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清明时节说《清明上河图》教你一双慧眼识别美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故宫开放了,这是个巨大的好消息,任何人有兴趣,都可以看看,写写, 艺术,距离民众的尺度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据说,有一种叫幸福的东西荡漾在每个观赏者红苹果般的胖乎乎的小脸上。 001.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在这幅罕见的长卷里,张择端共绘制了810多位各色人物,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清明上河图》的俯瞰图什么样?而《清明上河图》在展现繁华街市的背后,又暗藏了怎样的玄机?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历时七年研究,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清明上河图》 ============================================= CCTV4频道,虽然不冷不热,却有别名国际频道,美女加才女主持刘芳菲坐镇主持,学术水准应该很高。 002.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关于这幅画,这次4频道是在做了几次专题节目的基础上,又重新做的,(此前,《国宝档案》就此画做了一个好几期的连续专题新闻节目。)所以,整个节目还算有看头,考证了很多东西。 004.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但是,看了半天,我还是觉得稀里糊涂,比如这幅画究竟有何艺术价值,欣赏点在哪里,我似乎没有看到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出众的观点。 失望之余,忍不住在网上扒拉了几篇文章,有了2点想法。 这2点想法,说新不新,说旧不旧,却比一般的文章思路有价值,也许,能为灰暗的国画欣赏之路,点一点亮光。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苍茫悲凉,既有春的期待,又有冬的寒瑟,这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一种重要特点。 ========================== 和一些作品比较,则这种艺术形态的特征就更明显了,《富春山居图》且不必说,仅仅是董源《龙宿郊民图》一比较,就可以知道,这种区域差别是很大的。 003.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又回到了作者张择端,张的资料比较少,作者创作此作的背景资料,大多数说法是一副宋代世俗图而已,一个很搞笑的事实是,绘画不是摄影,写实主义反映时代特征云云的理论向来立不住脚。 那么问题来了,张创作此副作品的目的究竟为何?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 005.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也有学者提出疑义,虽然《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磅礴气势的繁盛景象,但是,《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了乞讨的乞丐,街上跑着的猪,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这些与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该如何解释?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不言而喻,《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过程是漫长的,即使全职创作,没有一年半载,估计也画不完。 所以,张择端可能无意识的透露了繁华落寂,平淡落寞的心境,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画面中的热闹喧嚣场景,显然对绘画的理解是肤浅的。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4 编辑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TOP

返回列表