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收藏家刘益谦唱多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收藏家刘益谦唱多 005.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收藏巨鳄刘益谦 006.jpg 狂揽2009春拍纪事   ———书画火爆是否预示行情全面复苏?   本报记者/吴国才   5月的最后一周,汇集了北京诚轩、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华辰、北京永乐等在内的近十场拍卖会纷纷在京城举办。随着北京永乐31日的收槌,2009年国内除北京匡时、西泠印社和北京长风外,其余几大拍卖公司的春拍也已结束。   2008年,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艺术品市场也遭遇阵阵寒流。不少市场人士悲观地表示,2008年还不是艺术品市场最寒冷的时期,对于各大拍卖公司而言,最难熬的可能是2009年。   然而,根据这几场春拍的结果来看,市场丝毫未现寒流景象。相反,各大公司拍场上竞投气氛热烈,火爆异常,特别是在近现代书画板块,出现了类似商场促销打折时争相抢购的热潮。记者在连续参加了几场拍卖会后发现,春拍的火爆行情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更有一些做市场投资的人士懊悔地表示,早知这样,当初就应该在春拍前送些作品去拍卖行参加拍卖。   针对这样的情形,不少市场人士都产生了困惑。年前的很多预测都成了无稽之谈,艺术品市场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难道因为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就不能把握是否会产生第二次井喷行情?   对此,北京华辰总经理甘学军表示,今春的热闹和前几年的热闹并不一样,现在的热闹是局限在品质较高的近现代书画板块,而前几年的热闹是遍地开花。现在大的形势并不是艺术品市场一枝独秀,而是由于艺术品市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要从别的地方腾出一点资金放在这里,就会很热闹。   尽管各家春拍都拍得比较好,但记者也了解到,由于拍卖现场人气的剧增,有些买家受现场气氛的左右,表现出不理智的竞买行为。在这几天参加了多场拍卖,并将几件心仪作品收入囊中的藏家吕立新就此表示,争相抢购的背后出现了一个现象:很多不对的作品也被很多人哄抢。这个时候虽然大家都意识到了近现代书画的价值,但同时也是在考量藏家有没有真正的辨别能力。   对多年在艺市翻江倒海的上海藏家刘益谦来说,这次拍卖确是个机遇。在短短几天里,他横扫拍场,豪情掷下2亿多元购藏了的多件顶级精品。      春拍现场呈现抢购热潮   29日晚七点半,本是北京保利夜场拍卖开拍的时间,但由于进场人数极多,拍卖时间一度推迟至8点才开槌。然而记者发现,场外的“长龙”还没有消失,很多买家手里拿着号牌,还在陆陆续续进场。此时场内已经是拥挤不堪了,不时有人发出感叹,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夜场拍卖。   第一件拍品是陈逸飞的《踱步》,当拍卖师报出1000万元的起拍价时,场下立即有数位买家响应,经过几十轮的角逐,最终以4043.2万元拍出,博得全场热烈掌声。北京匡时总经理董国强全程参加了这场夜拍,他认为这场拍卖是目前国内十几年来拍卖中比较成功的一次。“由于尤伦斯的收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导致此次夜拍爆满,保利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好。准备工作充分和拍品受人关注这两方面原因,使得这场拍卖比较成功。”   对于陈逸飞作品的拍卖行情,董国强认为,陈逸飞在中国油画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书画的齐白石和张大千。首先他是家喻户晓的,大家公认他画得好,而且作品存世量少,尤其是他早年的精品更少,所以市场一直很稳定。   在30日下午北京诚轩的近现代书画拍场上,开场的几十件吴昌硕的书画作品,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均以4.8万元的低价起拍。然而现场气氛异常活跃,数位买家不按竞价阶梯,便直接报价几十万元,最终这批作品普遍都以几十万元的价格售出。当时在现场的买家吕立新分析说,这批吴昌硕作品由于是同一藏家提供,又是(下转p9)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09年是火热期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2012拍卖市场的“天气预报”:调整(组图) 2012年02月09日15:48 调整,无可奈何的调整,哪怕有那么多文交所黄梅天的霉菌般冒出来,哪怕到处都在议论艺术基金、金融大佬入市,哪怕媒体上都在说文化强国艺术盛世,调整,仍是2011年秋拍预示的2012年“天气预报”。   强势板块忽然蔫了   古代书画是最先蔫了的。