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祁小春对《兰亭序》的“五个疑点”,不知网友能不能解释(转)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祁小春对《兰亭序》的“五个疑点”,不知网友能不能解释(转) 很多人知道祁小春先生是以研究二王著称于书坛,他先后发表日文学术著作《中國書法史を學ぶ人のために》《中國古籍の板刻書法》《王羲之論考》;中文学术著作《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劄》《王羲之〈十七帖〉匯考》;以及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这样级别的学者,他的疑问到底是什么呢? 概括地说是“五个疑点和一个总结” 疑点一:为什么不见唐以前有人谈论《兰亭序》帖本? 疑点二:为什么也不见唐初有人谈论《兰亭序》帖本? 疑点三:为什么到了盛唐才出现有关《兰亭序》真迹的记录? 疑点四:为什么赚兰亭的关键人物辩才和萧翼查无其人? 疑点五:为什么不见正史记载《兰亭序》真迹? 对以上五个疑点的一个总结:唐朝有关《兰亭序》记录文献的不可信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大唐上巳节 2012-08-15 12:08:14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很多人知道上巳节是从杜甫的《丽人行》开始的,“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几句诗文,写尽了天宝末年杨氏兄妹上巳春游曲江的浮华奢靡之态,但这样的艺术加工尽管在文学上很成功,但却没有将清新出尘的上巳节完全展现。 上巳节起源于先秦,规范于汉,传至唐,宗教仪式已经消失,进化得更为亲民。 上巳节的由来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一说是太昊陵庙会那日结束,一说是西王母过生日。不管因为什么,都是近似于传说的解释,不足为信。 不过,自从有了这么个日子,大家每到三月上巳日便要举行类似祭祀的礼仪活动,史称其为“祓禊”。先秦时候,上巳节被看做是迎接祖先灵魂回家的日子,当天全家人等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地来到水边,心里念叨着祖先的名字,恳求他们保佑家里一年不愁吃不愁穿,踏踏实实过日子云云。至于祖先有没有听到,那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汉代,这种祭祀就变成了类似印度恒河洗澡的模式。“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于是乎,一家老小盼到三月初三,穿戴整齐,带上干净衣服和毛巾,跑到一个溪流小河旁边搓澡。当然,不是在澡堂子里那种玩儿命搓,意思意思就行了。人家是以去恶除灾为己任,来进行这项高尚的祭祀活动的。 流转到东晋,永和九年,那年的上巳,王羲之邀请朋友相聚于会稽兰亭,文人雅士坐在溪流两边,欣赏良辰美景,他们既不搓澡,也不拜神,只把温着黄酒的小碗,放入水中,小碗沿溪水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写诗助兴,写不出来人就要被罚酒。大家饮着酒,吃着煮鸡蛋,诗文相合,不亦乐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在这次聚会上,王羲之酒醉后写成的《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场著名的聚会因此被载入史册,上巳节也由此华丽转身,改走小清新路线。 到了唐代,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为此拨款让官员和民众在上巳这天春游踏青。皇室的 曲江亭宴会,也是年年举行,从无遗漏。若是赶上公主出嫁,腾不开工夫,那就麻烦诸位,改天再过来吃一顿。到了晚唐,宪宗把中和节、重阳节的政府宴会都撤了,但惟独上巳节的曲江宴照吃不误。总而言是,无论是少了哪个,上巳这顿绝对不能少的。 春日静好,三月上巳,好友相约踏青,曲江河岸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三两佳人“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浅行之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风雅的大唐上巳节,真是羡煞今人。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且不说祁的质疑是预设式的,即便质疑成立,对于现今的书法也无甚意义: 唐朝是晋之后的一个书法史上的巅峰,但晋法在唐已经失传;宋朝是书法史上的最后辉煌,但唐法在宋也已失传。用笔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晋唐却未见有具体的用笔论述,在唐法失传后始有“拨镫”“凤眼”之类的著述,而用指用腕更是争论至今也没个结果。现在书法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诸法皆备的楷书的“法”的认识上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人要么往“印刷体”的方向走,要么往“丑书”方向走,两条都是死路。现在对于王羲之的研究,只在真伪方面下功夫--这方面容易出成绩;而对于笔法方面的研究是吃力不讨好的--唐尚且失了晋法,何况现在;反过来,对于王羲之为代表的晋法如果无法研究,那么研究王羲之某部作品真伪还能有什么意义?最多能为考古做点贡献而已。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