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春天来了,发点新鲜的 ----------《春兴八首诗卷》刘基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2 编辑 eaf6a801fd324a461d95838e.jpg 刘基是温州一面荣耀千古的旗帜,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而且善弹琴,精丹青,更是元末明初的一代书法名家。只是刘基的书名被他自身的功名所掩盖,兼之手迹墨宝流传极稀,故历来鲜有评述,以致后人知之甚少。 曾在书刊上读到过刘基的四幅传世墨迹:其一为《唐法藏尺牍跋》;其二为《苏轼乐地帖跋》;其三为《陆柬之文赋跋》;最后一幅便是《春兴八首诗卷》。《春兴八首诗卷》是刘基传世真迹的最主要部分,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帖为纸本,行楷书,纵34.2cm,横76cm,连款识共32行,每行多则18字,少则4字不等;标题、署名均列卷首,“春兴八首”和“刘基顿首”之间有缺失,不可辨识,未署年款。 据专家考证,《春兴八首诗卷》是刘基在元至正十六年春自撰并用行楷缮写的七律八首。当时刘基正羁管绍兴,过的是“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的生活,“与会稽郡士大夫为宝林之游,赋诗唱和无虚日”。刘基表面放浪形骸,但他的内心却是痛苦的。由于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抱负,虽不甘心,却只能以诗文和书法名世。正如他在《题王右军兰亭帖》所写:“王右军抱济世之才而不用,观其与桓温诫谢万语,可以知其人矣,放浪山水,抑岂其本心哉?临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独有能书称于后世,悲夫!”正是在这种内心压抑又无可奈何,报国之心未泯灭的情境之下,他百感交集写下了《春兴八首诗卷》。刘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艺术观点,即“心随物迁,志与景赴”,“世有治乱而有哀乐”。就是说艺术作品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书法作品亦然。《春兴八首诗卷》书帖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刘基对国对家的深深眷恋和殷殷关怀。 纵观刘基的传世墨迹,结字严谨而纵逸,点画清朗而富有个性,挥运之中,意情潇洒而出入规矩,字里行间渗透着书卷之气。从刘基擅长的真、行、草书来看,主要是以晋唐风格为主,同时受元朝大书法家赵孟?的影响颇大。赵体圆润俊美、矫健洒脱的典雅书风,给刘基的影响极其深刻,几乎决定了他一生的书风走向:圆和婉转,温雅清劲。就《春兴八首诗卷》来看,整篇气透色润,清秀优雅,筋骨内含,风姿潇洒。刘基虽入手赵字,但善于“极穷物理”,博采众长,自是有别于常流,其笔势往来宕逸不羁,有如淡烟笼月,清风拂柳,写出了真性情。故刘基在羁管绍兴期间,当地名士纷纷将珍藏的历代名家字画拿来请刘基题诗作跋,诗文、书法受到普遍欢迎。 千百年来,刘基的文治武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对于他的书法却知之甚少。在今日刘基文化的研究中,对其书法的挖掘应作为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锦上添花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2 编辑 4808155552171924914.jpg 关于刘基的《春兴八首诗卷》    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刘基《春兴八首诗卷》(或称刘基《春兴诗卷》),墨迹,纸本,行楷书,纵34.2cm,横76cm,连款识共三十二行,每行多则十八字,少则四字不等,表题、署名均列卷首,“春兴八首”和“刘基顿首”八字间有缺文,不可辨,未署年款。      《春兴八首诗卷》的内容为刘基自撰并亲自用行楷缮写的七律八首。诗俱载《诚意伯文集》,文字略有异同。其异处分别是:      第一首“水底潜鱼涉负萍”,文集“潜鱼”为“寒鱼”。      第二首“忽听屋角叫晨鸡”,文集“叫”作“闹”;“起看园林气渐柔”,文集“气渐柔”作“绿溅稠”。      第四首“蔽日腾云紫翠重”,文集“腾云”作“腾空”;“玄夷此日归何处”,文集“玄夷”作“玄圭”;“不令竹箭四时供”,文集“四时”作“困输”。[1]      第六首“近时丹诏出天闱”,文集“近时”作“近闻”;“岂谓豺狼犹桀黠”,文集“谓”作“意”。[2]      第七首“深春秋雨减年芳”,文集“减年芳”作“感年芳”。      第八首“吴山越水最知名”,文集“最”作“共”。      单国霖先生认为:两者比较,当以文集的用词为精,故可推断,墨迹是初稿,文集所载则为易后的定稿。从首行下署名“刘基顿首”的格式看,应是写赠给友人的,书写的时间与作诗的年月不会相去太远。[3](P38)这一判断非常正确,问题在于此诗卷究竟书于何时,地点在何处。