屡屡创新高的新闻还在回荡着呢,2011嘉德秋拍就传出8件《石渠宝笈》著录过的古画有6件流拍。那晚之后,眼睛盯着嘉德风向标的其他各大公司老总转身就开始同各自的卖家商谈压低价钱,如果还带着春拍的惯性思维,嘉德夜场就是你们的下场。果然,大部分藏家都乖乖听话,调低估价,但几个大公司的古画专场仍不温不火。匡时极为推崇的唐寅存世唯一无疑问真迹《行书自书诗》以4887.5万元成交,石涛、董其昌、郑板桥等几件大作均以数千万元成交,虽在“亿元时代”的“号角”下显得不太给力,但吸取了嘉德的教训,至少避免了流拍的难堪。   而保利的古画专场中,估价2000万至3000万徐渭行书流拍,最高估价的八大山人花鸟册页估价4500万,成交价4600万,王铎诗轴、金农书法均低于估价成交,多件估价在200万元以上的拍品流拍,成交率仅47%。   古画是“亿元时代”的先锋之一,但资金的窘迫和市场心态的畏缩,使得这一板块暂时只能维持低姿态。   近现代是市场另一大强势板块,2011秋拍似乎受了齐白石那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因媒体轰炸有赝品之嫌的影响,多件熟货流拍。   嘉德秋拍,程十发的连环画原作《召树屯与喃喏娜》,2005年曾经拍出1100万元,此次1500万起拍,至1900万元无人举牌,惨遭流拍;张大千《华山游稿》手卷,2006年曾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以52万元成交,此次380万元起拍,遭流拍;张大千一幅上半年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品,下半年就加价在内地拍场出现,结果也遭流拍,抢钱也应该有底线吧;嘉德夜场,多件估价高昂的近现代十大名家名作流拍。   相比之下,张大千《仿宋人山寺图》匡时2009年秋拍成交1400多万,2011年秋拍拍得4000万元;徐悲鸿《珍妮小姐画像》、《九州无事乐耕耘》、《巴人汲水图》等2011年秋天估价最高的徐悲鸿名作都是市场熟货,也都幸运地高溢价成交;启功创纪录的长卷《琵琶行》是2009年拍过的,当时成交392万元,这次拍到805万元。如果上述熟货都是真实成交,那真是火中取栗,当为卖家擦把汗而称幸了。   流拍之声频传,使得市场迅速刮起谨慎风,最后的结果,各大公司均在拍后声称“藏家理性成熟”,而在半年前,其拍后评语多为“热浪滚滚”、“如火如荼”之类。   当代艺术改换阵容风格转变   中国当代艺术是近年来无论学术和市场都争议最大的板块,2011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的尤伦斯最后一个专场并没有给出一个高调的尾声,之后的香港佳士得“新中国的自画像”专场,14件估价均过百万的重头拍品,6件流拍,4件低于估价成交,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其后的保利,春拍几个当代艺术专场加起来总成交4.4亿,而秋拍仅为3.7亿。   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心和话语权像被“设计好似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内地以来,发生了几个转变。   首先是当代名家早期作品受宠,内地藏家入手较晚,价格已高,且近十年来名家的批量生产阻碍其价值进一步提升,自然转到早期“孪生兄弟”较少的地块;其次,当代艺术一线阵营因为买家口味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原先的四大天王风光不再,反而是出现了刘小东、周春芽、曾梵志、刘野等新天王;三是,纯粹以西方美术理念进行创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受冷落,尤以蔡国强、王广义等缺乏基本审美元素的作品受冲击最强。年轻艺术家快速拔升的现象同样减少,已拔高的能有人护盘维持高价已显吃力,一切都预示着操盘者以及操盘理念的变化。 拍卖界大佬董国强与收藏界大佬刘益谦 瓷杂在今秋也表现疲软   当代书画其实最强势   很多人没注意,其实这两年,当代书画是最为旺盛的拍卖板块,2011年不管春拍、秋拍均十分旺盛。北京瀚海,春拍当代书画9000多万,秋拍连同崔如琢专场共达1.9亿元;嘉德春拍、秋拍均为1.3亿元;北京保利春拍1.7亿,秋拍1亿元。当代书画专场均比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强势而且稳定。   当代书画板块的兴盛,主要是因为该板块人为炒作多,而且需求者以送礼为主。但无法回避的是,送礼是刚需。且当代书画一级市场的发育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当代艺术等前期热门板块。   结合当代书画的刚需基础、群众认知度、画家和机构幕后的运作能力、画家与行政阶层的互动能力以及一级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难看到这一板块的强大市场生命力。   紫砂等潜力品种良莠不齐   紫砂是近两年的市场新贵,2011年,国内尤其北京一大批拍卖公司纷纷开设了紫砂专场,紫砂几乎已经成为仅次于瓷器的市场热门工艺美术类品种。但紫砂大热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风险正在快速凝聚。   