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年展”的对话——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访谈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9 编辑
关于“双年展”的对话——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访谈
在今年的北京双年展开幕式上,我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白发老头——温琴佐·桑福。
温琴佐·桑福是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国际著名艺术策展人。他从1988年起开始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和威尼斯电影节的策划,发起并组织策划过伦勃朗、雷诺阿、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个展。在中国,桑福先生是连续三届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策展人,同时还是本报的顾问之一。3届北京双年展,7年的时间,带着国际策展人 是否适应中国本土展览、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之一的温琴佐·桑福先生。
记:在最早2003年的第一届北京双年展时,您是怎样与中国美协建立合作关系的?在沟通举办北京双年展的思路和具体工作上,您是否有不同看法?
桑福:第一届北京双年展时,展览筹办委员会通过驻中国意大利大使馆联系到我,然后再通过驻意大利中国大使馆将我推荐给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京双年展的策展模式并不同于很多国际上的其他双年展。它的展览机制非常官方,主办方给予国际策展人的独立权非常少,很多参展的国外艺术家,都是主办方自己邀请的。我想北京双年展的策展方式并不是每一个国际策展人都可以适应的。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模式,首先是总策展人提出一个主题性的思路,但每一个具体国家馆也都具有相应的独立策展人。总策展人负责考虑展览大局,权力很大,可以决定国家馆策展人提出的作品最终是否能够入围。每个国家馆的具体策展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策展权力可以行使,但必须是在与总策展人沟通的前提下。北京双年展则通过一个策展委员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挑选作品。而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策展人只有两个,在挑选艺术家和作品时,组委会的意见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此外,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同样属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总计划。外围 展完全有具体策展人负责,总策展人不干预。北京双年展却是不管哪一展区的作品选取,都由总的组委会裁决。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数量并不多,但每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却可以很多,有时候主办方甚至可以提供整个展厅,用于展示一位艺术家的几十件作品。北京双年展却更追求参展国的数量,而单个艺术家的作品最多 不能超过两件。实际情况是在包括双年展在内的很多展览中,我们不太可能通过一位艺术家的一两件作品,清晰地捕捉到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认识。
记:最近几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从事新媒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开始回到架上绘画的创作中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市场在起作用。我不太清楚国外或者世界范围内艺术家的创作情况,但是中国因为有了这样的新情况,使得北京双年展一直坚持架上绘画的策展思路,变得 意义非比寻常。在这方面,您是怎样认识的?另外,您怎样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桑福:绘画向架上的回归,是当今世界范围美术 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北京双年展所主张和坚持对架上绘画的重视,顺应了这一国际大趋势。从连接三届双年展的展出作品也可以看出,中国架上绘画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源于中国还保留着对传统绘画技巧的训练,而且中国的美术院校在传统技巧方面的教育投入的精力比较大。
我同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回归架上,与市场有很大关系。首先,新媒介的艺术品不便于收藏;其次,真正的收藏家都特别在乎收藏艺术品的唯一性,而这种唯一性,我想更多时候体现在架上绘画上。
在我的认识和了解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最近几十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院派绘画、主题性创作的发展。第二阶段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门户打开,中国的艺术形式开始不仅仅局限在表现主题性创作方面。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艺术品很快开始进入到国际艺术品收藏的行列中来,很多 西方人家里开始挂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艺术家作品中的色彩符号,符合西方的欣赏趋向,另外也还带有一种异国情调的波普符号在里面。中国艺术一下子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欢迎,并开始在国际收藏行列中占有一定比重。而艺术家也开始慢慢具有市场意识,一些艺术家很快地面向世界,并开始创作一些能取悦 于西方收藏家的作品,寻找西方买家喜欢的构成与颜色,在创作主题上走了一些捷径,比如学习波普艺术的创作手法,更多地追求简练、符号化的元素,广泛应用一些代表性的中国符号,配以西化了的流行色彩与构图,创作出一些讨西方买家喜欢的作品。国际艺术市场也开始尽可能地接纳这部分的艺术品,开始组织拍卖,来抬高这些作品的价格。然而这些作品虽然很受欢迎,技法、主题、表现形式也都非常讨巧,但作品背后并没有真正深刻的思想内涵,本身是一种取悦献媚他人的做法。把价格抬得很高,实际上也只是画商之间的一种操作。我认为这一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业价值上,并不具有太多美术史上的意义。
在第二个阶段发展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也出现了最 有潜力和发展姿态的第三类群体,比如国际上有名的徐冰、黄永砯、谷文达等人,也有很多我在中国参观时认识的本土的艺术家们。相比而言,第三类群体艺术家在创作上并不投机取巧,他们的创作多是结合中国文化和哲学,追求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甚至非常不讨巧,但对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反思和认识却非常深刻。这其中虽然有些还不是非常成熟,但却 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了。在我看来,第三类艺术家,将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中生命力最强的一批,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将会是意义深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