据单先生推断,“当作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的春天,其时刘基尚任元朝江浙行省都事,年四十八岁”,[4]至于书写地点没说,但从他所推时间已看出地点在处州。周倜主编的《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2月北京第一版)等亦持此说。但我不这样认为。试考刘基的生平行迹,他在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年)十月因建议诏捕杀官掠舍、反复无常的方国珍,为上官所驳,被免职羁管于绍兴,头尾历时四年,于至正十六年丙申(1356年)二月赴杭,省徼复为江浙行省都事。三月,从杭州赴处州,与石抹宜孙共谋“括寇”并历时三年。刘基因平“乱”有功,于至正十七年改任行枢密院,至正十八年被升为行省郎中,同年底,由于执政抑制军功,仅以儒学副提举格授处州路总管府判,乃愤而辞官归里[5]。可见,至正十八年刘基不是“尚任元朝江浙行省都事”。这是一。其次,在绍兴,刘基过的是“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的生活,“与会稽郡士大夫为宝林之游,赋诗唱和无虚日”。[6]诗中多次提到越地胜迹,如“于越山城控海土需”即指绍兴。元时绍兴城城内分为两个县,一水之隔,西面为山阴县,绍兴县治处所在地,东面为会稽县。[7]绍兴城为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始筑,为越国都城,故称越城,又称蠡城。隋开皇十四年,诏以会稽山为南镇,诗卷十四首“会稽南镇”,第五首“卧龙山奠越王都,群水南来入镜湖”等皆有确指。刘基羁管绍兴之际,正值群雄并起抗元,天下战事频繁之时,包括他的家乡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各地也爆发了农民起义,这正与《诗卷》中所述的形势、地域相合。手迹第一首就有“异县光阴空荏苒,故乡蛇豕尚膻腥”之句,证明刘基此时尚羁管绍兴,并感慨时光流逝,无可奈何,但报答朝廷之心未灭,对国是对家乡仍极关注。其中“故乡蛇豕”指的就是当时并起于刘基家乡处州的青田、丽水、松阳、遂昌、缙云等县的“山寇”。[8]手迹第三首“于越山城控海土需,春风回首又经年”,更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刘基作《春兴诗》的确切时间。考刘基是在至正十三年冬被罢免羁管绍兴的,“春风回首又经年”当是他在绍兴过的第二个春天即至正十五年己未(1355年)春天,故可确知《春兴诗》应写于至正十五年春。      手迹第六首在文集中与其它七首不连属,在确定其它春兴诗作于至正十五年春后,此诗遂为关键。其首句“近时丹诏出天闱圣主鸣谦下土知”,乃指至正十五年十二月乙亥,元顺帝“以天下兵起,下诏罪己,大赦天下”一事。[9]故结合前边诗意考察推断,《春兴八首诗卷》拟书于至正十六年丙申(1356)年初至二月赴杭省檄复为江浙行省都事之前,其时刘基尚羁管绍兴,“以诗文自娱”应友人之请而书赠友人的,书写的时间与作诗的年月相去甚近符合前边分析。单国霖先生根据手迹第六首在文集中此诗前一首《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推断诗卷为至正十八年书,实是误解,理由有二:一是《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作于至正十四年十一月,[10]即元丞相脱脱大败张士诚于高邮之后所作,而不是作于至正十七年八月张士诚降元之后。二是该《春兴》诗后的诗为《再用韵答严衍二上人》,《六用韵答严上人》等。严上人、衍上人皆为刘基在绍兴结识的方外朋友,刘基羁管绍兴时常同他们“赋诗唱和无虚日”,并留下许多唱和之诗。刘基在《重用韵答严上人》诗中有“萍蓬飘荡三年客,松菊荒凉五亩居”句,可知他们之间诗歌酬唱多在至正十五年左右,同时也证明了该《春兴》诗的作诗时间当为此一时期。所以,《春兴八首诗卷》书于元至正十六年春,其年刘基四十六岁,尚羁管绍兴。    三、论刘基的书风形成和艺术特色 魏晋以来,书学大盛,二王书风“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11]风靡江左,格外为江南士林所喜爱,但自唐中期颜鲁公变法,再加宋人“尚意”鼓荡为力,书法已离雅正之轨。元代赵孟兆页,高张“以古为法”的旗帜,以自己杰出的艺术实践,入晋出唐,全面而热烈的掀起一个帖学高潮,同时代的名家邓文原、鲜于伯机、揭亻奚斯等竞相依附,共同筑就了圆活遒媚,温妍儒雅的一代书风。 纵观刘基书法,结字严谨而纵逸,点画爽健而富有立体感,挥运之中,意情实作而出入规矩,字里行间渗透着书卷之气。从其擅长的真、行、草来看,主要是以晋唐书法为主,肯定是精习过《衤契帖》、智永《千字文》及虞世南《夫子庙堂碑》等法帖的,当然,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元朝的他,受赵孟兆页的影响自然也是极其明显的。 刘基有个非常著名的艺术观点,那就是“心随物迁,志与景赴”,[12]“世有治乱而声有哀乐”,[13]就是说,艺术作品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作品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书法作品亦然。