首先是高价位拍品开始出现流拍现象,如顾景舟提壁壶在保利秋拍拍出1700多万元的紫砂世界纪录,但同样一件提壁壶,却在匡时出现300万元流拍。某拍卖公司的紫砂专场最后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凄惨成交率,几大拍卖公司的紫砂专场2011秋拍的成交率都较春拍有明显回落。   原因首先是紫砂一级市场本来就在混乱中前行,名家赝品众多,且代工现象严重,更大的问题在于紫砂作品的艺术性除了个别名家之外,普遍较差,内在价值普遍不高。而紫砂市场在春拍之后,估价普遍拔高,如果再不及时调整心理,很快就将重蹈2011年秋拍近现代和古代书画的覆辙。在近30年紫砂市场上,消化一次大行情平均需要8年到10年时间,因此,市场拐点不得不防。   现当代陶瓷作为三年前金融危机中最抗寒的品种之一,正在主动消化市场波动的风险,主要手段是主动下调了估价,因此目前尚能维持较高的成交率。   但这一板块中,民国陶瓷由于赝品众多,将严重阻碍市场发育;景德镇名家陶瓷将在对于其艺术性的质疑声中艰难前行,但送礼的庞大需求会部分抵御美学价值上的质疑。而当代学院派陶瓷,学术标准尚未健全,收藏市场尚在萌芽中,不过未来空间可能较大。   油画雕塑板块一如既往地稳健,显示藏家结构无明显变化。市场试图挖掘新热点,如郭润文、忻东旺、李贵君等,但资金流入速度并不快,操作风格依然偏谨慎。在其他板块遭遇大起大落之后,只要估价不快速拔高,这一板块的长期价值倒是显而易见的。   古代瓷器方面,照刘益谦的说法,买家队伍里全是“二传手”,怎么会有行情?2011秋拍瓷器依然偏冷,董国强认为,香港苏富比的“玫茵堂藏瓷”专场之盛况可能几年里都不会再见,甚至其成交价可能十年后都难以再突破。如没有新的资金介入,瓷器板块将继续保持低调。   艺术品市场相当于股市6000点   三大资产品种里,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连年高奏凯歌,一路拉升,从2000年春季总成交额6.64亿一跃到2011年春季的426亿元,已经相当于股市6000点的位置。中国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虽然沉寂,但价格指数也基本维持在十多年以来的历史高位上,房价平均翻了七八倍有余。而中国股市,指数自6000点开始调整,时间长达4年多,笔者撰文时仍徘徊在2300点左右,同2001年的股指差不多。   对于资金来说,价值孰高孰低,哪个更有吸引力,几乎是一目了然的。社会银根难见真正放松迹象,政策最多只是微调,基本上宣布了资金推动型资产市场的前景。而且,目前许多资金深套在股市及其他冲高后大幅回落的大宗商品等资产中,需要现金加以补仓解困,也造成了艺术品市场暂时的缺血。内因外因皆不利,2012年的盘整来得颇为无奈。   当然,也不用太悲观,毕竟,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萌芽,如今仍有大多数有钱人没买过艺术品,社会各阶层对艺术的认知还在起步阶段,市场空间极大,加上国家对于文化的扶持力度将明显加大,艺术品市场总体向上不会改变。当然,趁机捡漏也是妄想,现在流拍多是估价太高流拍,所有艺术品类在市场的热度之下几乎都被扫了一遍,能炒的都炒过了,剩下的都是学术门槛太高或一级市场发育不健全而暂时炒不动的。   目前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将价格夯得更实,另一方面需要耐心等待新的资金和需求入市,从一些稀缺资源类工艺品和当代画家的销售情况就颇能反映出市场的实际壮大状况。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11.12年 真是个分水岭。。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今年的春季拍卖中,刘益谦卖出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o篆书四言联》,同时大规模的买入油画作品,从“买纸”大张旗鼓地朝着“买布”的方向转变。三年前,刘益谦曾经怒斥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如今,他已经投入到当代艺术市场中。“当时我是感觉当代艺术市场从无到有,艺术家暴富之后无心创作。现在当代艺术的价格比那个时候还高,但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刘益谦告诉笔者:“你可以重点关注三个人的作品:周春芽(微博)、曽梵志和刘小东。” 在上海浦东,刘益谦、王薇夫妇筹建的私人美术馆——龙的美术馆已经动工,并将于明年开馆。这是国内最为顶级的私人美术馆,建筑本身由刘益谦、王薇夫妇斥资2亿买下,而美术馆内收藏的艺术品更是价值连城。对于筹建美术馆的原因,刘益谦轻描淡写地说:“家里堆满了艺术品,已经完全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生活,要找个地方放这些艺术品。” Q & A T=TopFloor L= 刘益谦 先生 T: 你曾经说过年纪大了会给藏品一个合适的处理方式,但是在今年的春季拍卖中,你就已经开始出售藏 品了,这是为什么? L: 我只记得你问我如何处理藏品时,我说过等我老了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的时候,会处理这些东西。