻绿、柞蚕绿、麦浪绿、蛇胆绿、青豆绿、淡灰绿、深琉璃绿、浮萍绿、草绿、紫杉绿。逃避开文字的逻辑,连符号性也摒弃掉,文字成了万花筒碎片,组合为缤烂景观。我放逐其中忘返,纯粹的色感花园,如在苍蝇之复眼所见的世界里营飞。 是谁语焉,我享受一个故事里的并非它的内容,亦非它的结构,而是我加在光洁表面上的擦痕,「我快速前行,我省略,我寻找,我再次沉入」,本文的欢愉呵。是的,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凯撒进入罗马城时千古一叹。 何以解忧,唯有方块字。 而歌德说,颜色学的关键在於严格区分客观的和主观的。这是颜色学造诣甚深妁歌德所发出的偈语,俳句。 自然界的色,是本来就有著的呢?抑或透过我们眼睛看见的才是呢?又或者是莫内晚年患白内障而至须赖颜料签条来选色,画了二十多年的睡莲,最後画出是视觉消失之後的记忆之色,是无视觉无光无色彩里所见之色? 我是?或我不是?我曾在自己把自己问倒的追问里迷失了。如今,迷失依然,但何须多问。我愿效善男信女每天把金刚经念几遍,不必知道经义,只是念在铿锵,绵密的声腔音节中,念到死,像血液打著拍子流过人的身体而舞者逐之浮沈一生,炼渡彼岸。我念著我自个的经,红绿色素周期表。 鲸鬣红,城上闪闪鲸鬣红。 嘴初红,养来鹦鹉嘴初红。 水底红,初日圆圆水底红。蛮锦红,窄衣短袖蛮锦红。桃毁红,妆成桃毁红。拨剌红, 惊鼓跳鱼拨剌红。剪来红,清香拂袖剪来红。兽照红,松火红,宿烧红,大谷红,腮上红,後霜红,踯躅红,海悄红,舍利红,宫花寂寞红。 半折红,半丈红,一总红,一点红,一笑红,腊想歌时一烬红,黄金拳拳两鬓红,何处飞来十二红。 闹红一总。 依红,泛绿依红无个事。 纷红,人在纷红骇绿中。骇绿,惊绿,惨绿,颓绿,厌绿,浮绿天无风,冲绿有人归, 吹绿日日深。 蒲叶吴刀绿,遥看汉水鸭头绿,铜生绿,金间缘,丹如绿,霜留绿,侵衣绿,裁版绿, 勿叹蓝袍绿。 窄窄红,窄窄红靴步雪来。衮衮红,岸岸红,日日红,子夜红,去年红,花开不如古时红,明日的无今日红,骷髅红。 红赤朱绛绯丹。 绿碧翠。 金井碧,钗梁碧,酒脂碧,檀乐碧,琅玕碧,天醴碧,蒲桃碧,鸳鸯碧,曲江碧 ,潇湘碧,蘼芜碧,秦淮碧。血化碧,朱成碧。 碧成朱,颜尚朱,两绂朱,不能朱,两违朱,傅面朱,唇砂朱,寒水朱,提梁朱,杨朱 ,我朱,靥朱,骈朱,纡朱,铅朱,银朱,金朱,紫朱,黄朱,丹朱,蓝朱,墨朱,朱朱。宋太 赤,血不赤,千点赤,三月赤,奔虹赤,羲轮赤,剑气赤,须恨赤,妒君赤,空欲赤…… 一朵红,正月长生一朵红。 委尘红,老人偏喜委尘红。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晕~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