考其书风渊源,可见的脉络有三。 一是刘基自幼博闻强识,“于书无不窥”,元泰宝丰年甲子(1324)刘基十四岁便入括城(处州府治,今丽水市区东南)郡庠读书,[5]而府城西边万象山上便立有赵孟兆页于四年前(元延佑七年,1320)书并篆额的《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考赵孟兆页于元仁宗延佑六年夏谒告归吴兴,次年书此碑时,赵孟兆页已六十七岁,三年后即刘基十三岁时,一代书豪赵孟兆页去世。《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即为赵孟兆页暮年作品。在举国上下皆宗赵体的热潮中,能请得赵字无疑是当时处于文化落后、缺乏人文环境的府郡处州的一大盛事,而对于一向勤奋好学,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少年刘基来说,决不会失去向当朝书坛泰斗、一代书法大师学习取法的最佳机会。我想,赵体圆润俊美、矫健洒脱的二王典雅书风,给少年刘基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并几乎决定了他一生的书风走向:圆和婉转、温雅清劲。我以为刘基主动地接受赵体的辐射,一方面固然是赵书有巨大影响渗透力,另一方面,在于“闻濂洛心法,即得旨归”[4]的少年刘基能对理学精髓的心领神会,促使他的审美观趋向折中平和、清恬淡雅、不激不历、无过不及,而赵书恰是这方面的极佳典范。当然,理学理论本身也指导着他的书法学习。 二是元至顺四年,惠宗(顺帝)元统元年癸酉(1333)刘基赴大都,中进士,识见日广,还深得年已花甲、名望卓著的翰林集贤学士揭亻奚斯(字曼硕)的赏识。揭亻奚斯“学艺渊博而能以静致冶,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14]是赵氏书法复古集团的主要干将,今上海博物馆藏有他临的智永千字文,从中可以看出,揭亻奚斯学智永书法的功力是相当深厚的。我想作为理学有成就的刘基善于“极物穷理”,在大都时受揭亻奚斯影响而由赵孟兆页上溯对智永的研究取法,可能就在此时。明丰坊《书诀》称其书学智永书是确有所指的。 三是刘基系统的学习书法,由智永再上溯二王,下逮唐贤当在羁管绍兴期间。其实,刘基书法地位的确定或说他的书法影响的最终形成也可定在这个时期。首先,只有这段岁月,刘基才最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文艺,包括书法绘画,因而人们现在所见到的作品也多产生在此时;其次,绍兴自古是文化之乡,王羲之曾生活于此,虞世南故里就在附近,二王书学源远流长,崇尚二王书风的刘基于此正可谓如鱼得水,真是政治上的不幸造就书法上的大幸也。刘基在绍兴时,当地名士纷纷将珍藏的历代名家字画拿来请刘基题诗作跋,足见刘基当时已被允为绍兴艺坛泰斗,也说明他的书法普遍受到人民的欢迎,不然名士们是不会将其极珍贵的历代名家如王羲之、陆柬之、苏轼、李公麟、米友仁、赵孟兆页、赵雍、钱选、李?、柯九思、王冕等大师的作品轻易地让刘过目并落墨作跋的。刘基在《题王右军兰亭帖》中,写到:“王右军抱济世之才而不用,观其与桓温诫谢万之语,可以知其人矣,放浪山水,抑岂其本心哉?临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独有能书称于后世,悲夫!” 同样,我们从刘基评王羲之的话中,亦“可以知其人矣”。对于刘基来说,不能施展政治抱负是相当痛苦的,他不甘心仅以诗文书画传世,但现在他扮演的角色却是诗文和书法,这也恰恰透漏他在当时也是以能书称世的消息,尽管他是不甘心的。 就《春兴八首诗卷》等墨迹来看,气透色润,俨然是赵孟兆页书法风韵,而运笔中锋,筋骨内含,外柔内刚则甚具智永笔意,圆通遒劲,风姿潇洒则直逼虞世南真书。但智永也好虞世南也好,俱是二王嫡传,从中我们又不难看到二王血脉的流淌,保存着书卷钟灵气。刘基虽入手赵字,但善于“极物穷理”博采众长,自是有别于常流,故能笔势往来宕逸不羁,有如淡烟笼月,清风拂柳,写出了性情,严谨洒脱,才华自溢,一如其人。 刘基是元末明初一代书法名手。 参考文献: [1]四库本诚意伯文集卷五[M]. [2]四库本诚意伯文集卷十[M]. [3]单国霖.刘基行书与春兴八首诗卷[J].书法丛刊第十三辑. [4]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A]. [5]张时砌.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A]. [6]刘基.送张道士张玄中归桐伯观诗序[A]. [7]元史·地理五[M]. [8]宋濂.故义士胡府君塘铭[A].宋学士文集:卷一三[C]. [9]元史·顺帝纪[M]. [10]郝兆矩.刘伯温评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11]赵孟兆页.阁帖跋[M]. [12]刘基.答子亨问齿[M]. [13](明)刘基.项伯高诗序[A]. [14]陶宗仪.书史会要[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