但是这不代表我现在不能处理这些东西。现在出手东西也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都卖掉。钱是有限的,艺术品相对来说是无限的,我不可能把钱源源不断地投到这个市场。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藏品之后,对于哪些艺术品涨幅更高一点,会有自己的判断。出售藏品,也是想换点东西回来。 T: 你出手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5亿元,并且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论。这个天价是你意料之中的吗? L: 把这件作品卖掉,是个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对于我来说,能够赚钱,也是收点成本回来。现在卖的这个价格是我满意的,但满意仅仅停留在我卖的时候。就按照买入艺术品来说,都是出价最高才能到手,十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是在高位买东西。现在大家都觉得这个价格高,但几年之后,再来看就不一定了,这要看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艺术品。艺术本身是无价的,艺术要被资本发现了才会有价值。因为我这句话,微博上有些人说我满身都是铜臭味。他们说的话我感觉就像苍蝇飞过耳边一样。 T: 以前一直在买入藏品,在拿东西出去卖的时候,是对于眼光的一种考验,你会感觉很有成就感吗? L: 这种成就感和资本市场上是一样的。我是一个对艺术品完全不懂的人,参与艺术品市场是成功的,而且我的成功恰恰是有些人永远不会有的。买艺术品的过程中间增加了我对历史的了解,对于艺术收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是我个人的一种改善;同时,艺术品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价格,作为一个一点不懂得真伪的人,我可以排除专业性,还在买,同时也在卖。这就像我个人的能力一样,初中没毕业,凡是我觉得感兴趣的行业没有不敢参与的。 你们只看到我花钱的一面,觉得我的行为是钱多了人傻。实际上,所有参与到艺术市场的人都应该冷静地想一下,为什么我可以成功。我的成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在于是我碰到这个时代,艺术品市场必然要涨,我看对了这个趋势,必然就成功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 T: 出手齐白石的这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只是一个尝试吧,后面还会出手其他藏品吧? L: 当然会了。卖齐白石这件东西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卖得贵,当然我还有其他齐白石的作品,横向比较之后还是决定卖这件。以后再出手哪些藏品要看市场热点。实际上我今年春拍也买了几个亿的东西,算下来,赚的钱并没有进到我口袋里,我还要付钱出去的。 T: 你卖出的齐白石画作,是当今市场上最为炙手可热的藏品。你购入的是哪些作品?是否可以理解为你认为齐白石作品已经到了市场顶峰,所以才把它换成更有升值潜力的部分? L: 今年春拍中我买入的基本都是油画,大概有4个多亿。我不能顺着你说这是因为我认为油画更有升值潜力,不能误导其他艺术品爱好者。这只能说是我自己的一个行为。我感觉到,在观念上需要重新去认识油画。原来我会觉得油画和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但现在我感觉油画是一个全球文化,特别在往后的时代。带着这种对油画的认识,我预计它的价格可能会远远高于传统字画。 现在同时办一个当代油画展,和一个传统国画展,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会去看油画展。这种现象就是现实出的一道题:未来什么样的东西是人们喜欢的?油画和当代艺术就像现在的微博一样,把人的思想简单地表露出来,而且能够成为全球的艺术。国外的收藏家们也开始买东南亚、韩国、日本的艺术家的作品,很难区分这些地区的艺术家和中国的艺术家有何不同。最后可能我们骨子里还是接受不了油画和当代艺术,但它们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一样,不管成功与否,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永远存在的。 T: 2008年金融风暴的时候采访你,你对于当代艺术的意见很大,为何现在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L: 当时我感觉当代艺术家的确比较浮躁,只会捞钱,市场也很不成熟。现在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买的人都冷静下来了。当代艺术和国画有所不同,国画家越是晚年功力越深。油画家上了年龄以后,脑子里的东西不一定表现得出来,这和精力和体力有关。