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个工作坊与一般意义的大师班有什么不同?
陈:大师班顾名思义,是一位够得上大师称谓的人,面对着大家侃侃而谈,大家提出问题由他来解决。我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大师,我也不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代替和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所以我为什么叫它工作坊而不叫大师班,就是这个原因。大家来到一起,针对作曲和作曲美学上有关的问题,和一些现实问题,甚至是一些社会问题,有一些探讨,特别是对年轻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自己的专业所遇到的问题和每个人想象到的解决方式进行互动……通过工作坊这样的一种互动,让参与者都能受到启发,得到更多的信息,达到互相学习启发思考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不是被动地听一个人在讲。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有素质、有志向的年轻人,看到愿意静下心来搞学问的年轻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不但找到他们,而且能够通过这样的工作坊形式互相支持,形成一种氛围,让这类精神追求能够继续存在。
在西方这样的形式到处都在,而在中国,政府还没有顾得上,企业、学校都忙着赚钱,能够坐下来静心去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没有功利性地去做一些事情的地方和人太少。所以我们做这个事情有它自己的价值。因此我希望不但能够做一次,而且能够坚持下去。
问:为什么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和有一定经验的作曲家?
陈:参与互动的人,之所以能够互动,必须是有质量、有思想、有一定经验的人。他们来的目的不仅仅是能够从这里学到什么,也应该是想来分享什么。即便他们带来的是疑问、是不同的声音,带来质疑也很欢迎。而一般的大学生或是研究生,还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缺乏经验,还没有走上社会,还没有真正碰到困难,还没有经过磨练和挫折,没有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到很多的反思。所以我把这个主体定为年轻教师和有一定经验的年轻作曲家。同时由于他们是年轻教师和有一定经验的作曲家,他们就会有更多可能性和能力,将在工作坊中感受到的东西传播和分享给更多的人,而一般的年轻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其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知识、时间、精力资源在最短的时间通过这个互动把最多的信息和最丰富的感受保持、接受、更新和传播出去。在我这个年纪,我也要节约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资源,我已经不可能再去教大学生或是研究生的技术课程。何况这些工作我也不擅长。
问:为什么选择在躬耕书院举办?
陈:一年多以来,我在躬耕书院工作、写作和生活,由于有这样一个了解,我觉得应该把自己在躬耕书院生活和写作的一些感受分享给更多的人。躬耕书院一直致力于公益教育,致力于环境保护,努力开发有机农业,不但在平民教育方面,且在农耕方面都有自己的成绩和付出。躬耕书院所处的地方是一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山区。我很想借工作坊之机让学员们不但感受到专业方面的启发,而且能够领略身处大自然之中的人生体验。再一个原因是躬耕书院的主人戴建军对这个项目非常地支持也非常有兴趣,没有这一份支持我们不可能做这么一个公益的工作坊。因为有了躬耕书院,所以我们这次百分之九十九的免费。所有的学员的学费全免,食宿费全免,旁听生们只交一点象征性的学费,同样食宿全免。
问:报名方式是什么呢?
陈:为了找到有质量的年轻人,报名和筛选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们不会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名声、头衔、文凭、学校,这些只是参考,最主要的还是他的思维和追求。所以报名的主要方式是每个人写一篇500字短文,表述自己对作曲最简单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作品。同时我们不排斥作曲之外音乐学专业的人,因为中国在音乐学方面特别在音乐批评领域,有专业水平有独立见解的音乐批评是很少见的,在这方面也应该让作曲家和音乐学专业的年轻人有机会坐到一起互动,以促进音乐批评专业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