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达芬奇《救世主》59年价格增长了59万倍(2楼:4.5亿美元一幅画:艺术品的估值逻辑)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12-5 15:12 编辑

达芬奇《救世主》59年价格增长了59万倍
作为唯一一幅也是最后一幅可以市场上流通的达·芬奇的作品,它可谓是沧海遗珠,命运翩跹,一度在很长的时间都被视为达·芬奇门徒的作品。

  11月15日,《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举行的“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中被拍卖,估价约为1亿美元,最终以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8亿元)的天价成交,打破了史上艺术品拍卖价格的记录。

  据纽约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部门主席Loic Gouzer介绍,《救世主》与达·芬奇的另一件珍贵画作《蒙娜丽莎》创作约同个时期,两幅画有许多艺术家在那时期绘画风格的相似性。站在他的《蒙娜丽莎》和《救世主》前,能强烈地感受到达·芬奇丰富的灵感表现。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达·芬奇画中神奇的力量,就如同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宇宙的起源。

  世界上在博物馆可见的只有15幅达·芬奇的真迹,这幅《救世主》是第16幅。作为唯一一幅也是最后一幅可以市场上流通的达·芬奇的作品,它可谓是沧海遗珠,命运翩跹,一度在很长的时间都被视为达·芬奇门徒的作品。其最早著录于十七世纪英皇查尔斯一世的皇家收藏之后经手白金汉公爵,然后在世间淹没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900年才在市场上重现。1958年,伦敦苏富比(微博)以45英镑(约合人民币500元成交,59年价格增长了59万倍)拍出此画,之后它再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于50年后的2005年出现在美国一家小型拍卖行的拍品中,彼时这一作品也被当做复制品归类。2010年底,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团队被召集到伦敦,该木板油画被鉴定为达·芬奇真迹。估价也因此扶摇直上。

  《救世主》高约66厘米,宽约47厘米,创作于约公元1500年,青金色与深红色长袍、棕色长发,基督左手手托水晶球,右手则轻举象征祝福的手势;锁定画面中基督的面部轮廓与五官,边线是模糊渐隐的,这种视觉效果给我们一种错觉:仿佛在与画面后的基督进行眼神交流,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让人脊背发凉,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人像被视为拯救世界的救世主,达·芬奇将基督这般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在当时的艺术价值也是弥足珍贵。

  说到达·芬奇这幅肖像画中使用的“渐隐法”,不难和《蒙娜丽莎》联系到了一起。达·芬奇所处年代我们称为盛期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早期其实已经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优秀画家,例如马萨乔、波提切利、吉兰达约和油画的改良者凡艾克……站在这些艺术家的肩膀上,给达·芬奇也行了不少方便。但执着追求空间感的他仍在笔记中哀叹“画作永远不可能有镜子中人物那样的立体性”。

  据悉,此次的卖家是俄罗斯化肥巨头迪米特里·里波罗夫列夫(Dimitry Rybolovlev),2013年他以1.275亿美元拍得此画,短短4年时间,他就获得250%的收益。而佳士得也将获得5030万美元的服务费。最终的买主身份并未透露,是一位匿名买家。

  (叶芳芳 周懿)

原标题:4.5亿美元一幅画:艺术品的估值逻辑

超级富豪们为何热衷于投资艺术品?

艺术品投资长期收益一般,风险不低,流动性差,各种成本又高。而对一些收藏家来说,那种拥有独特、美轮美奂艺术品所带来的“心理收益”的愉悦和享受是无法言表的。

纽约时间11月15日晚,达·芬奇作品《救世主(Salvator Mundi)》以4.503亿美元总价格成交。4位买家通过电话,一位场内买家在佳士得拍卖行洛克菲诺中心总部竞拍这幅“男版蒙娜丽莎”。当价格竞拍到1.6亿美元时,算上12.5%的佣金,总价已超过了2015年毕加索《阿尔及尔女人》,这是当时公开拍卖价格最高的艺术品。当价格拍到2.67亿美元时,这幅基督肖像总价超过了对冲基金经理肯·格里芬去年花3亿美元购买的威廉·德·库宁作品《交汇处(Interchange)》,该作品为非公开交易艺术品价格之最。

2005年,两位专注于老艺术大师作品的交易商亚历山大·帕里什和罗伯特·西蒙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地区拍卖会上,以不到1万美元拍得《救世主》。12年总增长率为4.5万倍,年化增长率为不可思议的144%!