油画家和当代艺术家早年的作品特别贵,是因为他们可能画不出来,想表现的东西他已经表现不出来了。你未来可以重点关注三个人,周春芽、曾梵志和刘小东。他们的画既能有传统的东西,也抓住了时代的审美观。 艺术市场本身是在发展的,要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艺术是没有价值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发现它的价值。我现在不想停留在有关“艺术品本身无价,资本发现才有价值”的争论,关键是资本去发现什么样的艺术品,什么样的艺术品会被资本追逐?这才是问题的本质。特别是整个市场是把艺术品当成一种获取收益的方式的情况下,这才是我们应该多思考的地方。 T: 最近,艺术市场有了新的变化,很多和你一样有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人进入艺术市场了,你是不是多了很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L: 我买艺术品就是趋势投资,我只是对趋势看得更清楚一点。你说的这些人进入艺术市场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无论在艺术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都有竞争对手,不是说他们来了我就会怕。我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也是他们做不到的,所以我从来没担心他们从资本市场上跑到艺术品市场我会没饭吃。专业性和市场感觉这两样他们都缺。 T: 现在正在筹划或已经推出的艺术基金有几十个,你对艺术基金持怎样的态度? L: 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资产行为,艺术品和金融本来就是紧密相关。一直以来,大家对于收藏家的定义就是花自己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就现在中国的情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藏家极少。这个概念本身是有一个误区的,艺术品市场与经济、金融市场本身就有很大的关联度。艺术品收藏投资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行为变成了一种机构行为,艺术品走向金融化是全球早就有的趋势。艺术品基金、抵押越来越多了,本身是艺术品延伸出的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我知道也有很多人对艺术品投资有兴趣,但是可能没有时间去研究和收藏,所以就通过专业的投资团队打理投资。这种现象今后会成为一种常态,大家根本没有必要用一种“哟,机构来了”的心态来面对。而且机构投资的艺术品不一定价格就会涨,投资者也要看清楚这一点。 T: “文交所”目前也在全国遍地开花,这对艺术市场会有良性的影响吗? L: 我认为任何一个文交所都不可能成功的。每个省都要搞文交所,是想当然的理想化的做法。艺术基金等形式,只是让购买的群体发生变化,本身还是购买行为;但是文交所是想当然地要把艺术品证券化,那是不可能的。法规本身上也是突破不了的。 T: 你和王薇斥资2亿元打造的“龙的美术馆”已经动工。对这个美术馆,你有怎样的期待? L: 没什么期待。反正,花钱搞一个吧。就是我买的东西要有一个地方放,这个是比较关键的,因为现在它们已经影响我生活了(家里都没有地方放),要有一个美术馆,让保管更专业些。建筑本身是买的,物业上来说也不可能亏钱。还有就是有一个平台展示给大家看。 T: 对于一些对艺术品收藏投资感兴趣的人,你会给他们怎样的意见? L: 除非是别人送的,不花钱的。如果是花自己的钱,我劝他们不要去参与。这个市场相对来说门槛是很高的,不要因为艺术品价格的巨大变化影响了个人情绪的浮躁,一时冲动去买一些假的艺术品。任何一个想参与艺术品市场的人,务必保持理性。你千万不要担心有钱的人会上当,对于“游资”、“艺术基金”而言,会上的当都是小当,对它来说是无所谓的。恰恰是那些想投资想赚钱但是钱不多的人,上不起这样的当。(编辑:佟灵)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2011年春季拍卖中,最大的新闻便是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的天价成交。拍卖结束后,近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最大买家刘益谦公开表示,这件作品是他委托上拍的。六年前,刘益谦以500多万元拍下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后来,他得知这幅画还配有一幅篆书对联,等到原藏家想出手时,以1200多万元购得,总“成本”不足2000万元,在几年后赚了3.5亿元。 这是刘益谦首次以天价艺术委托方而非购买方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天价成交之后,刘益谦一如既往地在各家公司的春拍中穿梭。这一季,让他频频举起手中的竞拍号牌的,是油画及当代艺术。在中国嘉德(微博),刘益谦花费8165万元买下陈逸飞的《山地风》;北京保利春拍中的尚扬作品《黄河船夫》被他以3162.5万元的高价买走;在朵云轩买下的杨飞云作品《同行》成交价格达1092.5万元……接受笔者采访时,刘益谦说,今年春拍自己在油画上的投入高达几个亿,甚至超过《松柏高立图o篆书四言联》赚的钱。 在资本市场,刘益谦曾经被称作“法人股大王”、“资本猎豹”。他总能敏锐地介入具有巨大升值潜力的投资品,并在其价格巅峰将其卖出,达到获利最大化。将齐白石作品卖出,转身大规模地购入油画,刘益谦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油画市场的前景预期。他说:“我不想误导任何人,你们也可以认为我这么多钱买油画是因为我钱多人傻。” 趋势投资者 刘益谦选择艺术的原则很简单,只买最贵的。在他看来,艺术品市场上最贵的基本上等于最好的。各大艺术拍卖公司拍卖图录的封面往往是这个专场中最贵、最好的拍品,刘益谦对封面情有独钟,还因此被戏称为“封面男郎”。刘益谦表示:“购买艺术品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恐惧与贪婪,既不能担心自己买贵了,更不要图便宜,你要知道你花两百万买的是一个艺术家一生中的精品,花两万只能买到他应付的‘艺术商品’。” 在拍卖市场,刘益谦喜欢“先听后看”。有一次,香港某公司上拍文征明书画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件作品前面是文征明的山水画,后面是很长的题跋。刘益谦问了4个业内资深的专家,两个人说画好,两个人说画不好。说不好的专家给出的理由是画得如此精细的一件作品,不可能是一位89岁的老人能够完成的。但对于后面的题跋,四个人都认为是文征明的真迹。“文征明是不可能在一张假画上题跋的,最多他画不动了,叫一个他认同的人代笔,自己在代笔的基础上再修几笔,”刘益谦说:“基于上述这两个判断,我把这两件东西都买了。” “听”过专家的意见,刘益谦会高调地在拍卖现场出现,他要“看”现场竞拍的激烈程度。在刘益谦看来,一件艺术品,如果竞争的很激烈,说明不止一个买家对于它认同。他喜欢这种“横刀夺爱”的感觉:“对手可能为了这件拍品查了一个月的资料,我只花了比对方高一点点的价格就把它买下,而对手一个月的功课也是为我做的。”按照与委托方达成的保密协议,在没有征得委托方或购买方同意的情况下,拍卖公司不得对外披露相关信息。天价拍品的委托方和购买方们都异常低调,极少露面,刘益谦打破了这个惯例。他总是亲自参与天价拍品的竞拍,以至拍卖场上的人对于他已经异常熟悉;在拍卖结束后,他也会坦陈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艺术品。这样“高调”的做法使得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为他列出“购物清单”,并能清楚地计算出每季大拍中这位大买家究竟花了几个亿。 “我买艺术品时,不会相信专家学者,没有一个专家成为收藏家的,就像资本市场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成为资本家。专业知识只是一方面,要做好收藏,需要胆略、气魄等综合因素。”说这话时,刘益谦微眯起眼睛,显得满不在乎,甚至有些“狂傲”。 “就艺术品而言,究竟是投资还是收藏很难区分,应该作为资产配置的方式,”刘益谦说:“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艺术市场,我都是一个趋势投资者。”最近两年,各类艺术基金横空出世,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艺术市场,并将有可能大幅度提升艺术品的价格。面对动辄上亿的艺术品单品,传统收藏家纷纷淡出。与现在进入艺术市场的金融资本相比,刘益谦比他们早了近20年,并已经进入了优化收藏结构的新阶段。 转向“买布” “有这么一对夫妻,男的喜欢买纸,女的更钟爱布。”北京匡时(微博)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微博)曾这样戏言。他提到的便是刘益谦和其夫人王薇。刘益谦热衷于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多为纸本,王薇则喜欢布面油画。王薇对于革命题材油画的收藏已经形成体系,2009年,她的收藏“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以“国内最大私人藏品展”的规格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受到广泛关注。 十多年前,刘益谦曾以每张三十元买进的“认购证”,最终以六千元卖出,这使他身价过亿元。2000年在这里创办新理益公司时,加上他自己一共只有4个人。他相继囤积的2.5亿上市公司法人股,解禁之后,至少有30亿的市值。作为一个投资人,赚钱是理所当然的事,亏钱时要用最平静的心态对待——刘益谦赚钱总能赚到最后。尤伦斯7年前购入的一张国宝《写生珍禽图》如今获利3000万,而刘益谦则正在囤积类似“硬通货”的这类艺术品。他好像在做一个比资本市场的周期要漫长很多的长线投资,现在不靠艺术品赚钱,或许仅仅因为最后的交易对手还未出现,或者这些艺术品还没有像“认购证”一样涨几百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