当然,帕里什和西蒙并未持有12年。该画最近一次交易是在2013年5月,由瑞士商人伊夫·布维尔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他立刻转手以1.275亿美元卖给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雷波洛夫列夫。说来有趣,布维尔是雷波洛夫列夫的艺术顾问。这个顾问费收得够高,两人因此事反目成仇,闹上法庭。

雷波洛夫列夫正是此次拍卖的卖家。四年半时间,该画从1.275亿美元涨到4.5亿美元,年化增长率为32.3%。当然,雷波洛夫列夫要支付佳士得5000万佣金,他还花钱找了个第三方担保人,保证最低竞价不低于1亿美元。此类担保费用通常是卖方利润加佣金的20%。如按20%计,卖方需支付担保人超过5000万美元。假设雷波洛夫列夫实际到手3.5亿美元,那他四年半投资年化实际收益为25.2%,相当惊人。

《救世主》在1958年曾以45英镑(当时约为125美元)的价格被卖出。59年间价格增长了令人咋舌的360万倍。须知,巴菲特在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第一个25年中,公司年均回报率为30%(同期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年均回报为10%);在第二个25年中,公司年均回报率为14%(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年均回报为10%)。

那么,撇开《救世主》这个特例,一般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的长期收益究竟如何?

两位欧洲学者研究了1900年至2012年期间艺术品的价格走势,发现在此期间艺术品按英镑计算的年化名义收益率为6.4%,扣除通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2.4%。同期英国短期国债、债券、股票、黄金年实际收益率分别为0.9%、1.5%、5.2%和1.1%。投资艺术品的长期平均毛收益率要高于短期国债、债券和黄金,但显著低于股票。

影响艺术品投资的收益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通常,艺术品,特别已故艺术家的作品总供给是恒定的,但上市流通的作品数量是可以波动的。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以当时的天价3990万美元成交。这促使了其他梵高作品的上市流通。

艺术品需求受世界财富增长与分配、审美品位等因素的影响。1796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拍卖会上,一种海螺贝壳以299荷兰盾的价格拍卖成功,而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约翰内斯·维米尔的《读信的蓝衣女人》只以不到贝壳七分之一的价格出售。当时富有的荷兰收藏家狂热追捧奇异贝壳,但这种热爱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反观维米尔,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艺术历史文献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在1881年,他最伟大作的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不到两个盾的价格卖出。但到了二十世纪后期,维米尔成了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家,他的画如今成了无价珍宝。

评价任何投资机会的好坏不能只看收益,还要看风险、交易成本、持有成本和流动性等因素。如果我们用标准方差(波动性)来衡量艺术品的风险,则艺术品在1900年至2012年期间的波动性为13.2%。同期英国债券和股票波动性分别为11.9%和21.6%。貌似艺术品投资的风险要低于股票投资。但标准方差低估了艺术品投资的实际风险。原因之一是对像艺术品这样不常交易品种的价值评估往往具有黏性,不像股价每分每秒都在波动。如果采用科学计量方法,艺术品投资的实际风险和股票投资并无多大区别。

艺术品交易成本很高,佳士得拍卖行收取12.5%的拍卖佣金,如加上中介或艺术顾问费,交易成本会轻易超过20%。艺术品,特别是高端艺术品的流动性差。拍卖行一般一年举行两次大型拍卖会,他们需要时间来鉴别艺术品的真伪,修复残缺部分,准备拍卖目录。对那些私下交易的艺术品,其流动性更差。艺术品的持有成本也相对较高,很多艺术品对储存的温度、湿度、亮度都有要求。高价的艺术品往往还需要购买高昂的保险。

投资艺术品还有买到赝品的风险。即使像佳士得、苏富比这样的拍卖行也会受骗。2014年,佳士得和苏富比几乎同时拍卖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同一件作品。很显然,其中一件必定是赝品。

既然艺术品投资长期收益一般,风险又不低,流动性差,各种成本又高,那为什么超级富豪们还这么热衷于投资艺术品呢?一个原因是炫富心理。在任何时间节点,只能有一个人拥有世上最昂贵的艺术品。这不单单是一次奢侈的购买行为,更是登上社会经济地位顶峰的鉴证。另一个可能原因是真心热爱艺术品。对一些收藏家来说,那种拥有独特、美轮美奂艺术品所带来的“心理收益”的愉悦和享受是无法言表的。

(作者系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Martin Tuchman管理学院教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